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论君子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讲究,居住上 不求舒适豪华,对于自己不足之处要快快 努力、小心说话,亲近贤达之士,以合于 道德的要求来纠正自己,这样才可以算是 好学。”
3.子曰:君子不器。
子说:“君子应博学通 才,不能像器具一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 途)。”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 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篇)
论语——论君子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要厚重,不厚重就没有 威严,所学的东西也不会坚固。在与人相 处中要以忠信为主。不能与德才不如自己 的人做朋友。如果有了过失或错误不要害 怕改正。”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 也己.”
君子有九种思辨能力:看要看明白,听要 听清楚,表情要温和,形貌要恭敬,言语 要忠诚,做事要认真,有疑问一定要问, 愤怒要考虑后果,财富取得要合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总是帮助别人完成好事, 不会帮助别人成其坏事。小 人正好相反
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yue) 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 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与君子相处容易,但难以取悦。如果刻意讨好、 奉承他们,他们反而不高兴。但他们在用人时, 能根据一个人的长处而重用。与小人难以共事却 容易取悦。取悦他们不是按常理那样规规矩矩, 他们反而能接受。但他们用人时责求完备、处处 挑剔,所以很难服侍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 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 自然规律,敬畏品德高尚的人,敬畏圣 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 不知道怕,不尊重德高望重的人,轻侮 圣人的言教。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
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
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论

1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周易·兑卦》译文:湖泽之水相互交融,君子像朋友那样互相讲所不明之理。
2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周易·困卦》译文:湖泽之水干涸,君子要想达成愿望一定要有巨大的牺牲。
3君子以虛受人,不以色親人,不以辭盡人。
《礼记·表记》译文:君子以谦虚的态度接纳别人,不用表面姿态来表示对人亲近,不用言辞送人做人情。
4果行育德,類族辨物。
《周易·象传》译文: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以同类聚集成族的大同精神去辨别万物的差异。
5不盡利以遺民。
《礼记·坊记》译文:对利益不独占而让出余利与他人分享。
6慎其所以與人者。
《礼记·礼器》译文:对于用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无不谨慎的。
7君子勤禮,小人盡力。
《左传·成公十三年》译文:有德行的人对待这些准则总是很勤谨,老百姓也是尽力而为。
8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礼记·中庸》译文:君子的优点深藏不露但日益彰显。
9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礼记·仲尼燕居》译文:君子遇事必要使事物得到治理。
10治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
《诗·小雅·角弓》译文:君子有美道以得声誉,则小人也乐意与他交往而沾光。
11慎戒不失色於人。
《礼记·表记》译文:做人端庄严肃谨慎不在人前失态。
12雖自卑而民敬之尊之。
《礼记·表记》译文:君子虽然谦卑自下但民众去尊敬他。
13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礼记·仲尼燕居》译文:没有道理的事不妄动,没有节制的事不去做。
14不虐幼賤畏於天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译文:不欺凌幼小和卑贱之人是由于畏惧上天的原因。
15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周易·系辞下》译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不等待机会的错失。
16遠小人,不恶而嚴。
《周易·遯卦》译文:君子因此远避小人,不表现出对小人的憎恶而又保持自己的尊严。
17審禮,不可誣以奸詐。
论仁论君子论语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性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處約,不能够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当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恶。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当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此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此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遇。
智者明白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遇。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缘故:他有高贵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是非分明,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论语》论君子 PPT课件

泰 伯 》
耻耻 也
·
1、君子义以为质
“
—
而‘而子
好可无贡
礼也骄曰
者。,:
’未何‘
。若如贫
《”贫?而
论 语
而’无 乐子谄
学 而 》
,曰, 富:富
·
1、君子义以为质
“
而下吝常骄骄
不之者相吝,
骄人骄因虽气
者,之。有盈
也未本盖盈,
。有根骄歉吝
—
” 骄。者之,
朱 熹 《 论 语 集 注 》
而故吝殊气
不 吝
·
—
《 论 语 子 路 》
说 也 。 及 其 使 人 也 , 求 备 焉 。 ”
难 事 而 易 说 也 : 说 之 虽 不 以 道 ,
不 说 也 。 及 其 使 人 , 器 之 。 小 人
君 子 易 事 而 难 说 也 : 说 之 不 以 道 ,
—
·
孔子论君子
《 论 语 子 路 》
“ 噫 ! 斗 筲 之 人 , 何 足 算 也 ! ”
矣 ? ” 子 曰 : “ 行 己 有 耻 , 使
子 贡 问 曰 : “ 何 如 斯 可 谓 之 士
”:
——
·
孔子论君子
《 孟 子 尽 心 下
也 。 ’ ”
乡 原 乎 ! 乡 原 , 德 之 贼
我 室 , 我 不 憾 焉 者 , 其 惟
“
孔 子 曰 : ‘ 过 我 门 而 不 入
·
——
《 论 语 阳 货
2、君子礼以行之
颜
颜
语渊 礼“渊
《 论 语
矣曰 。: ”“
回 虽 不 敏 , 请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 ”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仁论君子论语

論仁〃論君子論語仁者的修養:1. 自我約束:能克制自己私慾,行為合乎禮的規範,凡是不合禮的都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2. 堅守仁德:能持之以恒,不論何時何地及任何環境也堅守仁德。
3. 心安理得: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惑/不懼。
仁者的表現:把仁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待人:1. 愛惡無私:能以正確的態度愛/惡人2. 待人忠心誠懇處事:1. 安貧樂道:(a)能長久處於窮困/安樂中;(b)能以正當的手段追求富貴和擺脫貧賤。
2. 恭敬認真:日常起居及做事時態度恭敬認真。
3. 殺身成仁:能夠犧牲生命以成就仁德不仁者在修養與待人處事的表現上皆與仁者相反。
方法:對比君子的修養:1. 以義為本:以道義為原則。
2, 心境寬和:(a)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懼;(b)不重個人得失,故心胸寬廣,目光遠大3. 律己以嚴:(a)要求自己學問鞏固;(b)要求自己實行仁德;(c)擔憂自己沒有實行仁德的能力君子的表現:1. 態度:態度莊重而有威嚴。
2. 交友:(a)不與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友;(b)幫助別人完成好事。
3. 做事:(a)注重忠誠和信實;(b)依禮行事。
4. 犯錯:有過錯即勇於改正。
5. 言行:(a)言行一致,先實行要說的話,然後才說出來;(b)說話謙遜。
君子vs小人方法:對比段落結構:1.格言式;2.對話式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應學生的不同性格/才智/修養而給予不同的教導方法。
例1:顏淵、樊遲均問仁。
顏淵向以德行見稱,故孔子直接點出仁的原則及綱目;樊遲曾學農事,只顧小人之利,故孔子具體地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仁的方法。
例2:子貢、司馬牛均問君子。
但子貢能言善辯,故孔子說君子不可言過其實,以示警惕;但司馬牛常憂心恐懼,故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要他自我反省,問心無愧,以示勸勉。
人物性格特點:1. 顏淵:(a)好學;(b)謙虛;(c)恭敬有禮2. 司馬牛:率直粗魯……………………………………………………………………………………………………………………………..寫作手法:1. 文體:語錄體散文2. 對比:如以君子的「求諸已」與小人的「求諸人」作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
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
有一个叫司马
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
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
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
子曰:“君子食勿求
饱,居勿求安。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 居住不要求舒适。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富贵, 是人人所渴望的, 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 就不会接受;贫贱, 是人人所厌恶的, 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 就不会逃避。
可见, 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
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
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
”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
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
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可是,世界若就此这么恶性循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
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然后活得好。
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
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
有的时候,损害
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
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
为了尊重自己。
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子曰:“君子不重,贝y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来发人深省。
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
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