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与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的感情世界:死生契阔 情深难了 转载

季羡林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真情才会通过文字倾泻出来,感染每一个人。
极重感情,决不忘恩,这8个字是季羡林给自己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感情轨迹。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离开母亲,是永久的悔?赋得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在望九之年写下的一篇文章,他的永久的悔,就是儿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6岁时,季羡林离开家乡,到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从此以后,就离开了母亲,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但都是由于回家奔丧,留的时间也都很短暂。
那时,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季羡林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回到老家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
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会泪流不止。
祖国,是他的另一个母亲。
无论是在留德期间,还是回到祖国在北大工作时,他都怀着对祖国如同母亲般情感,践行着爱国这一诺言。
他曾经说过: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每一粒灰也是爱国的。
在德国留学的日子里,他几乎时刻牵挂着两个母亲,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的以外,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家。
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
最怀念曾经温馨的家年过九旬,季羡林经历了身边亲人一个个地离去——夫人、女儿、女婿都在十几年前相继去世,与唯一的儿子也是关系疏离,直到季羡林生命的最后半年,父子二人才重归于好。
臧克家的故事

臧克家的故事臧克,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父母辛勤劳作,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温饱,更别提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了。
然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臧克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从小,臧克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勤奋。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擅长各种体育运动,是村里的尖子。
尽管周围的环境并不支持他的成长,但臧克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努力向上的态度。
在高中毕业后,臧克没有选择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留在家乡务农,而是决定外出打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他在城市找到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每天辛苦劳作,只为了能够挣得更多的钱,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眷顾着努力的人。
臧克在城市打工的生活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生活条件艰难。
但是,臧克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经过几年的打拼,臧克终于有了一些积蓄。
他决定回到家乡,帮助父母改善生活。
他开始种植一些特色农产品,希望能够通过销售赚得更多的钱。
他利用自己在城市学到的知识,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臧克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种植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帮助了家人,还带动了周围的农民脱贫致富。
臧克也成为了村里的名人,他的故事被许多人传颂。
如今,臧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困的农村孩子,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
臧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村孩子的成长经历,更是对生活的坚守和对梦想的追求的真实写照。
臧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努力改变命运,勇敢追求梦想”的真正含义。
臧克家关于珍惜时间 的诗句

臧克家珍惜时间的诗句
老黄牛
块块荒田水和泥,
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待扬鞭自奋蹄。
解析:“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描绘了老黄牛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它在一块块的荒田中拉犁翻地,在水和泥中跋涉,但它任劳任怨,不畏艰难和单调,不停东来西去地深翻细作。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是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对老黄牛精神的概括和升华。
意思是说:老牛也和农民一样知道春光的珍贵,所以不等使唤它的人扬鞭催促,它自己便用力奋蹄前行。
赠季羡林
年年各自奔长途,
把手欣逢惊与呼。
朴素衣裳常在眼,
遍寻黑发一根无。
解析:这是臧克家当年赠与季羡林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两个人交往的时候都还年轻,臧克家还在支持季羡林追求进步,没想到二十八年后再次见面,时光荏苒,季羡林已经满头白发了。
衣着恍如昨日,岁月却已偷偷溜走。
年华易逝,韶光不再,这首诗歌勉强算是告诫人们珍惜时光吧。
控制情绪,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深度好文)

做个优秀的人,需要的不只是才能,很多时候需要坚忍和镇定。
如果一个人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那么势必会让他陷入情绪束缚中去,抑制了他才能的发挥,最终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
控制情绪,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
国学大师季羡林和臧克家曾在小饭馆吃饭时,季羡林因为帮忙扶起一个摔在地上的孩子,而被孩子妈妈误以为欺负小孩:“一个大人干嘛欺负小孩,要是我儿子受伤了,跟你没完”。
幸好周围的顾客看不下去,指责女人蛮不讲理。
是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人呢?
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明明被人误解了,她骂你,你为何不还嘴?季羡林笑笑说,大家都看着呢,何须解释。
镇定地面对脾气暴躁的人,他进,你退,就永远不会吵架。
处理不必要的争吵,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笑置之。
退一步海阔天空,万万不可为逞一时之快,冲动妄为,惹出祸端。
面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很难处理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会因沉不住气而发脾气,变得暴躁起来,但是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温和的性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事情的解决,能够帮人清除障碍,进而远离纷争。
一个人的成熟,大部分时候,就是从学会控制情绪开始的。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控制情绪,在生活中才可以游刃有余。
闻一多高徒臧克家的诗9首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7、《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
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哪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9、《春鸟》
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
睁大发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
你真理一样的歌声。
我吐一口长气,
捐一下心胸,
从床上的恶梦,
走进了地上的恶梦。
歌声,
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
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像你一样,
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的发痒。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听越灿烂,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齐按着生命的键。
美妙的音流,
从绿树的云间,
从蓝天的海上,
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
是应该放开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节,
歌声的警钟,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学习生活的稳定剂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学习生活的稳定剂他戏称自己是"三朝元老",一生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卓越成就。
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就是季羡林,他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那些常人难以超越的成就,而是他永远保持着一份绝无仅有的清醒、坦荡与真实。
季羡林: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学习生活的稳定剂01季羡林是我们国家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的人称他为国宝级的人物,可是季羡林却撰文,坚辞这三个称号,他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对于学界泰斗,季羡林写道:"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季羡林认为自己只是一介教书匠而已,至于成绩也没有别人夸的那么大,所以不能够担当"学界(术)泰斗"的这个称号,他要人们把他头顶上的这个"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至于国宝,季羡林更是不认同这样的称谓,他说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被一位官员称为国宝,他当时就十分惊愕,因为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
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季羡林的"三辞"在媒体上一发表,一下子引起各种议论,有为季羡林叫好的,也有说季羡林炒作的,更有些不了解的人说季羡林是倚老卖老,故意用"三辞"来换得这三个称号。
控制情绪,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

控制情绪,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谁都有情绪的时候,而生活的高手,一定是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国学大师季羡林和臧克家曾在小饭馆吃饭发生的一件事:季羡林因为帮忙扶起一个摔在地上的孩子,而被孩子妈妈误以为欺负小孩,还被骂成:“一个大人干嘛欺负小孩,要是我儿子受伤了,跟你没完”。
幸好周围的顾客看不下去,指责女人蛮不讲理:“是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你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人呢?”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你明明被人误解了,她骂你,你为何不还嘴”?季羡林笑笑说:“大家都看着呢,我何须解释”。
情绪见人品,正如老话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你的情绪里,藏着你的气度和人品。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管理情绪。
中医常说:过喜伤心,盛怒伤肝,悲痛伤肺,思虑伤脾,恐惧伤肾。
这正说明了: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比如工作压力大的人多半有肠胃疾病;好强而不如意的人一般有头痛;过度焦虑的人容易脱发;经常生气的女性容易乳腺增生。
人的身体是一切的根本,脾气不好的人,一般身体也不会太好。
真正的养生,不是住好房子,不是吃保健品,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那怎样克服不良情绪的侵扰呢?有几个小方法,帮助你调控负面情绪:1、寻找原因当你闷闷不乐或者忧心忡忡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原因。
2、睡眠充足睡眠不足对我们的情绪影响极大,对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烦心的事更能左右他们的情绪。
3、亲近自然亲近大自然一直被认为是放松心情,抚慰情绪的好办法。
4、积极乐观我们心情的不同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让我们给负面情绪加固上一道堤坝,让自己从情绪的奴隶升华为情绪的主人,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著名诗人臧克家与临清

著名诗人臧克家与临清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
1934年至1937年在临清省立十一中任教,期间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大部分以《运河》为书名在当时结集出版。
臧克家自小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非常浓厚的环境里。
祖父、父亲、叔父都爱读诗、吟诗,他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使他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和苦难以及社会的不公,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埋下了同情劳动人民的种子,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主题。
1930年臧克家报考山东大学中文系,数学考了零分,看语文考卷极严的闻一多先生,给他的作文卷子打了98分,而其他考生很多都是5分、10分,得60分就不容易了。
打动闻一多先生的是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求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这三句杂感极富哲理,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向往新生、对人生社会的强烈感受。
闻一多先生破格把臧克家录取了。
臧克家上学期间,在许多全国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诗作。
1933年出版了诗集《烙印》,受到闻一多、梁实秋、茅盾、老舍、韩侍桁等名家的肯定与赞扬。
闻一多在《烙印》序文里说:“克家的诗,没有一句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当时茅盾先生断言:“在目前的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抗日战争时期,臧克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写下了大量诗歌散文。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诗歌创作、评论及《诗刊》编辑工作,对我国诗歌及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曾担任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他的诗作《有的人》、《老马》等,散文《毛主席望着黄河笑》一度被选人中学课本。
臧克家是毛泽东的诗友,毛泽东常就新诗问题与他切磋。
2002年,凝结臧克家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出版。
臧克家对运河文化和临清文化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克家与季羡林的故事
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村;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
二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尽管臧克家长季羡林6岁,但两人同为齐鲁同乡,又系中学同学,志同道合,有着真挚醇厚的友谊。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
当时给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羡林虽然留学德国10年,但身上毫无洋气,衣着朴素,本真敦厚,言谈举止,依然带着山东人的气质和风度。
这使臧克家油然而生敬意。
一周后,臧克家到了上海,担任《侨声报》副刊主编,居虹口东宝兴路138号报社宿舍。
说来有缘,季羡林亦步尘而至。
他带来了五六大箱书,与臧克家住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抵足而眠,一盏“泡子灯”照着两人彻夜长谈。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当时,季羡林
住翠花胡同,此处是北京大学
的宿舍区,臧克家则住笔管胡
同,两人时常互访。
季羡林住
的是两间西房,几架书籍,占
去了屋之大半。
院落廓大,杂
树阴森,古碑数幢。
臧克家每
至此地,不乏荒漠凄冷之感。
季羡林却并不感到寂寞,反而
以为环境悠远清静,正宜读
书。
上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到济南参加人代会,恰遇季羡林在家(此时季羡林已被北京大学聘为东语系主任),乃往访。
季羡林热情地留臧克家在家吃饭。
饭罢,季羡林推心置腹地对臧克家说:“我准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党做事,你看我条件行吗?”
臧克家听了很受感动,当即说:“咋不行呢,你多年来工作出色,党和
人民都信任你,你应该写申请书!”
季羡林高兴地点点头,果然按臧克家说的去做了。
粉碎“四人帮”后,季羡林肩上工作负担繁重,社会兼职越来越多,一时竟达30余项。
1979年,臧克家至八宝山参加游国恩先生追悼会,以为一定能够与季羡林相逢,结果季羡林未到,这使臧克家觉得惊异。
思及季羡林极重友情,又办事认真,更何况是治丧委员,何故缺席呢?后来见面问及此事,季羡林幽默地对臧克家说:“那一天,比较重要的会议有三个,只好向逝者请假告罪了。
”
因为工作之需,季羡林经常出国。
出国前总免不了先告知臧克家一声,打电话或写信。
出国归来,又总是带点外国“小玩艺儿”送给臧克家,以作纪念。
有一次,他要到非洲去,对臧克家说,飞机一翅子十万八千里,在短短的几天里要跑七八个国家。
大约在1951年前后,他去印度,回来带给臧克家一束孔雀翎毛,20余支,臧克家保存了40余年,翠色未变。
季羡林由国外回来,又总喜欢写几篇散文,发表在报刊上,记叙和描写出国访问的状况,真挚诚恳,富有文采,臧克家读后颇觉耳目一新,便给季羡林写信,希望他多写一些。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
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
年年各自奔长途,
把手欣逢惊与呼!
朴素衣裳常在眼,
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读了臧克家的赠诗,复函称赞:韵味无穷!
臧克家又回信对季羡林说:“你的头发虽然全白了,但却精力充沛,工作劲头十足啊!”
上世纪80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羡林总会到臧克家处拜访,老友相聚,欢度节日,滔滔话语,似长江流水不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