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歌曲赏析
高中语文歌词四首 课文赏析

歌词四首-课文赏析一、欣赏要点1.《长江之歌》是为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配的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2.《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歌词明白晓畅,比喻形象生动;曲子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3.《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曲调抒情强烈,旋律非常柔美,都有四段,迴环往复,反复咏唱,非常感人。
《那就是我》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水磨、炊烟、牛车、渔火、海螺、山歌,这些具体可感但却似乎很琐碎的、人们不屑一顾的寻常东西上,而正是这些具体事物却最能勾起人对故乡的思念。
《弯弯的月亮》有点像民歌,从诗歌的角度来说,从天上的夜空写起,弯弯的月亮最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乡愁,中国人有个习惯,望月思亲,望月思远,不管这月是圆是缺。
但这首歌的主题却是在感叹,时代在发展,而故乡却还在唱着过去的歌谣,表达了作者希望故乡摆脱忧伤,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赏析实践阅读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回答后面问题。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啊飘到我的脸上脸上淌着泪像那条弯弯的河水弯弯的河水流呀流进我的心上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1.有人说这是一首写给阿娇的情歌,你是否同意,为什么?答案:不同意,这是唱给故乡的歌,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歌。
阿娇也许是故乡的一位熟识的女友,但她也只是作为故乡的化身出现,绝不是情人,这也不是一首情歌。
2.分析这首歌词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歌运用了典型的民歌的表现手法,以起兴开头,选用一个典型的镜头——阿娇摇船,阿娇是故乡的象征,对阿娇怀念也就是对故乡的怀念。
初中音乐教学课例《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 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 解与感悟,激发悟内容。
评价。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欣赏现代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
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农村孩子认识的字少,但是小朋友们喜欢问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学生学习能 重要。”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
(5)指导背诵第 2 节。 二、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 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 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 情。 3、练习朗读。 4、学唱歌曲。
初中音乐教学课例《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音乐
教学课例名
《长江之歌》
称
《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诗歌运
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
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
教材分析 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歌词赞美长江,并不是直接描写波澜壮阔的长江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 起”的意义。
《 长江之歌》的解读

《长江之歌》教材解读一、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解读胡宏伟,男,歌词作家、诗人,1972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创作员,现为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副团长,大校军衔。
国家一级编剧。
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长江之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等。
胡宏伟在1984年新年前夕写在贺年卡上的《长江之歌》填词成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这首歌词被填入原曲,由歌唱家演唱之后,便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
二、对课文的基本解读《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
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歌词赞美长江,并不是直接描写波澜壮阔的长江水,而是从人们对长江的真情实感入手,将长江比作母亲,用第二人称直接抒发对母亲的赞美。
如何设置悬念,扣准文章的中心呢?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学生不难找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教师要把握这两句话发问: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为什么说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这两个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读呢?第一个问题可以抓住第1段“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和第2段“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感受到长江从雪山和远古迈着轻盈的步子姗姗走来,然后又迈着健步向东海、向未来奔去那奔腾咆哮的博大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
第二个问题可以抓住第1段“你用甘泉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和第2段“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从而感受到长江母亲胸襟宽阔,无私奉献的崇高德。
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些意象“雪山、春潮、东海、惊涛”雪山在青藏高原上,她是流经我国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源泉,点点滴滴的雪水,化成一条条小河汇成一条巨龙向东海奔流;“乳汁、哺育、臂膀、挽起”这些意象全是关于母亲的,正是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慈祥的母亲,一个无私的母亲,一个默默奉献的母亲,而长江正像这样一位母亲,哺育流域近4亿中华儿女,再加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施展着自己的母爱,不求任何回报,支撑着流域的发展,创造者一个又一个奇迹。
《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长江之歌》长江,中华大地最长、最壮丽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也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的历程。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以其雄伟壮丽的河势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心中。
《长江之歌》是一首表达对长江深沉历史和磅礴伟力的歌曲,它旋律优美、慷慨激昂,使人心潮澎湃。
这首歌曲是中国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词曲饱含着人民对长江的深情厚意,传达了保护长江的重要性和人们对长江美好未来的期许。
歌曲诠释了长江的独特魅力和无穷能量。
长江发源于青海的唐古拉山脉,蜿蜒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八个省区市,最终注入东海。
她是亚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长江不仅有壮丽的河套和深邃的峡谷,还有独特的滨江湿地和众多的湖泊。
她承载了亿万人民的期望,也是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家园。
毫无疑问,长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俗话说:“黄河是中国的忧患,而长江是中国的希望。
”长江以她浩渺的气势和雄伟的河山饱经风雨,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洪流,也经历了繁荣与困顿的变迁。
长江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人物和壮丽故事,其中包括“武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长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不断奋进,勇往直前。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湿地的垦殖、工业和城市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峻。
长江一度成为全球十大污染河流之一。
加上不可预测的天灾,如洪水和干旱,长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保护长江这一国家的瑰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实施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等。
这些努力实现了长江水质的明显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为长江的可持续发展铺开了希望的道路。
作为长江文化的代表,《长江之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厚意的歌词,展示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伟大历程。
五年级长江之歌音乐鉴赏教案

五年级长江之歌音乐鉴赏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长江之歌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之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欣赏《长江之歌》的音乐作品;3. 分组合作,编排和表演《长江之歌》的舞蹈;4. 创作和演唱与《长江之歌》相关的歌曲。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介绍《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1. 引入: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2. 介绍《长江之歌》: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意义;3. 学习歌曲的歌词:分发歌词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和表达方式;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二课:学习欣赏《长江之歌》的音乐作品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2. 欣赏音乐作品:播放完整版《长江之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仔细聆听;3. 音乐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调、节奏和乐器运用等方面的特点;4. 学习演奏乐器:为学生准备简单的乐器,让他们模仿演奏歌曲中的乐器部分。
第三课:分组合作,编排和表演《长江之歌》的舞蹈1. 引导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2. 分组编排舞蹈:让每个小组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自行编排舞蹈动作;3. 练习和排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和排练,老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4. 舞蹈表演: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排的舞蹈,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第四课:创作和演唱与《长江之歌》相关的歌曲1.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长江之歌》的主题和意义,鼓励学生创作与之相关的歌曲;2. 分组创作: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共同创作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 练习和演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和演唱创作的歌曲;4. 歌曲演唱:每个小组轮流演唱他们创作的歌曲,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曲式欣赏与分析

乐曲欣赏分析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信息1班姓名:康佳伟学号:2012210432一、单三部曲式举例:《长江之歌》作曲:王世光作词:胡宏伟分析:A段为前8小节,即前两句歌词。
在A段中除了第二句末端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第一句的重复。
B段为中间8小节,即中间两句歌词。
乐句起头改用更高的音符,很明显地从上一段进入下一段,前两节提高了三度。
第二句末的“6”音是全曲最高音,将歌曲推向高潮。
A’段为末尾前8小节,即重复段前两句歌词。
除了第二句末端与A段略有不同,其他完全与A段一致。
从以上分析来看《长江之歌》完全符合单三部曲式的特点,充分再现了A段主题乐思,使整首乐曲的形象和结构以及内容保持统一。
二、复三部曲式举例:《G大调小步舞曲》作曲:贝多芬分析:首先为该乐曲的完整图示结构。
A B Aa b c d a b第一部分(A)独立构成单二部曲式,包括前四行,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
主题典雅端庄。
第二部分(B)也是单二部曲式,包括后四行。
主题轻盈活泼,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符合复三部曲式的特点。
第三部分(A)完全再现第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准确再现。
中间部分与两端形成鲜明对比,符合复三部曲式的特点。
三、回旋曲式举例:《献给爱丽丝》作曲:贝多芬分析:《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主部: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
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第一插部: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
主部: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第二插部: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
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
表现热烈的情感。
主部: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其结构为ABABC,所以为回旋曲式。
四、奏鸣曲式举例:《贝多芬第十奏鸣曲》作曲:贝多芬分析:呈示部:由弱起的节奏引出8小节的乐句,伴奏在G大调持续上升。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与评价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长江之歌》是一首以中国长江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之美,激发了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珍爱家园的意识。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将《长江之歌》引入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还能通过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本篇文档将对以《长江之歌》为主题的音乐教案进行反思与评价。
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以《长江之歌》为主题,旨在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1.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录音;2.宣传长江的相关资料和图片;3.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的视频材料;4.准备与长江相关的绘画、手工制作的教具。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江的位置、长度、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2.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录音。
2.学生仔细聆听歌曲,用心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分析歌曲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与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长江以及环境保护的理解和看法。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互相交流。
创作活动1.鼓励学生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长江的理解和关爱。
2.学生的作品可以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宣传栏上,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歌曲欣赏、分析歌曲、讨论与分享、创作活动等环节,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和了解长江的美丽和重要性。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讨论和创作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长江之歌》品析

品析《长江之歌》歌曲简介:《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曲,胡宏伟作词。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创作背景:1984年,由胡宏伟同志投稿,并在数以万计中的稿子中脱颖而出,《话说长江》歌词征集组成功录取其歌词,从此此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胡宏伟从此也被人们所熟知。
歌曲个人品析:说起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倒真是有不少缘分和它,记得最初接触是在初中,随后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上,我很荣幸地参加了五四青年合唱,而且合唱曲目就是《长江之歌》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但相较之下,我还是对《长江之歌》青睐有加。
每每唱这首歌,总体感觉就是特别有气势,恢弘大气,奔腾如骏马一般,而且从演唱视频上我还从演唱者的脸上看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当然全词都把长江作为串接整个歌词的主线,把祖国的宏伟壮阔表现地如此深刻。
整个歌曲分为俩段,整体结构整齐,歌词方面虽然简短,但是曲调确非常有气势,抑扬顿挫,整体感觉特别大,如果能用老师讲的美声来演唱的话,美声给人的感觉声音共鸣的非常悦耳,演唱者大脑那块也火热,有助于情绪的高扬,我觉得效果会更好,声音会更具有穿透力,能够将长江之壮阔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无论从乐感和调子来说,个人感觉那样会比较好。
如果我们从感情层面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长江之歌》是属于竭力抒情的歌曲,我们听后的感受大多是激动,兴奋,当然还会有骄傲,这些情绪都是高亢的,如果演唱的时候能把面带潮容,把笑肌抬起来,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亢奋的状态完成整个演唱,那么效果会更加打动听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之歌》的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歌曲赏析: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8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 (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这首诗第
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此曲为大调式,单三部曲式。
A BA’尾声
a + a'
b +
c a + a''
4 4 4 4 4 4 4
A段是对长江丰采的描绘,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抑起乐句构成,顺口易记,深刻凝练。
第三、七节的大跳七度。
使曲调迭宕起伏,更突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东去大海的形象和非凡气概。
A段是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除第二句末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A段的重复。
B段是对长江力量的阐述,乐句改用强拍起,显得鲜明直接,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
第一句强调V-I的进行。
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第二句节奏与第一句大致相同,前两节提高了三度。
后两节构成反向模仿,造成“一浪比一浪高”的趋势。
第二句末的“6”音是全曲最高音犹如掀起滔天巨浪,把歌曲推向高潮。
尾声运用歌曲开头的动机“3 4 5”发展而成。
是对长江依恋与赞颂之歌的进一步抒发最后终上在主和弦的三度音止。
贴切而不落俗套,传神而竟境深远。
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