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介绍

合集下载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1]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季羡林,这位被誉为"国学泰斗"的大师,在学术上极具天赋,博学多才。

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他的搞笑一面,这也是他们老年时代的一些小趣事。

1. 季教授和电脑季羡林虽是教育家,但可不算是电脑高手。

有一次,他去健身房洗手间,看到一台电脑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关机"按钮。

于是,他好奇地问其作用,♀♀♀♀♀♀『依枪捎笳幸愠芯姓悸芄舸嵝250元,需要关机请务必点一下。

季羡林笑称自己在电脑上支出的第一笔,花了250元。

2. 季教授和妻子有一次,季羡林的妻子请他喝西北风,他带着幽默自嘲的味道说,自己的妻子是不懂得爱护丈夫的。

要是肚子痛、胃口不好、头痛、想吃什么,就别指望她会多关心。

但是,季羡林说,这也无所谓,反正媳妇是床上跟前的人,跟屁股后的地板也差不多。

3. 季教授与菜市场季羡林曾说过,他我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的好男儿。

但是,和其他正常人一样,他也有自己的糊涂时刻。

一天,季羡林和一位朋友来到菜市场,朋友选菜,他来杯茶。

茶到了,季羡林喝着喝着,忽然大喊"这茶咋这么咸啊?",众人一片哄笑。

4. 季教授与打呼噜据传言,季羡林在读书时就有打呼噜的毛病,一度遭遇过室友怒斥的困境。

后来他在讲学过程中也曾有过一次小尴尬:讲到一半,突然停顿,伸手遮住口鼻,大声道"我不打呼噜!",学生们一阵哄笑。

季羡林也因此发誓,讲学时不再诺曼床。

但是,这样的传言是否属实,我们也并不知道。

5. 季教授与电话一年春天的下午,季羡林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句"泼水上门了"。

季羡林嘻皮笑脸地说:"我给你派一辆出租车,你漏斗里面来找我谈事情。

"在电话那边,听到这句话的人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断了线。

季羡林对课堂的认真和对学术的精深,会长留在人们心中。

他的搞笑无处不在,却无一不让人感到心灵的温暖和感动。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912年,逝于2008年,享年96岁。

他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以清晰明快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风格闻名。

季羡林坚持推崇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他通过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学术知识。

他的教课方式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季羡林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机会。

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除了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季羡林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教育改革。

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教育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位,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季羡林一生兢兢业业,不负韶华。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风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他的事迹和学识将继续激励和启迪后人,成为一座永恒的学术灯塔。

总结起来,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界的巨擘,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简介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简介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简介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文化人,被誉为“文化名家”。

他的一生才华横溢,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教育理念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成就,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季羡林始终怀抱一颗对学问的热爱之心。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化,从中国古代文明中汲取智慧,为学术界贡献了众多富有创见的著作。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学术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

他的专著《宋代文化史稿》、《季羡林书信集》等被广泛引用,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季羡林在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眼光。

他在教育事业的坚持和推动下,为中国青年的学术成长和终身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倡导的“三重人格培养”理念,即培养学生个人品质、社会责任和学术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用学问和智慧回报社会。

第三,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他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工作,努力挖掘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传承。

他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中,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世人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文化图景,传递了东方人文思想的价值观和智慧。

最后,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公益的奉献上。

他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他倡导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的公共事务发声和贡献智慧,为社会变革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季羡林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学者和文化名家,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无疑是深远的。

他对学问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投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公益的奉献,使其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事业的杰出代表。

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

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

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导语: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欢迎借鉴!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

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解读者”。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中一篇关于海棠花的散文尤为脍炙人口,题为《海棠花》。

海棠花,又称“月下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富有诗意的花。

它与梅花、兰花、菊花并列为“四君子”,被誉为“花中贵妇”。

季羡林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文笔写下了这篇关于海棠花的散文,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朵美丽的花。

文章开头,季羡林以一个寓言故事引入海棠花的主题。

他讲述了一个小鸟与一棵海棠树之间的故事。

小鸟为了寻找美丽的花儿,飞过了山川河流,最终来到了海棠树的身边。

小鸟发现,海棠花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的艳丽,但却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气息,让人心生喜爱。

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季羡林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季羡林通过对海棠花的特点和品质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海棠花的赞美之词。

他说海棠花的花瓣红艳如血,绽放在树上,犹如一颗颗红宝石。

海棠花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的娇艳,但却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气息,给人一种温婉宁静的感觉。

季羡林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季羡林通过对海棠花历史典故的介绍,进一步展示了他对海棠花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讲述了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关于海棠花的描写,以及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写的《海棠诗》。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海棠花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季羡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意。

季羡林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了他对海棠花的情感:“海棠花,绽放在了我的心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海棠花的深深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整篇文章通过对海棠花的赞美和研究,展现了季羡林对海棠花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季羡林的这篇《海棠花》散文,不仅是对海棠花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海棠花的描写和研究,季羡林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朵美丽的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季羡林我的第一位老师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第一位老师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第一位老师读后感摘要:一、引言1.提到季羡林的作品《我的第一位老师》2.表达读后感二、季羡林与《我的第一位老师》1.介绍季羡林的背景及成就2.简述《我的第一位老师》的内容与主题三、感想一:对教育理念的启示1.从季羡林的回忆中了解传统教育方式2.思考现代教育的不足与改进四、感想二:对师生关系的反思1.季羡林对第一位老师的感激之情2.现代社会中师生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五、感想三:对个人成长的思考1.季羡林在第一位老师影响下的成长2.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他人六、总结1.重温《我的第一位老师》的感悟2.表达对季羡林的敬意及感激正文:季羡林的《我的第一位老师》让我深感启发。

季羡林作为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的经历和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这篇文章中,他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第一位老师,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季羡林是我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精通多种语言,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我的第一位老师》讲述了他在山东农村的一位启蒙老师,这位老师不仅教给他知识,更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影响了他的一生。

从这篇文章中,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季羡林的时代,教育强调的是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虽然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这些传统观念,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优秀元素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师生间的尊重与关爱等。

在阅读《我的第一位老师》的过程中,我对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老师忙着传授知识,学生忙着应付考试。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种关系,让师生之间建立起更为亲密、和谐的关系,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此外,季羡林在文章中对个人成长的思考也让我颇有感悟。

他在第一位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介绍
导语: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

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很少有人了解。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

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

彭德
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

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

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

她应该榜上有名。

”他自从1929年结婚。

到1994年妻子去世。

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

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

1935年。

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

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

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

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

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

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

这可难住了季羡林。

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

更不会打字。

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

每天晚上7点半后。

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

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

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

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

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

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

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

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

而她纤细
的手指。

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

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

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

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

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

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

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

但是。

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

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

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

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

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要回到祖国去……” 。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

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

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

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

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

一等就是60年。

为了季羡林。

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

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

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

有一天。

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

表示很
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

吩咐叫人去买。

说“书是给人看的。

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

也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

大家都来伸手。

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

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

一趟一趟买了600本。

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六、传达室的翻译:
“文革”期间季老先是蹲牛棚。

后来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

在传达室当门房。

他除收发信件报纸外。

就在那里翻译。

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

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

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

躲在角落逐字翻译。

他说严复翻译。

“一名之力。

旬月踟蹰”。

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

失神落魄”。

文革结束。

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翻译才完成了前三篇。

《罗摩衍那》多达八万行。

是古印度悲欢离合有爱情史诗。

对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西游记》里可以找到影子。

时至今日。

在泰国的很多寺庙里。

都绘有罗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画。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

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

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
的。

为了写《蔗糖史》。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

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

风雨无阻。

“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