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铜冶金技术
中国的古代冶金技术

中国的古代冶金技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古代汉代就开始使用冶金技术。
在那个时代里,冶金产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
古代冶金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发展和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冶金技术是指通过加热、熔炼、精炼等方式,将金属从矿物中提取出来,并加工成不同的工艺品。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冶金技术主要是烧陶炉,用陶炉制造陶器。
而从商代晚期开始,我国逐渐进入铜器时代,冶金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二、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1、铜器时代的冶金技术商代晚期是我国进入铜器时代的重要转折点。
那个时候的人们开始使用铜器,而且铜器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如今,我们通过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以及铜制品,证明了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具有了高超的青铜冶金技术。
古代青铜冶金技术主要通过母矿和副矿熔炼得到,然后再通过铸造,制成各种各样的器具、武器、礼器等。
2、钢铁时代的冶金技术钢铁时代是我国冶金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逐渐进入钢铁时代。
据《史记》记载,当时的孔子曾经说过:“有书《雪梅记》云:越王亡处,有二铸人,处淮上。
其一取铁为其他,以仁爱铸,刃不可垢;其二取铁为战者,以理铸,刃不可缕。
”由此可见,古代钢铁冶金技术已经相当高超,不仅有“仁爱铸”、“理铸”之分,还有“合铸”、“分铸”和“两铸”、“一铸”之说。
3、金银铸造技术除了青铜器和钢铁器之外,古代还有一种重要的冶金技术就是金银铸造技术。
从商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开始逐渐发展金银铸造技术,并且在汉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那个时期,我国的金银饰品几乎都是由手工打造而成的,具有独特的工艺美学价值。
三、古代冶金技术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古代冶金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与金属制品制作

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与金属制品制作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众多的冶金技术中,铜冶金技术是古代中国最为出色和先进的一种技术。
古代中国的铜冶金技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
那时人们还未掌握铁器制作技术,铜器成为最为重要和先进的金属工艺品。
古代中国的铜冶炼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原料筛选与提纯、以及铜的熔炼和制作。
原料筛选与提纯阶段通过矿石的选择和研磨,将矿石中的杂质去除,以获取纯净的铜矿石。
铜的熔炼和制作阶段,则通过高温熔炼和铸造技术,将纯净的铜矿石转化为各种形状的铜器。
古代中国的铜器制作技术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水平。
首先,就是古代中国对于铜器外形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铜器中,很多都呈现出了匠心独具的造型和华丽精美的纹饰,如在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中,可以看到从神兽到人物,从花纹到文字的各种图案。
这些外形多变的铜器不仅仅是生活工具,更是一种象征和文化的表达。
其次,就是古代中国对于铜器工艺的追求。
在古代铜器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经过多次的打造、打磨、以及酸洗等步骤,使铜器的表面光亮如镜,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
这种精湛的工艺,不仅仅展现了古代中国工匠的聪明才智,更打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技术实力。
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和金属制品制作不仅仅局限于铜器,还包括了其他金属的冶炼与加工。
例如,古代中国还非常擅长铸造铁器,并且在铸铁技术上也有突破性的进展。
在古代中国的铁器制作中,由于铁矿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炼净和火烧。
这种方法直到明代以后才得到改进。
此外,古代中国还擅长制作黄铜器、白铜器等。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其颜色金黄,质地坚硬。
白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通常显露出银白或图案上呈现出石青色。
这些金属制品不仅用于生活工具,还广泛应用于铭文、礼器、装饰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与金属制品制作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成就】有色冶金“六齐”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成就】有色冶金“六齐”【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成就】有色冶金“六齐”2012-06-11 09:02“六齐”是我国古代配制青铜合金的六条规定,见于《考工记》一书,原文如下:“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郭沫若(1892—1978)认为,《考工记》原是齐国的官书。
“六齐”的“齐”同“剂”,原是调剂、配合的意思。
“金”指赤铜。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六分铜一分锡,“金锡半”就是一分铜半分锡。
所以“六齐”中各“齐”的含锡量分别是:“钟鼎之齐”百分之一四·三,“斧斤之齐”百分之一六·七,“戈戟之齐”百分之二○,“大刃之齐”百分之二五,“削杀矢之齐”百分之二八·六,“鉴隧之齐”百分之三二·二。
“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它是许多试验资料的反映和归纳。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就掌握了红铜冷锻和铸造技术,夏末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商代中期以后就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既有大批礼器、兵器、日用器,也有部分生产工具(包括手工业工具和农具)等。
浑厚庄重的司母戊大鼎、技术高超的四羊尊等都是青铜器的精品。
兵器都刚强锋利;响器的声音悦耳悠扬。
这些都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丰富的合金知识。
“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
我们知道铜锡合金的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四左右的,色黄,质坚而韧,音色也比较好,所以宜于制作钟和鼎。
铜锡合金含锡量是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二十五的,强度、硬度都比较高,所以宜于制作斧斤、戈戟、大刃和削杀矢。
斧斤是工具,既要锋利,又要承受比较大的冲击载荷,所以含锡量不宜太高,否则太脆。
周朝的冶金技术青铜器的制作与工艺

周朝的冶金技术青铜器的制作与工艺周朝的冶金技术:青铜器的制作与工艺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周朝作为青铜器时代的巅峰时期,其冶金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
本文将重点探讨周朝的冶金技术,以及青铜器的制作与工艺。
一、周朝的冶金技术周朝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周朝,人们掌握了高超的冶金技术,使得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巅峰。
周朝的冶金技术主要包括选矿、冶炼和铸造三个主要环节。
1. 选矿冶金技术的第一步是选矿。
在周朝,人们根据需要的金属成分,选择适当的矿石进行开采。
他们通过观察岩石颜色、质地和矿物质等特征,以及实际的试验,来判断矿石是否适合冶炼青铜器。
2. 冶炼周朝的冶炼技术相当发达,他们主要采用的冶炼方法有砂铸和剂铸。
砂铸是指将精细砂土与矿石混合后,加热熔化,然后通过铸模注入熔融液体,最终得到铸件的方法。
而剂铸则是先将铜与其他金属元素进行冶炼合金化,然后再进行铸造。
冶炼时,周朝的人们还掌握了高温冶炼和调控合金成份的技术。
他们通过控制火候和矿石的配比,有效地控制铜合金的成分,使得铸造出来的青铜器质地均匀,且具备所需的物理特性。
3. 铸造铸造是周朝冶金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周朝,人们采用的主要铸造方法是失蜡铸造法。
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形状复杂的青铜器,同时保证了器物的精细度和一致性。
失蜡铸造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按照青铜器的形状,用蜡状物制作出铸造模型,然后在模型表面涂上一层特殊涂料,形成保护层。
接着,将整个模型放入高温熔炉中,蜡状物会熔化并从保护层中逸出,留下一个空腔。
最后,将熔化的铜液倒入空腔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取出铸件并进行修整。
二、青铜器的制作与工艺青铜器在周朝是不可或缺的礼器、军事武器和生活用具。
周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设计、铸造和饰面装饰三个阶段。
1. 设计青铜器的制作始于设计。
在周朝,青铜器的设计主要依靠工匠和艺术家的经验和创意。
他们根据使用需求和审美观念,设计出各种形态独特的器物。
商朝的冶金技术古代冶炼工艺与青铜制作

商朝的冶金技术古代冶炼工艺与青铜制作商朝的冶金技术:古代冶炼工艺与青铜制作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独特的冶金技术和精湛的青铜制作艺术成就了中国青铜器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商朝时期的冶炼工艺以及青铜制作过程,探索古代冶金技术的内涵与发展。
一、商朝的冶炼技术商朝时期,冶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朝人在冶金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掌握了铜的冶炼,还将其应用于青铜器的制作。
商朝的冶炼技术主要包括开采矿石、提炼金属、熔炼合金等过程。
1. 开采矿石商朝时期,人们主要开采绿松石、赤铜矿等矿石。
绿松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元素,是制造青铜器的重要材料。
赤铜矿则是提炼金属铜的主要矿石。
开采矿石的过程需要进行较深的地下开挖,然后将矿石运送到冶炼厂进行后续处理。
2. 提炼金属商朝人通过冶炼工艺提炼出纯净的金属铜。
首先,他们将矿石破碎并加热,使其中的杂质逸出,留下富含铜的矿渣。
随后,将矿渣与木炭共同加热,木炭中的炭热将铜的氧化物还原为纯铜,并最终熔化得到熔融的金属。
3. 熔炼合金商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便是青铜器的制作。
青铜器是在铜基础上添加锡、铅等其他金属元素,形成合金材料,经过浇铸成型、打磨雕刻等工序而成。
商朝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合金比例和工艺技巧,制作出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
二、青铜制作的工艺过程青铜制作是商朝冶金技术的精华之一,商代的青铜器堪称古代工艺中的瑰宝。
以下是一般青铜制作的工艺过程,仅供参考:1. 设计与制模在青铜制作开始前,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绘制青铜器的图纸或制作模型。
这一步骤要求艺术家具备较高的技术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形态与比例。
2. 制作蜡模蜡模是青铜制作的重要工具,制作好的蜡模将被用于浇铸铜液。
制作蜡模时,艺术家需要将设计好的模型描绘在几何工作台上,然后用蜡线准确地勾勒出各个部位的形状和尺寸。
3. 烝铜与浇铸青铜制作的下一步是烝铜,即用蜡丝包覆整个蜡模,待蜡模覆盖完整后,将其加热,使蜡模完全熔化并从石膏壳中流出,形成铸型。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铸造工艺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铸造工艺一、引言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铸造工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梳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铸造工艺的历史演变,介绍古代冶金技术与铸造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二、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早期冶炼技术的出现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开始熟悉使用火,掌握了简单的冶炼技术。
在黄河流域等地,人们利用河流提供的资源,发展出石灰石焙烧、陶瓷中温烧制等技术,为后来的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
2. 青铜时代的冶金技术青铜时代是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采用合金冶炼,制造出了青铜器。
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铜时代的冶金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发展出了铸造、锻造等工艺,推动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3. 铁器时代的冶金技术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古代冶炼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人们从矿石中提取出铁元素,并进一步发展了铁器的制造工艺。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农业、手工业、武器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相较于青铜器,铁器的熔点更高,制造难度更大,但冶金技术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发明了高炉等设备,在冶炼效率和质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古代铸造工艺的演进1. 出土文物的发现与研究出土文物对于了解古代铸造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少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其他铸造品,揭示了古代铸造工艺的技术特点、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 铸铁技术的兴起汉代是中国铸铁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代人们开始使用高温高炉冶炼铁矿石,使铁的提炼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薄壁铸铁技术,使得铸铁器的制造更加精细。
随着铸铁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的农具、兵器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古代农业生产、军事力量的增强起到了关键作用。
3. 铸造工艺的改进与创新随着对金属材料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古代人们对铸造工艺进行了不断改进与创新。
商朝的冶金技术青铜文明的辉煌时代

商朝的冶金技术青铜文明的辉煌时代商朝的冶金技术:青铜文明的辉煌时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持续约500年。
商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青铜文明的兴起。
冶金技术在商朝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青铜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一、青铜文明的背景与形成商朝的青铜文明兴起在中国的中原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其独特的发展背景为青铜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商朝时期,社会进一步分化,贵族、官僚等特权阶层崛起,需求出现了金属器物。
而青铜器作为一种特殊的金属器物,不仅具备实用性,还展示了统治阶层的权力和地位,因此在商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崇。
二、商朝的冶金技术商朝的冶金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青铜文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朝的铜冶炼主要使用的是青铜冶炼方法,将铜与锡按一定的比例熔炼,制成了青铜。
青铜的出现不仅打破了石器时代的局限,还成为商朝社会发展的重要装备。
在冶炼工艺上,商朝的冶金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商朝人首先发现了铜矿,获得了足够的铜材料。
他们掌握了煤炭和木炭作为燃料,使得炉温得以提高,提高了冶炼的效率。
而善于使用冶炼中的矿石研磨和炼渣处理的商朝冶金工匠则保证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三、青铜器的应用与意义青铜文明是商朝的重要特征之一,青铜器则成为商朝文化的代表。
青铜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成为贵族社会的象征和权力的标志。
商朝时期,青铜器主要包括礼器、武器和乐器等,其中大量的礼器体现了商朝社会中上层阶级的社会地位、权力与财富,武器则具备军事意义,显示了商朝王朝统治者的威严与权威。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独特,常以铸造为主要方法,还包括锻打、镂空、铨割等技术。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对材料的挑选、加热和冷却等细致而精确的工艺步骤,这些要求高超的工艺技巧,保证了青铜器的质量和美观。
四、青铜文明的辉煌成就商朝的冶金技术为青铜文明的繁荣和辉煌作出了巨大贡献。
青铜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工商业迅速发展,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交流与贸易,为商朝带来了繁荣与辉煌。
夏朝的冶金技术古代中国的青铜时代

夏朝的冶金技术古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夏朝的冶金技术古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夏朝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王朝,而夏朝的冶金技术则是该时期的一大亮点。
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夏朝成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索夏朝的冶铜技术,分析其在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作用和影响。
一、夏朝的冶铜技术概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夏朝的冶铜技术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启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序幕。
夏朝的冶铜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炼铜和铸造。
炼铜是将矿石中的铜提炼出来,铸造则是将提炼的铜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制作各种器物。
夏朝人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炼铜和铸造的技艺,成为当时最为熟练的冶铜工匠。
二、夏朝冶铜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夏朝的冶铜技术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发展。
首先,在炼铜方面,夏朝人民开始采用炼砂法,即将矿石研磨成粉末,然后经过高温煅烧,将其中的杂质去除,最终得到纯净的铜。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铜的提炼效率大大提高,为后来的青铜艺术和农业工具的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铸造方面,夏朝的冶铜工匠掌握了“失蜡法”的技术。
这种铸造方法,先制作一个容器模型,然后将模型表面涂上蜜蜡,再用厚重的粘土把整个模型封起来,加热时粘土中的蜡就会融化流出,形成一个空腔,然后将铜水倒入空腔,待铜水凝固后将粘土砸碎,取出模型,最后就得到了铜器的成品。
这种铸造方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制作出更为复杂、精美的铜器。
三、夏朝冶铜技术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夏朝的冶铜技术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冶铜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冶铜技术的提高使得青铜时代的农业工具和武器得以普及,农田的开垦和国家的安全都得到了保障。
此外,铜器的制作也进一步发展和精细化,成为夏朝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繁荣的标志。
其次,夏朝冶铜技术的进步也对古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铜冶金技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华觉明研究员那么今天要讲的呢就是中国古代矿冶技术。
中国古代曾经冶炼和使用的金属有八种,就是铜、金、锡、铅、铁、银、汞、锌,也许还有锑。
因为中国的湖南兴化是世界上著名的锑的产地,储量很大。
那么根据文献记载在明朝就在这开采过,当然开采的是锑。
但是当时的人不认识锑,以为是锡,所以就取了个名字叫锡矿山。
现在在湖南兴化还有锡矿山,有水口山的矿务局。
那么当时应该是已经冶炼过锑,但是有没有用,开采的规模怎么样,都不是太清楚。
所以现在我们还是讲,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有八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凡金,皆金之属也”。
这是“金属”这个名词的由来。
那么这八种金属当中,铜和铁是最重要的。
我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副标题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
也就是说铜和铁这两种金属在中国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那么青铜彝器铸作和两千年的铁水长流,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
就是说铜和铁,青的铜和黑的铁各领风骚两千年,创建了世所公认的灿烂的商周青铜文明以及长期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辉煌的钢铁文明。
那么在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说在古代中国,铜是怎么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铜和铁怎样造就又造就了怎样的文明?它们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这样的文明现在是不是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回顾这一段历史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我想就是这是我们想要探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下面讲第一个大问题,中国矿冶史的分期。
中国矿冶史的分期大概是分成四个时期,它的跨度长达四五千年。
那么第一个时期就是金属技术的萌生期。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最早的中国的金属遗物是陕西临潼姜寨这个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管,那是属于仰韶时期的。
这个左边的图,就是一个残破的黄铜的片,经过检测,是属于铸造而成型的。
这右边的是一个管状的遗物,它是用铜片把它卷起来形成的。
那么这个遗址大概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3500年左右,也就是距离现在5000年以至5500年左右。
那么这一个原始的这个经过检测,这两件东西是含锌的原始黄铜。
含锌量还相当大,大概25%左右。
那么就是,除了这两件东西以外,还有比它稍微晚一点的,有山西榆次出土的一个坩埚的残片。
在坩埚残片上有铜渣,那么也是冶炼生成的应该说是。
那么在陕西渭南,也出了一个原始的黄铜。
所以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得到一个什么印象呢?就是从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就是说离开现在大概4500年到5000年甚至于更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和边缘地区的金属遗物是旋生旋灭,时断时续,看来都是一种偶然得到的东西。
这就是说反映了金属技术萌生时期的一种特点。
创业维艰,当时的人对这种技术还缺乏规律性的掌握,有时候炼出原始的黄铜来了,有时候又失传了。
同时这也是冶金技术必经的这样一个阶段。
第二个时期就是铜石并用时代。
也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日常所说的龙山文化以及齐家文化这一段时期,大概离现在4500年到5000年。
这一段时期这个金属,出土的金属遗物就是比较的多了。
比如说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青海、辽宁、内蒙这些地区都有出土。
那么出土的是些什么东西呢?比如砖,砖头、凿子、小刀、小斧子,这样一些小型的工具也有耳环,发髻这样一类装饰用品。
那所用的金属是既有红铜又有原始的青铜和原始的黄铜,是多种材质并用。
而加工工艺也是锻造跟铸造并用的。
第三个时期就是青铜时代。
我们现在认为是夏代到春秋时期是属于中国的青铜时代。
那么古籍上讲,“国之大事,唯祀与戍(戎)”,也就是说当时的上层统治者是把祭祀跟武备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青铜时代是以礼、乐、兵、车这些器物为主的。
也就是以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的制作作为重点。
当然还有一些生活用具,比如青铜的盘、匜等等。
那么实际上青铜工具的作用是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的。
但是先前一般的人对它并不是很重视,这我在下面还要讲到。
那么第四个时期,就是铁器时代。
从战国一直到清代都属于铁器时代。
那么李约瑟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讲:在公元15世纪之前,只有中国才拥有如此丰足的钢铁。
他的说法是很对的。
那么我们看到这个沧州铁狮子是五代铸造的,也就是北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铸造的。
这是中国特大型铸铁件的代表作,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能够做铸铁件的一个代表作。
这个铁狮子长5.3米,高5.4米,宽3米,重大概是40吨左右,是用四百多块泥范铸成的,这是铁器时代的代表作。
那么这个四个时期简单做一个交待。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大问题铜冶金。
铜冶金首先要讲一个问题就是采铜冶铜。
那么谈到采铜冶铜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商周时期铜料的来源。
那么大家知道,从夏代到战国,中国的青铜时代历时17个世纪。
这用铜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说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曾侯乙编钟,就用了五、六吨铜。
你想,1700年,礼、乐、兵、车、生活用具,工具要有多少铜。
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铸铜的中心,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周原、洛阳,它这个周围地区都没有大的铜矿。
所以从上个世纪30代开始,李济、石璋如等学者就提出了商周时期铜料来源的问题。
用那么多铜,这个铜哪来的?这个问题在很长时期成为一个悬案,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那么经过我们多年的探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得出这样的看法。
像这样的悬案,应该通过综合性的多学科的学术研究来解决。
从哪几个方面解决呢?应该是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古文献所记载的铜矿产地。
那么《尚书·禹贡》说“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又说“荆及衡阳惟荆州,厥贡惟金三品”。
这讲的是长江中游地区的荆州跟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当时贡的有几种金属,金,这个金是铜,就是贡献了三种不同颜色的铜。
上面讲得很清楚,“吴越之金锡”,就是当时的铜跟锡主要他认为是来自吴越地区的,它突出这一点。
《越记》书上也讲“江南金锡”,这讲的“金”都是铜,古代称铜为金。
那么当然还有《史记·孝武本纪》讲:“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这首山是在什么地方?首山就是首阳山,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的永济那个地方。
所以这里面荆州和扬州是古籍里面提得最多的产铜的地方。
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从现代地质勘探得到的铜矿资源来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从50年代起,我们在全国普遍开展地质勘探,包括铜矿在内,我们掌握很多的资料。
那譬如说著名的古代著名的产铜的地方,大冶铜绿山,铜陵铜官山这些。
在现代勘探的时候,都发现了老窿,所谓老窿就是古代的矿井。
也就是说,凡是现代我们开采的铜矿,特别是大的铜矿,几乎古代都已经开采过。
这一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第三点当然是更重要的一点。
就是为了得到实证,应该对古代的采矿、冶炼的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
当然这个是非常困难的。
你一个古矿井(字幕去掉“你”)你要去发掘,要去勘探,光靠考古界是很困难的。
但是也有凑巧的地方。
就是1975年,湖北黄石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发现了。
怎么发现的?就是在现代采矿的过程里面发现一个老窿,而且有大量的老窿,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就是配合它的工程来进行发掘跟研究。
那么到了1988年,又在江西瑞昌发现了铜岭的矿冶遗址,也是在采矿过程里面发现的。
那么大冶铜绿山经过研究,碳十四测年,最晚是从西周早期就已经开始了。
而瑞昌铜岭的矿冶遗址,经过碳十四测年,距今3330年,正负60年,属于商代中期。
像这一个就是瑞昌铜岭出土的坑木,当时就是,这是用来支撑矿井的。
像这个也是,这都是有确切的出土地点。
那么在1991年,他们委托我用碳十四来测它的年代,我带了大概十个这样的试样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它有一个很著名的碳十四的实验室,就是在那做实验。
最后得出来这个测年的数据。
同时也委托北京大学做了一些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这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采矿遗址,是商代中期。
实际上,当然在这以前还有,但是还没有发现。
那么由于早期,一般的采矿工作人员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我们这方面是有很大的遗憾的。
1976年我到黄石市大冶铜绿山做了考察。
后来到80年代,我又到安徽铜陵考察它的古矿冶遗址。
那么铜陵的那个有色金属公司的总工程师王裕民先生就给我讲,他们50年代在铜陵开发这一个矿山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老窿,大量的工具,甚至在地下有独木舟,这独木舟干什么?是在地下它有水道,用来运输的。
但是很可惜,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大量的坑木,大量这些独木舟什么工具全都烧掉了,基本上全没有保存下来。
那么我们在80年代实地考察,从安徽的安庆到马鞍山一线,发现了二十多处早期的矿冶遗址,年代大概都是从周代一直到战国,甚至于延长到唐宋时期。
而北方的中条山矿区,就是山西的中条山,从垣曲、运城到永济这一线,都是有铜矿的储藏的。
那么到了永济,它的隔着黄河对岸,就是陕西的从西安到华阴这一线的铜矿带。
所以在古代,它基本上是连起来的。
刚才讲到《史记》讲:“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首山在永济,荆山在河南灵宝,到现在还有一个遗址叫做铸鼎原。
就是认为当时是在那铸鼎的。
所以这些文献记载,跟地质勘探,跟考古发掘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商周的铜料,铜料的来源,最主要的是在荆州跟扬州,同时北方的中条山,古代又称鼓镫山,也是当时的铜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现在我们还继续在中条山矿区做这方面工作,已经发现了比较早期的采矿遗址。
那么大家知道,荆南,山西南部的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这个地区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譬如稷山就是传说当中的后稷的地方,那就是中国的农业的起源的一个地方。
而那个地方又有铜矿,还有盐池,就是解池嘛,又有盐,又有铜,又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确实是适合当时的先民繁育子孙的地方。
那么那个地方现在已经发现了襄汾陶瓷(寺)、夏县东下冯等等的遗址。
那么临汾是古代的尧都,这都是传说了,骊山是舜在那耕作的地方,而运城的南边就有大禹渡,也就是说夏山这个地方是一个中国文明的中心。
后来金国在新疆建都,金国的贵族墓地都在曲沃,而离它不远的地方侯马,就是金国著名冶铸的地方。
所以这些联系起来,就是看到铜资源当然还有盐跟农业对于文明发展,发生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铜在上古时期,是一种战略物资,就跟现在的石油一样。
现在好多国家都争夺石油资源,那在古代,好多国家要争夺铜资源。
而且为此频繁地发生战争,所以这种争夺是很剧烈的。
《诗经·鲁颂》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什么意思?就是淮夷现在有了觉悟了,把它的宝贝来献给我们,包括龟,可能指的龟甲,“象齿”就是象牙,还有“大赂南金”,“南金”是什么?就是产自淮南地区的铜。
那么蔡侯鼎的铭文说:“蔡侯获巢,俘厥金”。
“巢”就是现在的巢湖。
这句话就是说,蔡侯征服了巢湖地区,得到了大量的铜资源。
所以张光直先生他认为,夏商周选择首都的位置都跟铜资源有关。
也有学者认为,比如湖北黄陂的盘龙城的商代遗址,离开铜绿山仅仅一百公里左右,那么有可能它是商王朝的一个派出机构,或者是商代的方国,在那驻扎了军队来获取古荆州,包括大冶铜绿山、湖北阳新,湖南麻阳所出的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