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论语》论君子
《论语》:真正的君子,往往具备这5种特质

《论语》:真正的君子,往往具备这5种特质有人说,跟着《易经》学八卦,跟着《鬼谷子》学兵法,跟着《论语》学做人。
《论语》不是一本枯燥的圣人语录,相反《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生动又深刻。
虽然《论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做人要做“君子”,这个道理始终没变。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必读的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君子应有的品德。
公正不偏私,才是君子的做法《论语》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对待他人公正团结,小人则有私心地勾结他人。
唐朝有一位叫做张镇周的官员,被朝廷分配到了舒州,此地正是他的老家。
家亲眷属,亲朋好友,旧友故交,各种关系很多。
若张镇周是个小人,必定会拉帮结派,交一群狐朋狗友,为自己谋求好处。
可他并不是这样的人。
张镇周在自家的老宅大宴宾客,十日内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叙旧言欢,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厚礼。
他含泪向大家敬酒,说到:“今日还能够跟故人欢饮。
明天开始我身为舒州都督,要治理一方。
官民礼隔,请大家公事公办,我也会公事公办,不敢徇私舞弊。
”有了这样的官员,这一方治理的是肃然清明,一片繁荣。
所以,君子会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徇私,不偏向。
约束自我,严于律己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的人过失较少。
其实也就是告诫人们要严于律己才能不断进步。
千古完人曾国藩德高望重,被人们评价为“自古以来第一位完美的人”。
其实,曾国藩并不十分聪慧,甚至可以说天资很差。
他的成功更多是靠对自我的严格约束。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自己每天要读10页史书,几十年从未间断;每日必要早起,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决不磨蹭;每日练字半个小时…….这些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他几十年间从不间断地执行。
有一次他因为多看了几眼朋友的小妾,当天便在日记里反省,大骂自己如同禽兽,并发誓要戒色。
正是这种极度的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让曾国藩战胜了天资,成为一代完人。
《论语》论君子 PPT课件

泰 伯 》
耻耻 也
·
1、君子义以为质
“
—
而‘而子
好可无贡
礼也骄曰
者。,:
’未何‘
。若如贫
《”贫?而
论 语
而’无 乐子谄
学 而 》
,曰, 富:富
·
1、君子义以为质
“
而下吝常骄骄
不之者相吝,
骄人骄因虽气
者,之。有盈
也未本盖盈,
。有根骄歉吝
—
” 骄。者之,
朱 熹 《 论 语 集 注 》
而故吝殊气
不 吝
·
—
《 论 语 子 路 》
说 也 。 及 其 使 人 也 , 求 备 焉 。 ”
难 事 而 易 说 也 : 说 之 虽 不 以 道 ,
不 说 也 。 及 其 使 人 , 器 之 。 小 人
君 子 易 事 而 难 说 也 : 说 之 不 以 道 ,
—
·
孔子论君子
《 论 语 子 路 》
“ 噫 ! 斗 筲 之 人 , 何 足 算 也 ! ”
矣 ? ” 子 曰 : “ 行 己 有 耻 , 使
子 贡 问 曰 : “ 何 如 斯 可 谓 之 士
”:
——
·
孔子论君子
《 孟 子 尽 心 下
也 。 ’ ”
乡 原 乎 ! 乡 原 , 德 之 贼
我 室 , 我 不 憾 焉 者 , 其 惟
“
孔 子 曰 : ‘ 过 我 门 而 不 入
·
——
《 论 语 阳 货
2、君子礼以行之
颜
颜
语渊 礼“渊
《 论 语
矣曰 。: ”“
回 虽 不 敏 , 请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 ”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论语修身篇(第四节论君子与小人)

2.14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 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 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 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 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思考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 比”在现实中都有哪些表现。
提示
“周而不比”的表现:友好交往(与人 为善)、诚实交往(讲求诚信)、”适中”交往 (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搞小 团体。
13· 26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 骄而不泰。”(《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 小人傲慢无礼而币安静坦然。” 评析有修养的人会让自己在人生的顺境中,保 持舒坦平易的心情,不会盛气凌人,给人难堪。 缺乏修养的小人,恰恰相反,一旦得势,或是炫 才耀能,最中无人:或是骄奢放肆,盛气伤人。 然而内心时常患得患失,生怕别人胜过他,所以 心中并无舒泰安详,并不快乐。君子、小人的气 度,于此可见。
13.23子日:‘君子和④而不同 ⑦,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
人只求盲从附和,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 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 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 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 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 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 “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论语》的“君子之道”(

《论语》的“君子之道”(《论语》的“君子之道”(君子,在最早的文献中,指地位高的人,但在《论语》中,君子的形象被孔子彻底地改造了。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意思是,文质彬彬的人才是君子。
这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高度概括。
什么是“文质彬彬”?“文”,指人的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质”,指内在的仁德;“彬彬”,指“文”与“质”的关系处理恰当。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同时又能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君子。
在这里,“文”是外部形象,“质”是内心修养,“文”与“质”完美统一,就是心灵美,行为也美。
《现代汉语词典》对“君子”词条的解释是:“人格高尚的人。
”这是对“君子”的抽象定义。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主要有:一、君子有仁德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失掉仁德,怎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这样。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时时刻刻离不开仁,若离开了仁,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
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是君子的“己任”,是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
把“仁”作为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实际上就是强调君子要有仁爱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有一天,子路问怎么样才算君子,孔子说:“专心致志地修养自己。
”子路又问:“就是这些?”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
”子路还是不满意,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养自己,让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乐。
”(《论语·宪问》)从这段对话来看,君子简直就是一个为了别人的快乐而活着的人。
因此,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愿望。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您提到的“论仁论孝论君子”可能是指孔子的思想中关于“仁”、“孝”和“君子”的相关论述,这些主要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其中涉及了仁、孝和君子等核心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原文摘录:
1.论仁: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颜渊》)
2.论孝:
“孝乎唯孝,与亲为友。
”(《论语·学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孝弟》)
3.论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和人格典范的深刻见解。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孝是人伦的基础,而君子则是理想的人格典范。
孔子的这些教导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曰:“由记之,吾语若,贲⑿于言 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⒀,夫色智而有 能者⒁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言之要也⒂。能之为能,不 能为不能,行之至⒃也。言要则知⒄, 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⒅!” (《说苑·杂言》)
2、善于反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
三、君子处事之原则
1、谨言慎行 14·2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盛服①而见孔子,孔子曰:“由, 是襜襜②者何也?昔者江水出于岷山③, 其始也,大足以滥觞④,及至江之津⑤, 不方舟⑥,不避风,不可渡也,非为下 流众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⑦,颜色 充盈⑧,天下谁肯加若者⑨哉”子路 趋⑩而出,改服而入,盖自如也⑾。
3. 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 忡。” 4. 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二、君子之德
1、以义为本 4·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4·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 人怀惠。”
14·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 仁者!”
1、仪表端庄威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 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学而》) 子温而厉, 3、“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 灵公》
五、治学
君子要求自己博学多才,学问巩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 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以于仁,游 于艺。”
3、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论语 子路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 灵公1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 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 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 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子路 》)
四、君子处事之方法
2、心境宽和,不忧不惧
12·4司马午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 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 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 出何 惧?”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 不泰。”
3、智仁勇
14·2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 贡曰:“夫子自道也。”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第四讲 《论语》(三)
论君子之道
一、君子之意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 “小人”或“野人”对举。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 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 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 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 高诱 注:“君子,国君。”
2. 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 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 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 之通称也。” 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 德,通谓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