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年代图表)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历代建筑风格年表

中国历代建筑风格年表先秦时期(约前221年)-古代建筑的起点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建筑的起始阶段。
在此期间,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典型的框架结构和木质建筑。
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之前,华夏民族的建筑技术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汉朝(202年-220年)-突破传统的发展汉朝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了独立和自由的特点。
汉朝建筑主要采用重檐式屋顶和砖木结构的技术,如华清宫、洛阳白马寺等著名建筑。
唐朝(618年-907年)-辉煌灿烂的时代唐朝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在此期间,建筑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了壮丽的气势和世俗的气息。
唐朝建筑以大规模的寺庙、宫殿和陵墓为主,最著名的例子是大雁塔、洛阳龙门石窟等。
宋朝(960年-1279年)-儒家思想的体现宋朝是中国建筑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更加注重雅致和典雅,表现了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宋朝建筑中最典型的特征是高大、独特的屋顶和精细的木雕装饰,如开封府、汴京御道等。
元朝(1271年-1368年)-异国风情的融合元朝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因为它是由蒙古族统治者所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蒙古、西亚等异国文化相融合。
元朝建筑以大规模的宫殿和陵墓为主,如北京的皇城和明十三陵。
明朝(1368年-1644年)-宏伟恢弘的时代明朝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宏伟恢弘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主要由宫殿、陵墓和寺庙组成,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明朝建筑采用了大规模的石构造和琉璃瓦屋顶,如北京故宫、天坛等。
清朝(1644年-1912年)-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清朝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主要是中国传统和外来文化的综合体现。
清朝建筑以大规模的宫殿和陵墓为主,同时还吸收了蒙古、西亚等地的建筑技术和装饰风格,如北京颐和园、清东陵等。
现代建筑(1912年至今)-西方影响的时代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建筑史图表

. .word... .word... .word... .word..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2004.3.7中国建筑的根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上下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可亭、可仓、可室、可厅〔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 .word..〔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构造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
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四、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
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
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的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
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
崇尚简朴。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2.北魏XX城 3.明清城 4.元大都 5.隋、唐XX 6.明XX城7.汉长安城•中国的五大古都:、、、、•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XX、。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XX古城。
〔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挑战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
• 古代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 以保护和传承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共同努力, 共同维护
古代建筑遗产的挑战
• 古代建筑遗产面临自然侵蚀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压力, 保护难度加大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 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宫殿建筑的文化传承
• 宫殿建筑继承了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传统 • 宫殿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传承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色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为信徒提供了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教义和信仰的内涵
宗教建筑的文化传播
•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早期 的建筑遗迹 • 夏商时期的宫殿、宗庙等建筑逐渐形成
03 史前时期建筑的特点
• 建筑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竹结构 • 建筑材料以木材、竹子、泥砖为主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
• 宫殿建筑开始出现,如夏朝的阳城、商朝的殷墟等 • 宗庙建筑逐渐规模化,如周朝的宗庙制度
南方地区的轻巧与细腻
南方地区的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注重通风与遮阳 • 南方地区的建筑造型轻巧,善于运用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如苏州园林等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民居建筑为代表,如福建土楼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点
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
• 建筑雕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工匠 的创意和技艺 • 建筑雕刻的题材丰富,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城规122 江海洋1120110087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穴居穴居的发展历程:居住面高度变化平面形式变化房间数量变化表面装饰变化\二、夏商周社会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三、秦汉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
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
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建筑年代资料

11.46 84.76
建筑年代类型
唐五代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附属建筑
合计
建筑年代一览表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7943 1206
3427
6097
328528 5893596
86111 6326908
基底面积 (平方米)
7943 1206
3064
5203
287068 2122929
77353 2504766
总建筑面积百分比 (%) 0.12 0.05
0.12
0.10
5.19 93.15 1.36 100
0.21
11.46 84.76 3.09 100
建筑年代基底面积百分比(%)
3.09 0.32 0.05 0.12 0.21
唐五代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附属建筑
建筑年代分析
清代及清代以前建筑共有60处,基底面积约占总建筑基底面积的1.22%。
民国时期建筑基底面积约占总建筑基底面积的24.54%,主要集中于孙文西历 史地段、城墙环道侧以及逢源初历史地段,其余呈点状分布于各个历史地段内。
建国以后建筑基底面积占比61.80%,主要集中于铁成范围及孙文西历史地段 外外,其中,1949-1979年、1980-1989年、1990-2000年、2000年以后建筑基 底面积约占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3.03%、25.63%、19.33%、6.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史
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肖何刘邦未央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
明计成《园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山五园:清漪、静明、静宜、畅春、圆明圆。
(畅春圆仿寄畅圆)中国古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转变于宋代。
木构类型:穿斗式、抬梁式(或加井干式)
计心造、偷心造(偷心造:斗栱有一挑上横栱少掉)
福建五凤楼:“三堂两横”,前厅、大厅、中厅三座堂,横屋、横楼两横。
云南一颗印:“三间四耳”,正房三间,厢房东西各二间。
副阶周匝抄手游廊雕刻分类彩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