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孟子及其背景(一)孟子其人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年),名柯,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尊为“亚圣”。

孟子少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即为明证。

孟子一生游历各国,宣讲王道政治,直至六十多岁回乡,讲学著书,他在儒学上的研究高度和成果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曾经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赋予了它比其他文明更加开放包容的色彩。

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一直为中国的封建统治提供思想养料,孟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孟子生活的背景1、战国时期的兵伐混乱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阶层动荡激烈,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原来的“王室独尊”,迅速沦落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制度的急剧变化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必然导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失衡,而战国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和诸侯之间的不断征战。

2、“百家争鸣”的思想背景孟子“仁政”思想就在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社会现实中播下种子。

虽然诸侯混战,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催生了思想的蓬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儒家提倡的“爱人”思想内涵是“爱有差等”,会区分亲疏远近,而墨子提倡的“兼爱”却是不分远近亲疏贵贱富贫。

而孟子对墨子的思想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墨翟兼爱是无君也。

儒家和墨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社会等差和秩序,而后者很显然是主张人人平等,相爱互利。

法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子产,随后战国时期的李惶、慎到、申不害等人将其丰富和发展,而韩非子是集大成者。

法家的立场在于“一断于法”,绝非“贤人政治”。

二、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背景(一)孟子“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孔子的“德政”思想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土壤。

孟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

孟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

孟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孟子,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性观与道德观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强调人性的本善和重视道德修养,通过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思考人类行为与道德的关系。

一、孟子的人性观孟子提出了"性即善"这一观点,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良与道德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本能。

孟子认为人性中有四种情感,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天赋的品质。

他相信,人性本善的根源在于内心的仁爱之心。

孟子说过:“仁者爱人,仁者亲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应该通过仁爱之心来体现。

二、孟子的道德观孟子提出了"修己治人平天下"的道德理念,他认为个体的修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平与安定的基础。

孟子提倡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并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心尽力地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做到“无恶以逐其所好”、“使民以时”,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三、人性观与道德观的关系孟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相辅相成。

他认为人性虽然本善,但也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完善。

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学而时习之"才能将人性的善良特质发扬光大。

在孟子看来,通过道德行为的实践,人们可以激发并培养出道德情感,进一步加深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同时,他也提出了"天理人情"的理念,通过道德行为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和谐发展。

四、当代价值与启示孟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在微观个体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具备善良的本性,注重个人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宏观社会层面,我们应该遵循正义与仁爱的原则,构建和谐共存的社会。

同时,孟子的思想还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实践和行动来体现和发展。

只有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才能真正地将善良的本性发扬光大,让道德成为我们言行的引导。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孟子》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观念。

在《孟子》中,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且探讨了人性的培养与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人性本善的观点在《孟子》中,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道德感和良知。

孟子以天性为本,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的本能,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和发展。

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其他流派相反。

在孟子之前,有一种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即人天生就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

然而,孟子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得出了人性本善的结论。

他认为,尽管人的行为可能偶尔表现出恶的一面,但这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非人性本身的真实体现。

教育与修养的重要性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孟子用“发扬光大”一词来形容人性的培养过程,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自省,使人性的善良逐渐显现出来。

孟子提出了“性与教”的理论,即人性与教育相辅相成。

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引导人的善良本性、培养思想、培养道德,从而使人们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道德准则。

思想修养和人性发展除了外在的教育,孟子还强调了内在的思想修养对人性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孟子将修养比喻为栽培花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得之则行,行则成习。

”这句话说明了修养思想对人性发展的关键作用。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来指导人性的发展,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通过修养这四个方面的品德,人们可以表现出更高尚的人性,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道德的遵循。

人性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在《孟子》中,孟子没有否认人性中也存在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中的善与恶并不是彻底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要求人们向善,成为圣贤、君子这套工夫理论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

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们向善发展才合情合理。

只有这一套最基本的理论构建出来以后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论就势如破竹的顺利建立起来。

孟子在建立性善论的时候预设了一个可能——后天人们能够学会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

孟子在与告子辩论时,运用柳树和水的比喻来说明人天生就具备向善的可能性,要顺着人性的本质向善发展成为君子,不能逆着人性的本质成为君子。

但是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顺其人性的发展而不是违背人性的本质。

四端之心之所以能够通过我们学习,在身上能够有明显的体现是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孟子这一性善论的提出,将儒家这一庞大的体系又更加完善,使其在学派讨论人性的问题中,儒家的立场更加坚固。

二、个人修养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孟子已经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向善去发展、进步。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

”做就有,不做就没有。

所以孟子要求人们一定要成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提出要将其括而从之。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将其括而充之。

为什么四端之心对于人和社会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有恻隐之心,才会有仁心,才会有对他人的关怀,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认为的“义”是内在的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不同。

孟子的立场是“仁义”皆为内在的。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义的位置摆放的不同。

孟子所认为的义是我对于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我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思想。

孟子所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立志成为君子,树立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究-最新作文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究-最新作文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究-最新作文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究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先秦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他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的。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上》)因此,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同时,孟子还对这四种人生而固有的本性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孟子认为“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

在孟子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生物性本能,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章句上》)既然每个人都存在基本的伦理道德,那么也就有了进行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人性善成为了孟子教育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章句上》),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章句上》)孟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告子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孟子站在道德哲学的高度,对人之品德形成的先天生物基础与后天的社会教养和主观努力做了十分辩证的思考。

二、孟子的教育方法孟子认为应该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培养来实现教育目的。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是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道德,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都是当下社会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智慧,拓展思路,建设更加和谐、公正、美好的社会。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行为准则以及政治哲学等方面。

而在现代社会中,孟子思想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道德,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孟子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责任。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天性,追求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也同样地适用。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责任,以及我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和依存关系。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其次,孟子思想也对道德有着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三个层面来实现道德完善。

这些层面要求人们保持正直、内心平衡、家庭和谐,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追求道德完善。

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都是必要的。

而孟子思想在这一点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思考方向。

最后,孟子思想也有着政治哲学的意义。

他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认为一国之政需要遵循道义,以取得长治久安的成果。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一思想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政治权力需要遵循法治和民主原则,尊重人权和公正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的思想主张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作文

孟子的思想主张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作文

孟子的思想主张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摘要: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以“人性善”著称,通过对孟子人性观的辩证分析,诠释其对公民理想人格培养的现代意义,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影响,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理想人格;价值导向人性问题是伦理学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是伦理学最重要的一个话题。

纵观整个伦理思想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从未停止过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先秦之前,各家对人性问题基本持三种态度,即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

孔子劝学而不尊性,在人性这个问题上,他并没有明确的表达性善还是性恶。

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孔子的言行,还是可以看到他倾向于性善之说。

在继承了孔子已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孟子没有像之前的思想家一样处于善或不善的纠葛中,而是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善”这一命题。

他的性善论以及修为方法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人性观的理论渊源人性论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任何一种伦理学说,都是以其对人性的看法作为理论根据和出发点的。

在先秦,孔、墨在提出他们关于伦理学上许多原则的同时,已经表明了他们对人性的看法。

先秦各派在人性论上的共同点是把人作为“类” 来考察,即他们所探究的人性,是指一切人的共同性。

据此,一方面,把人与禽兽做了区分;另一方面,认为在人类内部,不论“圣人”或“凡人” ,尧、舜、禹与“涂之人” ,在人性方面都是等同的。

先秦之前,各家对人性问题大致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以告子代表之;第二种观点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以孔子的弟子世硕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该观点的代表不详。

总体而言,人性问题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讨论范围。

孔子劝学而不尊性。

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之言,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学而知之。

至于性善还是性恶,孔子没有明确的表述。

孔子尝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又读《诗》至“天生?A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则叹为知道。

意即天生众民,有其事也有其遵循的法则。

人们所秉承的常情恒性就是爱好这种美好的道德。

可以看出,他是在强调天赋人性爱好美德。

虽然孔子没有明确的表达性善还是性恶,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到他是倾向于性善之说的。

同处于那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年代里的其他思想家一样,孟子也积极参与到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他没有像之前的思想家一样处于善或不善的纠葛中,在继承前人思想经验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善” 这一命题。

据此,人性问题再度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并以一种确定性的概念拉开序幕。

二、孟子的人性观蔡元培先生写到:“性善之说,是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

子思以诚为性之本体,孟子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之,谓之善。

孟子认为,诚则未有不善。

其辨证有消极、积极两种。

”(一)消极之辨证1.“生之谓性” 告子认为,性惟有可善之能力,而本体无所谓善不善,故曰:“生之谓性。

”在告子看来,人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与身俱来的东西,因此,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当然也就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也就是说,人性无所谓善或不善。

它只是一味地生存、一味地表现,并不管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

就这一点而言,告子揭示了人的一种永恒之性。

就告子对人性的把握方式而言,显然是一种客观实然的认知方式。

之所以说是客观实然的,是因为告子对人性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一种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而从这一客观实在的前提出发去追溯人性的起源,显然能够得出人性无善无不善的结论。

孟子?g之:“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在这一系列的论辩中,孟子采用反问的方式,通过例证反驳告子的“生之谓性” 。

由于告子所言“生之谓性”是人与身俱来的、最原始、最根源的本性,因而只能成为犬牛之性完全同一的自然之性或者本能之性。

而孟子的仁义之性说已经远远超越了动物的本能之性,他认为,犬牛之性不必善,而人性独善。

这是人与禽兽最根本的区别。

因而他所揭示的人性既不同于犬之性、牛之性,同时又是超越于各种禽兽之性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善性,在孟子看来,这就是人不能不有,从而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本性。

所以只有从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人之为人的角度去理解,才能体会到孟子性善论的意义。

2.“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G?a?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G?丁玻灰匀诵晕?仁义,犹以杞柳为?G?0 !备孀咏?人性比作杞柳,将仁义比作?G?a? 在他看来,这两者是有根本差别的。

杞柳只是形成?G?0牟牧希?而?G?丁丫?是杞柳经过加工后的结果。

告子显然倾向于戕贼杞柳以成?G?0O凑崭孀拥穆呒?,仁义也是戕贼人性的结果,那么倡导仁义就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可言。

因此,告子只看到了杞柳与?G?0那?别,而没有注意到人性就其本性就可以达成仁义,无需戕贼人性,对人性进行加工处理。

因而孟子驳之:“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G? e酰拷?戕贼杞柳而后以为?G?T 玻咳缃?戕贼杞柳而以为?G?3?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仁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通过告子的比喻,孟子反问道:这到底是顺杞柳之性而为?G呢?还是顺戕贼杞柳之性而为?G? 0肯匀唬?在孟子看来,告子的比喻是以戕贼杞柳之性为前提的,因为杞柳顺性发展只能是杞柳,只有戕贼杞柳之性才可为?G?Q6?以人性为仁义的观点,既不是戕贼人性的结果,也不能通过戕贼人性来实现,仁义恰恰是顺乎人之本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就揭示出人性中天然存在向善的倾向,无需通过戕贼、娇柔而得之。

3.“以水之辨”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告子以水为性,认为水流没有固定的方向,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而东流与西流完全是受外物的影响。

他以同样的逻辑论证人性,显然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不为善,至于人性究竟是怎么样,则要取决于外物对它的影响。

孟子借告子之喻,稍加变动,以此来反驳告子。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犹是也。

”孟子认为,水固然无分于东西,却不能无上下之别。

只有在上下之别中,才能体现“水无有不下”的本性。

同理,人性也是一样,只有在对善与不善的抉择中,才能体现人的本真之性。

这样,孟子就以“水无有不下”的比喻证明了“人无有不善”的道理。

至于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则是“势之所然”,并不是水之本性,也自然没有违背水之本性。

因为即使“过颡”、“在山”,也并没有改变“水无有不下”的本性。

孟子正是要超越这些“势” 之所为,以揭示“水无有不下”之恒常之性。

对人来说,也就要超越其在各种“势”之影响下不善的种种具体表现,以此来揭示“人性向善”的道理。

(二)积极之辨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一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经验出发,以“孺子入井”为例,说明在某种特殊情况之下,人确有本心、良心、善性存在。

张居正将这一示例解释为:“今有人骤然见一无知孺子将入于井,无论亲疏厚薄,智愚贤不肖,皆必为之怵惕而惊动不宁,恻隐而痛伤甚切。

盖触于目,激于衷,其真心自然呈露,有不容已者<这不是要交给那孺子的父母,使之感戴而为之;也不是要乡党朋友,称誉他的仁德而为之;也不是怕人非议,恶此不仁之名而为之。

乃卒然感遇,良心自形,发之骤而无暇思维,动以,天而不待勉强,一无所为而为之者也。

即此验之,可见不忍人之心,果是人人同具,不独先王有之矣。

”在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后,孟子又讨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的关系。

他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的、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

所以人虽然拥有四端,还需扩而充之,使其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三、孟子人性观的当代价值(一)有助于公民理想人格的培养孔子以君子为代表实行道德人格,孟子则又别出心裁,以大丈夫为代表。

他的理想人格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建立在一种对人性自觉的基础之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理想人格更具现实的感召力,一言以蔽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

”他认为,大丈夫就要顶天立地,具有崇高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操守,不为外界因素所动,以天下为己任。

蔡元培将其概括为:“其所谓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气为本,严取与出处之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为外界非道非义之势力所左右,即遇困厄,亦且引以为磨炼身心之药石,而不以挫其志。

?w 应时事之需要,而论及义勇之价值。

”至于其修为方法,孟子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是“养浩然之气” ,其二是“求放心” 。

1.“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于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肉体活动或者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要依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道与义来实现,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于坚持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即所谓“以直养而无害”。

至于“直养”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就是说要持续地以直道、正义来修养精神,不能终止,亦不能忘记或助长。

蔡元培则解释为:“浩然之气者,形容其意志中笃信健行之状态也。

其潜而为势力也甚静稳,其动而之作用也甚活泼。

盖即中庸之所谓诚,而自其动作方面形容之,一言以蔽之,则仁义之功用而已。

” 在他看来,所谓“浩然之气” ,其实为“诚”在动作方面的表现,具体而言就是仁义的功能与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