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

合集下载

印刷装订的四种分类

印刷装订的四种分类

印刷装订的四种分类
印刷装订的四种分类:
1、骑马订
书本装订的一种方法,动作如跨上马背。

薄本书(6帖以下)套好后,跨放在铁架上,以穿压铁线钉。

骑马钉通常指的是“铁丝平钉”,而且使用的不是预先制作好的钉书钉,在生产的过程中机器从卷成一卷的金属线上切下一段,把它钉入纸张中,并在纸张的另一侧将铁丝弯曲固定。

这种订书方式的工艺特点,是书刊内文部分事先并不订合成书心,而是配上封面后再整本书刊一起订合、一起切齐。

采用骑马钉装的书刊成品,封面的面封、底封部分也与书心的纸页大小完全相同并且齐整,而书脊则既窄又呈圆弧形、且明显露出订书所用的铁丝,所以不能印刷文字。

骑马钉装的装订周期短、成本较低,但是装订的牢固度较差,而且使用的铁丝难以穿透较厚的纸页。

所以,书页超过50页(100面)的书刊,不适宜采用骑马钉装。

2、铁丝平订
用铁丝订书机,将铁丝穿过书芯的订口,叫做铁丝平订
铁丝平订,消费效力高,但铁丝受潮易发生黄色锈斑,影响书刊的雅观,还会形成书页的破损、脱落,适宜订100页以下的书刊。

3、锁线订
将配好的书帖,遵照次序用线一帖一帖的串联起来,叫做锁线订。

罕用锁线机进行锁线订。

锁线订有平锁两种方法。

锁线订用途广,适合精装、平装和豪华装等各种加工,牢固易保存。

锁线订能够订任何厚度的书,稳固、翻阅不便,但订书的速度较慢。

4、胶粘订
用胶粘剂将书帖或书页粘合在一起制成书芯。

个别是把书帖配好页码,在书脊上锯成槽或铣毛打成单张,经撞齐后用胶粘剂将书帖粘结稳固。

画册印刷后的常用的装订方法有6种

画册印刷后的常用的装订方法有6种

五、锁线胶背订。又叫锁线胶订,过程是先锁线再上胶,上胶时不再铣背。这种装订方法装出的册子结实且平整,目前使用这种方法的书籍也比较多。
六、塑料线烫订。目前这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先进的装盯方式,其特点是书芯中的书帖经过2次黏结,第一次黏结的作用是将塑料线订脚与书帖纸张黏合,使书帖中的书页得以固定;第二次黏结是通过无线胶黏订将塑料线烫订的书芯黏结成书芯,这种办法订成的书芯非常牢固,并且由于不用铣背打毛,减少了胶质不良对装订质量的影响。目前国内用的也不是太多。
画册印刷后的常用的装订方法有6种:
一、骑马订。书页依靠2个铁丝钉联结,和平常大家用的订书器的钉子差不多,画册骑马订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不过不太适合太厚的画册,我感觉28页以内的数量订。钉子时间久了要锈蚀,从而导致书页松散,已经被使用的很少了。再一个缺点,平订须占用一定宽度的订口,也就是说订的位置和书籍有个距离,使书页只能呈“不完全打开”形态,翻阅不太方便,一般适用于300多页以下的册子。
三、锁线订。又叫串线订,书芯虽然比较牢固,但由于书背上订线较多,导致平整度较差。
四、无线胶订。无线胶订的效果非常好,目前,大量的画册装订都采用这种装订方式。但由于热熔胶质量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使用方法还不规范,故胶订书籍的质量尚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一些质量不咋地的熔胶时间没多久就干裂了,特别北方干燥,书整个就散架了,所以条件允许,书籍的保存时间要求持久的情况下,可特别提出要质量好的熔胶。

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

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

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第一篇: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比印刷术产生的时间大约早两千年。

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明,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完善的基础。

随着象形文字、形声文字的进化,最原始的书籍形式也开始问世,即“龟册”。

后来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一系列不断地改革,由龟册、简策、卷轴、蝴蝶装等,到今天的平、精、骑马订装等共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改变了十多种订和装的方法,基本上实现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完整化。

书籍制作装法的发展是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的,到现在共有14种。

1.龟册装。

龟册装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

产生于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持续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约七百多年的时间。

制作龟册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乌龟壳(称“甲”,以腹甲为主,背甲为辅)和牛羊的肩胛骨(极少数的胁骨和其他动物骨类),经刻写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的。

2.简策装。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感到用龟甲、兽骨记录文字,材料缺少且制作困难,使用也不方便。

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逐渐把竹子或木头削成(或直接使用)狭长条(或片状),书写文字。

写在竹条(或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条(或木片)上的称为札或牍,统称为“简”,如同现在“页”的称呼。

把文字写在较宽大的木板或木块上称之为木牍。

将简或牍(特别是简)用皮条或藤、丝编排扎联起来称为“韦编”和“丝编”(即订联方法的意思)。

简和牍经编联之后,成为一篇文章,称之为“策”。

简和牍在当时以用简为多(尺寸规格一般有长6、8、12寸,宽约1寸左右,厚因竹子的粗、细而定),每支简条上可写一至两行字,扎联时可用二或三道皮、藤、丝均匀分道编排;阅读时摊平,阅毕可将简策卷起扎捆后保存。

3.卷轴装。

由于简策装使用笨重,占地面积大,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简策装盛行的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发明了把文字写在缣帛等丝绸织品上的办法。

常用版面装订形式

常用版面装订形式

常用版面装订形式
常用的版面装订形式有以下几种:
1. 钉装:将印刷成品的页面按照顺序钉在一起,使用订书钉或订书机固定。

这种装订形式简单、经济实用,适用于比较薄的书籍或杂志。

2. 胶装:将印刷成品的页面使用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书脊。

这种装订形式比较牢固,适用于中厚度的书籍。

3. 精装:将印刷成品的页面贴在硬纸板或厚纸板上,再用布料或皮革包裹整个书脊。

精装书的外观高档大气,适用于重要的书籍、相册或礼品书。

4. 线装:将印刷成品的页面按照顺序缝制在一起,形成线圈。

线装书的装订形式灵活,方便翻阅,适用于笔记本、手账等。

5. 装订圈:将印刷成品的页面打孔,使用装订圈固定在一起。

这种装订形式方便更换、添加或删除页面,适用于需要频繁更新内容的文件夹、手册等。

以上是常见的版面装订形式,具体选择哪种形式取决于印刷品的用途、厚度和预算等因素。

画册印刷装订方式

画册印刷装订方式

画册印刷常用装订方式画册印刷装订方式较常用的装订方式有六种:骑马订装订、铁线平订装订、无线胶装装订、锁线装订、环装装订和精装本护封制作。

对于不同的装订方式,其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是不同的。

画册印刷装订方式1、骑马订装订优点:骑马订装订是最为常见的装订方式,多在页码较少的情况下采用。

加工价格低廉,工艺简单,生产速度快。

缺点:对于较厚的纸张需要预先进行轧痕处理。

骑马订不能加工过厚的书本,一是书脊就会明显的鼓出;二是由于厚度越大,对于书芯横向尺寸影响越大,版心容易跑位;三是切成品,书脊上下口容易破损。

画册印刷装订方式2、铁线平订装订铁线平订装订多在页码较多(通常在100页以内),书芯纸张克重较低的情况下采用。

在书芯折页配贴完成后在书本的正面靠近装订口(书根)订铁线,穿透整本书芯,再包上成品封面切成品即可。

优点:成本低,功效高。

缺点:由于铁线容易受潮锈蚀,影响图书的装订质量,现在已很少采用。

铁线平订不能加工过厚的书本,也不能加工克重较大的纸张,纸张过厚过挺会影响书本的翻阅。

需注意的是,由于铁线距离书根3-5MM,所以铁线平订的书本版心与订口的距离要比正常情况下多出5-8MM左右。

画册印刷装订方式3、无线胶装装订无线胶装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装订方式,胶装中又分为热胶(EVA)、冷胶(PVA)、PUR胶装。

国内目前最常用的是热溶胶装工艺。

注意事项:由于热溶胶装的胶水浸透干结后,书本不能翻开到底,订口处有3MM左右的部分不能被阅读到。

所以,内页的版心位置应该偏离订口2-3MM。

热溶胶装的书本不宜采用超过过重的纸张,由于纸张过厚,有可能造成书脊粘胶处脱胶断裂。

画册印刷装订方式4、锁线装订锁线是书刊装订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用于平装、精装的主要工序之一。

将配页后的书帖按顺序用线串联起来,在串联过程中使书帖与书帖之间互相锁紧。

由于这种装订方式是用线沿各帖订口折缝处连接的,因此各页能摊平,阅读方便,且书籍牢固度高,使用寿命长。

印刷书刊装订考试题答案

印刷书刊装订考试题答案

印刷书刊装订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印刷书刊装订中,常见的装订方式有哪些?A. 骑马订B. 胶装C. 线装D. 所有以上答案:D. 所有以上2. 胶装书刊的主要特点是?A. 耐用性强B. 翻阅方便C. 外观美观D. 所有以上答案:D. 所有以上3. 在线装书刊中,通常使用的线材是?A. 尼龙线B. 棉线C. 麻线D. 聚酯线答案:C. 麻线4. 骑马订适用于哪种类型的书刊?A. 杂志B. 教科书C. 宣传册D. 相册答案:A. 杂志5. 书刊装订过程中,通常使用哪种胶水来保证书刊的牢固度?A. 白胶B. 黄胶C. 热熔胶D. 环氧树脂胶答案:C. 热熔胶二、填空题1. 装订书刊时,为了确保书页的整齐,通常需要先进行________,再进行装订。

答案:裁切2. 在印刷行业中,________是指将印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折叠、配页、装订成册的过程。

答案:装订3. 为了提高书刊的使用寿命和便于保存,图书馆通常会对书刊进行________处理。

答案:加固4. 在书刊装订中,________是一种将书页通过机械压力固定在书脊上的装订方式。

答案:骑马订5. 胶装书刊时,封面通常采用________材料,以增强其耐磨性和耐折性。

答案:硬质纸板三、简答题1. 请简述线装书刊的主要优点及其适用场合。

答案:线装是一种传统的书刊装订方式,其优点在于翻阅时不易散页,适合长时间保存。

线装书刊适用于需要频繁翻阅和参考的书籍,如学术著作、艺术画册等。

2. 描述胶装书刊的装订流程。

答案:胶装书刊的装订流程通常包括:首先将印好的书页按顺序配页,然后用胶水将书脊部分粘合,接着将封面与书脊粘合,最后通过压光机进行压平处理,确保书刊平整美观。

3. 书刊装订中,为什么要进行裁切?答案:裁切是为了确保书刊的尺寸统一和整齐,去除多余的纸张边缘,提高书刊的整体美观度和阅读体验。

四、论述题1. 论述印刷书刊装订的重要性及其对阅读体验的影响。

答案:印刷书刊装订是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书刊的物理形态,还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常用的装订方法有6种

常用的装订方法有6种
例2<双面自反>:有一客户印5000张大16开,双面四色印刷(4+4)C,157双铜,求共需要多少费用?
<注意:大16开双面彩色我们可以拼成8开用8开印刷机自反印刷,可以结省版费跟印刷费,但纸张损耗要按8开损耗,一般印刷损耗最低放数按3%放数,未超300张按300张放数>
公式:
纸价:重量(定律)×令数×(吨价÷100)×克数=所求总纸价(注意:令数包括3%的损耗)
(8).铜版纸:
A.双铜60-400g正度.大度均有,用于高档印刷品。
B.单铜:用于纸盒.纸箱.手挽袋.药盒等中.高档印刷。
(9).亚粉纸:80-400g用于雅观.高档彩印。
(10).灰底白版纸:200g以上,上白底灰,用于包装类。
(11).白卡纸:200g,双面白,用于中档包装类。
(12).牛皮纸:60-200g,用于包装.纸箱.文件袋.档案袋.信封。
(6)塑料线烫订。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装订方法,其特点是书芯中的书帖经过2次黏结,第一次黏结的作用是将塑料线订脚与书帖纸张黏合,使书帖中的书页得以固定;第二次黏结是通过无线胶黏订将塑料线烫订的书芯黏结成书芯,这种办法订成的书芯非常牢固,并且由于不用铣背打毛,减少了胶质不良对装订质量的影响。塑料线烫订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由德国(前东德)引入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内地推广应用。但在世界其他国家,这种装订技术应用较多。
包装费:5元/个×2=10运费:50元(跟据距离估计)
合计945+680+10+50=1685元
超起版
例1正反:有一客户印20000张大8开,双面四色印刷,157克双铜,求共需要多少费用?
令数:(20000张+3%损耗)÷8开÷500张=5.15令

5种画册常见的装订方式

5种画册常见的装订方式

5种画册常见的装订⽅式 ⼀、折页 装订的第⼀道⼯序,⽆论采⽤任何装订⽅法,都必须先进⾏折页,才能进⾏下⼀⼯序。

所谓折页,就是将⼀张印页按照书刊开本的⼤⼩,折叠成所孺要的规格。

印页的⼤⼩及书刊的开本不同,折页的次数也随着不同。

例如,印页为全开,书刊印刷的开本为16开时,需要在折页机上折4次,书页为对开时,只需3次折页就成为16开书帖。

在⼀台折页机上,折页的次数是有限的,如果印页为全开,开本为64开时,需要6次折页,⽽⼀般的折页机最多为5折页,这时就需要将印页切成对开进⾏折页(印刷上版的⽅法也不同)。

常见的开本为正开本,采⽤连续对折的⽅法,即每次都从印页的长边中⼼垂直线处进⾏折叠。

当为双联本装订时,最后⼀折则是在短边的中⼼垂直线上折叠。

横开本(即在书帖的短边处装订,的折页则需要在倒数第⼆折时,从短边的中⼼垂直线上折叠,最后⼀拆仍从长边的中线上折叠。

当为畸形开本时,折页⽅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使⽤上述⽅法外,还要采⽤平⾏顺抓平⾏反折等各种⽅法。

现将各种常⽤折法。

⼆、⽆线胶装 ⽆线胶装是指⽤胶⽔将印品的各页固定在书脊上的⼀种装订⽅式。

⽆线胶装不⽤铁丝,不⽤线,⽽是⽤胶粘合书芯,从出书到⾃动完成的装订⽅法。

其⼯艺流程⼤致为:配页、进本、铣背、打⽑、上侧胶、上书背胶、包封⾯、成型、胶冷却、双联、分切、裁切成品、堆积光本、检验成品、捆扎。

三、铁圈装订 因为装订机是将纸张、塑料、⽪⾰等⽤装订钉或热熔胶等固定的机器。

所以整个操作过程可以初步分为打孔、截管、穿管、压铆等⼏个步骤。

根据装订机操作过程的⾃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动装订机、半⾃动装订机、电动压铆(⾃动)装订机、全⾃动装订机。

装订机的产品类型按照所采⽤的装订⽅式,市场上⼀般有热熔式装订机、梳式胶圈装订机、铁圈装订机、订条装订机、多功能装订机等等. 铁圈装订机⼀般分为2:1(21孔)和3:1(34孔)两种,以3:1铁圈装订机装订效果较为精致,适合装订较薄的⽂本,适⽤于⼀般的设计院、规划局或中⼩型⽂印中⼼;2:1型则适合装订较厚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装订有哪些方式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比印刷术产生的时间大约早两千年。

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明,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完善的基础。

随着象形文字、形声文字的进化,最原始的书籍形式也开始问世,即“龟册”。

后来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一系列不断地改革,由龟册、简策、卷轴、蝴蝶装等,到今天的平、精、骑马订装等共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改变了十多种订和装的方法,基本上实现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完整化。

书籍制作装法的发展是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的,到现在共有14种。

1.龟册装。

龟册装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

产生于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持续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约七百多年的时间。

制作龟册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乌龟壳(称“甲”,以腹甲为主,背甲为辅)和牛羊的肩胛骨(极少数的胁骨和其他动物骨类),经刻写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的。

2.简策装。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感到用龟甲、兽骨记录文字,材料缺少且制作困难,使用也不方便。

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逐渐把竹子或木头削成(或直接使用)狭长条(或片状),书写文字。

写在竹条(或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条(或木片)上的称为札或牍,统称为“简”,如同现在“页”的称呼。

把文字写在较宽大的木板或木块上称之为木牍。

将简或牍(特别是简)用皮条或藤、丝编排扎联起来称为“韦编”和“丝编”(即订联方法的意思)。

简和牍经编联之后,成为一篇文章,称之为“策”。

简和牍在当时以用简为多(尺寸规格一般有长6、8、12寸,宽约1寸左右,厚因竹子的粗、细而定),每支简条上可写一至两行字,扎联时可用二或三道皮、藤、丝均匀分道编排;阅读时摊平,阅毕可将简策卷起扎捆后保存。

3.卷轴装。

由于简策装使用笨重,占地面积大,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简策装盛行的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发明了把文字写在缣帛等丝绸织品上的办法。

缣帛性质柔软轻便,把文字写在上面,可以折叠或卷起来,根据文章的长短,图画的大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寸,每当写完一段或一章,节卷起来叫作一卷,现在的“卷”就来源于此。

用缣帛写书也称“帛书”,但价值昂贵,不易广泛使用。

2世纪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革发明了新的造纸方法以后,纸的生产量扩大和使用普遍起来,因而推动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发展。

公元3世纪纸张代替竹简,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

卷轴装所用的材料有纸和缣两种,一可将纸裱糊在缣上称为“缣帛”,其规格可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装订成卷;二也可先将文章书写在纸上,然后再裱糊装成卷。

卷轴装在卷的两端或一端,当作卷的轴心支撑纸张(或缣),使其平整、挺括、便于阅读,轴的材料有竹、木两种。

轴的两头露在卷外,配以珊瑚、牙料、紫檀等珍贵质材镶饰,以区别书籍的内容和品级。

还有的在轴的两头用质地较好的丝织品,将木(或竹)轴头粘包住,称“漂”,漂根上系有丝织物,称“带”,总称为漂带,起书籍的装饰作用。

将卷的两头或一头粘裹上一支圆轴(即轴心),阅读时将卷轴平摊在桌子上,也可将卷轴的
一头(坚挂时用)或两头(横挂时用)扎绳挂在墙或房屋的柱子上,阅读后摘下卷好成为一卷用带绳扎上保存起来。

4.旋风装。

纸张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书籍形式在卷轴装使用的同时,旋风装随之问世。

这种装法外形似卷轴装,打开卷轴后,里面是一张张顺序排列并重叠(错开)地粘连起来的书页。

阅读时将卷轴一张张地掀阅,阅后卷好成一卷(图1-3)。

用这种装法打开后书页掀口部分呈龙鳞(或鱼鳞)状,故又得名龙鳞装。

5.经折装。

经折装也称“折子装”、“梵夹装”,盛行于9世纪的唐朝。

这种装法是将大幅面的卷轴,改革成可以随意携带的重叠起来成为小幅面的书籍形式(图1-4)。

其方法是按一定规格裁切成长条形状的纸张,然后按版面标准要求、向左、右来回反复折叠整齐(一般折数10~12折),成为长方形的册。

册子的前后面可裱上硬纸板,纸板上面粘包一层纸张或织品作为书衣(即封面、封底),阅读时将册子拉开或翻开即可。

另有一种形式是封面和封底在加工时联在一起,如同现在平装封面,但不粘其折口,只粘封面和封底的表面部分,书册不能拉开、只能翻阅。

6.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盛行于12世纪末的宋代(至元代)。

蝶装是我国书籍制作史上第一次把分散的带有折缝的页张集中在一边,形成订口而装订成册的方法(图1-5)。

蝶装的书页是(单面印刷)面对面地对折成筒子页书帖,折口按顺序相连,用浆糊粘牢书背,装上硬纸面书皮(软面也可以)。

还可在面上裱一层绢、绫等较薄的织物,这样,其书籍外观不仅漂亮而且也很牢固。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

现在一些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适用这种装订形式。

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7.和合装。

和合装是在蝴蝶装以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和书封可以随时分开更换的装订形式(图1-6)。

加工时可按一定规格和尺寸先制作书封及封里,而后再制作书芯。

制作书封时先在书封里层(封里)的两个接缝处,各粘一条供穿线绳(或丝带)联订用的挂订衬板条(形状如耳朵,也称书封耳),与书芯眼孔订口宽度尺寸相协调,眼孔一般是2~3个(也可配以气眼牢固眼孔)。

制作书芯时,将配完或裁切好的书芯,在订口上按一定规格(与书耳相同)打上订眼孔,然后将书芯放入书封的两个书耳中间和对齐眼孔,用绳条或丝带穿扎起来后成为一本和合装书籍。

8.包背装。

随着蝴蝶装的盛行以及和合装的出现,包背装也于13世纪问世,盛行于明朝中期。

包背装的折法与蝴蝶装完全相反,是把印好的书页(单面印刷)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成筒子页的书帖,配页后将书帖折缝边撞齐压平,再把折口对面的(前口边)纸边做为后背粘牢粘好、包上封面成为一本完整的包背装书籍。

包背装的封面有“软面”和“硬面”两种,可按其要求采用其中一种。

9.线装。

线装也称古线装,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14世纪(明朝中叶)。

是我国装订技术发展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后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

线装的折法与色背装相同,所不同的是不用粘接剂粘连,而是用棉或丝线联结;封面也不用整张纸包粘,而是在书的前后面各放一张纸,也可粘裱一层纸或较薄的织品当封皮面;折口为前口,全部露在外面,折口
的对面为订口,穿上各种式样的订线,配以各种式样的书函,显得格外庄重大方。

10.平装。

18世纪以后,我国开始通用平装书籍。

平装书籍的特点是: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书册厚度可订装30mm左右(相当于52g/m2凸版纸280张左右)。

平装也称平面装,是根据现代印刷的特点,将大幅面页张先折叠成书帖再配成册,包上封面后切去三面毛边成为一本可以阅读的书籍。

平装书籍在装帧时封面可分勒口、不勒口和复口等几种形式。

封面的用料一般为80~200g/m2的胶版纸,也有用塑料压膜纸作为封面的。

这种装法的书籍在我国极为普及,深受欢迎,生产量比任何一种装法的书籍都多。

11.骑马订装。

骑马订装加工更为简便。

由于工艺简单,出书快,适合装订一些要求出书时间较短的期刊杂志书籍;加工时封面与书芯一起配套成为一份,订联、切成后即可,装订后的骑马订书册,其订锔外露在书刊的订口(后背折缝上)上。

这种装订形式是沿折缝配好骑在机器上订书的,形成骑马式样,故称骑马订装。

12.精装。

精装,指书籍的一种精致制作方法。

精装书籍主要在书的封面和书芯的脊背、书角上进行了各种造型加工。

加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书芯加工有圆背、方背、方角和圆角等之分。

封面加工有全面、半面(布腰纸面或皮腰布面),在封壳面上再给以烫印字迹花纹图案的装饰,使书籍显得格外大方,富有艺术感。

精装书籍的工艺加工,主要分为封、书芯、套合加工三个工序。

采用精装工艺加工制作的书籍精致美观、牢固耐用,易翻阅好保存,一般较厚的经典书籍或常用工具书均用这种装订形式进行加工。

13.特装。

特装也称艺术装或豪华装,主要指精装中一种特殊加工的装帧方法(图1-9)。

这种装法比精装书更为考究、华丽,工艺过程复杂,技术性强,操作难度大,大部分加工都需手工操作完成。

特装工艺加工与精装加工的最大不同点是在书芯上加工书封壳,最后才烫印(精装是先制好封壳和书芯以后套合即可)。

特装书籍的加工除精装应有的造型以外,还有将书芯的切口面滚烫一层金口或蘸粘一层花口及皮封面上进行镶嵌等艺术加工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从外型上看是一本非常漂亮讲究的书籍,打开后是一个精致的书籍装饰盒,可以容纳一些用具,成为一种工艺装饰品,可当做礼物赠送亲友。

14.活页裱头装。

活页裱头装主要指一些单据、发票、本册、账卡、集册、信笺等的装订加工(图1-10)。

装法简单、容易加工,由于所加工的式样、规格无一定规律,工艺复杂不统一,因此,目前大部分加工均用手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