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一、什么是君子人格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但是在《论语》中,孔老夫子给出的定义是最全面的,并且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

孔老夫子把“仁”定义为“君子”,认为仁德乃立身之本,“人之有仁义犹如有伦理,而学仁义者可谓有方。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仅仅依据其中一个是不够的。

二、仁为第一仁在《论语》中是所有品德的基石,老子也认为君子必须有仁德。

仁义是指具有正直、善良、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孔老夫子强调“以己度人”,“仁者不失其身”以及“大正乃仁之本”。

另外,《论语》中还讲到孔老夫子的“道不拾遗、德不拾漏”,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不混淆道德原则和实际行动。

最后,孔老夫子还指出,仁德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能力。

三、其他品德除了仁,《论语》中还提出了义、礼和智这三个品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和正直正义的思想和行为;礼是指对待他人有礼节,尊重老师和上司;智是指集聪明智慧于肩,具备洞察力,灵活应变。

四、启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白,仁义是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仁德才能使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大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将仁德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谈论;最后,大学生应该在仁德基础上,注重发展其他三种品德,做到“学仁无疆,学义无涯”。

五、结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他以勤奋、踏实、真实的精神为指导,激励大学生以仁义为核心,兼具义、礼、智。

立足社会实践,追求真善美,彰显君子风范。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儒家人格思想不仅有益于培养现代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而且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君子内涵的演变君子范畴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和被使用,其最初涵义是泛指西周时期的与劳动者阶层(小人)相对而言的贵族统治者阶层,是贵族男子的通称。

西周未年开始,整个社会发生变动。

贵族君子也开始趋于衰落。

大部分贵族被变动的浪潮从高岸抛到深谷,君子称号的原有内涵开始丧失。

君子内涵标准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君子范畴本身遭到毁弃,而恰恰是使君子内涵从单纯依赖身份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史的进程表明,新旧思想体系的转折过渡有两种方式,一种以全新的概念表达全新的思想内容;二是利用现成的概念来表达新思想内容,使旧概念与新内容相结合而重新获得发展。

君子范畴的内涵演变采取的是后一种进程方式。

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变革产生出新的社会内容。

这种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个人逐渐挣脱宗族体系的束缚而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解放。

这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士阶层的兴起。

其二是突出人的作用与能力的人文精神的勃兴。

第三个方面是人们开始探索与追求人的新品格的新的人生观,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并逐渐流行。

以上新时代精神内容的三个方面是同时性的,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的时代统一体。

先秦儒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理论上完成了新价值观的建树,创立了新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与君子品行西周以来的君子与小人是凝固的等级阶层的区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

这种泾渭分明的身份界限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不断变得模糊和淡化,并逐渐开始以道德品性的高下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看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主要是看他是否具备君子的道德品格。

君子人格——个人层面先秦儒家将个体依靠自己的有为进取精神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唯一途径,个体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是君子必备的最基本品格。

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的论断,可说是第一次把是否依靠自己作为一个界标来区分君子与其他类型的人。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改革与开放 2012 年 10 月刊 李海峰 (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 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 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 其次,善待亲 人 。 “君 子 成 人 之 美 ,不 成 人 之 恶 ” (《 论 语·颜 渊 》), 君 子 帮 助 别 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 子 道 者 三 , 仁 者 不 忧 , 智 者 不 惑 , 勇 者 不 惧 ”(《论 语·宪 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 何为“智”? 其一,知人,了 解自己、理解别人。 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 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 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 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 义 。 “择 不 处 仁 ,焉 得 智 ”(《论 语·里 仁 》),“务 民 之 义 ,敬 鬼 神 而 远 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其三,知是非。 “宰我问日:‘仁者,虽 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 可 陷 也 ;可 欺 也 ,不 可 罔 也 ’”(《论 语·雍 也 》),在 孔 子 看 来 ,君 子 尽 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 之 于 比 ”(《论 语·里 仁 》),君 子 “重 义 轻 利 ”、“见 利 思 义 ”,体 现 了 “义 以 为 上 ”的 道 德 情 怀 。 “君 子 喻 于 义 ,小 人 喻 于 利 ”(《论 语·里 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行义”是君子的本 质,“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 语·阳 货 》),在 面 对 利 与 义 的 选 择 时 ,君 子 要 “义 以 为 上 ”。 但 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 求 君 子 “见 利 思 义 ”,“见 利 思 义 ,见 危 授 命 ,久 要 不 忘 平 生 之 言 ,亦 可 以 为 成 人 矣 ”(《论 语·宪 问 》), 尤 其 是 当 义 利 不 能 两 全 时 , 君 子 应 舍利而取义。 君子面 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 “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 就无法立足于社 会。 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也就是 “言而有 信 ”,“故 君 子 名 之 必 可 言 也 , 言 之 必 可 行 也 ” (《 论 语·子 路 》),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礼 以 行 之 ,孙 以 出 之 ,信 以 成 之 ”(《论 语·卫 灵 公 》)。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君子人格 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 自 身 的 品 格 ,君 子 要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下 学 而 上 达 ” (《 论 语·宪 问 》), 因为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 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 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 想 而 不 懈 奋 斗 ,“刚 、毅 、木 、 讷 近 仁 ” (《 论 语·子 路 》), 君 子 具 有 坚 强 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 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 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 子 坦 荡 荡 ”(《 论 语·述 而 》),君 子 光 明 磊 落 ,不 忧 不 惧 ,所 以 心 胸宽广坦荡。 “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 人 处 世 的 原 则 。 “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人 废 言 ”(《论 语·卫 灵 公》),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 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君 子 尊 敬 贤 德 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论 语·为 政 》),君 子 以 公 正 之 心 对 待 天 下 众 人 , 不 徇 私 护 短 , 没 有 预 定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对当今教师道德发展的影响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对当今教师道德发展的影响
2 君 子 的 基 本 内涵 .
则要 宽宏 大量 。“ 自厚而 薄责 于人 , 远 怨 矣 ! 躬 则 ” (论语 ・ 灵 公》 《 卫 )他 教导 自己 的学生 说 :近 贤恩 “ 齐焉 , 近不贤 而 内 自省 也 。 ( 论语 ・ ”《 里仁 》 看 到 品 )
德好 的人 就 向他看齐 , 看到 品德不 好的人就 要 自己
内心反省 一下有没有 同样 的错误 。 2 仁 爱之心—— 教 师 内在人格 的外化 . 教师作为传 授知 识 的领导 者 , 仁人 君 子 , 是 应
孔子认为君子是理想的修 身人格 , 君子人格是孔 子追求的人格典范。孔子认为君子具有以下特征 :

是“ 君子悉 有众善 ” 是 德性 的象 征 , 不 断 , 是
追求完美 的人 。二是 君子是 自我 向善 、 自我完善 的
人 。三是君子 是治 国 、 天下 的 中坚 , 维持 社会 平 是 秩序的基础 。四是君 子是见义勇为 、 于改过 自新 勇
该具有理想 人格 或者 把理想 人格 的追 求作 为 自己 的人 生 目标 。理 想人格 是指 能表 现 文化 精神 的人
要不 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 自克 自省 。孔子所 主张 的
以及人生 的价值 和意义 , 而 自觉选择 自己做人 的 从
自克 自省就是 要 自我 反省 、 自我 约束 。孔 子认 为 ,
道德修养 贵在 自觉 , 自己要 多 反省 检 查 , 他人 对 对
方式 , 培养 自己的道德 品质 , 富和 完善 自己的 内 丰 心世界 , 体现 出人 的内在规定 性 。
我 , 人 在 社会 化 过 程 中给 人 以 特色 的 身 心组 是个 织 。人格是一 种道 德人格 , 谓道德人格 就是人们 所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 《 论语》 ; 君 子人格 ; 当代 大学生 ; 培养路径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5 ) 0 2— 0 0 7 4—0 3
《 论语》 中曾 1 0 7次提 到“ 君子” 一词 , 可 想而 知 , 君 子在 孔子 心 目中的地位 非 同一般 。古往 今来 , 众 多 仁 人 志士一 直在不懈 地追 求君 子人格 。现实生 活 中的“ 君子” , 不 仅能 够给他 人树 立榜 样 , 而 且可 以做 到 “ 仁 者
正值 青春 的 当代 大学 生 , 在 物质 生活 和精 神 生活方 面基 本得 到 了满 足 。然而 , 由于 当代 大学生 的生 理年 龄 与心理 年龄不 相符 , 自我 人格修 养不 够健全 , 在 成长 过程 中 , 经 常遇到 一些 问题 , 如: 生 活 中的忧虑 、 学 习 中
的困惑 、 实 践 中的畏惧 等 。
不忧 , 知者不惑 , 勇者不畏” ( 《 论语 ・ 宪问》 ) , 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如今 ,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到 忧虑 、 困惑 、 畏惧 , 影响身心健康。亟需借鉴《 论语》 中君子人格 , 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 君子” 人格 , 帮助他们 健康成 长 。
1 当代 大 学 生在 成 长 过 程 中 的 常见 问题
1 . 1 当代 大 学生生 活 中的忧虑
忧患 意识是 人 的一种理 智 的认 识 活 动 。子 日 : “ 人 无 远虑 , 必有 近 忧 。 ” ( 《 论语 ・ 卫灵 公 》 ) 强 烈地 忧 患
意识能够让人明白肩负的使命 , 明确理想 目标 , 主动解决忧患 。可是换个角度思考的话 , 由于当代大学生心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的君子人格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探索《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素质。

二、研究内容:1. 君子人格的内涵和特点:从《论语》中选取相关论述,探讨君子人格的内在涵义,其所具备的品质和特点,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作用。

2. 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关系:分析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通过吸收君子人格的精髓,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人格素质。

3. 大学生如何实践君子人格:探究君子人格的实践方法和途径,结合现实社会,具体分析如何让大学生学会实践君子人格,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行为。

4. 推进君子人格的教育: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究如何更好地推进君子人格的教育,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大学生中推广君子人格的价值观,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三、研究意义:1.对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人格素质具有参考价值;3.将有助于推广君子人格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预期成果:1.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的内在涵义和特点,阐释其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2.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分析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关系,提出道德人格塑造的策略和方法;3.具体分析君子人格的实践方法和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思路;4.推进君子人格的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实践措施,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毕业论文中文题目: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英文题目: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Personality Education姓名钟柳苑学号04011204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4本2班指导教师杨凯毅提交日期2008年4月教务处制目录引言 (1)1当代青少年人格缺憾及原因 (2)1.1 “知”的缺憾 (2)1.2 “情”的缺憾 (2)1.3 “意”的缺憾 (3)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4)3君子人格的内涵 (4)4君子人格的培养及其对当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6)4.1德教为先 (7)4.2博学于文 (7)4.3为仁由己 (8)4.4为人师表 (9)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对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思想。

其中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地位。

孔子是最早全面展示人格问题,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

对他的人格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将会拓宽我们对当今人格教育的认识,进而推动我们人格教育的发展。

“君子人格”是孔子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设计的理想人格。

在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每一篇都论及君子,共出现了107次[1]。

《论语》中所展示的君子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的过程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2]也是我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

当前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人格失落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道德人格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语》,其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分析,应该说对于我们当今人格教育是不无启迪意义的。

1、当代青少年人格缺憾及原因青少年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决定着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人格状况是好的:他们有抱负,有理想,自立、自信、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

这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主流。

只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不少青少年的人格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甚至缺失。

一些青少年鄙薄自己民族的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思想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膨胀,贪图享乐,缺乏生活目标、集体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杀人自杀,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

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病”。

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社会。

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

面对充满矛盾和多元的价值观,青少年往往无所适从。

一些貌似“新潮”、“开放”,实为“腐朽”、“堕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用现代心理学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来观照,当代一些青少年的人格结构中知、情、意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憾:1.1 “知”的缺憾。

主要表现为人生观的偏差,人生信念的虚无。

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高层水平是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当代不少青少年面临信仰的迷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错位。

究其原因,是唯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成人世界的价值困惑。

在工具理性肆虐,人类片面追求效率至上的世界大景下,中国社会也面临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大开放、大变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以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那种注重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当今社会正在逐渐被实用性、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

当今人们的交往已逐渐转化为互惠互利有无功效有无实惠的原则来进行。

成人世界的这种唯实用、功利价值取向通过社会、文化、家庭等途径影响青少年。

青少年的人生观还没有定型,在现实的践行中,便不知不觉地顺应并且认同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的人生信条”,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青年为5.2%。

[3]在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世精神的侵蚀下,必然导致青少年人生信念的失落。

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多没有信念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念,即使认为自己有信念者也很难说清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

可见,青少年对信念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甚至不屑一顾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也是扭曲和错位的。

1.2 “情”的缺憾。

主要表现为道德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

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情感系统发达的人具有理智感、道德感和其它高尚情感。

当代青少年在情感系统方面大多存有缺憾。

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你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

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已逐渐占据上风,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和社会公德心弱化。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害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

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的通病。

认为学习目的是“有个好前程”和“多多赚钱,好好生活”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

青少年情感系统的缺陷,除了受现代社会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成人世界的影响外,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理工,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而在家长的眼里教育就是汲取知识,孩子学习好就是分数高,功课好;孩子学习好就行,行为有问题不要紧;考上重点中学、大学就是人才。

家长、学校、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

这些弊端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培养考试机器的手段,失去了其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养育的一面。

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教育观念下,养成了青少年从小到大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干什么,往往只有一些美好和模糊的憧憬而已,他们很难站在一定高度审视将来,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

1.3 “意”的缺憾。

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格理论认为,意志行为控制方面较高发展的人,能按高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追求,人生理想所表达的看法,它是人为自己的人生所建立的标尺,是人为自己所定下的航标,是人为自己所树立的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观使人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使人能够区别出真善美与假丑恶,懂得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自觉地克制自己的不正确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高尚自己的人格。

”[4]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学习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

许多青少年由于生存压力,意志的脆弱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首先,知行脱节。

青少年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想摆脱依赖,放弃权威,追求独立人格,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的独立能力,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们的思想活跃但混乱,既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又显得理想模糊。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价值观越来越淡漠,认为那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崇尚自我为中心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但在现实的践行中,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却不知不觉地顺应并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

可知,很多青少年在人生价值问题上是存在知行背离的缺憾的。

其次,人生理想低俗化。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给青少年的人生观带来了不良的冲击。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在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下产生了许多精神困惑。

许多人的人生价值观向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个人利己倾斜。

人成了金钱、物质和欲望的奴隶。

这些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的世俗化影响到青少年,使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失去平衡,走向低俗。

他们过多强调自己的个人理想,没有远大社会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也往往以追求一些低层次的物质享受为目标,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

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人格一词在中国人心目中相当于品德或德行,实际上,人格的内涵不仅包括品德,还包括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责任心等要素。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可见,人格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可以说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加强人格教育。

那么,学生健全人格是怎样的呢?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知、情、意、行诸方面都达到了均衡的高水平建构。

在认知系统方面,能主动观察和思考,大胆想象,努力探索,积极行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情感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其他高尚的情操,情感冲突较少;在意志行为方面,能自觉按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调控行为,目标明确,行为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是青少年优良人格所追求的标准。

大面积培养健全优良型人格的学生,应该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

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反观2500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正是把做人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代表孔子思想学说的著作《论语》,其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教人将自己的人格挺立起来。

《论语》所描绘、刻画、论述的“君子人格”就是一种理想的、挺立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