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18个虚词练习

高三一轮复习18个虚词练习
连词,表并列,又
2.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疑问代词,为什么
)
(2)大王来何操 ( 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 ) (3)其间旦暮闻何物 ( 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 )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 副词,表程度,多么
(5)何竟日默默在此 ( 副词,表反问,为什么 ) (6)徐公何能及君也 ( 疑问代词,哪里 )
连词,表承接,就,便
(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副词,就是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连词,表转折,却 )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连词,那么 )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就
(
)
17.者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谁可使者
代词,用在动词后,可译为……的(事情)
介词,表被动,被
15.与
(1)秦伯说,与郑人盟 (
介词,介词,为、替 )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连词,表并列,和 )
(4)无乃尔是过与 (语气词,表疑问,通“欤”, )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动词,亲附,亲近
)
第六组:则、者、之 16.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助词,用在主语后 )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表判断,不译 ( ) 助词,用在疑问句末表疑问,呢
( ) 音节助词,不译 (5)此三者,吾遗恨也 代词,用在数词之后, ( ) 译为样、个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代词,……的(人)
)
18.之
(1)臣请入,与之同命
3.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吗 (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 (3)其皆出于此乎 ( 语气助词,表揣测,吧 ) (4)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 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 ) (6)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 的样子 ,……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词,对,对于 ( )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 ( ) 在 )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高考18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高考18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而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吾尝跂而望矣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剑阁峥嵘而崔嵬5.余闻而愈悲6.扣弦而歌之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8.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1.连词,表假定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定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2】何1.大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疑问代词,什么2.疑问代词,为何3.疑问代词,哪里4.副词,多么5.副词,多么6.通“呵”,喝问【3】乎1.日蚀饮得无衰乎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壮士,能复乎4.力竭,主之,无乃不行乎5.学而之,不亦乎6.大王布衣之怒乎7.嗟乎,燕雀怎知之志哉!1.表揣气2.表反气3.表疑气4.表商议气5.表反气6.表疑气7.表感气【4】于1.者于富者曰2.乃九礼于庭3.燕王欲于君4.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5.君幸于王6.事急矣,求救于将7.精于勤、荒于嬉8.苛政猛于虎也9.于九皋,声于天10.中乃得之于史公1.2.在3.与4.在⋯⋯方面5.被6.向7.因8.比9.在,至10.从【5】乃1.今欲之,乃肯从我乎2.至城,乃有二十八。

3.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4.度我至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第二人称代词,你2.副词,只,才3.副词,居然4.副词,才5.副词,就是6.第二人称代词,你的7.副词,居然【6】其1.则或咎其欲出者2.不敢以其荣华骄士3.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5.亦各言其志也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8.安陵君其许寡人。

9.则齐国其庶几乎10.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1.其若是,孰能御之12.国无主,其能久乎1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整理bylh)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整理bylh)

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 唯求则非邦也与。

3 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10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 一与一,谁能惧我? 12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 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 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 恐年岁之不吾与。

16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 当与秦相较。

19 遂与之俱出。

20 与战胜而得者。

21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 与风水相吞吐。

2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8个文言虚词考点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8个必考的文言虚词解析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8个必考的文言虚词解析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8个必考的文言虚词解析1-61.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练习一、【之】1、我见相如,必辱之。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

)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2、之二虫又何知?13、何陋之有?14、宋何罪之有?15、句读之不知。

16、何功之有哉?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后一个“之”。

)18、君将哀而生之乎?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后一个“之”。

)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29、石之铿然有声者。

3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2、无以,则王乎?三、【者】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这几点。

)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14、石之铿然有声者。

15、近者奉辞伐罪。

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四、【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说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3、此不知人之祸也。

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5、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毋从俱死也。

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23、岂独伶人也哉!五、【乃】1、乃入见。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9、今君乃亡赵走燕。

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9、作计乃尔立。

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六、【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七、【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八、【且】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不出,火且尽。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旦夕且死。

7、吾攻赵,旦暮且下。

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1、且矫诏纷出。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3、且使遽告于郑。

14、且秦强而赵弱。

15、且相如素贱人。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9、示赵弱且怯也。

20、磐石方且厚。

21、四体康且直。

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九、【与】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2、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4、相如闻,不肯与会。

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7、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8、失其所与,不知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1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十、【其】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7、既其出。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其孰能讥之乎?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3、其为死君乎?14、怀其璧。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3、则齐国其庶几乎?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5、其若是,孰能御之?十一、【所】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某所,而母立于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失其所与,不知。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十二、【为】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竟为秦所灭。

3、为仲卿母所遣。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夫子何命焉为?6、何辞为?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慎勿为妇死。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5、为击破沛公军。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公为我献之。

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

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2、君为我呼入。

23、为君翻作《琵琶行》。

24、臣请为王言乐。

25、为长者折技。

26、为之奈何?27、不足为外人道也。

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十三、【因】1、因取刃杀之。

2、因屏人曰。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5、因谗之曰。

6、变法者因时而化。

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8、因其固然。

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

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1、伺者因此觉知。

12、因河为池。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5、不如因而厚遇之。

16、因击沛公于坐。

17、因入京师观太学。

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

23、因遗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