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原创】02 儿童诗

放萤火在你的枕边, 我再编一个童话给你听: 说在夏天的夜里, 有一个翠绿的梦 ……
• • • • • • • • • • • • •
《小花朵的梦》 调皮的小风, 把小花朵的梦, 吹开一条缝。∥ 它想瞧一瞧, 小花朵的梦里, 有没有会唱歌的星星?∥ 它想数一数, 小花朵的梦里, 由几种漂亮的颜色组成?∥ 谁知从那条缝里, 滴出几滴, 弯弯曲曲的鸟声------
爸爸不会回来,今天不是星期天 妈妈你不要发愁 我是男子汉 我会用爸爸用过的锯子和斧子 给你劈开生炉子的柴 叔叔说男子汉就是有出息 妈妈,你也有一个出息∥ 如果你收到一封 从天上拍来的电报 那就是你的男子汉儿子 要摘来一颗星星 照你写字到很晚很晚
3、体现儿童特有的情趣
这种趣味是体现儿 童精神天性的趣味, 展现儿童独特的审美 心理,表现为天真、 活泼、率朴、稚拙的 特质。常通过富有想 象张力的奇妙构思来 实现。 海 带(谢采筏)
神 气 的 弟 弟 (台湾)杜荣琛 弟弟念幼稚园大班, 神气得像个大学生。 毕业典礼那天, 我问他最喜欢什么课? 他理直气壮地说: “喝牛奶课, 和吃饼干的课最好啦!”
鞋
(台湾)林武宪
我回爸回家,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五、儿童诗欣赏
4、在反复吟咏中发现诗味
诗贵在有诗味。诗学中所说的“味” 失去了生理学上的意义,已变成了评价 审美、情感的一种符号。评价诗歌时常 说的韵味、情味,是超越语言所达到的 艺术境界。
(1)把握源于节奏的诗韵 ★ 音节的长与短 ★ 句式的整与散
儿童诗的情感基 调——纯真、率朴、 明朗、欢快、自然。 这样的情感表达才能 为儿童理解并激起读 者的共鸣
2、儿童诗

你打着一把小伞,
要飞向哪座山岗?∥
要为娇嫩的小草, 遮住发烫的阳光? 还是要在雨天, 撑在小蚂蚁头上?∥ 你悄悄告诉我吧, 我不会和别人去讲……
【课堂讨论】阅读以上两首同以《蒲公英》为题的儿歌 和儿童诗,谈一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儿 歌
蒲 公 英 一棵蒲公英, 一群小伞兵, 风儿吹,飘啊飘, 一落落在青草坪, 阳光照,雨水淋, 长出一片蒲公英。
儿童诗
Er Tong Shi
一、儿童诗的概念及历史 儿童诗是指符合少年儿 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 阅读、吟诵的,为儿童所 能喜爱、理解、欣赏的自 由体短诗。中国的儿童诗 是从“五四”后产生的新 诗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由 体诗的一个分支。
一、儿童诗的概念及历史
晚清时期 黄遵宪: 《幼稚园上 学歌》
49年前
• 李叔同的《忆儿时》: • “秋去春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 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之 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 山外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 不可作?”
• 作者用清丽的笔调描绘了故乡的茅屋、梅树、游 鱼戏水、鸟儿啼鸣,表现了小主人公在树下捉迷 藏的欢乐生活,把人带回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 泛起思乡之情。
我喜欢你,狐狸 高洪波 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
活该,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
•
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 也许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 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 我崇拜你,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才气 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喜欢你。
• • • • • • • • • • • • • • • • •
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 侧着头,想到: “我长大了, 要有一把蓝色的遮阳伞, 那时侯,我会很好看, 我要和蜜蜂谈话!” 站在她旁边的蒲公英,插嘴道: “可是,那有什么好呢?” 小野菊马上问道: “可是,你会比我好吗?” “我长大了,会有一顶 旅行用的黄色的小便帽; 我要带一只白羽毛的毽子, 旅行到很多的地方!” 小野菊沉思地说:“那真的很好, 可是,我不要像你!”
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五代同堂”
六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曾在长时期内拥有过“五代同堂”的鼎盛局面:
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启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等,第一代主要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开局就是大手笔。
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战争环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等,他们用文学直接切入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命题。
第三代是共和国“十七年”运动语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涛、鲁兵、任溶溶以及孙幼军、金波等,他们创造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在文学配合“中心”、“运动”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着痛苦的探索与民族化追求。
第四代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周锐、冰波、郑春华等,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品格的执着坚守,努力践行用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性基础。
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成名,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代表人物有杨红樱、汤素兰、彭学军、薛涛、殷健灵、郁秀等。
今天,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文学新秀也在积极加盟儿童文学,这是使人十分欣慰的现象。
从总体上说,六十年儿童文学原创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论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的变迁

论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变迁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及抒情特点,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多次变迁。
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次激烈
的变革,从传统的儿童诗歌发展到现代化的儿童诗歌。
传统儿童诗歌以抒发家庭和社会的感情为主,结构紧凑,语言清新朴实,抒发的情感深刻感人。
而现代化的儿童诗歌则以抒发少年健康成长的心情为主,语言活泼活跃,富有幽默感,寓意深刻,更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儿童诗歌以抒发家庭、社会的感情为主,而现代的儿童诗歌则开始以抒发孩子们的童趣心情为主。
诗歌的句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五言、七言律诗发展到现代的短诗、诗歌故事,以及现代的诗歌形式,如韵文、歌谣等。
另外,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开始借鉴西方文学形式,如节奏、叙事以及抒情。
这使得儿童诗歌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总之,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经历了多次变迁,从传统的抒发家庭和社会的情感,发展到以抒发孩子们的童趣心情为
主,再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使得儿童诗歌艺术变得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儿童诗歌艺术把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对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诗的历史发展

儿童诗的历史发展
儿童诗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歌谣和童谣。
在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儿童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胡适的《蝴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儿童诗的第一首尝试之作。
随后,冰心的《春水》将儿童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性,对儿童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儿童诗也经历了政治变革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诗人和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儿童诗的创作和出版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儿童诗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网络平台成为儿童诗传播的重要渠道,数字技术也使得儿童诗的创作和出版更加便捷和高效。
总的来说,儿童诗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它既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人类对儿童成长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儿诗的概念及发展

儿诗的概念及发展一、儿诗的概念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儿童诗的发展概况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重视“诗教”的优良传统。
从“诗三百”,到屈原的《离骚》,到唐诗宋词,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在诗的海洋中受到熏陶,精神得到濡养。
然而,当我们打开浩如烟海的诗歌长卷,却发现只有屈指可数的诗歌作品真正适合幼儿阅读。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等。
在历代文人墨客中,能真正自觉地为幼儿创作诗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坛上便出现了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提倡的“诗界革命”,梁启超还特别重视儿童诗歌的创作,在他的《饮冰室诗话》中多处论述了儿童诗歌,把它看做是“改造国民之品质”的“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他和黄遵宪还亲自创作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儿童诗歌。
其中,黄遵宪写的《幼儿园上学歌》则开了幼儿诗的先河:“春风来,花满枝,儿手牵娘衣。
儿今断乳儿不啼。
她去买枣梨,待儿读书归。
上学去,莫迟迟!……”全诗共十节,在优美的旋律中,描绘了一幅幅情真意切、求善求真、进取向上的幼儿生活图景。
但是,由于数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儿童没有人权和尊严,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对诗歌的精神需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诗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出现的时代产物。
这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是从诗歌的改革开始。
为了适应中国现代的社会变革而出现的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的格律限制,废弃了僵化的文言语词,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运用切合口语的白话进行创作。
儿童文学知识点

一、儿歌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1.含义: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
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按来源分:民间童谣和创作儿歌按唱诵者分:母歌和儿戏歌2.历史演变:别名:童谣、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政治色彩;迷信色彩;蒙以养正;童心说吕坤(1536—1618)1593年的《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吕得胜吕坤父子:《小儿语》一卷、《女小儿语》一卷(吕得胜),《续小儿语》三卷、《演小儿语》一卷(吕坤),总称《小儿语》二、儿歌的特点1.审美特征(一)自然合节的音乐性1)节拍字数一致2)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3)节拍不固定押韵一般有四种情况1、句句押韵2、隔句押韵3、变换韵脚(连锁调)4、一字韵——用一字押韵(二)天机活泼的稚拙美(三)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2.结构特点:分节:一节式、两节式、三节式句式:具有2——7言不等的句式三、儿歌的作用(一)儿歌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二)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三)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四、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摇篮曲: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摇篮曲特点: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如《马兰花》《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
游戏歌特点: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三)数数歌:数数歌特点:必须有数的排列;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四)问答歌:问答歌,也叫盘歌,或叫对歌,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启发儿童的思考,培养儿童观察事物比较事物的能力,或是他们获得快乐满足。
问答歌特点:有问有答。
(五)连锁调: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连句、衔尾式,是一种运用特殊修辞、结构、用韵手法构建诗文体式的传统儿歌形式。
其修辞特征是“顶针续麻”,即前一句尾词作为后一句的首词。
其结构特征是“随韵粘合”,即两句为一层次,每层次上句起韵,下句以此押韵,两句在内容上没有关联。
中国幼儿文学历史发展概貌

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
他 的童话是简单的,却拥有深刻的内涵。通过他创 作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
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代表作:《萤火虫》
《蜗牛看花》
《蜘蛛和蜻蜓》
《好大的风呀》
《北边冷地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还不应该忘记一 个人物:张乐平。 他创作了不朽的“三毛”,为中国创作了自己 的儿童形象,在世界漫画偶像中叶获得了一席 之地。 1935年至1992年,张乐平创作了多不三毛连 环漫画:
二.收获1.彩色印刷、出版、理论探讨、创作等诸方面。
2.截至20世纪40年代末,色彩印刷物还极少,几乎没有专门的图 画故事书。 3.至50年代不仅可以印刷大量图画书、画册、挂画,也能出版彩印 的低幼儿童画刊了。 其中,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陈伯吹主编的《小朋友》改版,成为以低 年级儿童为主并兼顾学前幼儿的彩色画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低龄 儿童文艺刊物。其编辑方针为:“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健康游戏,用手 用脑,多样照顾彩色精印,美丽丰富。
采编的儿歌集:《天籁集》、《北京儿歌》、《孺子歌图》
歌谣又称孺子歌、婴儿歌、小儿语、儿歌
儿歌流传特点: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
民间童话故事: 《酉阳杂俎》里的 《叶限》 《搜神后记》中的 《白衣素女》 成人文学的部分章节:《聊斋志异》 《西游记》 《封神演义》 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女 娲补天”、 传说:“牛郎织女” 、“大禹治水”
白衣素女
•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田螺姑娘的故事,本篇选自《搜神后 记》卷五。这是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青年农民谢端 “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但到头来穷困不堪, 连老婆也娶不上。上天被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动,派了 白水素女来帮谢端过上好的生活,神女藏于 • 田螺之中,每天在谢端出去以后,出来为他 • 洗衣做饭,后来却被谢端发觉,只好离去, • 而她留下的螺壳却能倒出许多米来,改变了 • 谢端贫困的生活。小说把谢端的忠厚老实和 • 白衣素女的善良、热情写得很生动,特别是 • 索女的形象十分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 • 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五代同堂”
六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曾在长时期内拥有过“五代同堂”的鼎盛局面:
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启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等,第一代主要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开局就是大手笔。
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战争环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等,他们用文学直接切入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命题。
第三代是共和国“十七年”运动语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涛、鲁兵、任溶溶以及孙幼军、金波等,他们创造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在文学配合“中心”、“运动”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着痛苦的探索与民族化追求。
第四代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周锐、冰波、郑春华等,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品格的执着坚守,努力践行用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性基础。
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成名,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代表人物有杨红樱、汤素兰、彭学军、薛涛、殷健灵、郁秀等。
今天,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文学新秀也在积极加盟儿童文学,这是使人十分欣慰的现象。
从总体上说,六十年儿童文学原创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