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4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4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一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

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考研古代汉语分类模拟4

考研古代汉语分类模拟4

考研古代汉语分类模拟4一、问答题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的类型。

1.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答案:爪牙:古义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义相当于“走狗”“帮凶”。

词的褒贬意义即感情色彩不同。

2. 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答案:色:古义为“脸色”,今义为“颜色”“色彩”。

词义范围的扩大。

3. 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答案:售:古义为“卖出”,今义为“出卖”。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狱:古义为“诉讼”“案件”,今义为“监狱”。

词义所指的对象转移。

5.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答案:恨:古义为“遗憾”“不满”,今义为“仇恨”。

词义的轻重不同。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6. 就①《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②《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③《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④《荀子·劝学》:“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⑤《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答案:就:①走近。

②接近。

③亲近。

④趋向。

⑤走上。

7. 引①《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②《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③《礼记·檀弓上》:“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

”④《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⑤王勃《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

”⑥贾谊《吊屈原赋》:“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答案:引:①开弓。

②延长。

③牵引。

④伸长。

⑤遥控。

⑥离开。

8. 因①《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庄子·养生主》:“因其固然。

”③《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④《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

”⑤《史记·陈涉世家》:“不如因而立之。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库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库
20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吹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附参考答案
里顾盼自雄,谈笑自如,好象身边没有别人似的。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地称他:“这是天上贬滴(人间)的
仙人啊!”安禄山作乱,玄宗驾临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见(永
王),于是被召为从事。永王阴谋作乱,兵马被击败,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后来遇上大赦才得以放还,最后因饮
岳:会意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 分) 1.舜丧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疑问代词作介词、动词的宾语。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4、齐威王欲将孙膑。
5、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10 分)
六、 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
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 ,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 、[-n] 、[- ? ] 收尾的,叫“阳声韵” ;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 、[-t] 、[-k] 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汉语言文学专《古代汉语》模拟试题四

汉语言文学专《古代汉语》模拟试题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模拟四)古代汉语(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居于一角的一组是()A.僚旃携徒B.裁颖雎腾C.旌徒戚赖D.旗疆哉恐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内的字是假借关系的一句是()A.北冥.(溟)有魚,其名曰鯤。

B.郢人堊慢.(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斵之。

C.民食果蓏蜯.(蚌)蛤。

D.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啖)君。

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是()A.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B.見靈輒餓.,問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C.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

D.棄甲曳兵而走.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A.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B.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

C.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D.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5.下列句中,含有形容词意动用法的一句是()A.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B.强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C.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D.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

6.下列句中,是主谓倒装句的一句是()A.子邪,言伐莒者?B.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C.是非君子之言也。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7.下列句中,用“是”复指前置宾语的一句是()A.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B.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C.求!無乃爾是過與?D.《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己。

”其是之請乎?8.下列句子中,“以”是连词的一句是()A.圉人归,(以)告夫人。

B.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D.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9.下列各组字,属于变换构字成分而形成异体字的一组是()A.碾——服B.雕——彤C.猿——猥D.雅——裸10.《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采用的特殊表达方式是()A.誇張B.互文C.變文D.連類而及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B.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4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4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一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

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XX辭類纂》的歸類:
賈誼《吊屈原賦》歸哀祭類,枚乘《七發》歸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 歸奏議類,韓愈《子産不毀鄉校頌》歸讚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 狀類,歐陽修《瀧岡阡表》歸碑誌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書說類,曾 鞏《墨池記》歸雜記類。
我們的分類:
賈誼《吊屈原賦》、枚乘《七發》歸韻文的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歸 應用文的奏議類,韓愈《子産不毀鄉校頌》歸應用文的讚頌類,柳宗元《種樹 郭橐駝傳》歸傳記散文,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應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 馬諫議書》歸應用文的書信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文。
《爾雅註疏》(晉 郭璞注,宋 邢昺疏)、《孟子註疏》(漢 趙岐注,宋 孫奭 疏)。
xx辭類纂:
清代姚鼐編的一部古文選集,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等,依據文體分 爲十三類:
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 雜記類、箴銘類、讚頌類、辭賦類、哀祭類。所選古文大部分是應用文,而且 多數選文社會意義不大。
2.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莊子 逍遙遊》)譯文:
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計劃著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
解詞:
將要。、
3.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齊桓晉文之 事》)
譯文: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獸身上,而功德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的原因,是 什麽呢?
一是它後面有賓語 我”二是它的讀音爲 呼報反”即hao
4.xx對邪”是怎樣解釋的?
“邪,讀如徐。”鄭玄認爲“邪”是“徐”的假借字,義爲寬緩。
5. “只且”是什麽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只且,語助也。”即認爲“只且”是語氣詞。這是孔穎達的解釋。
五、《論語XX》:
“子路曰:

古代汉语自考题-4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古代汉语自考题-4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古代汉语自考题-4(总分96,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中,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______A.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B.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C.范增數目項王。

D.孟嘗君客我。

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名詞的语法功能的理解把握。

A项“寡人”是名词,表示人,在句中作定语。

B项“水”是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击”,表示在水面上。

C项“目”本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表示“以目光示意”。

D项“客”本是名词,在句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是客”。

2.“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句中“長”的意思是______A.年紀大,年長B.長度C.長大的D.使……成長,養活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D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理解把握。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本题中“長”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使……成长,养活”。

3.下列各句中,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句是______A.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B.南冥者,天池也。

C.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D.長驅到齊,晨而求見。

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的理解把握。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是指因为语境所提供的某种条件,名词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用作动词后的意义与原名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A项“群”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意思是“成群地”。

B项“天池”是名词,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

C项“南”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往南飞”。

D项“晨”是时间名词,在句中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动词和宾语是使动关系的一句是______A.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4.浊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5.孤平是指B 型句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是平,那么第三字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字用了仄,那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否则就是孤平,也叫犯孤平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声母简称声,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辅音担当的,另一种是没有辅音或由半元音担当的,而相对于辅音声母来说,后一种仿佛是没有声母,它们的声母等于零,所以叫“零声母”。

声母古代又叫做“纽”或“声纽”。

3.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指具有相同主要元音,韵尾不同却是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之间的互转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读为是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4.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5.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四、释义题1.浸泡 2.遵循。

3.记载历史的书。

4.通“弼”,辅佐5.腰带 6.并7.耕战之事 8.求9.称赞 10、等同。

1.涅:黑泥。

2.报:判决。

3.行。

4.买5.腰带 6.节:关键7.高:使……高,推崇。

8.等同9.北:败走。

10、献1.通“罹”,触犯。

2.私剑:私人的剑,这里指行刺的行径3.献 4.买5.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

腰 6.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7.被:通“披”。

披上,穿着。

8.死9.称赞 10、粗劣1.军队住一晚 2.猕猴3.畴:通“俦”,同类。

4.记载历史的书5.耕战之事 6.准备7.哑巴被:通“披”。

披上,穿着。

8.浸泡9.停止 10、重金悬赏1.浸泡 2.关键3.记载历史的书 4.判决。

5.磨损 6.营垒7.耕战 8.求9.献 10、买五、归纳题职屋铎阳支蒸锡谈文之冬真铎职之冬文蒸职之鱼元侵冬蒸五、论述题1.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全浊的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2、七言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平收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

”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2、七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其中全清的代表汉字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2、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次清的有:滂敷透彻清穿溪2、七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

”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2、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阅读题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答:游:交游。

欺:欺骗。

进:推荐。

合:会合。

匡:匡正。

贾:经商。

肖:好。

遭:遇。

2.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成现代语体管仲囚焉:管仲被囚。

及小白立为桓公:等到小白被立为桓公。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君驱逐。

吾幽囚受辱:我被幽囚受到屈辱。

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体分财利多自与:分配财利的时候,经常多给自己。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显于天下为羞耻。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答:閧:哄闹,众声并作。

胜:尽。

慢:怠慢。

忧:忧虑。

2.将文中的用通假字写出的否定副词选出,并注出它的意义答:莫:没有。

无:不要。

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百姓没有谁为他而死。

差不多有上千人。

则百姓亲爱他的上司,为他的尊长而死。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答:身体:亲身去做。

衣:穿。

辑:通“缉”,连缀。

鬻:卖。

2.出文中的判断句,并译成现代语体答:墨子者,显学也。

墨子之学,是显学。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现在世上的谈论,全都是辩说文辞之言。

3.出文中的通假字,说明其相对应的本字,并解释意义答:辑:通“缉”,连缀。

揽:通“览”,观看。

六、标点翻译题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

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

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

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

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

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

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

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

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

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裴骃、司马贞、张守节2.端、知;定、澄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4.平水 1065.吕不韦,纪,论,览,八览6.裴骃、司马贞、张守节7.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8.战国末期,吕不韦,160,吕览9.32.3010.平水、10611.纪传体,司马迁,书、世家。

裴骃、司马贞、张守节1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选择题ADCCDCCCDA三.概念题1.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如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