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资料

合集下载

[精品]高中三年级学习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季羡林1

[精品]高中三年级学习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季羡林1

人物(季羡林1)一、人生缩影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二、懿行美德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的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

新生暗想: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分析:有人评价季羡林,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

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落入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

适用话题朴实、境界、爱心、平凡与伟大2.礼貌待人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

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

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

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最后的大师”,这个已被用滥的称谓,现在用在季羡林身上,或许才是最恰当的。

他的去世,使我们不仅损失了一位文化老人,同时也带走了20世纪那一辈学人最后的学术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师出自“草根”季羡林,字希逋,生于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911年8月,山东清平县(今属临清市)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在当时能店铺的年轻人,非富即贵。

但季羡林不是。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清平是全山东最穷的县,官庄是全县最穷的村,而我又出生在全村最穷的人家。

”在他的早年回忆中,唯一的关键词就是饥饿,能吃上一顿白的(面),曾是他最大的奢望。

季羡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始于6岁那年的第一次背井离乡。

依靠在济南谋生的叔父接济,他有机会进城读书。

在济南,这个敏感而聪慧的农村孩子,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他接受的基本是现代教育,他的中学老师中有前清的状元,也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鲁迅的好友董秋芳。

在校园里,他还遇到了作为教师家属的上海滩“文小姐”丁玲,她穿着高跟鞋一瘸一拐的摩登形象,让他记忆深刻。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取了当时最好的大学:北大和清华。

为赶上“出国热”,他最终选择了出国更容易的清华,入西洋文学系。

但他很快就不满意了,因为系里的外国老师们大多只会照本宣科,基本属于“误人子弟”。

倒是一些旁听课,如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朱光潜讲的美学,让他感觉如醍醐灌顶,以至于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方向。

在清华,季羡林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文青。

常与同学李长之、吴组缃、林庚等交游,指点江山、品藻人物,人称清华“四剑客”。

像今天的文学青年韩寒一样,他们会为“茅盾是不是好作家”这样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学生时代,他已开始在著名的《大公报》等报章副刊发表文章。

1934年清华毕业后,无权无势的季羡林一度遭遇“就业难”,只得“改行”回济南中学教国文。

一年后,他终于等到了一个难得的出国机会,考取了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交换研究生,撇妻别子,第―次踏上出国之路。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DOC)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DOC)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人物简介:“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有人评价季羡林:“他就是大海,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到底。

”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与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第一篇留德十年: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一.高考数学4分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

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

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

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

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上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

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

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

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

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

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

我当时哪里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我们家,我父亲一辈,大排行兄弟十一个。

有六个因为家贫,下了关东。

从此音讯杳然。

留下的只有五个,一个送了人,我上面已经说过。

这五个人中,只有大大爷有一个儿子,不幸早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我生下以后,就成了惟一的一个男孩子。

在封建社会里,这意味着什么,大家自然能理解。

在济南的叔父只有一个女儿。

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要把我送到济南。

当时母亲什么心情,我太年幼,完全不能理解。

很多年以后,我才听人告诉我说,母亲曾说过:“要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这一句不是我亲耳听到的话,却终生回荡在我耳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

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

季羡林cym

季羡林cym

主要译著 《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 (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 《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 《安娜·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 战前,剑桥大学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 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 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 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 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 流。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回国后,季羡林受到北大的优待,本已打消了去剑桥任教的 念头,可是面对中国图书馆梵文典籍空空如也的现状,他又感到 前途黯淡。剑桥大学丰富的藏书、优越的研究条件,令他向往不 已。最后,他决心回济南老家看看,再作决定。 • 当他迈进老家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家庭经济困难的 程度远比他想象中要严重很多,两个孩子瞪大眼睛望着陌生的父 亲.眼前的一切另他痛苦万分,流下了眼泪.悔恨、内疚、痛苦的 心情一齐涌上心头,他立即作出决定:拒绝剑桥大学的聘请。 • 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不是 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 担起来。”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 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
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 欲。一介布衣,言有物, 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 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 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 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
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 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 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 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怀念母亲》、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中国国学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先写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民种花都是给别人看的,然后写了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美丽的花依然开在家家户户的窗口上,最后写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词句解析
句子理解
(1)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同时,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

时隔四五十年后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词语理解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温柔美好地笑了笑(多指女性)。

家家户户: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

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