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

合集下载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季羡林,这位被誉为"国学泰斗"的大师,在学术上极具天赋,博学多才。

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他的搞笑一面,这也是他们老年时代的一些小趣事。

1. 季教授和电脑季羡林虽是教育家,但可不算是电脑高手。

有一次,他去健身房洗手间,看到一台电脑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关机"按钮。

于是,他好奇地问其作用,♀♀♀♀♀♀『依枪捎笳幸愠芯姓悸芄舸嵝250元,需要关机请务必点一下。

季羡林笑称自己在电脑上支出的第一笔,花了250元。

2. 季教授和妻子有一次,季羡林的妻子请他喝西北风,他带着幽默自嘲的味道说,自己的妻子是不懂得爱护丈夫的。

要是肚子痛、胃口不好、头痛、想吃什么,就别指望她会多关心。

但是,季羡林说,这也无所谓,反正媳妇是床上跟前的人,跟屁股后的地板也差不多。

3. 季教授与菜市场季羡林曾说过,他我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的好男儿。

但是,和其他正常人一样,他也有自己的糊涂时刻。

一天,季羡林和一位朋友来到菜市场,朋友选菜,他来杯茶。

茶到了,季羡林喝着喝着,忽然大喊"这茶咋这么咸啊?",众人一片哄笑。

4. 季教授与打呼噜据传言,季羡林在读书时就有打呼噜的毛病,一度遭遇过室友怒斥的困境。

后来他在讲学过程中也曾有过一次小尴尬:讲到一半,突然停顿,伸手遮住口鼻,大声道"我不打呼噜!",学生们一阵哄笑。

季羡林也因此发誓,讲学时不再诺曼床。

但是,这样的传言是否属实,我们也并不知道。

5. 季教授与电话一年春天的下午,季羡林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句"泼水上门了"。

季羡林嘻皮笑脸地说:"我给你派一辆出租车,你漏斗里面来找我谈事情。

"在电话那边,听到这句话的人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断了线。

季羡林对课堂的认真和对学术的精深,会长留在人们心中。

他的搞笑无处不在,却无一不让人感到心灵的温暖和感动。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912年,逝于2008年,享年96岁。

他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以清晰明快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风格闻名。

季羡林坚持推崇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他通过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学术知识。

他的教课方式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季羡林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机会。

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除了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季羡林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教育改革。

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教育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位,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季羡林一生兢兢业业,不负韶华。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风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他的事迹和学识将继续激励和启迪后人,成为一座永恒的学术灯塔。

总结起来,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界的巨擘,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知识讲解

《我的童年》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当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他创作了许多散文,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他曾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我的童年》写于1986年6月6日,这时的季羡林早已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本文中的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灰黄的童年。

知识积累1.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肃然,十分恭敬的样子。

2.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3.伶仃..(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4.龙肝凤髓.(suǐ):比喻极其难得的珍贵食品。

5.琐.(suǒ)事:细小零碎的事情。

6.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7.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8.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9.蹿.(cuān)房越脊: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走(多见于旧小说)。

10.光大门楣.(méi):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门楣,门庭、门第。

11.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

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12.朝廷.(tíng) 13.生疏.(shū) 14. 教谕.(yù) 15.盐碱.(jiǎn)16.一垄.(1ǒng) 17. 麦穗.(suì) 18. 私塾.(shú) 19.椽.(chuán)子考题例析1.(2015•湖北黄冈中考)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A.祈祷.(dǎo)恻.(cè)隐倒坍.(tā)龙吟凤哕.(huì)B.嗔.(chēn)怪涟漪.(qǐ)遒.(qiú)劲忍俊不禁.(jīn)C.阔绰.(chuò)伶.(líng)仃逶迤.(yí)鳞次栉.(jié)比D.真谛.(dì)炽.(chì)热酝酿.(niàng)惟妙惟肖.(xiào)2.(2015•云南中考)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解读者”。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中一篇关于海棠花的散文尤为脍炙人口,题为《海棠花》。

海棠花,又称“月下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富有诗意的花。

它与梅花、兰花、菊花并列为“四君子”,被誉为“花中贵妇”。

季羡林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文笔写下了这篇关于海棠花的散文,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朵美丽的花。

文章开头,季羡林以一个寓言故事引入海棠花的主题。

他讲述了一个小鸟与一棵海棠树之间的故事。

小鸟为了寻找美丽的花儿,飞过了山川河流,最终来到了海棠树的身边。

小鸟发现,海棠花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的艳丽,但却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气息,让人心生喜爱。

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季羡林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季羡林通过对海棠花的特点和品质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海棠花的赞美之词。

他说海棠花的花瓣红艳如血,绽放在树上,犹如一颗颗红宝石。

海棠花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的娇艳,但却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气息,给人一种温婉宁静的感觉。

季羡林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季羡林通过对海棠花历史典故的介绍,进一步展示了他对海棠花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讲述了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关于海棠花的描写,以及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写的《海棠诗》。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海棠花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季羡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意。

季羡林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了他对海棠花的情感:“海棠花,绽放在了我的心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海棠花的深深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整篇文章通过对海棠花的赞美和研究,展现了季羡林对海棠花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季羡林的这篇《海棠花》散文,不仅是对海棠花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海棠花的描写和研究,季羡林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朵美丽的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名人偏科的例子

名人偏科的例子

名人偏科的例子
名人偏科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罗家伦: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

在1917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文科,虽然数学成绩为零分,但因为作文被胡适打了满分而破格录取。

2. 钱伟长:他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虽然文史双百总分只考了225分,化学加数学共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但他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3. 吴晗: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明史专家,在报考清华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

清华大学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

4. 季羡林:他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高考时文史极优,数学只考了4分。

5. 马云:他是电子商务的巨擘,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数学只考了6分。

这些名人的偏科经历表明,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有时候,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可能并不在考试科目上,而是在其他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是著名的教育家,你都了解哪些关于它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

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

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

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
“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

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

她应该榜上有名。

”他自从1929年结婚。

到1994年妻子去世。

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

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

1935年。

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

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

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

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

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

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

这可难住了季羡林。

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

更不会打字。

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

每天晚上7点半后。

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

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

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

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

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

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

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

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

而她纤细的手指。

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

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

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

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

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

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

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

但是。

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

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

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

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

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要回到祖国去……” 。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

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

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

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

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

一等就是60年。

为了季羡林。

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

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

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

有一天。

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

表示很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

吩咐叫人去买。

说“书是给人看的。

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


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

大家都来伸手。

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

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

一趟一趟买了600本。

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