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2008-10-05 19:17:50| 分类:儒家文化阅读5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四心、四端、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性善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由孟子首先提出。
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天赋给人的本性。
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性善论” 作为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它大体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1、人性是善的。
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
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孟子》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观念。
在《孟子》中,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且探讨了人性的培养与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人性本善的观点在《孟子》中,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道德感和良知。
孟子以天性为本,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的本能,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和发展。
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其他流派相反。
在孟子之前,有一种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即人天生就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
然而,孟子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得出了人性本善的结论。
他认为,尽管人的行为可能偶尔表现出恶的一面,但这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非人性本身的真实体现。
教育与修养的重要性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孟子用“发扬光大”一词来形容人性的培养过程,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自省,使人性的善良逐渐显现出来。
孟子提出了“性与教”的理论,即人性与教育相辅相成。
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引导人的善良本性、培养思想、培养道德,从而使人们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道德准则。
思想修养和人性发展除了外在的教育,孟子还强调了内在的思想修养对人性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孟子将修养比喻为栽培花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得之则行,行则成习。
”这句话说明了修养思想对人性发展的关键作用。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来指导人性的发展,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通过修养这四个方面的品德,人们可以表现出更高尚的人性,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道德的遵循。
人性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在《孟子》中,孟子没有否认人性中也存在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中的善与恶并不是彻底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从《孟子》评人性向善论

從《孟子》評人性向善論楊晨輝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摘要傅佩榮教授主張儒家人性論其實是「人性向善論」,「性」是一種自我要求力量之傾向,而所謂性善其實即是針對善的一種傾向力量。
本文根據《孟子》全書共十六章直接談論「性」的文獻,逐一分析討論並做概略綜合,主張孟子自覺所談的「性」只是人的根本性質,其內容是「人有仁義禮智之心」,而性善則自有其特定涵義。
本文於討論《孟子》各分章時,也同時對照傅教授對各分章文獻的解讀意見,並提出多項質疑,最終結論「人性向善論」尚不能圓滿解釋所有孟子關於「性」的直接論述。
一、引言「人性向善論」是傅佩榮教授所提出,用以詮釋儒家的人性論。
他以《論語》和《孟子》文獻為主,其它儒家典藉為輔,建構這個理論性說明;認為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或至少是孔子孟子二聖,其所主張的人性論究實而言乃是「向善」論,而非「本善」論。
本文將探究《孟子》全書直接談論「性」的文獻,瞭解孟子在其論述裡使用「性」的原意。
根據我們獲得的理解,針對「人性向善論」的主要論點,及其使用《孟子》文獻作為論據部分,並參照傅教授對我們所探究文獻的解讀,來進行檢視和討論,以再商榷傅教授的「人性向善論」。
另,本論文得蔡教授仁厚先生之容許,依據作者自己之理解為線索而寫成。
而蔡教授對「向善論」之基本看法,曾於一九八八年八月在新加坡開儒學會議時,與傅教授有所討論。
其討論之語詞內容曾編入蔡教授所著《儒學的常與變》頁十四至十六之「討論二」:「性本善與性向善」。
茲徵得蔡教授之同意,附錄於本文之後,以供參證。
二、「人性向善論」之主要論點傅教授從五方面陳述自己的「人性向善論」:1(一)人是什麼:人的結構成分有三項,「血氣、心、仁」,相當於西方哲學所謂「身、心、靈」三分法的內容。
其中「仁」展現了「靈」的作用,要人往上提升、走在正途上,是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
此一力量針對著「善」而發,由心來回應、抉擇,所以如果人不行善,則其心不安。
(二)人性是什麼:人性指的是人之所以為人所共有的性質,但這種性質並不固定;亦即不能以「本質」觀點來理解人性,而認為人性有善有惡。
孟子的人性观与教育理念探讨

孟子的人性观与教育理念探讨1. 孟子的人性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他对人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道德良知和仁爱之心。
1.1 天赋道德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能力,即所谓的“良知”。
这是一个内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感知能力,在面临道德抉择时会使人感到内疚和不安。
这种天赋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分辨善恶之间的区别,并引导他们去追求善良和正义。
1.2 仁爱之心除了良知之外,孟子还强调了仁爱之心。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关注他人利益、同情和怜悯之情。
这种仁爱之心可以促使个体关心他人,并愿意为他人付出努力。
2. 孟子的教育理念基于他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孟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人们开发和发挥潜能,并培养自律、仁爱和智慧。
2.1 培养良知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个体培养良知,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之分。
这可以通过重视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品德素养的塑造来实现。
2.2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强调个体应该从自我做起,秉持高尚的道德准则来修身。
只有通过内心的改变和修正,才能在家庭、社会以及国家中展示真正的仁爱之心,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2.3 注重文化传承对于教育的内容,孟子主张注重文化传承,让人们接受正确且有益于道德伦理发展的知识。
这包括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解读,以及优秀人物的故事分享等。
2.4 倡导温和施教孟子主张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温和而不是苛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通过鼓励、表扬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论孟子的人性观与教育理念强调人类天赋的善良和道德能力,并提出了培养良知、注重仁爱之心以及重视文化传承等教育原则。
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并对今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
其中,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人性本善论进行哲学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基于对人类天赋的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外在的教育或者规范。
孟子相信,人性的本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品质。
这种天赋的善良使得人们具有同情心、仁爱之心,能够体恤他人、关爱他人,追求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其次,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体现了他对人类的乐观态度。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性善者,其善也厚。
”他认为人性本善的人具有内在的善良品质,这种善良品质使得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
孟子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就能够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对人性的本善持乐观态度,认为人类有能力实现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故曰:人之性善,恶则为之,不善则已。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潜在的品质,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才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就会陷入恶的境地。
因此,他强调了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最后,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问题,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提醒我们,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只有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孟 子思想中的性善论解读

孟子思想中的性善论解读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一个贯穿古今、备受关注和争论的哲学命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的性善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臆想,而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之上。
他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四心就是人性中善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仁、义、礼、智”之端。
恻隐之心,是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内心自然产生的怜悯和同情。
比如看到一个孩子在路边哭泣,我们会本能地想要去关心、询问,这种本能的反应就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羞恶之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丑恶,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去做那些违背道德的事情。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时,会感到羞愧,这就是羞恶之心在发挥作用。
恭敬之心,使我们对长辈、对他人保持尊重和礼貌,懂得谦逊和敬畏。
是非之心,则让我们能够分辨善恶、对错,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孟子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普遍心理反应,来论证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说,一个人如果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进井里,都会本能地产生惊恐和同情,想要去救这个孩子,并不是因为想要借此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获得好名声,更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而是出于内心深处那份自然而然的善良和同情。
这种瞬间的、不假思索的反应,正是人性本善的有力证明。
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那么多的恶呢?孟子认为,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身是恶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使得人们原本善良的本性被蒙蔽或扭曲了。
就像一块璞玉,如果长期被尘土覆盖,就会失去它原本的光泽;一颗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就难以茁壮成长。
在社会层面,孟子的性善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果相信人性本善,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引导,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
论语之孟子解析

论语之孟子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学说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价值。
一、孟子生平及其学说的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杰出儒家代表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时代,国家的分裂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遭受苦难和困顿。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伦理学说,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困境。
二、孟子的核心思想1. 人性善良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有人都具有天赋的良善本性。
他以“性善论”为核心,批判了墨子等主张人性恶劣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中蕴含了仁爱之心,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每个人都能展现出仁义和道德的品质。
2. 致良知:孟子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他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神圣感知力量,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推动个体追求道德的行为。
孟子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即通过修养和培养自己的良知,使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准则,实践道德的原则。
3. 仁爱思想:孟子视仁为人的核心价值,他把仁义视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孟子认为,只有以仁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4. 善政治:孟子关注政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他主张君主应具备仁政,以爱民为主,实行德政。
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概念,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使人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幸福。
三、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1. 彰显人性的光辉:孟子的人性善良观念为今天社会培育了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弘扬了人性的光辉。
尊崇人性善良的信念,鼓舞着人们为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奋斗,为社会的进步带来正能量。
2. 弘扬仁爱之道:孟子的仁爱思想呼唤着社会的爱心和善意,激励人们关爱他人,传播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相互关怀。
3. 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以仁义为基础的善政,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孟子探索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

孟子探索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许多方面都对中国的哲学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他尤其重视人性本善这一观念,并将其作为他哲学思考的核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
孟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存在,因为人具备独特的知觉、理性和意识。
他相信,人性本善,天生就具备善良、正义和同情心。
这种本性产生了道德情感,推动了社会正义和个人修养的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善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他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彼此关心和爱护,才会逐渐形成对同胞的同情和正义感。
这一观点与当下社会关注的互助精神非常相似,强调个体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
另外,孟子提出“天下一家”的观点,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他认为,各民族都应该共同追求善良和正义,而不仅追求本民族的狭隘利益。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促使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共同维护地球的和平与发展。
不过,在孟子的哲学体系中,人性本善并不是纯粹的天赋禀性,还需要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得到进一步实现。
孟子把个体的修养重视到了极致,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朝善的方向努力。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四焉:务实、修身、正心、诚意”,强调个人需要持之以恒地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学会如何行善、如何保持忠诚和诚实。
综上所述,孟子探索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关注人性的本质和道德情感,主张人类应该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努力前行。
同时,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性本善的方法与技巧。
在当下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为人们带来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王阳明后学中有一个罗近溪,叹羡孟子发现了人性中的“善” 。
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含义,不过,性善论的发明和发现,确实是孟子的伟大之处,此人性就是人的最本己的存在。
对于人,孟子曾作过这样的探讨,口能食,目能视,耳能听,身体对外物能有所感觉,这是人所共同的。
进一步说,口能食,且能辨别味道的好坏,于是人们都期望于美食,目能视,且能辨别色之美丑,于是人们也期望于美色;耳能听,且能辨别声音的美恶,于是人们也期望于悦音;身能够感受,且能辨别舒适与否,于是人们也期望于身体的安逸。
这也是人们所共通的。
孟子承认这些是人性中的本来就有的,“形色”也是天性嘛。
不过这些并非人类最本己的存在,耳目之欲,最终诱发人们对外物的欲求,当耳目逐物为物所“引”时,人的本己存在已经丧失了。
所以孟子把耳目口体之欲称为“小体” ,就是人之一身中小的部分。
那么,“大体”何在?“大体”则在于心灵。
故此,我们把孟子的哲学称为心灵哲学。
关于心灵,孟子强调其两个层面,一为情感的,即“四端”之心;一为知性的,即“思” 之心。
正是通过这两个层面,孟子发现了人的最本己存在即人性之善。
所谓“四端”,是指儒家所信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准则内在于心灵的四种表现,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 ,即仁之端,又称为“不忍人之心” ,是最核心的部分。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仁” 的最原初的含义是父母亲情之爱,孟子则把这种亲情之爱进一步普泛化。
如他在提到“恻隐之心” 时所举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而将要掉入井里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救他,此念之萌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发动,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
孟子此例中所说的是小孩子,我想这一点并非偶然的,其实,“恻隐之心”就是人们的生命情感,我们对于生命的情感最能够集中体现在小孩子身上。
还有一个例子,即孟子因齐宣王不忍闻被杀之牛之哀鸣而指示其“仁” 心,说的也是生命情感的问题。
这正是孟子继对“仁” 的亲情之爱的特性规定(如孔子)与自然情感的特性规定(如子思)后,所发明的“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这一点特别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所强调。
当然,孟子是在接受亲情之爱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挥“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的,这充分说明了“仁”对于人的普泛意义,所谓“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
这种情感是完全内在于人的心灵的,故此,“仁,人心也”。
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性是善的,所以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乃所谓善也。
” (《孟子?告子》)“情”就是指“情感” (有人以此处“情”是“情实”之情,即“真实情况” ,也不错。
其实,“情”所内涵的“真实”的意义,恰恰在语言学的意义上说明了“情”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地位),“善”是事实如此。
“善”虽为事实,但它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此并未得到保证。
还是齐宣王看杀牛的例子,他不忍闻其哀鸣、见其颤栗,故令人放过此牛,而用一头羊来代替。
其实,杀牛杀羊何异?孟子有一个解释,齐宣王看到了牛但没有看到羊。
因牛之凄惨而生恻隐之心,正说明此“本心”、此“善”的事实上的普遍性。
未见羊而以为杀羊无妨,正是此心的放失,就是说没有能够自觉地推广、扩充此心、此善,这也是一般人的事实情况,孟子谓之“放心” 。
如孔子,有仁又有知,如子思,有诚又有明,如《大学》,有“止于至善”又有“知止” 、有“明德” 又有“明明德” ,孟子也强调知性的自觉,并有其独特的概念即“思” 。
此“思”也是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是说其内在性;“此天之所与我者” (同上),是说其普遍性。
此思完全是反观内省式的,是本心的自思、自觉,所以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同上)。
由自思、自觉乃至自得,完全是道德主体自身的事情,故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
当然,这一点并非每个道德实践主体都能够完全自觉、自明的,
故前代圣人所先知先觉的就成为可以宝贵的经验。
当然先圣先贤们所知所觉也不在我们的所知所觉之外,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修养实践。
如上所述由情感所涵容的善、由知性所包容的思,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内在依据,此外尚有进一步的修养工夫,比较具有典型特征的就是“养浩然之气” 、“存夜气”。
此修养论看似神秘,其实所谓养气,无非使道德行为完全成为本己的东西。
由情感而至知性的自觉,由此有意识的自觉又完全贯彻于人的意志、感性的层面,如此,道德之自觉完全如水之行、火之燃,是人性自然而然的流露、衍生。
“浩然之气”不仅仅是可以贯穿于道德主体自身的东西,同时也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涉及到孟子的天人之学。
1
在天人关系中,诚如人们所看到的,孟子强调天人合一。
需要指出的是,在天人的系统中人始终作为中心,这再一次反映了儒家人本主义的精神,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
这一命题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说法,而恰如我们上面讲到的“浩然之气”的问题,是道德主
体的完全独立的高尚人格贯穿天地之间。
在天人关系中人作为目的再次得以彰显,这进一步
反映在孟子的“诚”的学说中。
道德主体有情有思,这是人道之“诚” ;同时,此情此思又是天道的落实,是“天之所予” ,故又为天道之诚。
孟子强调“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 以“知天”、“事天”,前者就是“反身而诚”的主要内容,就是极尽道德主体的情、思,这既是自我实现,也是自我超越。
至此,道德人格的完成最终达成最高的情感体验,即“乐” 这时的人是完全自由的,可以“与天地同流” ,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往往喜欢用这样一些词来指示仁、义、礼,如“安宅” 、“正路”、“门”。
完全实现道德人格的人恰如居于安宅、行于正路,乐何如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