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如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人太在意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中国人太在意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我见过的最“叫绝”的一份帖子,是针对《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的一篇报道。一位署名为titans的读者写到,中国综合国力已经世界第三了,“老的电视塔让国外人看了,还以为北京政权在对外说谎呢。依据我的建议,在北京市生活的人的工资不能低于6000元,否则就全部迁到河北去生活,因为他们的衣着住房有损中国人形象。”我不知道这个帖子是调侃还是认真,但无论如何,它对“外国人会怎么看”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描绘得体只报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对同时产生的问题轻描淡写甚至不报,因为这不符合媒体的报道原则。他们对自己国内的问题报得更多。
注:作者为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曾任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和驻泰国、阿富汗记者。
(美国《华尔街日报》)
第二是长期的贫穷和外国入侵的苦难记忆,使我们时不时产生一种受害者心态和不安全感。听到不同意见和批评就容易面红耳赤,认为人家不是有偏见,就是妒嫉中国的成就,再就是害怕中国强大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弱国心态。中国人绝对有理由为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但骄傲的同时,我们可不可以心里更踏实一点,更多一点自信?用不着非逼着人家说你好。这才是强国心态。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简单说几个原因,算是抛砖引玉。
第一是在中国人观念里,国家、政府和个人紧密相连,批评一个就是批评全体中国人。虽然私下里(甚至在网上公开地)我们对政府政策和官员也常有批评和抱怨,但一旦这种批评来自国外,很多人就会跳起来,要竭力维护政府(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脸面。
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就更敏感了。例如,同样是关于上海华联受污染药品的报道,天涯网上对转载《南方周末》文章的回帖,都是批评华联的贪婪和中国药品安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对同一问题的报道,就招来了一些愤怒的读者留言。署名为Phoenix的读者写到:“我相信我的祖国自己能处理好。你们外国人就少插手了。”一位署名为Eric的读者说:“《华尔街日报》新闻采编的标准依据是什么?每次看它的新闻,总是充斥了诋毁和污蔑及猜疑,希望新闻主管部门能重视该媒体在中国的发行。”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①“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

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

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

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

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

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

一个他人的认同感。

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荆楚在线消息(湖北日报)对中国非常友好的英国进步学者罗素生前曾谈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要面子觉得很可笑,殊不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风气。

”罗素认为要面子”的害处在于,影响效率,同样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真诚。

”要面子深入到国人潜意识中,这是一个事实。

当然,面子是很重要的,面子是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只是面子与里子不能脱节,面子不能比里子高一个层次独立存在。

民国初年,京城那些穿着马褂、提笼架鸟的遗少,外头硬撑着气派和光鲜,回到家可就惨了,只能啃咸菜窝头,因为原本赖以撑起面子的铁杆庄稼”早已随着满清的倒台而失去了。

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彻底消亡。

愈是渗透于潜意识中的东西,就愈是不容易改变,这种顽固性,必当正视方可。

在新的条件下,要面子的作法也常以新的形式出现。

只是,要面子的主体常常不是个人,而是以集体的方式出现,这就更隐蔽,而危害性也更大,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种面子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自我表扬的彰显意识、程式化的自夸方式、不计成本的投入气派和迫不及待的行事节奏。

按这种面子文化做事,就好像演戏时,一切只为赢得个碰头彩,而不管后头是不是喝倒彩。

因为碰头彩有了,就可急急拿去表功,面子是有了。

至于后面是不是因演得太差而收不了场,甚至是不是演砸了或坍了台,那就不管了。

其秘诀是,碰头彩可以凭一两招换得,也是可以组织人喝彩的,而领导一般也最注重有没有碰头彩。

人们见怪不怪,这是面子文化非常有腐蚀性的一个危害。

如果一个单位为争面子浪费一点社会财富,千百个单位累计起来,损失就非常可观。

有句阿拉伯谚语说:不结果的树是没有人去摇的,惟有那些果实累累的树才担当得起人的信赖。

如果不为争面子而产生浪费和牺牲效率,就可以有更多养分转换成更多更大的果实,这样的树虽然不言,却自然可以下自成蹊。

面子文化的流布,与务实的价值取向呈矛盾状态。

人的心理就这么复杂,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总是有人做,这是因为心理上虚幻收获的吸引力,甚至比实际的利益吸引力还要大。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面子”观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面子”观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面子”观作者:余乐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9期【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46-01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者来说,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中西方对“面子”的不同解读造成的交际冲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中国,请客吃饭时,主人为了“面子”,点菜的数量往往超过实际人数很多;饭桌上,中国人更是常常劝客人喝酒,且表示“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留学生们往往不能理解中国人所说的“面子”。

在他们看来,明明吃不了,还要点那么多菜,这是浪费的行为,为何会和“面子”有关?喝不喝酒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为何不喝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如若在中西方文化中,不能意识到中西方对“面子”的不同理解,则很难实现成功的交际。

萨丕尔曾指出:种族和文化的分界线确有点和语言的分界线相应的趋势[1]。

法国学者K.Baldinge也曾明确表示:语义学的特征是把人的注意力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了开放的经验结构,从语言学引向了非语言学世界以及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逻辑[2]。

要想真正理解东西方对“面子”的解读,就必须回归到东西方的文化中进行理解。

正如胡先缙(2004)先生所述,中国人所说的面子代表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包括“脸”和“面”[3]。

“脸”和“面”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同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虽然“面子”一词首先是由胡先缙先生介绍到西方的,但是西方根据其文化,也对“面子”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Goffman的“自我与面子功夫”理论和Brown、Levinsion的“面子”理论[4]。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facework)指的是避免威胁他人面子和修复受损面子的策略。

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进一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一、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面子的概念1.“讲面子”在中国人们会在任何一个情况下顾及到面子的问题。

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中国人很重视年龄的差距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上。

人们总是很在意自己在跟人交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有很多“面子”的人不仅享有别人的尊敬,同时他们还拥有一些特权。

2.爱面子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

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

在中国的文化里,一个不重视的“脸面”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因为这人既没有道德感,也没有羞耻感。

同时代的人不愿意与他为伍,社会也会把他孤立。

因此“不要脸”是一句很严重的骂人的话了。

3.给面子人们不仅可以“得到面子”,同时还可以“给面子”。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尊重、恭维奉承、赞赏、认可、好感,实现其愿望来“给别人面子”;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比方说不在第三者面前提起别人的错误或是无能,或者是干脆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做使某人感到难看之类的事情。

二、三个关于中国人际交往中文化的概念1.一致性文化《论语》中说:保持和谐是保障社会秩序的第一要素。

保持和谐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准则。

[2]因此,能够保持上下平衡的和谐型会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这也与孔子的思想有关,中庸、有度。

孔子认为:人们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独立体,他们生活在一个个不同的关系网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社会的中心,家庭。

2.地位文化中国社会曾经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等级制度下的社会。

因此等级制度,或是等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因此一个人的“面子”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说明,“面子”,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的。

在中文里可以这么说:某个人面子大,面子小,通常来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个人享有的声望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个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的人,同样也会拥有很大的“面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为了保持他在公共场合下的形象、尊严、声望或者是名誉而努力。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

引言:这是一篇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深刻诠释的文章,该章节摘自美国著名作家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外国人眼里的xx人——爱面子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

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面超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意甚多的复合词。

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

戏剧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大多数的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

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很可能地使得中国人吧当作戏剧中的一个角色。

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

很多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

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

如果他的麻烦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

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从不在于现实,而在于形式。

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

我们不必到后面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

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的做出这些戏剧化得举动,这就是“有面子”。

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这就是有“面子”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

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在有中国人诸多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则,常常超出了西方人得理解能力,西方人总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得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In China, there are many unspoken rules. Do's and don'ts…And what you don't know…could even cause someone else to 'lose face.' It brings feelings of pride, embarrassment, humiliation, flattery and humility….Thankfully, there are answers. Luo Weijia is a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er at Beijing Hutong School. In her class, she teaches foreigners this complex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Face stands for reputation and position of a person. Also,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culture."It sounds simple enough. After all, we try to maintain a sense of dignity in the West, too, don't we? No one wants to be humiliated. But it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at in China.Fabrizio Franciosi from Rome, Italy has been living here for a year and is study ing Chinese at Beijing Hutong School. He says that the social rules in Italian culture are more obvious, so he's more cautious here."China, it's really not the same. The rules are stricter, so you have to carefully follow some basic Chinese traditions."In the West, culturally, we make fun of ourselves and maybe even other people. It's even OK to ridicule ourselves lightly in front of a group. This is not so much the case in China. In fact, it's possible to 'lose face' on your own entirely by accident.Beijinger Liang Cheng has lived in the USA for many years and just returned for university here. Her Chinese friends can't understand why Westerners would lose face on purpose."Say, I'm American, and you're sitting next to a Chinese friend and then you hear something on the news for example about Americans doing something that, in your opinion, is really stupid. But to them, the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you say, 'Oh look at us, America is just going down the drain.' He would maybe look at you in a very strange way, you don't talk about this, and you don't talk about your own country in China. You don't joke like this."Confronting people is also a delicate matter. Michael Cain from North Carolina arrived two years ago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Back then, his understanding was that "face" was somewhat related to ego. Through study ing business practices in China, he's learned that good business has to respect these cultural norms."I would say that being a Westerner, we are much more direct. And in China, directness can actually lead to a loss of face for the locals. If you're a foreign manager and you havelocal workers, especially in front of someone else, especially being so direct, like, 'Why are you late? Why don't you do it in this manner?,' can cause a loss of face for a Chinese person, because it's like taking away their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ir peers."In the workplace, Luo Weijia explains that this is because what westerners consider group feedback could be viewed as public criticism in China. Likewise, people who want to save face may not like to admit mistakes. One of Luo's students is constantly frustrated by this issue."She's already been working here for three years and can normally get used to everything, so she can ge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colleagues. But there is one problem she can't stand for. They can never admit they made a mistake, they pretend like nothing happened. So, that really annoys her."Sometimes not understanding the rules may cause others to lose face at dinners and outings. Unfortunately, as Cain points out, sometimes it's hard to know exactly how to behave."I would say that I'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going out to dinner with a Chinese person, and they offer to pay, and you say, 'No, no,' but then they insist. And really, you're supposed to pay, but it kind of gets lost in who should be giving face to the other one. And I've caused those situations to happen, when I let them pay when I should have paid to give them face. And I've definitely taken someone to a place thinking it's the cool thing to do when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to take them to a Hong Kong restaurant that costs a load."There are also rules in the classroom. By accident, foreigners questioning a teacher can cause him or her to lose face unintentionally. Luo teaches a small group of foreigners and adds that she is still learning to grasp this cultural difference."In China, we really, really, respect Chinese teachers, like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or university, we'd never tell my teacher, 'I don't trust you or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I don't agree with you.' But sometimes, in my class, we maybe talk about some problem and they correct my opinion or correct my mistake. So, I feel a little bit humiliated in front of my class. But I think it's very normal for foreigners to say, 'You are wrong, I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But for Chinese, it's a little bit weird, so it's better to be careful about that."This doesn't mean you have to walk around scared to offend the Chinese people all the time. After all, Luo says that foreigners aren't expected to know these rules all the time. Thankfully, most Chinese people will be much more forgiving even if they are a bit confused by your actions.It's a different culture. So, many things get lost in translation. Or, in this case, lost in face.For CRI, I'm Andrea Hunt.unspoken [,ʌn'spəukən]adj. 无言的;未说出口的;不言而喻的unspoken:未说出口的| 欲言又止| 不能说do's [du:z]n. 行为规范;(英)欢庆会;应该做的事(do的复数形式)Do's:什么;don'ts n. 不该做的事Don'ts:不应该做的| 不可做embarrassment[im'bærəsmənt] n. 窘迫,难堪;使人为难的人或事物;拮据Embarrassment:尴尬| 困窘| 障碍humiliation [hju:,mili'eiʃən] n. 丢脸,耻辱;蒙羞;谦卑humiliation:羞辱| 丢脸| 蒙耻humiliated v. 屈辱(humiliate [hju:'milieit]的过去式);使丢脸,使蒙羞adj. 羞辱的humiliated:感到受侮辱| 乡村蓝调flattery ['flætəri] n. 奉承;谄媚;恭维话Flattery:灌迷汤| 谄媚| 奉承humility [hju:'miləti] n. 谦卑,谦逊Humility:谦卑| 谦逊| 谦虚component [kəm'pəunənt] n. 成分;组件;[电子] 元件adj. 组成的,构成的component:组件| 成分| 零件maintain [mein'tein] vt. 维持;继续;维修;主张;供养maintain:保持| 维修| 维护保养供给stricter adj. strict的变形(strict [strikt])stricter:更加严密culturally['kʌltʃərəli] adv. 从文化角度,文化意义上;在人文学方面culturally:文化意义上ridicule ['ridikju:l] n. 嘲笑;笑柄;愚弄vt. 嘲笑;嘲弄;愚弄Ridicule:荒谎无稽| 嘲笑| 愚弄drain [drein] n. 排水;下水道,排水管;消耗vt. 喝光,耗尽;使流出;排掉水vi. 排水;流干drain:排水| 漏极| 排水管confronting v. 面对;对抗(confront的ing形式);对立Confronting:对照delicate ['delikət] adj. 微妙的;精美的,雅致的;柔和的;易碎的;纤弱的;清淡可口的delicate:精致的| 精美的| 细软的directness [di'rektnis, dai-] n. 直接;率直;笔直directness:笔直| 直接性feedback ['fi:dbæk] n. 反馈;成果,资料;回复Feedback:意见反馈| 反馈| 回输criticism ['kriti,sizəm] n. 批评;考证;苛求criticism:评论| 评鉴| 批判主义likewise ['laikwaiz] adv. 同样地;也likewise:也| 同样地| 同样的issue ['iʃju:, 'isju:] n. 问题;流出;期号;发行物vt. 发行,发布;发给;放出,排出vi. 发行;流出;造成结果;传下kind of (副词性短语)有点儿;有几分;一种| 稍微unintentionally [,ʌnin'tenʃənəli] adv. 无意地;非故意地;非存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