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数学故事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智慧故事教案

初中数学智慧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和意义。
2. 学习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黄金分割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黄金分割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数学王子爱因斯坦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数学家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数学王子爱因斯坦吗?他有什么特殊的成就?二、故事分享(15分钟)1. 讲述数学王子爱因斯坦与黄金分割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思考黄金分割的概念和意义。
三、黄金分割讲解(15分钟)1. 讲解黄金分割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艺术、设计等。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黄金分割的例子。
2. 每组挑选一个例子,进行展示和解释。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或者建筑物,寻找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拍照记录。
2. 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王子爱因斯坦与黄金分割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了解了黄金分割的概念和意义,并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黄金分割的例子。
然而,对于黄金分割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小故事教案初中数学

小故事教案初中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通过小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后,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数量。
2. 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等分的部分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等分成的总份数。
3.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分数的小故事。
故事名称:《分蛋糕的难题》故事内容:有一天,小明过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美味的蛋糕。
小明想和两个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个蛋糕,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公平地分这块蛋糕。
小明妈妈提出了一个办法,将蛋糕切成三等份,每个朋友拿一份。
然而,小明觉得这样不公平,因为他的两个朋友吃得多一点。
于是,小明妈妈又提出了一个办法,将蛋糕切成六等份,每个朋友拿两份。
这次,小明觉得公平了。
2. 讲解:通过故事,引入分数的概念。
(1)提问:小明妈妈为什么要把蛋糕切成三等份和六等份?(2)讲解:将一个整体等分后,其中一部分的数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等分的部分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等分成的总份数。
3. 实践:让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故事中的蛋糕分配。
(1)将蛋糕切成三等份,每个朋友拿一份,用分数表示为 1/3。
(2)将蛋糕切成六等份,每个朋友拿两份,用分数表示为 2/6。
4. 总结: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后,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数量。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等分的部分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等分成的总份数。
5. 练习:让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如果小明有8块巧克力,他想和4个朋友分享,每个朋友能拿到几块巧克力?用分数表示。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数学趣味小故事教学内容

数学趣味小故事1、数学小故事——找零钱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2、故事:猴子捞帽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阵风将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来18个小伙伴,从井上方的松上一个接一个去捞帽子,有4只猴子没有上树,就捞着了帽子,问:是几只猴子上树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捞上来的?3、故事:蜗牛何时爬上井?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
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
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
”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
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
数学阅读故事教案小学

实用文档
数学阅读故事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数学阅读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能够理解数学阅读故事中的数学概念;
3. 能够运用数学阅读故事中的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4. 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数学阅读故事的基本内容;
2. 理解数学阅读故事中的数学概念;
3. 运用数学阅读故事中的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教师准备一个数学阅读故事,让学生跟读,让学生了解数学阅读故事的基本内容;
2. 活动二:教师指导学生读完数学阅读故事后,让学生认真思考,理解故事中的数学概念;
3. 活动三: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数学阅读故事中的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4. 活动四:教师准备一些创新思维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数学阅读故事中的数学概念发展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
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数学阅读故事的理解能力;
4.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数学阅读故事中数学概念的运用能力。
数学故事教案及反思

数学故事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基础数学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 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索数学故事的魅力,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强调数学故事中的数学概念,如计数、排序、模式等。
3. 学习基本的数学操作符和运算法则,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4.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概念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展示一本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告诉学生本节课将通过故事来学习数学概念,并询问他们对数学的感受和看法。
探究与讨论(15分钟):1. 读故事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数学概念,如计数、排序、模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示范与演练(15分钟):1. 提供一些数学操作符和运算法则的示范,并演示如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学故事并设计一个相关的问题,然后交给其他组解答。
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问题,并和其他组进行互动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实际问题,让他们尝试应用数学概念解决。
反思与评估(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让他们自我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
2. 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或活动,以评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数学故事书籍2. 白板、彩色笔等教学工具3. 已准备好的实际问题示例教学反思及改进:通过数学故事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逐步增加故事的复杂度和问题设计的难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掌握数学概念。
数学故事教案(精选)

数学故事教案(精选)第一篇:数学故事教案(精选)《数学故事》教案一、教学目的:1、使孩子们了解许多数学小知识。
2、提高孩子们对数学解题方法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如何巧妙地数三角形个数,理解乘法原理,与切蛋糕的方法,三刀如何切成4块5块6块7块。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原理,完成每个步骤的方法数的乘积就是完成这件事总共可能的方法数。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由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引入这次的数学故事,问大家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欢的角色。
2、课程开始(在讲课的过程中会运用到PPT)整个故事由角色扮演进行,选择几个学生来扮演喜羊羊,灰太狼,懒羊羊,沸羊羊,旁白,美羊羊。
这个故事是讲述羊村的羊们寻找隐形药水的故事。
有一天,慢羊羊村长把小羊们召集到青青草原上,村长一脸的凝重,他要给小羊们布置一个任务!羊村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在故事中有这么几道题,第一道题数出图上三角形的个数,然后你们只要朝我箭头所指的地方,走你们所数三角形个数那样多的步数,就能发现新的线索了。
喜羊羊告诉同学们“我采用了分类的方法。
假设我把三角形中没有别的线段的三角形称为基本三角形,那么有4个,分别记作a、b、c、d。
在数由两个基本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有3个,分别是ab、bc、cd。
再数由三个基本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有2个,分别是abc、bcd。
最后数由四个基本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只有1个。
所以三角形的个数为1+2+3+4=10个。
”通过喜羊羊的讲述大家明白了如何数三角形个数。
诀窍:如果几个三角形的顶点在一起,底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基本三角形有n个,那么总的三角形个数为1+2+3+......+n。
第二道题恭喜你们过了第一关!不过,这关的题目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找到第三条线索。
也许你们还不知道这岛上有另一条出口。
从这往东走有3条路通向第一个路口,到了第一个路口再往南走,有4条路通向第二个出口,第二个出口就是神仙岛的出口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讲故事小学数学教案

讲故事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通过故事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数学故事:《小红帽与大灰狼》
2. 数学概念:加法与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学习数学概念(1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分别以小红帽和大灰狼的行动为例进行解释。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三、练习与应用(20分钟)
1.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系列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运用故事中的情节进行求解。
2. 学生对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帮助。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与故事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数学故事,设计并解答相关加减法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讲故事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数学故事----高斯的故事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後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
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
」然後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
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
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後,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
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
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
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
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
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
)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
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经典数学故事----“无理数”的由来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
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
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
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
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
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同时它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经典数学故事----最后的时刻1512年,一群法国兵攻入了意大利博利斯镇。
镇上的人都逃空了,只在一堵墙的后面发现了一个十来岁的少年。
于是发生了类似电影里鬼子进村的一幕:“你跟这儿藏着干吗呢?”法国军官问。
少年低着头,不说话。
“说!”“自己看去,”少年偏了一下头,眼睛里有嘲笑的光芒。
军官看过去,发现墙根有一片湿。
他勃然大怒,一脚踢过去:“真他妈的野蛮民族!”他把刀抽出来了,“镇上的大人都藏到哪儿去了?”“操你妈。
”少年说。
“你说什么?”军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是说,操你们法国兵的母亲。
”少年咬文嚼字地解释。
军官一刀劈了下去。
这个顽强的少年就是数学家尼可罗·方台纳(NICCOLOFONTANA,1499-1557)。
那天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一条狗。
法国人在他的脸上砍了一刀,血流了一地。
那条狗偶然走过来,在他的脸上舔了一阵子。
狗的吐沫有杀菌的功能,因此伤口没感染。
但是伤好之后,他脸上落了个可怕的大疤,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可这没准也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数学家。
他不怎么说话,老想。
命中注定,方台纳将在二十多年后受到一次严重的挑战。
1535年,刚过了年没多久,意大利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新闻,数学家费奥(AntonioFior,1506-?)挑战数学家方台纳。
那时方台纳已经成了数学教授了,在意大利很有名气。
虽然16世纪的名气也就是会开个方,会做点几何应用题什么的,可你必须知道那个时候在意大利当教授不轻松。
老有人跟你犯葛,也就是挑战。
怎么挑战呢?出难题。
谁都能出。
保不准谁哪天高兴了,就能给你出一道刁钻古怪的。
你解出来当然好,解不出来,对你的名声可就有影响了。
幸亏有一点还公平,谁要给你出题,你也可以给他出,你解不出不要紧,只要对方也解不出,丢脸就是共同的。
因为有了这么一条,平常无理取闹的也还不太多。
可这次非同小可,挑战的对方是费奥!他的老师费罗(ScipioneDelFerro,1465-1526)很厉害!虽然他死了,可他的学生必然也是很了得的。
但是方台纳这个人有进无退,他接受了挑战。
题目一共三十道,限一个月之内,找出下面式子里的X各得几:X3+5X=6X3+2X=19X3+7X=48……你从这些方程里能看出什么吗?不错,所有三十道,都是:某数乘X的三次方+另一个数乘X=第三个数。
简单点说,就是X3+MX=N,其中M,N都是已知整数。
这在数学上叫做三次方程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一般形式”。
这三十道题,你能解一道是没用的,你得会解这个“一般形式”,或者能找出一个“一般解法”,也叫“算法”。
问题是,方台纳并不知道这个一般解法。
翻遍了所有的数学手册也没找到。
一气之下,他也给费奥出了三十道特别不近人情的。
然后,他便埋头推导起来。
他的桌子上很快堆起了大量画得乱七八糟的纸和只咬了几口的皮萨。
时间一天天过去,桌子简直成了个垃圾堆积,推导却毫无进展。
那么费奥的桌子又怎么样呢?他的桌子十分干净。
不是因为他爱清洁,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去做方台纳出的那三十道题。
没事他就绕到方台纳他们家附近去侦察一下,每当他看到方家灯火通明,他就忍不住想乐。
要知道他这次出题的原因,还得谈到他的老师。
七年前那一天,老师派人把他叫到病床边,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都二十二岁了。
我平常看你不怎么做作业,净到外边玩。
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费奥到了这个关头也说不出话来了。
老师叹了口气,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张纸,说:我也帮不了你什么忙了,师徒一场,我把这个给你吧。
记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别拿出来用。
这张纸上,就写着上面那道方程的一般解法。
费奥把老师的话记了六年,到了第七年,他给忘了。
别的数学家都挺有成绩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出来,老这么呆着太没面子了。
于是他决定把他的秘密武器拿出来,而且,出手的进攻目标是很有名气的方台纳。
如果跟方台纳打成平手,他的行情自然会涨上去。
他毫不怀疑这个结果,所以对方台纳的题他看也不看。
二月十四号,比划的结果出台了。
完全出乎费罗的预料,方台纳解出了所有三十道题,而且公布了一般解法。
而他自己连一道题也没解出来。
对方台纳教授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他的大疤放着光,跟垂头丧气的费奥亲切握手,然后转过身,对着鼓掌的人群大声宣布:可怜的费奥,按照比赛规则,他输给我三十顿盛宴,我不要了!观众的掌声顿时又响了起来。
今天在任何数学手册上都可以找到X^3+MX=N的解法,可只有方台纳自己才知道,他曾付出过怎样辛勤的努力。
他的解法是最后一天的深夜,比赛的最后一刻才找出来的。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对困难的回答跟对法国军官的解释一样:富于勇气,而且井井有条。
经典数学故事----没有捷径可以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生前培养过许多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他是希腊国王多禄米。
闲着没事的多禄米,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学一点儿什么东西。
当时,阿基米德已是一位十分著名的科学家了。
多禄米想了一想,决定把阿基米德请来,拜他为师,学习一点几何知识。
接到国王召见,阿基米德不敢怠慢,急忙来到了皇宫。
这里金碧辉煌,气势典雅。
白玉大理石铺成的透明地板,水晶珍珠般的吊灯,雕龙刻虎的巨大粱柱,把整座宫殿装扮得格外豪华、漂亮。
阿基米德一边欣赏着宫殿中的装饰,心中一边想,这些宏伟的建筑中不知凝结了多少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那些精巧、别致的设计,无不反映出建造者们在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方面很学的造诣。
从此以后,阿基米德就当上了国王的私有数学教师。
刚开始上几何课时,国王挺认真,似乎下了决心要学好这门课。
可是,时间一长,多禄米的兴趣就逐渐往下落了,尽管阿基米德讲授的几何学内容都很浅显,但对于不爱学习的国王而言,一堂课的时间简直比一年还长,他日益显出不耐烦的情绪。
对国王情绪的变化,阿基米德看到眼里,记在心中。
他仍然一如既往的认真讲课。
他细心而又耐心的向多禄米讲解着各种几何的图形、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可是多禄米对眼前出现的一个个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的图案毫无兴趣,有点昏昏欲睡了。
阿基米德来到多禄米的身边,用手推推他。
这位国王勉强睁开惺松的睡眼,没等阿基米德说话,他反而先问:“请问,到底有没有比你的方法简捷一些的学习几何学的方法和途径?用你这种方法实在太难学了。
”听了国王的问题,阿基米德思考着,冷静地回答道:“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乡村小道,一条是供皇家贵族走的宽阔的坦途,请问陛下走的是哪一条道路呢?”"当然是皇家的坦途呀!”多禄米回答得十分干脆,但又感到茫然不解。
阿基米德继续说:“不错,您当然是走皇家的坦途,但那是因为您是国王的缘故。
可现在,您是一名学生。
要知道,在几何学里,无论是国王还是百姓,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只能走同一条路。
因为,走向学问是没有什么皇家大道的。
”国王多禄米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思考了一下,总算理解了阿基米德这番话的含意,于是重新打起精神,听阿基米德继续讲课。
这个故事提示了一个趔:追求科学知识没有捷径可走,科学知识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