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

合集下载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生平简介学习经历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

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

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

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工作经历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期间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

经典语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对许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季羡林的一生是怎样

季羡林的一生是怎样

季羡林的一生是怎样季羡林是中国语言及文学方面的行家,季羡林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文学研究上。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季羡林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的一生简介季羡林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

季羡林从小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父亲没有很好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全凭母亲一人,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课外书,因此季羡林在启蒙教育阶段几乎就只能学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在季羡林刚成年后便被家里要求娶了一位知识水平低的传统妇女,尽管交流有障碍,但他们也十分和谐的度过了彼此的一生。

在六岁的时候被叔叔接到济南读小学,初高中,虽然当时季羡林成绩一般,但他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已经显露出来,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专修小语种德语,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在此时期季羡林已经有机会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职位是节节攀升,因为能力高,从主任升到了副校长的职位,最后进入科学院。

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着政协委员一职。

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

所以季羡林有能力担任中国语言学会长一职位。

季羡林婚姻怎么样季羡林从小生活在叔叔家,然后再十八岁的时候就和彭德华结婚了。

季羡林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父母之命,但是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化,其实说起来和季羡林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在生下儿子之后,季羡林觉得自己的婚姻太过窒息于是离开。

之后的十年时间季羡林都在德国留学,还结识了一位德国的女人。

这个德国女人和季羡林非常的默契,并且还帮助季羡林打印论文,他们走过了哥廷根的每一个角落,季羡林虽然对自己的婚姻有些失望,对这位德国小姐也有些喜欢,但是季羡林身上的责任感让他停止了这份感情,并且回到了中国老家。

季羡林婚姻中,其实双方都是不幸福的,就连他的儿子季承也认为彭德华是孤独的过了一生,她没有享受到来自丈夫的关爱,在季羡林出国那么长的时间内,彭德华在老家照顾长辈,抚养孩子,为这个家付出了一生,但是她和季羡林婚姻却是冰冷孤寂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03 季羡林的文化观点
CHAPTER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尊重与传承
季羡林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 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传承。他强调对传统文 化的深入研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批判地继承
季羡林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 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剔除其中的糟粕,保 留和发扬其精华。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
勤奋好学
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学大师”。
精益求精
季羡林先生追求学术研究的精深和完美,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谢谢
THANKS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教育背景
01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士( 1934年)
02
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1940年 )
03
德国哥廷根大学梵文和巴利文 博士(1946年)
主要成就
深入研究印度语、梵语、巴利语等语言,为中 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等职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季羡林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 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比较
详细描述
季羡林在研究古代哲学时,注重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哲学 思想进行比较和对照,揭示了哲学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为世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中国文学史》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和解读, 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涵盖了中国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东方学学者,印度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散文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德、法语言及文学。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

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历任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多年致力于东方学,特别是印度学的研究、开拓工作,著述甚丰。

主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对印度中世纪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和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均有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羡林散文集》等。

在李铮编的《季羡林年谱》中,有对这篇散文背景的介绍:1959年,季羡林作为民间外交的使者,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50周年研究大会。

所以散文的后半部分写缅甸的夹竹桃,写它的象征意义,这都是他的真实经验和感觉。

而散文的前半部分,是中年人对童年的回忆,是朝花夕拾。

这部分最为独特。

尤其是少年对月光下夹竹桃想象的那段:“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读到此,我们不能不接受作者关于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判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生日
大家都以为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其实是8月2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大学时代专科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作品
1.《重返哥廷根》: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2.《老猫》讲述的就是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

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和其他的几只猫之间的故事。

3.《一条老狗》借一老狗的不离不弃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地愧疚。

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4.《人生》和《再谈人生》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

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的人生就是我们是被动的,但要在命运的安排下要有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在这段日子里,除了继续被批斗、审讯以外,还被迫进行劳动改造。

当时,隔上几天,季羡林总会被批斗一次。

批斗的单位很多,批斗的借口也不少。

《牛棚杂忆》则讲述了“文革十年”在季羡林心中是一部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辛酸的记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工作
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婚姻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

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

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

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

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

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儿女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

季宛如有一子,是季羡林的外孙-何巍。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直到季老生病住院时才回到他身边。

经典语录
1.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2.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3.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与清华、北大渊源
清华好比中国古代“诗仙”李白,北大好比“诗圣”杜甫。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有《清华颂》。

德国情缘
1933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

在德国时喜欢一位德国女孩叫伊姆加德,他们在打字机的巧合下相识并相爱,但最后季老还是回国了。

2000年,香港电视台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时,伊姆加德还在人间。

还是那个房间,还有洁白的桌布,银灰色的老式打字机,桌前并排放着小方凳和深蓝色沙发椅……伊姆加德说:“瞧,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直在等他回来。

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甚至还能打字!”(或许季老一辈子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女人在遥远的异国深深地爱着他,就那样伴着那台打字机等了60年,付出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终生未嫁。

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值得人一生追求的爱情。


故居被盗
一度沸沸扬扬的季羡林遗产风波,在季羡林去世后曾暂归寂静,不想此事又起波澜。

季羡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羡林位于北大朗润园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册古书和一些雕塑、文物丢失,12月16日,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报案,并向北大校方反映情况。

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在博客中说,失窃物品价值起码以百万计。

读季老的文字,多了份宁静、平淡、致远,少了些许躁动、庸懒、浅显。

季老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16889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