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讲君子人格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孔子论君子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孔子的君子人格学说,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相和价值取向,对以君子人格为核心的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君子与位与仁位意识是孔子君子人格学说的结构性因素。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诗》《书》等先秦典籍,是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与之对应的是“小人”,即普通民庶。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小人划分的依据是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政治、经济地位。

德能适位是位意识的核心理念,强调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所处的地位、职位相匹配。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意思是,一个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以及欲谋求更高职位的人,其所思所虑应该是“所以立”,即自己是否有立于其位的德能素质。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孔子认为,不胜其任,很少有不遭及灾祸的。

敬业守位也是位意识的基本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向理想人格的学术转换。

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确君子作为教育目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君子成为理想人格的代称,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

宗法贯穿政治、经济权力分割的制度已开始动摇,作为“四民”之一的“士”阶层形成和发展。

孔子的时代,士主要指读书人,即所谓“士民”。

其职业选择,或入仕,或专事文教,后者作为精神和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

这种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学术文化和私学的兴起。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9页)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天下归仁”的政治、社会理想,是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首创私学的动力。

论述类文本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

如“君子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

“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君”“子”合称,是对贵族统治者的尊称。

“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

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

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并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

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

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

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

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

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性,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

《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

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为中庸或絮矩之道。

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

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之风(答案).doc

君子之风(答案).doc

《君子之风》练习(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了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1了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旦贵,于我如浮云。

”%1叶公问孔了于了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答题参考: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三)阅读下列文段,同答文后问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答题参考: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做人要讲诚信]《做人要讲“君子人格”》阅读答案(1)

[做人要讲诚信]《做人要讲“君子人格”》阅读答案(1)

[做人要讲诚信]《做人要讲“君子人格”》阅读答案(1)做人要讲诚信是我们从小就学习的品德素养。

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个人建立起来的君子人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良好印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做人要讲君子人格的理念。

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要讲君子人格的核心价值观。

做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做事要有始有终,对自己的承诺要兑现。

同时,诚实守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无论是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误导别人。

二、谦逊礼貌谦逊礼貌是一个人君子人格的重要表现形式。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视过高,要有敬畏之心,虚心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不要傲慢自大,待人和善,细心周到。

这样才能收获他人的称赞和尊重。

三、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君子人格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学会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成长,也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善待他人善待他人是做人要讲君子人格的另一个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乐观开朗,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要有耐心和宽容,不要急躁、不耐心,不要用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别人。

五、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做人要讲君子人格的又一个表现形式。

生命是每个人最为珍贵的财富,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生命这一核心价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不要忽视自然的生命力。

诚信、谦逊、承担责任、善待他人、热爱生命是做人要讲君子人格的核心价值。

我们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落实到言行举止中,日积月累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将君子人格体现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人,更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具有君子人格的人。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议论文阅读练习:《君子人格》

议论文阅读练习:《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①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个坦字,将君子人格,表达得相当之形象生动。

孔子的本意,是说君子不会患得患失,所以他能保持内心的平和淡定。

孔子的这个意思,自然是极好的。

事实上,坦荡的胸怀,不仅是面对物质利益的得失时应该有的,而且应该扩大到面对一切人生忧患时的态度。

②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后,他对人生的态度,还是那样坦然,毫不消沉。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这首诗表明苏东坡已经融入了当地黎族人民的生活中,与他们打成了一片。

沿着牛屎的痕迹寻觅归途,这与他在贬谪黄州时与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步月一样,都展示出一种清旷的襟怀、潇散的风度,实在是坦荡得很呀!③“心底无私天地宽”是坦,因为摆脱了利害得失的纠缠:“举重若轻”是坦,因为办事干练,果断干净。

反过来说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绝不会坦;一个婆婆妈妈、优柔寡断的人,也绝不会坦。

④《世说新语》里有一则“东床坦腹”的典故。

郗鉴之所以挑中王羲之为女婿,看重的正是王羲之那份坦荡的胸怀。

为人不做作,不矜持,率性而为,保持一份可贵的天真,这正是襟怀坦荡的表现。

⑤经过的事越多,也就愈懂得做人要坦荡。

人在一生中,免不了被误解,被人诽谤,被嫉恨,甚至被陷害。

面对这一切,如果有一份坦荡的胸怀,那就会淡然处之,一笑了之,绝不会过分去计较,反应过度。

相反,一个修炼不到家的人,也许就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不仅伤及无辜,而且更重要的是,伤及自己,何苦来哉?⑥《说文解字》释“坦”:“安也。

从土旦声。

”“坦”就是安,从土。

这让我想到我家乡的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坦坦荡荡,辽阔无边,而又鸟语花香,池塘如镜,倒映天光云影,竹木藤蔓,真是美不胜收。

一个人,能像大地一样坦荡,不遮不掩,也就能像大地一样,鲜花似锦,果实累累。

1.对文中第②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东坡被贬后人生态度并无消沉和转变,坦然面对。

B.苏东坡坦然的人生态度导致了他被一贬再贬,流落海南。

君子人格的内涵

君子人格的内涵

君子人格的内涵
君子人格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涵。

首先,君子人格要求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诚实、正直、宽容、谦虚等。

这些品质是君子人格的基础,也是君子人格的核心。

君子人格要求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

君子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以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以深邃的思想洞察人生。

君子还应该有高尚的情操和情感,能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他人,以慈悲的心态面对世界。

君子人格还要求一个人具有高尚的行为举止。

君子应该有端庄的仪态和优雅的举止,能够以礼仪之道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道德之力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君子还应该有勇气和胆识,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镇定和果敢,以自己的行动来展现自己的品格。

君子人格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要求一个人在道德、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具有高尚的品质。

只有具备了君子人格,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儒家“君子人格”解读

儒家“君子人格”解读

儒家“君子人格”解读身心和谐的追求所谓“身心和谐”就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而不是分裂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在儒家看来,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

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

“仁”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范畴。

《说文解字》释“仁”为“亲也”。

“仁”即让人亲近、亲切之感。

“仁”另一义是果核的内里,如桃仁、杏仁等,它是个有生机的活物,种在地上能发芽。

从这两层意思出发,“仁”既有恻怛慈爱之意,亦有生生不息、利人活物气象。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是道德的根基和最高境界。

据《论语》,每当有人问起一些品行很好的人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仁”的时候,孔子总是答曰:“不知”。

(《论语·公冶长》)孔子之所以不轻易称赞某人为“仁”,乃是因为“仁”是道德的源头,道德从“仁”中流出,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所以朱熹注《论语》说:“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

”(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仁”视为流行不息的道德全体,应该说这是合乎孔子本义的。

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朱熹《论语集注·雍也》注引)这如同一个瘫痪了的人,身体生机不通,就是麻木不仁。

不仁就是死物,仁者与天地万物的生机都是贯通的。

所以一个仁者,不仅要让自己健康地活着,而且也要让天地万物成为生命共同体,并与自己的生命互联互通。

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怛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

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恼怒)。

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答案
6.C(A项只要……就;B项"君子”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非君子人格D项"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7.A(B项是部分"受访者”不是"当代中国人”;C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是可能的结果,而非终极目标。)8.B(行为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并成为"自觉”"君子人格”才会得以崇尚。)
Hale Waihona Puke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及答案作者:沈栖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者,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是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崇重"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73.6%)、"信”(71.7%)、"义”(65.5%);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有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需辈出君子,亟需倡导"君子人格”。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国才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关于"君子”的格言,而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但丁说得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知识不能只写在书本上,美德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唯贤唯德,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