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作品
梁实秋作品《雅舍》经典语录(一篇)

梁实秋作品《雅舍》经典语录(一篇)梁实秋作品《雅舍》经典语录 1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__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__,任__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__,享年84岁。
经典语录:(1)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2)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3)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4)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5)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
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
梁实秋的诗歌

梁实秋的诗歌
以下是三条关于梁实秋诗歌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出自梁实秋的《送行》。
哎呀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呀,当你离开的时候,我不会刻意去送你,但当你回来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去迎接你。
这就好像朋友之间那种深深的牵挂呀!比如说,当你的好朋友要去远方打拼,你可能不会去机场送他,但当他哪天说要回来,哪怕下着瓢泼大雨,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去接他,是不是很有感触呢?
2.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梁实秋在某首诗里写的(具体诗名我记不太清啦)。
哇塞,这说的不就是那种心里有愁绪,喝酒之后那愁绪就变成了对某人的思念的泪水嘛。
就好比失恋之后,一个人喝闷酒,喝着喝着就想起了曾经的美好,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啊!
3.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这来自梁实秋的作品。
嘿,这句话多直白呀,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嘛,一边走一边要懂得珍惜呀。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嘛,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不就该好好珍惜,别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呀!就像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要好好珍惜每一刻,别老是觉得以后还有时间,时间可是不等人的呀!
我觉得梁实秋的诗歌很有韵味,能让人产生很多共鸣,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女人梁实秋原文鉴赏

女人梁实秋原文鉴赏《女人》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之一。
下面是这篇散文的部分原文,以供鉴赏:"女人,不论在世界上任何处置,都是需要去呵护和照顾的,而最好的方法,也只有女人自己去爱护自己。
只有她自己懂得,自己的心美丽、善良或者丑陋、狠毒,激情或者苍白,无常或者善良,高尚或者低级。
所以,女人最先需要看清楚自己,才能使别人为她看得分明,更为重要,使她自己对自己中更明白自己的,担子更是减薄了。
否则的话,往往女人对自己有一种模糊的型破,或者说化妆成别人,装出假象给人看,这样她就丝毫无法理会到自己的本来面貌。
而任任何人无论何时都看不透女人真正的东西,一旦看出了她的真象,幻象也破灭了,并且使她对别人也破灭了,并且使她对自己绝望了,这样别人也要对她失去,并把她看成不如意的人,妒起来的时候骄又厉害,所以女人最大的亏损,还是她自己对自己亏损,也可能是最要紧的关头。
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女人要知道,一个爱人没有责任和义务,爱人能做的,她也能做到。
神做人的时候,肌肤一塌糊涂,是有爱人来告诉她说:“大家都是漂亮的,谁都不是一个样子。
”这几乎是一道通关秘诀,求之明辨。
"这段原文中,梁实秋通过对女人的描述,强调了女性需要爱护和照顾自己的重要性。
他认为,女人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内心和面貌,避免化妆成别人或伪装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本来面貌。
否则,她将无法真实对待自己,也无法被他人真正了解和看清。
梁实秋认为女人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他指出,女人的亏损最大的是对自己的亏损,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他强调了女人要明白,一个爱人没有责任和义务,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做到。
最后,他提到了神创造人的时候,肌肤一塌糊涂,是有爱人来告诉她们每个人都是漂亮的,没有谁比谁更特殊。
这句话被认为是一种通关秘诀,敦促女人要明辨,追求真实与自我。
梁实秋(1902-1987),

•
•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 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 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 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 为,投其门下,后来,与 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其著作编 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 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 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 《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 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 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实秋 (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 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 程淑等,祖籍邢台 市 沙河县,出生于 北京。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 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 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 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 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 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 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 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 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 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 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 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 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 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 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 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 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 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 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 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 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 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 部捐献给医院。
梁实秋作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及其阅读分析

梁实秋作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及其阅读分析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末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梁实秋作品《喝茶》原文赏读

梁实秋作品《喝茶》原文赏读梁实秋作品《喝茶》原文赏读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
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
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
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
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
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
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
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一只用璃杯、保温杯之类。
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
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多,各有擅长。
有友来自州,同学清华,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原文,汉语词语,释义为原作品、原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希望能帮到大家!【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的作品 梁实秋 是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小编整理的梁实秋的作品,供参考! 《人生不过如此,愿你的生命从容》 人生, 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 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 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 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
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 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 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 间短短的一橛。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 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 除苦痛之谓。
没有苦痛便是幸福。
你随时可以退隐到自己的心里去, 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 更为清净。
理性的特征便是面对自己的正当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宁静和平和而怡然 自得。
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 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 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 级”。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我 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 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 智慧与才能。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 看透人生而不消极。
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 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不管世风如何浮躁, 我们都应该像梁实秋一样尽量保持一份高雅、 恬静和淡 然。
《时间即生命》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 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 每移动一 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 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 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 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 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 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 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 ,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 闲聊天。
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 现, 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 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集中精力, 读我所未读过的书, 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 写我所要写的东西, 但是我没能这样做。
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 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 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
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 有力不从心之感。
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
然而 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
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 要。
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 ,说来惭愧。
史书也很重要。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阿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 的前四史, 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 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 带回来了。
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 深感时间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 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
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 体力。
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
寄语年轻朋友,千万 要持之以恒的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作人做事的 真正的本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