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合集下载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季羡林,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被誉为学界泰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的简介:季羡林, 字希逋, 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9国语言, 即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20xx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 祖父季老苔, 父季嗣廉, 母赵氏, 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 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920xx年, 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 还是著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 至今将过耄耋之年, 仍旧不能放下笔, 全出于董老师之赐, 我毕生难忘.1947年夏天, 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 应酬颇多, 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 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 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作家卡片他的散文, 质朴而不失典雅, 率真而不乏睿智. 《夹竹桃》等文章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 季羡林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贞的爱国者. 20xx年4月, 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 孝顺父母, 尊重师长, 同伴和睦.季羡林的评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 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 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 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 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 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 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 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传承精神, 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 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 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 敢说真话, 直抒己见, 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的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8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 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 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 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 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 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 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 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 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 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 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 2万余颂, 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 季羡林经过20xx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 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5、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 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 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作出了巨大贡献.6、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 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 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 约500余集, 800余册, 预计20xx年完成.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 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8、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 几十年笔耕不辍, 已有80余万字之多, 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 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 是因为他真诚. 我爱先生文品好, 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抄书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 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 一天, 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 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 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 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 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 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 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一个礼拜后, 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 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 感到非常意外, 这根本不是一本书, 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 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 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 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 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 我怕万一被人损坏, 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 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 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 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 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 是可以一用的……学生一听, 异常震惊, 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 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 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 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 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其实, 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 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 当场婉言拒绝, 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 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 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On Protection of Non -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hen Xia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a's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先生的文化理论主要是多元文化观,他主张应该关 注文化的起源,他认为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 的,世界文化不是由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也不是一个地 方产生的,同时,文化又是存在体系的,世界上的文化可 以分为: 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 阿拉伯文化,文化的多元和多种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各 文化体系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先生发前人之未发, 深刻地指出: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这一送去主义的理论性倡导,正在为世人所重视,所传 1997: 276.
播。日本学者 西 园 春 夫 在 接 受 中 国 旅 日 学 者 访 谈 时 说
[4] 季羡林.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A]. 三十年河东
“21 世纪,是亚洲的时代。但是,我不认为,仅仅是经济 三十年河西[C].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94,95.
参考文献 [1]张博,程圩.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J]. 人文地理,2008( 1) . [2]王文章,陈飞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 化发展战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周和平. 承续民族血脉 守护精神家园[J]. 人民 论坛,2007( 17) . [4]伍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初 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 4) . [5] 李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 能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谈起[J]. 贵州民 族研究,2008( 2) . [6]李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 [J]. 商业时代,2008( 24) . [7]祁庆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 人[J]. 西北民族研究,2006( 3) .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前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何区别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不同。

选自《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

前人在这方面就已有所体现:吴文俊在《九章算经》序中写道:“欧州(洲)的数学与中国不同,它从公理体系开始,而中国数学从实用出发。

”充分表明了分别以分析和综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

另外,庄子曾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西方则将物质细分,从原子分到电子再到介子,生动地说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东方文化注重综合,综合出技术;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论。

《丝绸之路》的作者,伊朗籍法国人,在书中曾写道:在穆斯林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初),在阿拉伯和伊朗(波斯),有个说法:“世界民族很多,希腊人是一只眼,中国人是两只眼,而其他民族则为瞎子。

”意思是说,希腊只出理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大思想家;而中国出技术,如四大发明。

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

其实发展地说,中国也有自己的理论,如诸子百家,但希腊没有技术却是事实。

综合和分析是思维方式的主流,虽说没有第三种,但也没有纯粹的百分之百的综合和分析。

但是现在,领导世界科技的是西方,西方人自以为是天之骄子。

诚然,工业革命后,西方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极大,不可否认。

但他们歧视东方的想法是没有远见的。

他们目前已经暴露出很多的矛盾和巨大弊端: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出洞。

这些危险的问题联合起来,不堪设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同人生道路一样),坎坎坷坷,不可能一帆风顺。

因而,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亟须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

西方的邪教宣传“世界末日裁判”,这些都是从现象而不是从本质上看问题。

人类进步就如同人跑400米接力赛,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

在二三百年以前,中国的地位不是今天这样,是“两只眼”,而希腊只是“一只眼”。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笔记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生平简介学习经历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

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

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

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工作经历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期间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主要还只是一种阐释的话,那么,今天的研究则多带有一种比较的眼光。

研究者们正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考察其所处的位置,并据此判断它的独特价值。

不过,这里说的“世界文论”一语所指尚不明确。

按照一般的理解,世界文论既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学理论的总和,即包括英、法、德、意、俄、美等欧美国家和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各国文学理论,也可指涵盖东西方各国文论的一般文学理论(General Literary Theory)。

在后一个意义上,它和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相对应。

那么,我们所谓“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是什么样的世界文论呢?著名比较文学专家季羡林教授曾指出:世界上讲文艺理论的只有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地方“能言之成理,自成体系”。

这是有道理的。

由此而言,我们既讲世界文论背景,就应该充分考虑各国文论,尤其是那些自成体系的文论各自的异同,但这样一来,问题的实质反倒容易掩没在细节的辨析中了。

事实上,正如西方文论从古至今虽说流派林立,但仍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特色一样,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文论,也有着某些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特征。

为着大处着眼,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者所说的世界文论背景,主要是指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文论背景。

中国文学理论和亚洲其它国家文论的比较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只有在西方文论背景的映衬之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特征才会更加显豁,其独特价值才更易见出。

而中国文论与其它东方国家文论的差异,相比之下倒不是那么重要。

比较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或手段,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将中国文论置于西方文论的背景之下辨其异同,而在于通过这异同的辨析走向一般文学理论,尽管这在目前还只是一个辉煌而诱人的设想。

应该明确,一般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东西文论共同的文心,它还必须包揽东西文论各自的差异,是同与异的辩证统一。

与季羡林先生对话中呈现新思想

与季羡林先生对话中呈现新思想
寒暑 不辍 。 注意 到 , 我 近三 十年 , 您撰 写 了近三百 篇 学术 论 文 , 出版 了十几 部 学 术著 作 , 数 达 10 万 总 20 在 多个 领域 中都有 很 深 的研 究 ,如 印度 古代 语 言 、 吐 火罗 文 、 印度古 代历 史 和文学 、 印度佛 教 史 、 国 中
与季羡林先生对话中呈现新思想
季羡林

王 岳 川
经过 了两 年 的苦 练 , 我炼 就 一 双 火 眼金 睛 , 目下 能


东方思想与西 方思想的 互动和对话
不是 十行 、 十行 , 二 而是 目下 一 页 , 而遗漏 率却 小 到
几 乎没 有 的程度 。
王岳 川 : 您老 每天 凌晨 4 即起床 写 作 , 点 可谓 闻 鸡起 舞 。这 图景在 北大 口碑 相传 , 胫 而走啊 。 不 季 羡林 : , 是 我 闻鸡 起 舞 , 是 鸡 闻我 起 不 不 而
王岳 川 : 生做 学 问不局 限在 自己 的所谓 专业 先 的领域 中 , 是 有 广 阔 的人 文关 怀 , 其 是关 注 全 而 尤
球 化 时代 东方 文 化 复 兴 的意 义 , 出 “ 1 纪 是 中 提 2世
的 中国问题上 , 那些 论述 大抵 也 不过 是西 方话 语 的 另 一种 阅读方 法 ,而 中 国始 终 只是被 观 察 的客体 。 这 种在历 史屈 辱 中成 为被西 方观 察 的 “ 沉默 他者 ”

我感到学术重量和思想信赖的双重压力。 在我研读
选编过程 中, 尽量将您的睿智和重量级的论著选 出
条有 用 的材料 , 嗒然拖着 疲 惫 的双腿 , 回家 来 。 返

来 , 人们 能 够通 过 这位 世 纪 老人 的言 说 , 到这 使 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No.42006年11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Nov.2006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 要: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东方比较文学观念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

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即已初创;1946年开始从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50-60年代,他对中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新时期以来,他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和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季羡林;东方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4-0070-07季羡林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思想进入学理层面的理论有很多,东方比较文学的思想无疑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

所谓东方比较文学是指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将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不仅可以纠正欧洲中心论的偏颇,以及法国学派初萌时期法国中心主义的影响,而且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 没有东方文学,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较文学,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也必然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1]5实际情况也如此。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20多年来,无论是当前的发生学研究、流散文学研究、形象学研究、译介学研究等,离开中国文学,离开东方文学,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参照意义。

我们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季羡林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既有理论探讨意义,又有实践研究意义。

一、东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早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的开幕词中,季羡林先生就指出: 现在许多国家的比较学者都承认,讲比较文学而忽视东方文学,这一条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东方文学真正归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我们这个学科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有所突破,才能焕发出新的异样光彩,才能开扩视野。

[1]29为了东方比较文学的研究,他没有停留在文辞上,而是积极倡议付诸行动。

在会议期间,季先生委托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卢蔚秋、韦旭升组织张朝柯、许友年、孙景尧、温祖荫、孟昭毅等人召开小型座谈会,商议讨论如何开展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准备在适当时机成立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会。

季羡林先生身体力行从中印文学关系入手研究探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便缕清线索,发现问题,总结出东方比较文学总体研究的规律。

这表明季羡林先生对这一问题已形成自己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

季羡林自留学德国十年归来就开始涉足东方比较文学研究。

其学术思想明显受到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根源主要在于德国学界历来对东方学有精深的研究。

德国自19世纪就开始形成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热潮,包括相同的主题、母题和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热潮,并逐渐成为传统。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接受了这种学术之风。

他曾在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一书中指出: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初期,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就以德国为例,在19世纪中叶,梵文学者本发伊(Theoder Benfey)发表了他的名著: 五卷书:印度寓言、童话和小故事 ,有德文译文、长篇导论和详尽的注70收稿日期:2006-09-18作者简介:孟昭毅(1946-),男,北京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释。

在导论中,他使用了多种语言的材料,详详细细地追溯了书中故事在欧洲和亚洲等地流传的过程。

他从此奠定了一门新学科的基础:比较童话学或者比较文学史,两者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并得出结论: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学,就不会有比较文学的概念。

[2]1因此,他自1946年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后,主要从事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都是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入手的。

而此类研究正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建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很显然,季羡林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1946年底,他正式开始了在这一学术领域里的研究与探索。

最初在 北平时报 上发表了 一个故事的演变 ,1947年5月在山东 大华日报 上发表了 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同年6月在 文学杂志 上发表了 梵文 五卷书 :一部征服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9月又在天津 大公报 上发表了 木师与画师的故事 。

同年年底,他又在 经世日报 上发表了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总结性文章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寓言和童话 ,找出了从民俗学、民间文学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首次将这两个学术领域打通,表现出开始介入学术研究就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态势。

1948年初,他在 申报 上发表 儒林外史的取材考 一文,从题材史、题材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的取材。

3月又在 经世日报 上发表 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一文,将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放在中印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有了全景式的关照。

同年又先后发表了 猫名 寓言的演变 、 柳宗元 黔之驴 取材来源考 、 中国文学在德国 等文章,表现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向纵深发表的趋势。

季羡林先生1948年4月在上海 申报 上撰写的 猫名 寓言的演变 一文最具代表性。

他在文中指出,明刘元卿的 应谐录 里关于 猫名 的寓言曾流传到日本,被记载于 日本古笑话 中。

并进一步考证其源出于印度古代梵文故事集 说海 和梵文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 中。

他指出: 我们研究比较文学,往往可以看出一个现象:故事传布愈广,时间愈长,演变也就愈大;但无论演变到什么程度,里面总留下点痕迹,让人们可以追踪出它们的来源来。

可见季羡林先生最初的学术研究是从中印的寓言故事开始并切入比较文学领域的。

1942年2月,季羡林又发表了 列子 与佛典 一文,不仅指出许多前辈文人学者都认为 列子 剽掠了佛典 的观点,而且指出 列子 汤问篇 中关于偃师和机关木人的故事源于佛典 生经 第三卷 佛说国王五人经 二十四的内容,用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前人的观点。

这种用事实联系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研究文学,显然也受到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

季羡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表明他在逐步形成自己东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学风。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先生沿着自己的治学道路走下去。

1954年发表 中印文化交流 , 1958年发表 印度文学在中国 ,1959年在 北京大学学报 上发表 五四运动后四十年中国关于亚洲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等文章。

其中, 印度文学在中国 一文,又从语言和神话入手,研究 印度文学在中国所起的一些影响 。

他从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 天问 里发现了印度寓言和神化传入中国的痕迹:即 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 。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的说法在中国虽说由来已久,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国产,它是来自印度。

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 梨俱吠陀 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里有兔子。

季羡林先生认为,印度的月兔故事早于中国,至迟在屈原生活的公元前4世纪即已传入中国。

他还指出 战国策 楚策 里 狐假虎威 的故事、 曹冲称象 的故事、 鹦鹉灭火 的故事等都源于印度。

以及 古镜记 的框架式结构,变文中散文韵文相交错的叙述方式, 黔之驴 的寓言故事,元代戏曲的内容等等,都不难从印度相对应的作品中尤其是佛经中发现源头。

季羡林在大量考察了印度寓言故事是如何演化为中国故事的轨迹之后,总结出这样的文学交流规律: 印度人民首先创造,然后宗教家,其中包括佛教和尚,就来借用,借到佛经里面去,随着佛经的传入而传入中国,中国的文人学士感到有趣,就来加以剽窃,写到自己的书中,有的也用来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劝人信佛;个别的故事甚至流行于中国民间。

[3]在以后的研究中他沿袭了这一学术思路,并不断用研究成果证明其正确。

因此,他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的学术之路越走越坚实。

1963年夏,季羡林在改写的 五卷书 译本序 中,从 五卷书 中的寓言和童话在世界广泛流传述起,重点阐述了它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他71首先举出在汉译佛典里发现的不少 五卷书 中的故事。

继而又在佛教以外的书籍中,如 太平广记 、 梅诗话 、 雪涛小说 、 应谐录 等书中,发现从印度流传过来的故事,尤其是来源于 五卷书 中的故事。

季羡林先生辩证地指出,他不同意 故事同源论 的观点,但也不否认故事确实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事实。

统观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整个情况,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些故事传入中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见到20世纪60年代季羡林已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与独特的研究方法,即以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

正如他自己承认的: 先不管这些思想体系是否完整,思想却终归是有的。

简言之,我赞成比较文学研究直接影响的一派。

[2]2在沉寂了10余年之后,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扩大了范畴。

1978年底,他发表 西游记 里面的印度成分 一文,对中国古典名著 西游记 与印度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析与梳理。

陈寅恪曾经详细论证过玄奘三个弟子的故事演变过程中发现的印度成分,他在此基础上,指出 西游记 中的东海龙王、僧魔斗法、孙悟空杨二郎斗法等,都和印度文学有关联。

这些例子已经足够说明 西游记 中许多故事是取自印度的。

尤为值得提及的是颇有争议的孙悟空的来源问题。

他力避陈寅恪和鲁迅的主张,认为: 不能否认孙悟空与 罗摩衍那 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

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把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了起来,再加以幻想润饰,塑造成孙悟空这样一个勇敢大胆、敢于斗争、生动活泼的、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既有很高的创造力,又擅长博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补充发挥,化为己有。

因此,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学对异域文学的影响接收史,中印文学之间尤其如此。

正如季羡林于1982年三联书店出版的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的 前言 中所指出的 我自己从大学念书起,就对中印文化关系的历史发生了兴趣。

浏览所及,陆续搜集过一些资料,作过一些笔记。

他认为: 长达二、三千年的中印友好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这样的。

1979年季羡林先生在 社会科学战线 上发表了 泰戈尔与中国 一文,全面总结了泰戈尔与中国作家及文学的关系。

同年9月,他又在翻译印度大史诗 罗摩衍那 的同时, 读了大量的书籍,思考了一些问题,逐渐对于 罗摩衍那 有关的一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他将其中那些 迥乎不同 但又是 深思熟虑 的看法写了出来,写成专论 罗摩衍那初探 。

在书中论述 与中国的关系 一节时,钩沉梳理了汉译佛经中诸多有关 罗摩衍那 的内容,以说明这部大史诗通过佛经在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