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君子论

合集下载

论语之论君子

论语之论君子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讲究,居住上 不求舒适豪华,对于自己不足之处要快快 努力、小心说话,亲近贤达之士,以合于 道德的要求来纠正自己,这样才可以算是 好学。”
3.子曰:君子不器。

子说:“君子应博学通 才,不能像器具一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 途)。”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 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篇)
论语——论君子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要厚重,不厚重就没有 威严,所学的东西也不会坚固。在与人相 处中要以忠信为主。不能与德才不如自己 的人做朋友。如果有了过失或错误不要害 怕改正。”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 也己.”

君子有九种思辨能力:看要看明白,听要 听清楚,表情要温和,形貌要恭敬,言语 要忠诚,做事要认真,有疑问一定要问, 愤怒要考虑后果,财富取得要合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总是帮助别人完成好事, 不会帮助别人成其坏事。小 人正好相反
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yue) 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 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与君子相处容易,但难以取悦。如果刻意讨好、 奉承他们,他们反而不高兴。但他们在用人时, 能根据一个人的长处而重用。与小人难以共事却 容易取悦。取悦他们不是按常理那样规规矩矩, 他们反而能接受。但他们用人时责求完备、处处 挑剔,所以很难服侍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 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 自然规律,敬畏品德高尚的人,敬畏圣 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 不知道怕,不尊重德高望重的人,轻侮 圣人的言教。

君子之道(2):《论语》的君子之道(上)

君子之道(2):《论语》的君子之道(上)

君⼦之道(2):《论语》的君⼦之道(上)君⼦之道(2):《《论语》的君⼦之道(上)《论语》的君⼦之道主要表现为仁⽽不佞、贫⽽不滥、贞⽽不谅。

1、仁⽽不佞——不⼆的说话之道(1)佞者,⾮君⼦也。

“佞”,虽然与现在的佞⾂、奸佞⼩⼈中的“佞”意思不太⼀样;但孔⼦不喜欢佞者(能说会道甚⾄夸夸其谈的⼈),因为孔⼦慎⾔,说得太多往往⾔⾏不⼀。

《论语》中的“佞”是“巧⾔”、能说会道、⼝若悬河的意思,其反义词是“讷”,即⾔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的意思。

⼦⽈:“君⼦欲讷於⾔⽽敏於⾏。

”(⾥仁24),因此孔⼦认为“讷”即“不佞”是君⼦必备的素质之⼀。

孔⼦在《论语》中曾⼀再声明反对佞者的“巧⾔”。

⼦⽈:“巧⾔令⾊,鲜矣仁!”(学⽽3)“巧⾔”的⼈很少有仁德之⼼,当然不是君⼦。

⼦⽈:“巧⾔、令⾊、⾜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友其⼈,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25)孔⼦不仅把“巧⾔者”排除出君⼦之列;⽽且以佞者“巧⾔”为耻辱了。

⾔语科的特长是“佞”,他们⾮常擅长说话,尤以宰我、⼦贡为代表。

孔⼦对他们的批评很多、宰我是,甚⾄连被现在⼈信奉为“儒商”⿐祖的⼦贡也⼀样,孔⼦认为⼦贡远远⽐不上颜回。

(2被孔⼦点名的君⼦全是“不佞者”⼦⽈:“⼦⽈:“圣⼈,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者,斯可矣。

”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孔⼦不奢望在现实⽣活中见到孔⼦,能见到君⼦,孔⼦就知⾜;能培养出⼏个君⼦学⽣更是孔⼦的最⼤愿望。

《论语》中被孔⼦称赞为君⼦的共有8个:他们分别是颜渊、闵⼦骞、冉伯⽜、冉仲⼸、南宫适、宓⼦贱、蘧伯⽟、⼦产。

前6个是孔⼦的学⽣,其中4个是德⾏科的,后两个的是当时的⼠⼤夫。

他们全部都是不善于说话的“不佞者”。

南宫适问於孔⼦⽈:“羿善射,奡荡⾈,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有天下。

”夫⼦不答。

南宫适出,⼦⽈:“君⼦哉若⼈!尚德哉若⼈!”⼦⽈:“直哉史鱼!邦有道,如⽮;邦有道,如⽮。

君⼦哉蘧伯⽟!邦有道,则仕;邦⽆道,则可卷⽽怀之。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谦恭、正直等。

而孔子则认为人们不应当是君子,但也不应成为小人。

为此,孔子和孟子之间有过多次辩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觉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以主观眼光去对待每件事情。

孔子所谓的君子,大概指的就是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而非世俗意义上的那种“高尚”人士。

简单地说,我认为孔子的君子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温文尔雅,更非仗义疏财,仁慈爱民的类型。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去干有损国家利益的勾当,相反的,他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不会违背自己的信念与道德准则。

因此,他是可敬的。

其次,孔子的君子精神是指代那些有原则有骨气的人。

我想,大多数国人应该都认同“义”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言出于《左传》。

而孔子则进一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将好的让给别人,就算自己的内心再怎么愧疚,也要保持风度,忍辱负重,绝不去做有损原则的事情。

君子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会被情感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人犯下大错,君子也只是尽力规劝,以达到道义的制高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出手。

君子之志在于天下,小人之志在于一己。

君子是怀抱理想而活着的人。

小人虽有恻隐之心,但往往却将私心放在第一位。

小人从不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只求自己的目的达到,无论对象是什么。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比小人可爱。

小人没有善恶之分,而君子却需要强调自己的良知。

最后,关于君子这一称呼,很多人认为儒家宣扬君子有失偏颇,应该摒弃。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暴发户或权贵都具有君子的品质,但实际行动上却是卑鄙的小人。

因此,现代人对君子这个词语表示否定。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君子,但它却不是泛指所有的君子。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自私的小人而贬低君子。

君子应该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恶人试图颠覆我们的世界观,但这些君子往往会站在最前面,用他们的坚持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作者:刘思禾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

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

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

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

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

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

”(《宪问》)【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

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

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

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

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

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

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释】质,内在的质地。

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

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

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

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

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里仁》)【注释】适,音dí,一定。

莫,不肯。

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

《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

“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

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

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

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

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

可见,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

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

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

”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

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
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

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可是,世界若就此这么恶性循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

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然后活得好。

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

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

有的时候,损害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

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

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
来发人深省。

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