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8篇
适合小学生的小古文篇

第1组草木的性情1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2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3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4松松,大树也。
叶状如针。
性耐冷,虽至冬日,其色常青。
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5桂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
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6莲莲花,亦曰荷花。
种于暮春,开于盛夏。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
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7杨柳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8岁寒三友儿侍父,立庭前。
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9荔枝图序(白居易)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第2组天的魔术10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11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12晓日天初晓,鸟啼树间,披衣下床,推窗一望,东方已白,红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几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鸟声渐少。
13春首四时,苏万汇者,春也。
气暖则襟韵舒,日迟则烟气媚。
百鸟和趾于南亩,游人联辔于东郊。
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矣。
一年级小古文100篇晨读背诵

一年级小古文100篇晨读背诵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7.《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8.《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10.《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100.《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以上是一年级小古文100篇的晨读背诵,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熟悉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愿大家能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古代文学之美,汲取古人智慧,茁壮成长。
小古文50篇

小古文50篇1、孔子访子规子问于孔子曰:“子之远人何如?”孔子曰:“远人必守其先民之道,爱其亲,敬其长,事其师,友其友,仁于众而不慢,君子之道也。
”子曰:“然则如之何而不仁?”孔子曰:“蓍龟之忧,蚕食谷,害人多而利少。
虽有仁,然而不能以此至则也。
”2、孔子谈犹抱琴子路问于孔子曰:“仁者何以犹抱琴乎?”孔子曰:“仁者抱琴以表其道,非以思其役,役者不必乐,其乐则至矣。
故仁者抱琴,则是以和万民,其乐则至矣。
”3、孔子谈贤德子路问于孔子曰:“仁者何以贤德也?”孔子曰:“仁者之道贤德也,莫若仁慈,仁慈则得之矣。
贤者为民有善,而以礼立也。
贤者又仁也,莫若敬也,敬而行之,则民众何异哉?”5、孔子谈明智子贡问于孔子曰:“仁者何以明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明智,明智者能察言,察事而求之以其正。
仁者行而不说,而君子亦善之。
故明智者仁之具也。
”7、孔子谈献身子曰:“仁者何以献身也?”孔子曰:“仁者必以献身,献身者不自喜而使民获乐;献身者能自受忧而使民免祸。
故仁者必以献身也。
”8、孔子谈人生子曰:“仁者何以把握人生也?”孔子曰:“仁者必把握人生,把握人生者必以有道之知,能把握人心而乐其志;把握人生者所不可免,不忧而止之。
故仁者必把握人生也。
”9、孔子谈平等子禽问于孔子曰:“仁者何以平等也?”孔子曰:“仁者必平等,平等者量一同卑而高,卑者与高者同矣;平等者不分上下,所以为民有善,则同心而乐之。
故仁者必平等也。
”。
最短的小古文16篇

最短的小古文16篇以下是最短的16篇小古文:1.《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2.《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6.《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最简单的小古文10篇

最简单的小古文10篇1.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望而生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八篇小古文

八篇小古文
1. 《竹枝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若有人知我,此生何处不堪欢。
2.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咏史》:
浩气凌云,英勇豪杰;深思熟虑,智慧过人。
雄心壮志,引领中兴;崇德修身,树起伦常。
4. 《古雷》:
天际雷鸣,震撼心灵;大地颤抖,响彻山林。
雷霆万钧,从天而降;震天动地,威力非常。
5. 《梦溪笔谈》:
游思万境,悠然心曲;洞察奥妙,通透玄机。
笔端湖畔,墨水成文;任意挥洒,如百川奔流。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千里共婵娟,百花争艳。
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欢意满怀,诗意充盈。
7. 《琵琶行》:
乱世沧桑,弦断音绝。
痴情纠结,恩怨难解。
琵琶在手,心声
传世。
音悠悠,愁绪千结。
8. 《竹石》:
古槐青影照竹石,凉风吹拂书画间。
思绪纷飞,思源有限;偏执情意,碑石颂唱。
小古文课程

经典的小古文名篇1. 《陋室铭》-刘禹锡(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 《马说》-韩愈(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 《师说》-韩愈(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兰亭集序》(节选)-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6.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古文篇及翻译

小古文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训练1】郑人买履诵读与训练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宁.信度( )(3)度.其足( ) (4)忘持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置之其坐.( ) (2)吾忘持.度( )(3)反.归取之( ) (4)及反,市罢.(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时间意识,不能耽误时间。
B.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否则一事无成。
C.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D.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不要丢三落四。
5.请你至少写出2个带“履”的成语。
作者与作品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公元前233),即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
说的是有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鞋子没买到,而且还闹出了大笑话,成了笑柄。
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不会有,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
“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剌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阅读训练2】守株待免诵读与训练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兔走.触株走.马观花B.因释.其耒爱不释.手C.而身为宋国笑.谈笑.风生D.田中有株.守株.待兔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作者与作品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
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会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
不靠自已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阅读训练3】智子疑邻诵读与训练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子曰( ) (2)其邻人之父.亦云( ) (3)暮.而果大亡其财( ) (4)而.疑邻人之父(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请简要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结果: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一个人发表一下感慨?请写在下面。
作者与作品“智子疑邻”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难》。
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个成语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阅读训练4】凿壁借光诵读与训练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邻舍有烛而不逮.( )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3)资.给以书( ) (4)遂.成大学(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B.邻居有烛而不逮C.以书映光而读之D.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5.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作者与作品本故事出自《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
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逸闻轶事。
“凿壁借光”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是指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居的烛光读书。
现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人们时常借这个故事来鼓励孩子们要用心学习。
【阅读训练5】孟母三迁诵读与训练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gǔ)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zǔ)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舍.近墓( ) (2)为.墓间之事( )(3)迁居市.旁( ) (4)复徙居..学宫旁(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2)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孟母第一次迁居的原因是(2)孟母第二次迁居的原因是(3)孟母第三次决定定居下来的原因是4.你觉得孟母是一位怎样的母亲?5.本篇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八字成语: 、。
作者与作品“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现在也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阅读训练6】司马光砸缸诵读与训练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凛然如.成人( ) (2)退.为家人讲( )(3)自是..手不释书( ) (4)水迸.(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写出了司马光与众孩子不同的表现,这是什么写法?有何作用?4.这篇文章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下列形容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勤奋好学B.聪明机智C.遇事沉着D.坚强不屈作者与作品本故事选自《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小小年纪就遇事沉着,聪明机智。
这件偶然的事件也使小司马光出了名,汴京和洛阳的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 广为流传。
【阅读训练7】曾子杀彘诵读与训练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 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子随之而泣.( ) (2)特.与婴儿戏耳( ) (3)婴儿非与戏.也( ) (4)今子欺.之( )2.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 ) ( )(2)曾子欲捕彘杀之( )(3)今子欺之(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4.对于“曾子杀彘”这一故事你有何看法?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与作品本故事选自《礼记》,告诉我们教育儿童要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将来做到诚实无欺。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其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行为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阅读训练8】弈秋诵读与训练弈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2)非然.也(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为是其智弗若..与(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下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B.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C.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4.读了《弈秋》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B.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5.请你写出三个表示注意力集中的成语。
作者与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这篇古文共有5句,有3层意思。
第1句是第1层意思,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会是高手。
第2层(第2~3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 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拿起弓箭去把天鹅射下来。
结果虽然是一同学习,后者却是远远比不上前者。
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差)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