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八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1 分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大学语文第一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合集-上海财大2018

大学语文第一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合集-上海财大2018大学语文第一至第三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 《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AD)。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西汉末,(B )辑录屈原、宋玉及汉人模仿的作品,书名做《楚辞》。
A.司马迁B.刘向C.列御寇D.扬雄3.《诗经》和(D)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诗经》B.《战国策》C.《乐府诗集》D.《楚辞》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D)。
A.《诗经》在传统中被理解为实现伦理目的的手段B.楚辞有较强的个体意识C.先秦古体诗都是五言诗D.“楚辞”多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5.“平原忽兮路超远”中的“超”应读为(B),含义是(B)。
A.chāo,高于B.tiáo,通“迢”,遥远C. chāo,超过D. chāo,表示强调6.下列先秦著作不属于儒家的有( ABE)。
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7.先秦历史著作可分为编年史和(D)。
A.语录史B.纪传体C.公羊史D.国别史8.《秋水》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 BC)。
A.祸起萧墙 B.贻笑大方C.望洋兴叹D.开柙出虎9.《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颛臾不能打的论据有(AC )。
A.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C.(颛臾)且在邦域之中矣 D.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ABD)。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1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是( D)。
A.兼词B.助词,凑音节C.助词,的D.助词,破坏句子独立性12.下列句子中属于使动用法的有(AC)。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
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供学生独立思考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韩非子。
《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d6a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7.png)
《鹿鸣》1、《鹿鸣》的文化内涵2、《鹿鸣》的写作特点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
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
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
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
至深至诚的情感。
2、景。
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
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
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1、抒情层次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1.对吴三桂的态度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
诗作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
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大学语文第十至十四讲作业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至第十四讲作业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红楼梦通行本是一百二十回,一般认为,后四十回的续者是( C )A.罗贯中B.吴敬梓C.高鹗D.脂砚斋2.《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重点写了( C )二人。
A.宝玉、黛玉 B.宝玉、宝钗 C.黛玉、宝钗 D.宝玉、湘云3. 《葬花吟》传达了林黛玉( A )等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
A.多愁善感 B.冷漠寡情 C.幽默诙谐 D.热爱自然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黛玉葬花”一段重在表达林黛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叹和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B.“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沼陷沟渠”几句表现了林黛玉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C.“愿侬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意味着黛玉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但对未来又充满迷惘与彷徨。
D.“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表现她不得不忍受凌辱,遭受埋没的现状。
5.下列作品涉及到落花的是( C )A.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B.李清照《武陵春》C.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郭沫若和郁达夫曾一起组织过文学团体( B )A.语丝社B.创造社C.文学研究会D.未名社7.下列诗集中,属于郭沫若创作的是( A )A.《女神》B.《北方》C.《红烛》D.《死水》8.《天狗》一诗创作于( A )A.“五四”时期B.“四五”时期C.抗战时期D.“文革”时期9.郭沫若《天狗》表现出( B )精神的最强音。
A.黑暗时代 B.五四时代C.狂飙突进时代 D.新时代10. 下列诗篇,表达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情怀的是( B )A.闻一多《死水》 B.徐志摩《再别康桥》C.裴多菲《我愿是一条急流》 D.戴望舒《雨巷》11. 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有( BC )A.郭沫若B.闻一多C.徐志摩D.戴望舒E.郁达夫12.《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两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C )A.象征 B。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食品071班注:由于字数原因。
具体分析及古文诗歌翻译请参见老师教案一.大同练习题1.选择题(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B. 《孟子》C. 《礼记》D. 《尚书》答案:C(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答案:D2.填空题《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 _。
3.翻译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4.论述题(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第八至十四讲作业一、选择题1. 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晚明出现“公安派”诗歌,提倡(BC)。
A.程朱理学 B. 真实情感和个性 C.反对复古 D.复古2.(CD )倡导了诗界革命。
A.龚自珍 B.李贽C.梁启超 D.黄遵宪3.在下列各句中,“见”字可译为“被”的有( ACD)。
A.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B.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4. 宗臣《报刘一丈书》的写作缘起是( AD)。
A.有感于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B.有感于刘一丈与父亲的亲情C.有感于自己“常不见悦于长吏”D.有感于刘一丈信中的“上下相孚”5.梁启超《论毅力》“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一句中“数”的意思是( CD)。
A.数目B.次数C.天数D.规律6. 为了阐明“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道理,梁启超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这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BC)。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D.反证法7.下列各句中“为”做动词的有(ABC )。
A.门者怒曰:“为谁?”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C.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D.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8.京剧的前身有(BD)。
A.南剧 B. 皮簧戏 C.花部 D. 徽剧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景的基本手法是( D)。
A.大小相形B.动静相衬C.浓淡相间D.景物并置10.下列作品位列四大谴责小说的有( ACD)。
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B.《秋海棠》C.《孽海花》 D.《官场现形记》11.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A)。
A.1949年至今的文学B.辛亥革命至今的文学C.1919年至1949年的文学D.和中国现代史同期的文学12. 五四时期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著名的歌词有( BC)。
A.梁启超的《爱国歌》 B. 沈心工的《勉学》C.李叔同的《送别歌》 D. 高天栖的《燕双飞》13.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有(BC )。
A.郭沫若B.闻一多C.徐志摩D.戴望舒E.郁达夫14.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体现绘画美的句子有(BC)。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D.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15. “新生代”诗人的代表有(AC )。
A.韩东B.北岛C.海子 D.伊沙16.《春之声》中“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指的是(C)。
A.火车开了 B.天黑了C.通过车窗透进的光亮 D.月亮光17契诃夫是一位( A )A.俄国小说家 B.法国剧作家 C.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美国著名诗人18. 小说《苦恼》中“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使用的修辞手法是(D)。
A.比喻 B.借代 C.拟物 D.拟人19. 小说《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 D ) 。
A.儿子死了B.年老多病C.生意清淡D.苦恼无处诉说20.弗朗茨·卡夫卡是(BC)。
A.近代表现主义作家 B.现代派表现主义作家C.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 D.人文主义的先驱21.《变形记》真实性体现在( AC)。
A.充满真实性的细节 B.反庸俗C.是真实世界的象征 D.反愚昧二.翻译1.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译:至于和同僚、上级不和睦的毛病,在我身上是最厉害的。
2.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译:即使守门人拿着拜帖进去通报,主人又不马上出来相见.3. 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译:骑在马上遇到平时交往认识的人,就挥着鞭子说:“我刚从相公家出来,相公赏识我,赏识我!”4.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译:天下成功或失败的人或事是如此繁多,它们成功和失败的道路也是如此地不一致。
5.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译:若不是毅力最坚定的,就不能坚持到最后。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译:(做事情)好像在堆山,差一筐土就要堆完了,不堆了,我就停下了堆山的举动;(做事情)好像在平整土地,虽然刚倒下一筐土,有不懈的毅力,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三.简答题1.概述明朝中晚期自由思潮及在文学上的表现。
答: 明中期,出现反对程朱理学、要求维护正常人性、追求新的精神支点的社会思潮。
文学理论摆脱官方束缚,寻求独立性,要求文学表达自然之情;提出复古的口号,达到摆脱程朱理学、官方制约的目的(标榜古文,反对时文)。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以复古相号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但其末流完全陷入拟古主义的歧途。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复古倾向,主要成员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他们着重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创作具有自己特色的散文。
晚明思想家李贽鲜明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是第一个对封建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
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提出了“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以公安人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反对拟古,强调将真实情感和个性作为文学的重要原则,使公安派成为晚明诗歌影响最大的流派。
2.简述论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论据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有书摘、名人名言,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
如《论毅力》中引用孔子、孟子的话即为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
事实论据有概括事实、具体事例、统计数字等。
如《谏逐客书》中列举嬴政喜欢的宝物即为事实论据中的概括事实。
3.归纳《报刘一丈书》中“幸”的含义。
答:《报刘一丈书》中“幸”的用法如下:①高兴: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②侥幸:幸主者出……③希望:官人幸顾我!幸宁心哉!4. 什么叫层递,《论毅力》在什么地方使用了层递?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结构相似,意义递进或递减,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说服力,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层递。
在《论毅力》中层递的使用有:“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将毅力由弱至强的结果逐一列举。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在驾船出海的比喻中将毅力由弱至强做几项列举。
5.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现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答:《再别康桥》结构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1、3行稍短,2、4行稍长,诗人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体现音乐美。
答:建筑美——诗的结构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1、3行稍短,2、4行稍长,诗人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音乐美——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再别康桥》一诗的韵脚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韵脚严整,且随着情感的变化逐节换韵。
节奏上,全诗基本上是单行两个音节,双行三个音节(5、6、7节稍有变化),形成音节的波动状态。
再加上“轻轻”、“油油”、“软软”等叠音词的反复使用,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6.谈谈《春之声》中岳之峰给你的印象。
答:岳之峰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7.查阅资料,概述朦胧诗的发展。
答:“前朦胧诗”时期:60年代-70年代中期的地下诗歌。
“朦胧诗”时期:1979-1983从边缘进入公开。
“后朦胧诗”时期:1983年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岛、舒婷、顾诚、海子、江河、杨炼和于坚等。
8.《再别康桥》首段,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尾段徐志摩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谈谈你感受到“轻轻的”、“悄悄的”这两者的区别。
答:“轻轻的”、“悄悄的”在写作上形成呼应,在感觉上“悄悄的”是带着主观意识的“轻轻”,显示了别离的决绝。
9.谈谈你对《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理解。
答:“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
“通行证”与“墓志铭”,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
只是这两句就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10.小说《苦恼》哪些地方显示了人与马的对比和类比。
答:小说开头,“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
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老车夫接到生意后,“车夫嘬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啧的一响,跟天鹅那样伸出脖子,在车座上微微挺起身子……那小母马也伸出脖子,弯一弯像棍子一样笔直的腿……”这些人与马的类比显示了老车夫姚纳与牲口等同的地位。
小说结尾处,在向所有人的诉说都被忽略后,老车夫向小母马诉说了心中的苦恼,小母马对他有了回应。
人和马对老车夫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样的对比描写有力地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丑恶,深化了主题。
11.查阅资料,概括契诃夫小说的特点。
答:反庸俗、反保守、反愚昧是契诃夫小说的三大主题。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12. 《变形记》在当代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