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论语》中所描述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内涵。
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在许多时候传统文化都把它作为一种模范。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教诲语句,用简单而精湛的言语,深刻概括了传统中国君子的核心素质。
首先,《论语》中提出的君子素质最重要的是忠孝。
“忠而不依,孝而不安。
”(论语)在中国传统中,忠孝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忠孝意味着要忠诚臣服于上级,但又不唯唯诺诺;要恪孝尊敬父母,又能独立思考实现自我。
君子以忠孝为根本,朴实、正直,自然而然覆盖社会的范围,对社会生活具有影响力。
其次,《论语》也强调君子要勇于承担责任。
“要求于人,不以其非有;受命于人,不以小轻。
”(论语)君子要有勇气担当责任,学会负责任。
君子不能藉着自己地位高而拒绝承担责任,也不能藉着自己地位低而小看自己的责任;而应该有勇气担当责任,学会提升自己的责任水平。
仅仅知道原则和仓促的执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怎样去选择和怎样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智慧和修养。
第三,《论语》也特别强调君子要有中庸之道。
“莫若爱人,莫若知人。
”(论语)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偏不党”,是一种比较超然的态度。
君子要在不偏不党的基础上,爱憎分明,勇于表白自己的立场;要晓得分寸,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坚持中正不偏的方向,在社交正面表现出高尚的精神。
最后,君子还应具有忍耐力。
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君子必须具备谦让、忍耐、宽容的美德,懂得把握分寸,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君子应学会以实际行动展示自己的美德,让自己更有责任心,带着宽容心态去与他人交往,最后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论语》中描述的君子人格,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具有现代文化的价值,充满了智慧和美德。
它们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且为今日的文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 《 论语》 ; 君 子人格 ; 当代 大学生 ; 培养路径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5 ) 0 2— 0 0 7 4—0 3
《 论语》 中曾 1 0 7次提 到“ 君子” 一词 , 可 想而 知 , 君 子在 孔子 心 目中的地位 非 同一般 。古往 今来 , 众 多 仁 人 志士一 直在不懈 地追 求君 子人格 。现实生 活 中的“ 君子” , 不 仅能 够给他 人树 立榜 样 , 而 且可 以做 到 “ 仁 者
正值 青春 的 当代 大学 生 , 在 物质 生活 和精 神 生活方 面基 本得 到 了满 足 。然而 , 由于 当代 大学生 的生 理年 龄 与心理 年龄不 相符 , 自我 人格修 养不 够健全 , 在 成长 过程 中 , 经 常遇到 一些 问题 , 如: 生 活 中的忧虑 、 学 习 中
的困惑 、 实 践 中的畏惧 等 。
不忧 , 知者不惑 , 勇者不畏” ( 《 论语 ・ 宪问》 ) , 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如今 ,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到 忧虑 、 困惑 、 畏惧 , 影响身心健康。亟需借鉴《 论语》 中君子人格 , 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 君子” 人格 , 帮助他们 健康成 长 。
1 当代 大 学 生在 成 长 过 程 中 的 常见 问题
1 . 1 当代 大 学生生 活 中的忧虑
忧患 意识是 人 的一种理 智 的认 识 活 动 。子 日 : “ 人 无 远虑 , 必有 近 忧 。 ” ( 《 论语 ・ 卫灵 公 》 ) 强 烈地 忧 患
意识能够让人明白肩负的使命 , 明确理想 目标 , 主动解决忧患 。可是换个角度思考的话 , 由于当代大学生心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当代价值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 (颜渊》 , )这段话对“ 作了 比较全 面的正面论述 。除此之 仁” 外, 还有孔子答子贡的一段话 : 己欲立而立人 , “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 ) 自己在社会上立得住 , 也要帮
助别人立得住 ; 自己要顺利发展 , 也要帮助别人发展。“ 己所不欲 , 勿施 于人 ”对他人要理解 、 , 宽容。孟 子也说 :仁也者 , “ 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尽心》 也就是说 , ”《 ) 为人之道 , 总而言之 只是一个仁而 已。孟子 之 , 汉代董仲舒论仁最晰 , 以对人对己分别仁和义 , 他 爱人为仁 , 正我为义。实质上 , 即为人处事之 仁 道 。这种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君子 , 处处替别人着想 , 自我发展与帮助别人发展结合起来 , 博施于 把 以“ 民而能济众” 为人生的最高 目 , 世界大同” 标 以“ 作为追求的理想社会 , 反映着儒 家对一种 至善 至美的理
像器皿一样 , 只有一种用途 , 而应该具备各种才能 。孔子提倡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 ,不践迹 , “ 亦不入于 室’《 ’ 先进》 。他强调 ,博学于文”《 ( ) “ (雍也》 、学而不厌 , 不倦” 《 )“ 诲人 (述而》 、发奋忘食” )“ 。他终生勤
胀, 造成 了社会的不公 , 破坏 了社会和谐的基础 , 这恐怕仍是“ 万民之忧乐” 的焦点所在。时过一年 , 我们
重读温家宝总理对“ 万民之忧乐” 的关怀之心语 , 深感这既与二千多年前的古圣贤之道相通 , 也与今 日之
“ 百姓心” 相合 , 而使人倍感亲切 。
儒 家 “君 子 人 格 ” 论 及 当 代 价 值 理
为心” 以求得社会和谐的思想史背景。由此也说 明老子对“ 百姓心” 的关照 , 与儒家“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 民本主义思想相通。但是 , 儒家要求统治者“ 以礼节欲”要把统治者的私欲纳人 到一定 的制度(礼”范 , “ ) 围中, 这也具有对统治者的私欲予 以限制的意义 。但在老子看来 ,礼是一种等级制社会规 范, “ 它造成 了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3、君子以“礼”行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
的“三纲六纪” 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正式得以确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1、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四绝
毋意(凭空猜想),毋必(固执己见), 毋固(绝对肯定),毋我(自以为是)。 (子罕)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8、弘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匆忙)必于是,颠 沛(奔波)必于是。(里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欤!(学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2、君子以“义”为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乱 秩序),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4、君子以“信”成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罕)
论《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及其现代价值

论《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
《周易》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先秦诸典,多是这种用法。
君一般指的是贵族男子。
自孔子而来,君子多指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优良的男子。
这是由于《论语》对君子作出了大量的直接与间接的论述。
孔子及其弟子多次指出君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哪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具有君子的品质。
《论语》一书,共出现“君子”一词107次,加上其他关于古往今来人物的评述,如管仲,澹台灭明等。
这些论述几乎构成了儒家关于君子的一个基本的界定。
关键词:君子;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人治;现代化价值一、君子的人格修养1.1君子的人格范畴及其界定君子具有复杂的修养与品质。
这些复杂的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社会伦理方面,孔子推崇君子维护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秩序,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自然这也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所谓的“礼”就是尊卑有序,家国同构。
把家庭之中对父母兄长的孝悌转移到对君主的忠诚,并依靠严格的礼乐制度维护。
如在《学而》中孔子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如在《子路》章关于“名不正则言不顺”和“四子侍坐”中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在人格修养的具体个人品质方面,孔子推崇实干少言、安贫乐道、自省自查、行合中庸之道、坚韧不拔而积极进取的人为君子。
这其中,孔子尤其推崇君子要合乎中庸之道。
如“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惠而不费”、“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是儒家学派极为推崇的君子的美好品质之一。
另外,孔子也极其推崇安贫乐道,如充斥在《论语》中对颜回的大量称赞。
都高度赞扬了颜回虽身处贫困之中,仍然无忧无虑,一心向道的品质。
最典型的就是在《雍也》一章这句千古名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对于富贵的态度,孔子主张,要取之有道,这在《论语》一书有大量论述,这里不在一一列举。
孔子反对投机取巧,囤积居奇。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
保障的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
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
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修养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环境应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提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交往方面给以指导。
"礼"做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存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识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内容环境应用领
域中都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抽
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相处方面给以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 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 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 其次,善待亲 人 。 “君 子 成 人 之 美 ,不 成 人 之 恶 ” (《 论 语·颜 渊 》), 君 子 帮 助 别 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 子 道 者 三 , 仁 者 不 忧 , 智 者 不 惑 , 勇 者 不 惧 ”(《论 语·宪 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 何为“智”? 其一,知人,了 解自己、理解别人。 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 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 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 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 义 。 “择 不 处 仁 ,焉 得 智 ”(《论 语·里 仁 》),“务 民 之 义 ,敬 鬼 神 而 远 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其三,知是非。 “宰我问日:‘仁者,虽 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 可 陷 也 ;可 欺 也 ,不 可 罔 也 ’”(《论 语·雍 也 》),在 孔 子 看 来 ,君 子 尽 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 之 于 比 ”(《论 语·里 仁 》),君 子 “重 义 轻 利 ”、“见 利 思 义 ”,体 现 了 “义 以 为 上 ”的 道 德 情 怀 。 “君 子 喻 于 义 ,小 人 喻 于 利 ”(《论 语·里 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行义”是君子的本 质,“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 语·阳 货 》),在 面 对 利 与 义 的 选 择 时 ,君 子 要 “义 以 为 上 ”。 但 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 求 君 子 “见 利 思 义 ”,“见 利 思 义 ,见 危 授 命 ,久 要 不 忘 平 生 之 言 ,亦 可 以 为 成 人 矣 ”(《论 语·宪 问 》), 尤 其 是 当 义 利 不 能 两 全 时 , 君 子 应 舍利而取义。 君子面 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 “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 就无法立足于社 会。 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也就是 “言而有 信 ”,“故 君 子 名 之 必 可 言 也 , 言 之 必 可 行 也 ” (《 论 语·子 路 》),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礼 以 行 之 ,孙 以 出 之 ,信 以 成 之 ”(《论 语·卫 灵 公 》)。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君子人格 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 自 身 的 品 格 ,君 子 要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下 学 而 上 达 ” (《 论 语·宪 问 》), 因为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 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 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 想 而 不 懈 奋 斗 ,“刚 、毅 、木 、 讷 近 仁 ” (《 论 语·子 路 》), 君 子 具 有 坚 强 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 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 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 子 坦 荡 荡 ”(《 论 语·述 而 》),君 子 光 明 磊 落 ,不 忧 不 惧 ,所 以 心 胸宽广坦荡。 “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 人 处 世 的 原 则 。 “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人 废 言 ”(《论 语·卫 灵 公》),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 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君 子 尊 敬 贤 德 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论 语·为 政 》),君 子 以 公 正 之 心 对 待 天 下 众 人 , 不 徇 私 护 短 , 没 有 预 定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 善对人的现代化特别是公民的现代健康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 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 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 ”[1]《论语》中的君 子人格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如何挖掘《论语》君子人格的内在规定 性, 使其成为塑造现代人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具有积极重要的意 义。
一、“君子”称谓的演变 “君子”的称谓,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行。 最初的“君子”一词主 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 由此可知, “君子”在最初是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 位的称谓。 作为一种通称,对君子也就可褒可贬。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 变,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逐渐从身份地位上 的概念演变为道德品质的内涵。 尤其是孔子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以 品格为标志的“君子”概念,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理想人格。 二、《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之规定性 《论语》 是一部集中反映了孔子言论和孔子思想的古代经典。 《论语》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而孔子把君子人格作为当时社会的 理想人格。 这种君子人格既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具有的 现实性品格,同时又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超越精神。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好学善思 好学、深思是君子人格的优秀品质。 君子首先应当勤奋好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明确说 明了君子应该是勤奋学习, 修身养性之人。 “君子博学于文”(《论 语·雍 也 》),君 子 学 习 一 切 知 识 智 慧 来 充 实 自 己 的 内 在 ,净 化 自 己 的心灵。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 具 备 特 定 用 途 的 器 具 一 样 ,要 具 备 多 种 才 能 和 技 艺 ,要 “博 学 于 文 ”,这 样 才能不背离君子之道。 君子人格中的好学与善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也就是说,君子不 仅好学同时善于思考、反思。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 惧。 ’曰:‘不忧不惧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论 语·颜 渊 》),“君 子 区 别 于 他 人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善 于 思 考 ,特 别 是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反思,从思想到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己 的言行与仪表的完美”[2], “思”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 检讨,看是 否符合君子人格的标准。 (二)君子仁爱明智 “仁者爱人”,“仁爱” 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 是一种道德信 念,君子以能坚守这种道德信念为特征。 而作为君子坚守的内在信 念的仁,是在亲情基础上,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做 人、待人和处理人我关系 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 子 无 终 食 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颠 沛 必 于 是 ”(《论 语·里 仁 》),君 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坚守仁,不违仁。 君子这种仁爱的品格首 先表现为善待自己。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坦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