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季羡林的故事

合集下载

季羡林抄书的故事

季羡林抄书的故事

季羡林抄书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

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

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打那以后,我一次次反省自己:虽然那时我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是怕回不了家,可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我心存侥幸,管不住自己。

是啊,好多人不也如此?在违背社会公德的时候,总是自我安慰:“就这一次,没关系。

”、“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没人知道”……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人们还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吗?排队,并不是法律强制的规则,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德。

10岁时,拿破仑到了巴黎的布里恩诺少年军校读书。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已中途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从而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活。

更要依据江苏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从多元史观新角度重新整合高中教材。

主干知识的整合必须关注系统性,条理性,更要把握规律性。

须把握规律性的内容始终贯穿历史教学和复习中。

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且经济史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联系密切。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他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布衣情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

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

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一个细小的习惯,就能勾起往事。

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

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戚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小季羡林最尴尬难熬的时候,他不愿意往自己的碗里搛菜,所以吃得很快,盼着吃完赶快离开。

季羡林名人轶事

季羡林名人轶事

季羡林名人轶事1947年夏天,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应酬颇多,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

每逢季羡林的生日这一天8月6日,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

2001年8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季羡林回故乡,庆祝季羡林的九十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季羡林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

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

可是他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

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

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季羡林常到迈耶加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但是,季羡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与伊姆加德恋爱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然而,放弃这段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

最终,他做出决定,回到中国,不再与其联络。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

有读者读过《留德十年》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寻找到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季羡林的故事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

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

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

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

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季羡林的故事2、用最便宜饭菜充饥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

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

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高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便宜的饭菜充饥。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季羡林这位大师。

您知道吗?季羡林小时候那可是个特别好学的孩子。

家里条件虽说不富裕,可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像小火苗一样燃烧着。

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成绩也是顶呱呱。

后来呀,他去了国外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可没退缩过。

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说说他对语言的热爱吧,他精通好多门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那都是信手拈来。

就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还有啊,季羡林写的那些文章,那叫一个精彩!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叫好。

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都融入到作品里,让咱们读者仿佛能走进他的世界。

他对待朋友和学生也是超级好。

总是耐心地倾听,热心地帮助。

在大家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季羡林还特别爱国,不管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

一有机会,就赶紧回来,把自己的所学都奉献给国家。

而且他这人特别谦虚,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哪怕别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他也总是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者。

怎么样,朋友,听我讲了这么多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是不是对这位大师更加敬佩啦?。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季羡林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对于当代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太熟悉了。

从地方报刊、中央媒体到普通读物、学术杂志,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

他的形象出现在银屏中,他的学术业绩登载在报刊上。

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他既有学术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适对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

刚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

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

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

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

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他“是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朴实带有豪华落尽的真淳,好像元好问所称颂的陶诗,这就更加令人尊敬”。

著名学者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永久的悔》拓展阅读-季羡林家庭情况

《永久的悔》拓展阅读-季羡林家庭情况

季羡林家庭情况长辈: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1929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

他离开的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

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

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

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

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

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

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

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儿子: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作为儿子的季承出2万,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

季羡林此时便扬言要与之断绝关系。

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

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

2002年,季羡林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

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

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着季羡林。

恩师朋友: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

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

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的故事
恩师朋友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

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

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

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

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

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

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

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

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

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

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

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

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

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

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

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

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

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

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

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

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谦和待人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
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