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养殖技术手册

合集下载

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 种养技术

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 种养技术

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种养技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区,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

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1、用活框式蜂箱饲养中华蜜蜂活框式蜂箱饲养中蜂即土蜂洋养法,就是用饲养意蜂的方法来饲养中蜂,参照意蜂的蜂箱,选择适合中蜂饲养的蜂箱、巢框、巢脾等用具,将中蜂过箱到新蜂箱里,选择在晴天无风、室外温度不低于20℃的傍晚进行过箱。

这种方法为转场放蜂、用机具取蜜、一年多次取蜜、开箱检查、蜂病防治等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2、小转场放蜂传统的中蜂饲养方法是坐地放养,蜂群规模大了,坐地放养蜜源就少了,就不能采到更多的蜜。

根据中蜂的地域性特点和不同地区蜜源植物的分布,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几个流蜜期的因素,可采取中蜂小转的饲养技术,增加产量。

(1)转场调查。

转场前要对新场地的蜜源、蜂群陈列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落实,并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好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

(2)转场途中的管理。

运蜂时间尽量选择晚上,装车时巢脾的朝向与车辆前进方向平行。

装好车后,应立即起运,行走20分钟后,停下来检查一下,再行走。

(3)蜂群到达新场地的管理。

蜂群到达新场地后,趁黑夜或清晨,将蜂箱迅速放到事先备好的场地,停放一会儿,等蜂群安静下来后再间隔分批打开巢门,为防止蜂群飞逃,到新场后的第二天就要对蜂群做一次全面检查。

3、培育优良蜂王选育优良蜂王,对于蜂群的复壮和提高蜂群的生产性能,增加蜂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选用蜂王产卵力强、蜂群壮、采集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

由于中蜂有分蜂的习性,要选用分蜂性弱的新王,最好在晚秋育成新王更换老王,以控制来年春天蜂群分蜂,并保持全场蜂群全年使用新蜂王。

4、野生中蜂的收捕收捕野生中蜂,是补充蜂群、扩大规模、省力、省钱的一种好方法。

养中蜂的详细技术方法

养中蜂的详细技术方法

养中蜂的详细技术方法养蜂可以说是现今很多人所热衷的一个活动,而养中蜂作为一种优质的蜜蜂品种,再加上其蜜质量好、柔和香甜、粘稠而不粘牙、口感醇香,日渐受到广大养蜂爱好者的追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养中蜂的技术方法。

一、合适的养蜂场地合适的环境是蜜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选择合适的养蜂场地是很重要的。

蜜蜂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在20℃~35℃之间,湿度不宜过高,空气新鲜,附近没有大型污染源。

通常情况下,山地、丘陵、平原、河、海岸这些经典的蜜源地都是比较理想的养蜂场地。

二、选用优质的蜜蜂品种养殖兑现需要选用品种优良的蜜蜂,中蜂的优点是蜂群繁殖能力强、蜜源适应能力强、集蜜能力强、攻占新蜂位能力强,基本上适应我国所有的气候特点,克服了海洋蜜蜂不适于北方、北蜂不适于南方的情况。

在选择中蜂品种的时候,要注意选用肉眼和显微镜下外表健康、行动敏捷、卢翠亮、产蜂多、蜜质优良的种蜂。

三、适宜的管理方法1.科学、规范的养蜂技术养蜂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科学、规范的养蜂技术。

首先要做好蜜蜂饲养的规划,根据饲养区域的气候、地形选择适应的饲养方法。

然后需合理安排春、夏、秋、冬四季的管理计划,及时完成繁殖育种、搜集蜂蜜,定期检查蜂窝状况,安排蜂群清洁,还要留意蜜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蜜蜂饲养环境的维护蜜蜂饲养环境包括蜂箱、蜜蜂补给物及蜂群繁殖育种的维护,其对于蜜蜂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蜂箱的维护包括蜂箱选用、处理、组装、摆放及蜂箱内蜂群的管理等方面,可采用引进先进设备或自行制作蜂箱;蜜蜂补给物需要准备充足,且要保证质量,包括蜜源、蜂花粉、糖等;蜂群繁殖育种需要科学、规范地执行,保证种蜂健康,以达到繁殖优良种蜂的目的。

四、做好安全生产养殖中不可缺乏的事,就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养殖中可能会遇到飞虫蜂伤人事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还可能针超人力、自燃等不时之需。

因此,养殖中必须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包括科学规范的饲养流程、使用生产器材、防风安全防护门、应急搜救设防等,预防和应对各种事故的发生。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

怎么养好中蜂中蜂养殖技术介绍中蜂,中华蜜蜂的简称,一个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蜂种,分布全国南北各地,它采蜜期长、利用率高以及适用性、抗病、抗螨能力强,适合定点饲养等。

现如何养好中锋呢,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放蜂地的选择和放置
因中锋能利用零散蜜源,也能利用大宗蜜蜂,所以为了避免引发盗蜂,建议放蜂场地选择在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并且附近要有充足且清洁的水源,放置时需保证蜂箱下有高度不低于0.5m的木桩做支撑。

新脾的制造
脾巢是蜜蜂繁衍生息贮藏蜜粉的场所。

若过于陈旧的老脾巢会影响幼虫的发育,抗病性差,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且中蜂王一般比较喜欢在新脾上产卵,繁殖快,培养出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也不易发生巢虫。

因此,在春季繁殖期和流蜜盛期以及分蜂后期,我们要抓住时机,多造新脾。

蜂王的选择
蜂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中锋的繁殖速度以及产量的高低,年轻健壮的中锋王,有较强的产卵力,且群势发展快,能维持大群。

并且工蜂的产集力强,不易产生分蜂热,产量较高。

因此,在出现分蜂热之前换王或者培育新王最合适;
强群的培育
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能让蜂王的产卵力最大化,抵御病虫害的侵袭,但需控制好分蜂热,建议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因蜂群需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强大群势,可以适时奖励饲喂,这样可以
有效提高蜂群的产集力和繁殖速度,使蜂群越来越强大,丰收就有把握了;
群蜂的集结
中蜂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喜欢密集,群蜂集结,以防敌害和病害的侵犯,也有利于保温和保湿。

且在流蜜期密集群势,能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冬,可减少饲料消耗量;渡夏,能够防止蜂群早衰和病虫害的侵入。

中华蜜蜂饲养技术-村夫整理

中华蜜蜂饲养技术-村夫整理
5.做好防止盗蜂等其他管理工作
秋季,特别是深秋,蜜源缺乏,比较容易发生盗蜂,治螨不当也易发生盗蜂, 因此养蜂人员要做好预防工作。另外遇到低温要注意巢内保温,适当缩小巢门,保持蜂数适当密集。
秋季蜜蜂应防止农药中毒
进入秋季以后,外界蜜源逐渐减少,蜂群管理由蜂王浆、蜂蜜等蜂产品生产逐步转向蜂群越冬准备,特别是转地养蜂户,从9月份开始,陆续从外地回转,准备蜂群的越冬。
二、及时奖励饲养 春季如天然蜜源不足,则应勤加奖饲养。于加脾扩大卵圈时,在巢脾上喷灌糖浆(傍晚加入)以刺激产卵。
三、及时调脾加脾,扩大卵圈 蜂王的产卵圈若偏于巢脾一端,而工蜂足够展布,气候又好,宜选其中一框前后对调,使卵圈迅速展及全框。若子脾三框,两大一小,可将小的调入中央。待子脾展满全框后,应陆续将育过虫的浅褐色空巢脾,依次加在卵圈外侧与边脾之间。如卵圈受封盖蜜包围,每次检查蜂群时,则应配合切除蜜盖,并在蜜房上以温水作为奖饲,以扩大卵圈。若群势已转强,气候转暖,空脾可加在蜂巢中央,提供产卵。
5、放虫防敌越夏为避免敌害侵入,巢门一般仅放1厘米高,宽度每框足蜂约为1.5厘米,如发现巢门工蜂扇风激烈,则应酌量放宽,但切忌打开纱窗,要使巢内常处于黑暗环境,确保幼虫、蛹的正常发育。要随时注意杀灭大胡蜂、蜂螨,并要经常清理蜂箱底,避免巢虫滋生危害。
6、培养后劲流蜜期培养的蜂王易成活,很少出现围、咬现象。培养方法:一是自然王台,二是人工移虫。主要是选择产量高、抗热性能强又很少患病的群体作为种蜂,也可从外地邮购种蜂,待新王产卵时,再介入大群内,以减少新老交替空当。
从养蜂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养蜂的一年之计在于秋。因为秋季蜂群的群势好坏将直接影响蜂群越冬,也是来年养蜂生产取得成功的基础。为此,在秋季的养蜂生产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农药中毒的防范工作。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蜜蜂(中蜂)养殖技术(完整资料).doc

蜜蜂(中蜂)养殖技术(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蜜蜂(中蜂)养殖技术“在养蜂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蜜蜂的知识。

目前我国饲养着7百万群蜜蜂,其中90%是从国外进口的欧洲蜜蜂,包括意大利蜂和东北黑蜂等;还有10%是中华蜜蜂。

意大利蜂,简称意蜂。

广泛饲养在华北、东北地区。

意蜂蜂王产卵力强,工蜂育虫能力强,不仅在生产上起重要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育种素材。

•东北黑蜂,是欧洲黑蜂的过度类型。

繁殖力强,在寒冷地区越冬性能好。

但在纬度低的地区不能保持强群。

中华蜜蜂是简称中蜂,适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生活。

中蜂飞动敏捷,嗅觉灵敏,勤奋,抗病、耐寒、耐热力强。

但产蜜量和分泌王浆的能力略低于欧洲蜜蜂。

•蜜蜂是群居昆虫。

一群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占1%的雄蜂,和占99%的工蜂组成。

蜂王、雄峰、工蜂在群内各有专职,分工合作,相互依存。

蜂王是蜂群中的雌性蜜蜂。

正常情况下一群蜜蜂中只有一只蜂王。

蜂王的职责是产卵。

蜂王交尾一次,受精囊中储存的精子,就可满足一生繁殖的需要。

交尾后2~3天开始产卵。

一只蜂王一昼夜可产卵1500~2000粒。

•蜂王产两种卵,一种是受精卵,可发育成工蜂另一种是未受精卵,可发育成雄峰。

蜂王由蜂王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蜂王房也称为王台。

蜂王房内的卵因为吃蜂王浆长大,所以发育成蜂王。

•大家已经知道一群蜜蜂中只能有一只蜂王。

蜂王的寿命可达3~5年,为了保持较高的产卵率,一般一年左右就要更换新蜂王。

••那么蜂群内要产生新蜂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蜂群中的蜂王丢失或死亡。

(新蜂王发育出来大约需要16天);•二是:蜂群过大需要分群。

••第三就是:需要更换老蜂王。

••培育新蜂王的工作通常在秋季进行(通常在夏季进行),为来年高产作好准备。

•当蜂群中出现两只蜂王,就会相互争斗,直到剩下一只蜂王为止。

工蜂是蜂群中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

工蜂幼虫孵化后,前三天由成年工蜂饲喂蜂王浆,从第四天起改喂蜜和花粉混合饲料。

由于营养条件改变,促使生殖器官受到抑制,失去产卵能力。

中蜂养殖技术

中蜂养殖技术

厂的地方,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

避免选择在其他蜂场蜜蜂过境地(其它蜂场蜜蜂飞经的地方。

“过境地”易出现盗蜂)。

(二)蜂群的排列中蜂的认巢能力差,但嗅觉灵敏,当采用紧挨、横列的方式布置蜂群时,工蜂常误入邻巢,并引起格斗。

因此,中蜂蜂箱,应依据地形、地物尽可能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应尽可能错开。

在山区,利用斜坡布置蜂群,可使各箱的巢门方向、前后高低各不相同,甚为理想。

如果放蜂场地有限,蜂群排放密集,可在蜂箱前壁涂以黄、蓝、白、青等不同颜色和设置不同图案方便蜜蜂认巢。

对于转地采蜜的中蜂群,由于场地比较小,可以3~4群为1组进行排列,组距1~1.5 m。

但2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90°。

当场地小、蜂群多,需要密排时,可采取分批进场的办法,把先迁来的蜂群在全场布开,2~3d后,再把后迁入的蜂群插入前批各箱的旁侧,这样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饲养少量的蜂群,可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屋檐下或篱笆边作单箱排列。

矮树丛多的场地,蜂箱可以安置在树丛一侧或周围,以矮树丛作为工蜂飞翔和处女王婚飞的自然标记,也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蜂箱排列时,应采用箱架或竹(木)桩将蜂箱支离地面300~400mm,以防蚂蚁、白蚁及蟾蜍为害。

中蜂和意蜂一般不宜同场饲养,尤其时缺蜜季节,西方蜜蜂容易侵入中蜂群内盗蜜,致使中蜂缺蜜,严重时引起中蜂逃群。

(三)中蜂的饲喂养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授粉、取蜜和获得其他一些产品,而饲喂蜂群,正是为了上述目的所要采取的一种手段。

因此,“该取则取,该喂则喂”,是养蜂入员在管理蜂群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喂蜂的饲料,主要有糖浆、花粉、水等。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防止蜜蜂受饿。

其方法有:(1)补饲蜂蜜。

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

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直接倒入箱内的空脾上)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

(2)补饲糖浆。

糖浆是以白糖加水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2份白糖加1份水),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007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007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⑴采用朗氏十框箱饲养双王群
闸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⑴采用朗氏十框箱饲养双王群
框式隔王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⑵采用朗氏十二框箱饲养双王群
闸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⑵采用朗氏十二框箱饲养双王群
框式隔王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⒋加强蜂群保温
在箱内隔板外填充成束稻草至箱内1/2高度; 用塑料薄膜覆盖蜂团。
塑料薄膜 保 温 物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⒌防止与解除分蜂热
⑴用优质蜂王 ⑵适时扩大蜂巢
良种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
增加育子 、防止巢内拥挤,增加巢内散热空间。 继箱饲养的,适时加继箱扩大蜂巢; 平箱饲养的,在底箱上加平面隔王板和空继箱的 办法增加蜂巢空间,
中蜂良种
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 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
引进良种
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 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 良特性。
自育良种
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 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作 母群和父群培育新王。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⒊防止中蜂种退化
蜂种退化是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化原因
中蜂场大都长期自行培育蜂王,蜂王近亲交配。
解决方法
定期适当引进良种; 引进母本+本场父本 培育蜂王。
第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二、采用双王群或继箱饲养
⒈中蜂双王群饲养
⒉中蜂继箱饲养

培训资料中锋活框饲养技术及饲养方法

培训资料中锋活框饲养技术及饲养方法

中锋活框饲养技术及饲养方法中锋活框饲养是现在饲养中锋的一种有效的方式,那么你们知道中锋活框的饲养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中锋活框饲养技术,一起来看看。

中锋活框饲养技术1、过箱条件应在外界有蜜粉源并且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展,不宜在阴雨天及大风天进展。

蜂群应选择强群且过箱蜂数达三、四框以上为宜。

此外,还应备好过箱用具。

2、过箱方法过箱方法包括两种。

一是翻巢过箱,就是将原蜂巢翻转180 度,使巢脾的下端朝上,利用蜜蜂向上的习性,驱使蜜蜂迅速离脾进人蜂笼。

二是不翻巢过箱,是指对那些不能翻转的蜂巢而采取的过箱方法。

不管哪种方法过箱,操作时应有两三人协助,其中一人脱蜂、割脾、绑脾,一人收容蜂团入笼、协助绑脾以及清理残蜜等。

中锋饲养技术一、饲养管理要点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上下,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

年轻强健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开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

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

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存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根底,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

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平安越夏渡秋。

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开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

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

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

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

因此,在繁殖中,在不阻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石林县圭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石林县彝岭谷专业养殖合作社2018 年10 月目录一、品种简介--------------------------------- 3二、基础知识简介----------------------------- 3-4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 4-14四、分阶段管理------------------------------ 14-15五、蜂场卫生及防疫--------------------------- 15一、品种简介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

工蜂体长10 ~12 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

雄蜂体长11~14 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 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

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

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

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

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

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 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

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二、基础知识简介(一)蜂群的组成蜂王:1 只(正常情况下),产卵。

体型最大。

雄峰:数百上千(有季节性出现),与蜂王交配。

体型较大工蜂:数千至数万,工作:饲喂、分泌蜂王浆、采集花粉等。

体型最好。

蜂王:王台,杯状、表面圆形,内径6-9mm, 培育处女王。

雄峰:雄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5.0-6.5mm ,培育雄峰、贮存蜂蜜。

工蜂:工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4.4-5.1mm ,数量最多,位于巢脾上、中部,培育工蜂、贮存蜂蜜、蜂粮(花粉+花蜜)(二)生长发育阶段蜂王:(王台)受精卵3 天小幼虫:5 天末封盖,5 次蜕皮(大幼虫)蛹处女王:6-9 天与雄蜂交配产卵。

由工蜂饲喂,小幼虫食用蜂王浆,产卵期饲喂蜂王浆。

寿命5-6 年,大于540 日龄后产卵量明显下降。

最好每年更换。

处女王会杀死所有的王台内的蛹;处女王之间相互搏斗,只到只剩下一只。

除了交配,一般不出箱。

工蜂:(工峰巢房)受精卵3 天小幼虫(3 日龄内喂给蜂王浆,3 日龄后饲喂蜂粮)(大幼虫)蛹工蜂。

寿命:在采集季节平均寿命35 天左右。

秋后所培育的越冬蜂一般能生存3-4 个月甚至5-6 个月。

雄蜂:(雄峰巢房)未受精卵3 天小幼虫(大幼虫)蛹雄峰7 天后才能起飞,12-27 日龄性成熟可以与蜂王交配。

只有最强壮的才能与蜂王交配,交配后生殖器拉出会立即死亡。

自然寿命3-4 个月(蜜粉充足的季节)。

所有的蜂的发育经过:卵,小幼虫,大幼虫和蛹,蜂(羽化成蜂,就是长翅膀)。

这个过程蜂王15.2 天(3-5 天后性成熟),工蜂20.2 天,雄蜂23.4 天(10-11 天性成熟,无群界,任意飞入其他群内均可)。

当蜂王死亡时,工蜂会把1-3 日龄幼虫的工蜂巢房改造称王台,用来培育新的蜂王(饲喂蜂王浆即可)。

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一)放蜂场地的选择⒈蜜粉源丰富。

在蜂场周围2~3km 范围内,1 年中要有2 个以上的主要蜜源和较丰富的辅助蜜粉源。

由于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外界零星蜜粉不断。

⒉场地地点。

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前面有开阔地、环境幽静、交通相对方便、有洁净水源和远离工厂、矿山、烟火、糖厂、蜜饯厂的地方,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

避免选择在其他蜂场蜜蜂过境地(其它蜂场蜜蜂飞经的地方。

“过境地”易出现盗蜂。

)(二)蜂群的排列中蜂的认巢能力差,但嗅觉灵敏,当采用紧挨、横列的方式布置蜂群时,工蜂常误入邻巢,并引起格斗。

因此,中蜂蜂箱,应依据地形、地物尽可能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应尽可能错开。

在山区,利用斜坡布置蜂群,可使各箱的巢门方向、前后高低各不相同,甚为理想。

如果放蜂场地有限,蜂群排放密集,可在蜂箱前壁涂以黄、蓝、白、青等不同颜色和设置不同图案方便蜜蜂认巢。

对于转地采蜜的中蜂群,由于场地比较小,可以3~4 群为1 组进行排列,组距1~1.5 m。

但2 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90°。

当场地小、蜂群多,需要密排时,可采取分批进场的办法,把先迁来的蜂群在全场布开,2~3d 后,再把后迁入的蜂群插入前批各箱的旁侧,这样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饲养少量的蜂群,可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屋檐下或篱笆边作单箱排列。

矮树丛多的场地,蜂箱可以安置在树丛一侧或周围,以矮树丛作为工蜂飞翔和处女王婚飞的自然标记,也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蜂箱排列时,应采用箱架或竹(木)桩将蜂箱支离地面300~400mm ,以防蚂蚁、白蚁及蟾蜍为害。

中蜂和意蜂一般不宜同场饲养,尤其时缺蜜季节,西方蜜蜂容易侵入中蜂群内盗蜜,致使中蜂缺蜜,严重时引起中蜂逃群。

(三)中蜂的饲喂养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授粉、取蜜和获得其他一些产品,而饲喂蜂群,正是为了上述目的所要采取的一种手段。

因此,“该取则取,该喂则喂”,是养蜂入员在管理蜂群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喂蜂的饲料,主要有糖浆、花粉、水等。

1. 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防止蜜蜂受饿。

其方法有:(1)补饲蜂蜜。

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

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直接倒入箱内的空脾上)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

(2)补饲糖浆。

糖浆是以白糖加水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2 份白糖加1 份水),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 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 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刺激蜂王产卵和促进工蜂育虫。

一般给少量60% 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 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 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 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为止。

每框蜂每次奖励50 ~100 克糖浆即可。

对蜂群进行饲喂,应注意:⑴不用来路不明的蜂蜜喂蜂,以防止蜂病的传染;⑵缺蜜群和强群多喂,反之少喂;⑶无粉期不奖励饲喂,以防蜜蜂空飞;⑷傍晚喂,白天不喂,饲喂期间要缩小巢门,以防盗蜂;⑸饲喂量以当晚食完为度;⑹在蜜源中断期喂蜂,应该防盗蜂,以免造成管理上的麻烦;⑺红糖、散包土糖、饴糖、甘露蜜等,在北方均不可当作越冬调料,以保障蜂群安全越冬。

3. 饲喂花粉:花粉是蜜蜂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蜂群采集花粉,主要是用来调制蜂粮养育幼虫。

1 个强群在1 年中,大约要采集25~35kg 花粉。

1 万只幼虫在发育过程中需消耗蜂粮1.2~1.5kg。

粉源不足,会造成蜂王产卵减少和幼虫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蜜蜂群势的发展。

此外,还会引起蜜蜂早衰及分泌王浆和蜂蜡的能力降低。

因此,当蜂群在繁殖期内如果外界缺乏粉源时,必须及时补喂花粉。

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

饲喂方法如下:(1)液喂。

将花粉加糖浆10 倍,煮沸,待凉后放入饲养器内饲喂。

(2)饼喂。

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

遇寒流时,经常采用此法。

将花粉拌糖浆制成花粉团的方式饲喂。

(3)粉团。

将花粉用适量50% 浓度的糖浆拌匀后,放置12~24h ,让糖浆渗入花粉团后,再酌情加入适量糖浆把花粉揉成团。

尔后,将花粉搂成长圆形小团,放在群内巢框上梁供蜜蜂自行取食。

花粉团大小,以蜜蜂能在3d 内取食完为度。

4. 饲喂水分及盐类。

一般每个蜂群每天需采水200 ~300 毫升,在饲养器内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在糖浆中加入1% 的食盐(或水中加0.3% 的食盐)。

外界气候适宜的时候,蜜蜂一般会外出采水。

但在外界水源不好或天气状况恶劣的时候,必须要人工喂水。

一般情况下蜜蜂可通过采蜜采粉从中摄取盐份,春繁时期,越夏期需要饲喂盐水。

(四)日常管理注意的事项1、蜂群检查(目的是了解蜂群内部情况)。

减少开箱检查蜂群的操作。

(1)全面检查(要求外界温度在14℃以上)。

结合蜂群调整,只在每一阶段的开始或结束进行一次;每次检查只关注群势、蜂子及发育、粉蜜饲料贮存和蜂脾比。

(2)局部检查。

必要时,开箱提出1~2 脾检查某一问题。

贮蜜情况:提边脾,有蜜表明不缺;如边脾蜜不足,提边2 脾,有角蜜表明不缺;蜂王及蜂子发育:在蜂巢中部提脾,有卵虫,无改造王台,则有王;可直接观察幼虫的发育情况。

(3)箱外观察。

在蜜蜂巢外活动的时段,在箱外观察蜜蜂在巢门前活动情况判断。

2、群势调整。

保持蜂群适当的群势,不饲养弱群。

(1)蜂群合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蜂群合并成为一个蜂群。

失去蜂王又没有贮备蜂王,交尾失败的新分群,失去生产能力的弱小群,越冬前群势在四框蜂以下的弱小群体,都需要进行合并。

合并时,要把弱群并入强群,无王群并入有王群,合并了两箱蜂相邻,若合并的蜂群有蜂王,应在合并前一两天,将品质差的蜂王淘汰。

(2)人工分群,从一至数群蜜蜂中,抽取数张巢脾,组成一个新蜂群。

给新分的峰群要诱入优质的蜂王或成熟的王台。

3、防止异味接触。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华蜜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五)巢脾的修造中蜂喜爱新脾,厌恶旧脾,饲养中蜂要注意不失时机修造新脾,做到常年使用新脾。

中蜂造脾,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⒈造脾最适时期。

①当蜜蜂携带着大量粉蜜涌进蜂巢,巢脾上出现粉圈;②巢框上梁表面发白,即出现白色蜡点;③蜜蜂开始在巢脾下添造新巢房。

⒉造脾前的准备。

在造脾前2~3d 要做好造脾得准备工作:①把蜂群内无子或少子的旧脾抽出,使群内蜜蜂密集;②对造脾蜂群实施奖励饲喂,促使蜜蜂泌蜡造脾。

⒊造脾的方式方法。

为了发挥蜜蜂的造脾积极性,诱导蜜蜂适时造脾,应根据蜂群的具体条件,分别采取以下方式方法:⑴加础造脾。

在蜂群大量进粉、进蜜,巢内子脾正常、蜂脾相称,且巢脾基本满框时,可插入巢础框造脾。

⑵未满框脾续造。

当巢内有不满框的巢脾时,应使蜜蜂更加密集,必要时可把群内的满框巢脾暂时抽调到它群,以促成造脾优势,并提供充足的饲料,使群内未造满的巢脾筑造至满框。

如场内各群巢脾大小不一,可逐渐将未满框巢脾与其它群满框的巢脾对调,促进蜜蜂将全场未满框巢脾全都修造成满框脾。

将群内未造满框的巢脾续造至满框,其一可以充分利用蜂箱空间,增加工蜂巢房面积,其二可防止以后蜂群出现分蜂热时,工蜂在原有巢脾的空处补造大量的雄蜂房,其三可避免因原有巢脾短小,加础后产生分隔蜂团的不良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