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外卖O2O案例
起底全美最大的餐饮配送网GrubHub 市值28亿美元

起底全美最大的餐饮配送网GrubHub市值28亿美元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不仅是运营模式发挥了作用,更是其口碑营销的结果。
据创始人Michael Evans透漏,最初利用美国一家NetPromoter公司来打响知名度。
NetPromoter类似于国内的大众点评网,口碑网一样,可以评价一家公司的用卢忠诚度,通过用户打分来衡量公司服务。
在该网站上的评分为62%,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客户体验,新用户就不断累积起来了。
创始人Michael Evans是程序员,白天挨家挨户给餐馆客户打电话甚至上门拜访,实际开发用晚上的时间。
而因为GrubHub的商业模式设计,从开始后不久就处于盈利的状态,这也是GrubHub可以坚持到2007年才b获得Amicus Capital 和 Origin Ventures A轮融资。
此前,GrubHub在没有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已经坚持了将近4年。
(公司发展里程碑)GrubHub的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因为GrubHub是嫁接商户和用户两端,所以GrubHub的服务也可分为对用户端和对商户端。
对用户来说:用户可以通过Grubhub网站或移动App,完成在线订餐。
根据自己的位置和喜好进行所在城市的餐馆搜索、下单并支付,然后,要求餐馆配送外卖(或者自己打包带走),通过“跟踪外卖(Track Your Grub)”的功能平台实时跟踪外卖的所在位置,等着吃就可以了,使用非常便捷。
而对于商户来说:GrubHub将为餐厅解决效率低下的食品分类和关联计费,聚合餐厅菜单数据库;为餐厅带来更多全菜单价格的订单、更高的外卖利润率、更多的新客,低风险高回报率及订单数据等优势。
Grubhub主要针对的独立餐厅(即非连锁餐厅),特别是店主自营的餐厅。
这些独立餐厅约占美国61%的份额,市场巨大、且高度分散。
餐厅经营外卖生意有以下几个痛点:接触用户困难;市场费用高;资金及资源紧缺;技术实力有限。
O2O的下一个风口:美国互联网订餐2.0模式的探讨

O2O的下一个风口:美国互联网订餐2.0模式的探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O2O 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了。
而过去几年的 O2O 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从标准化的商品,开始向非标准化的服务转变。
无论是线上和线下,都开始互相融合,仅仅占有 O2O 的一边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
而过去几个月,本地化 O2O,特别是对应社区的,对应懒人经济的 O2O 也一再被互联网大佬所提起。
未来的几年,货币化”懒人经济”或许是新的趋势。
O2O 中目前一个能明确看到的方向就是送餐服务。
大名鼎鼎的”饿了么”最近在花完大众点评 8000 美元投资后,非常可能再融资 3 亿美元以完成”跑马圈地“。
今天,笔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国最新的 O2O 外卖服务的主要商业模式。
Nicole Jensen 刚刚在她 iPhone 中的 Sprig 应用中下了一个午餐订单。
今天她叫的外卖是素食山羊奶酪配扁豆。
20 分钟后,这份外卖就送到了她在旧金山的家中。
Sprig 是由原来谷歌的执行大厨 Nate Keller 创立的,主要提供健康,具有当地特色,有机的食物。
他们提供的食物包括各种健康的蔬菜色拉。
午餐的起步价为 9 美元,晚餐起步价 10 美元。
Sprig 拥有 60 个员工,其中30 人在办公室工作,另外 30 人在厨房工作。
他们的宗旨是让客户吃到具有家庭感觉(home made)健康食物,以替代那些不健康的快餐外卖。
无独有偶,另一家互联网外卖公司 SpoonRocket 也以健康食物为目标。
这家公司在 2013 年在著名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创立。
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叫 Steven Hsiao 的亚裔,他把 SpoonRocket 看做是快餐 2.0 版本。
大学生是外卖服务最大的客户之一。
这点和饿了么由交大的学生创立,从学校开始的路径也类似。
但 SpoonRocket 也是提供比较健康的外卖食物。
他们的食物由曾经在好几个高端餐厅工作过的 Barney Brown 领袖烹饪。
欧美零售商O2O案例盘点

F O 舢 C 之 U 石 S
1 二 厂店 ” 。 在 品牌体 验店里 , 商品 都以全价销售, 顾客在这里感受到
2 01 4 年 ・ 第4 期
栏 目编辑 梁丽雯 E — ma i l : l i v e n 一 0 1 @1 6 3 c o n r
以方便快 捷 地在一天 内变换不 同的造 型 以吸 引不 同时段 的客流 。 由于采 用R F I D技术 , 梅 西的库存补货速度比原先提高了2 0 倍。 过去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 对星巴克中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把人们
留在店内享受星巴克独特的店面体 验 , 是我们 共同遵循 的经营哲学” 。 但中国又的确不 同。
信进 行营销。 在星 巴克 的咖啡杯 套上 , 会贴有
一
个带有二维码的宣传标签。 顾客用微信扫描
不一样的中国市场
经过多次市场 调研 , 星巴克 中国团队发现
信里与星 巴克 中国互动 , 就能听到不同类 型的
音乐。
“ 咖啡杯 套上的二 维码把 咖啡杯从一个 简单 的杯子 转化 成了品牌 , 成 为了向消费者进 行咖啡理念传播 的互动点, ” J wT 互动传媒 总 监邱有仁说 ,“ 我们希望 通过有趣 内容和颇具 互动性 的体验 来传播 咖啡理念并且建 立积极 的人 际关 系, 借此激发热烈 的讨论 , 让 人们脑
描加入购物清单并且打印, 顾 客能够直接通过 电子 邮件或F a c e b o o k 与朋友分享食谱 , 这给供
航, 同时也提 供谷歌钱包的支付服务。 顾客看
中了某样商品, 如果店内没有合适 的尺寸, 店员
应商提供了更多与购物者接触的机会。 另外, 这些设备将货架无限延伸 , 供应商可 以通过零 售商提供更多的产品系列。衄
国外的成功O2O模式

国外的成功O2O模式如今在国内,人们提到O2O,一般都会提团购,但是O2O的含义远远不是团购所能概括得了的,其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地电子商务的模式。
在国外,O2O的模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下面列举一些国外比较成功的O2O模式,或许可以给国内创业者以提醒。
UberUber是一个允许你通过手机购买一个私家车搭乘服务的应用。
其运作方式如下:下载Uber应用,发出打车请求;几分钟内一辆私家车来到你面前(该应用能通过GPS追踪定位私家车);支付和小费通过信用卡自动完成。
现在该服务已经在美国旧金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预计将会在其他城市展开。
虽然费用比出租车要高一半,但是其舒适和快捷却是出租车无法比拟的。
很显然它将给出租车行业带来重大革新。
JHilburnJ8Hilburn是一家允许男士购买个性化设计的衬衫和西裤的电子商务网站。
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高端设计服装。
如何运作?该公司在全国各地雇佣了一个800人的时尚顾问销售团队,他们会和客户约定时间拜访。
到达客户地点后,他们会量尺寸,并拿出许多面料让你选择帮助你挑选适合自己的类型。
然后客户就只需要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尺码,面料等信息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收到定制的服装了。
Jetsetter该网站属于奢侈品折扣秒杀网站Gilt8Groupe旗下,代表第二代旅行社。
他们通过一个200人的旅行报道记者网络来为会员计划出游旅行。
不过由于服务非常高端,价格也不菲。
比如3个小时的咨询,具体的旅游计划加上安排服务预订需要花费200美元。
而作为补偿,顾客通过Jetsetter订购酒店则会有返利。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游会选择在线旅游搜索引擎,但是更加高端的服务仍然需要依靠人工来完成。
Zaarly非要用一句话来描述Zaarly,那就是“移动版”的赶集、58同城。
Zaarly的概念很简单。
首先由有需求的用户发出需求,比如我想要买一台Mac电脑,打算什么时候、大概多少钱买,位置在哪里等。
三家国外“点评、团购、外卖”企业的商业模式

三家国外“点评、团购和外卖”企业的商业模式“点评、团购、外卖”大战最激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久,市场格局似乎已定,点评、团购、外卖已经不是媒体近期关注的焦点。
直到上个月情人节,美团低调的上线了打车业务(似乎也没有获得大众的很大关注?)对于美团打车,大众一方面觉得跟滴滴直接竞争会使消费者(包括司机和乘客)受益;另一方面引起大众的负面想法,团购故事讲不下去了,开始打车了。
不管是团购还是打车,都是一个烧钱烧出来的市场,在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的时候,只靠市场份额占有率来谈成王败寇似乎还是早了一些。
截至2016年底,美团的主营业务尚未实现盈利,并且出现了日渐下滑的迹象。
作为行业的老大,增速远低于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这似乎是衰败的信号。
2017年底与投资人签订的对赌协议到期(美团此前和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2017年底市值如果不达317亿美元,则赔偿投资人相当于投资金额120%的钱),从日益下滑的主营业务与打酱油的打车业务来看,美团在这场O2O行业卡位战中开局即不利。
不能盈利的公司始终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点评、团购和外卖企业都是靠不断的融资烧钱存活着。
中国人十分擅长移植创新,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寻找国外类似企业作为对标,简单了解国内和国外类似企业的商业模式差别。
“点评、团购、外卖”的模式是否能够不靠资本输血维持?这个问题恐怕短时间内难以解答。
一、Yelp模式Yelp在这篇文章中作为点评网站的代表企业来分析,其成立比大众点评晚一年。
Yelp的特点是真实用户评论,区别于其他点评网站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在美国人看来是很权威的人物,吃喝玩乐都有各种星级、评比),这样的点评更加草根化,并且是以用户生成内容来主导平台发展。
国内的点评网站以餐饮为主;Yelp23%的点评数量是关于餐饮,23%的关于购物,其次为家庭服务、美容修身及文艺娱乐分别占10%,9%及8%(2011年数据)。
Yelp的目标是把本地化服务的护城河挖深,相比于国内点评网站,Yelp的社交属性更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线外卖的案例

在线外卖的案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线上外卖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企业也开始将业务拓展到这一领域,以迎合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在线外卖的案例:
1. 饿了么:饿了么是中国领先的在线外卖平台之一,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和送餐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站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收到订单后即准备食物并由饿了么送货到家。
2. Uber Eats:Uber Eats是Uber旗下的在线外卖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准备食品后由Uber Eats的送货员将食物送到用户家中。
3. Deliveroo:Deliveroo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在线外卖平台,提供餐饮和送餐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准备食品后由Deliveroo的送货员将食物送到用户家中。
4. Grubhub:Grubhub是美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平台之一,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和送餐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站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收到订单后即准备食物并由Grubhub送货到家。
随着在线外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服务。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如食品安全、配送服务等问题,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解决。
- 1 -。
10家新兴的一亿美金餐饮O2O公司的商业模式

10家新兴的一亿美金餐饮O2O公司的商业模式。
今年6月底EATClub已成功以2万美元价格对域名eat.club完成结拍,约合人民币12万元。
新域名eat.club未来有望成为EATClub的正主域名。
融资情况:EATClub已于2013年4月完成A轮500万美元融资,融资将用于其在美国其他城市的扩张。
2.Munchery:提供私人定制晚餐外卖服务Munchery成立于2010年春,总部在旧金山,由CEO Tri Tran与CTO ConradChu创立。
两位创始人曾为工程师,也均为家庭煮夫。
Munchery是一家主打私人厨师菜肴定制和预订服务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由世界级名厨烹饪的食物及晚餐外卖服务。
Munchery的盈利模式:初期向顾客收取一小部分“集市费”(marketplacefee);而后与合作厨师达成协议,收取20%的分成以优化物流业务,剩余80%归厨师。
合作厨师可选择租借Munchery的商用厨房以便计划菜单,烹制食物,然后盘装成品。
Munchery帮助厨师预算每天需要配送的食物量,并负责交易时的订购与外送流程。
厨师可自己做主制订特色菜单,同时可在比传统餐饮行业压力低的工作环境里获得更多的薪资、自由控制时间;且在白天工作而不是周末或者夜晚。
融资情况:2012年10月,Munchery获得322万美元天使投资;2013年9月,获得400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4月,获得2800万美元B轮投资。
B轮融资成功后,Munchery将于今年夏天搬到西雅图。
3.Sprig:3种套餐,每种12美元,15分钟送达Sprig成立于2013年4月,主打外卖订餐,是一家食品预处理和配送企业;创始人GaganBiyani为连环创业者,过去是在线教育网站Udemy的联合创始人、后来在搭车应用Lyft担任顾问,他本人也是硅谷知名的“GrowthHacker”,擅长用技术的方法给初创公司创造漂亮的增长业绩。
Sprig的使用方法:用户在网站和APP注册时提交自己银行卡号用于自动支付,每份餐统一收费12美元,其中10美元是餐费,2美元是快递费;Sprig每天提供三种搭配好的晚餐,网站图片显示是成品,点击可出现该份晚餐的文字介绍,包括食材酱料。
o2o的国外发展现状

o2o的国外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O2O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以下是一些国外O2O发展的案例和现状。
1. 美国:美国是O2O模式蓬勃发展的国家之一。
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O2O平台,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外卖服务、共享出行、生活服务等。
其中,像Uber、DoorDash、Instacart等平台在美国市场上相当成功,成为用户常用的O2O服务。
2. 欧洲:欧洲国家也积极推动O2O模式的发展。
例如,英国的Deliveroo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外卖O2O平台,与众多餐厅合作,提供快速配送服务。
德国的MyTaxi则是一家O2O出租车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约出租车并支付费用。
3. 亚洲:亚洲地区的O2O发展也非常活跃。
中国的O2O市场尤为蓬勃,拥有众多知名平台,如美团、饿了么。
除中国外,东南亚地区也出现了许多O2O平台,如印度尼西亚的Go-Jek、新加坡的Grab等。
4. 拉美地区:在拉美地区,O2O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巴西的iFood是一家著名的外卖O2O平台,巴西人民可以通过它订购各类美食。
墨西哥的Rappi则是一家综合性O2O平台,提供外卖、超市购物、送餐等多种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O2O发展现状和模式各有不同,受到当地市场、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国外市场上的O2O平台竞争激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O2O在国外的发展前景依然较为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可以预见O2O模式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展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看看国外的外卖O2O案例
本月27日,饿了么确认了其已获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腾讯等跟头的E轮3.5亿美元融资,从而将外卖O2O这个行业再一次推到了媒体聚光灯下,尽管从去年开始,补贴、巨头介入、各路创业公司频获融资已经让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些天天抢着补贴你吃饭的外卖公司们未来真的有价值么?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只是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国外媒体看来却是似曾相识,因为早在几年前,餐饮外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业领域,如今这个市场中更是已经有了两家上市公司、两家十亿美金以上量级的创业公司,以及一众希望以其他方式颠覆前面几家的创新者们。
饿了么,美团的朋友,不妨看看别人家的外卖是怎么卖的吧。
Delivery Hero的国际化扩张之路
无巧不成书,这家成立于德国柏林的外卖O2O公司在去年9月也拿到了一笔3.5亿美元的投资,但与成立于2008年、埋头苦干了近7年的“饿了么”不同,此时距离Delivery Hero正式成立才不过4年,而这期间他们总计获得了9轮超过6.5亿美元的融资。
仅在2014年一年Delivery Hero 就融资3笔,金额超过5.2亿美元。
创业4年公司市值就能超过20亿美元?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Delivery Hero 的创始人Niklas Östberg 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经涉足线上订餐业务了,与创业伙伴Byrenius 创建了披萨外卖网站OnlinePizza ,业务主要覆盖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地。
这一次创业经历让Östberg 对餐饮O2O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发现,在单一国家用户规模天花板很低的欧洲,想要创业成功就一定要走国际化路线,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国家,这一思想也极大影响了Delivery Hero 发展路
径。
2011年5月正式成立的Delivery Hero 目前已经覆盖了24个国家约20万家餐厅,接连收购了韩国的Baedaltong 、巴西的Subdelivery、捷克及斯洛伐克地区的Damejidlo 和Jidloted 等公司,最大的一笔收购则是对直接竞争对手pizza.de 3.5亿欧元的收购。
大量收购本地餐饮外卖网站成为Delivery Hero 快速扩张的奥秘。
某种意义上讲Delivery Hero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推动,使其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通过收购的方式不断扩张其市场规模,在不同的国家完成卡位。
Delivery Hero 也一度希望将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复制,在2013年投资了美国人Engleardt(中文名:刘凯)在上海创建的爱米饭订餐网,并改名为外卖超人。
由于切入时间节点较晚,主攻白领市场的外卖超人发展并不顺利。
截至2014年12月仅拥有50万用户,覆盖了14个城市的1.5万家餐厅,拥有212名员工,其中运营人员占70%,各项数据均和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较大差距。
对于饿了么和美团们来说,国际外卖巨头的进入并不可怕,问题在于当它们杀出个你死我活后想走出国门时,却会发现国际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和空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偌大的中国吃货市场,似乎也足够了。
Just-Eat,丹麦公司的英国上市路
同样来自欧洲的外卖巨头还有Just-Eat,不同的是早在去年4月它便已经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市值达24亿美元,其背后则是庞大的英国外卖市场。
不同于中国的是,Just-Eat 并不需要投入多么大的补贴来教育用户、培育市场,此前《卫报》曾援引一份报告称,英国一年的外卖及快餐消费高达300亿英镑,居住在城市的英国人平均每年要叫156份外卖,几乎是两天一次的节奏,最受民众喜欢的外卖食品则是炸鱼和薯条。
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在线订餐不过是一种取代电话订餐的更便捷的消费方式,不需要记餐厅的电话号码,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这种模式自然也就可以迅速普及。
当然Just-Eat能够在英国快速普及与其出色的营销不无关系,他们经常会选择
Xbox 和PS 平台的游戏上投放广告,以吸引宅男宅女从电话订餐转向网络订
餐。
在14年年初这家外卖公司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Belly & Brain》的游戏,并且大受欢迎。
Just-Eat 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主要收入来自于收取餐厅“上架费”和订单分成,在过去一年中他们的订单量增长了52%,税前利润率一度达到40%,以至于摩根大通将其股票的评级调整到了“增持”。
目前Just-Eat 覆盖了英国、丹麦、加拿大、巴西等12个国家。
谈及未来,他们同样也表示希望进军中国市场。
在Just-Eat看来,中国相比英国城市人口密度更大,城市人口更集中,更适合做外卖生意。
不过,习惯了不补贴、不发红包的Just-Eat会习惯中国外卖市场么?
GrubHub,两个程序员的28亿美元
Just-Eat 并不是第一家上市的外卖巨头,因为在它上市之前不久,美国外卖巨头GrubHub 就成功IPO,市值28亿美元,覆盖了500座城市的25万家餐厅。
而在十年前这家公司刚成立之初,只有Maloney 和Evans 两个人。
GrubHub 最初的发展历程和饿了么有几分相似,成立于芝加哥的他们也是以校园餐饮外卖为切入点,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依靠小规模的地推来宣传自己的平台。
直到后来因为用户体验不错,在餐饮点评网站NetPromoter 上大受欢迎才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并逐渐将市场扩展到了其他城市。
2007年,GrubHub 获得了Origin Ventures 110万美元的A轮投资,从而开始了其在全美范围内的外卖征程。
当时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外卖市场规模高达67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传统的电话订餐,为网络外卖订餐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GrubHub的生意也顺利地越做越大。
在上市前夕的2013年,GrubHub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4000万美元(饿了么和美团的朋友请不要看这个数字,怕你们心疼)。
模式上,GrubHub同样也是商户服务和用户服务两端发力。
在用户端,GrubHub将服务尽可能地做到了标准化,精确到用户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外卖到哪里了(Track Your Grub),而不像国内大多数外卖应用下单之后外卖就音讯全无。
在商户端,GrubHub的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商户统计、安排订单,甚至可以通过订单数、利润率、重复订餐率等指标为商户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对于在美国市场份额超过6成的个体餐厅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真正促成GrubHub上市的关键因素则是,在2013年同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另一大外卖巨头Seamless完成合并,这笔交易使GrubHub在美国外卖市场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从而成功上市。
华尔街日报曾在几天前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GrubHub ,“美国人离不开外卖,看看GrubHub就知道”,这足以看出GrubHub在美国人消费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但对于国内的外卖商家们来说,在标准化的送餐服务完善之前(翻译:不要送两个小时才到),倘若补贴停止,大家还会继续为之买单么?楼下好像就有沙县小吃、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东北麻辣烫、哈尔滨烤冷面、北京炸酱面、重庆小面……
城市人口密度大往往意味着快餐小吃的分布密度同样很大。
FoodPanda,同Delivery Hero的相爱相杀
在外卖市场上值得关注的还有FoodPanda,这家公司和Delivery Hero 一样来自柏林,走的同样也是国际化道路。
成立于2012年的FoodPanda 目前已完成4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
尽管成立时间较晚,但FoodPanda 在A轮即获得了Rocket Internet、Phenomen Ventures等机构2000万美元投资,并找准了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这一广阔市场,在巴西、越南、俄罗斯、印度等地迅速打开市场,和Delivery Hero形成了差异性。
目前FoodPanda已经覆盖了超过40个国家,并在收购墨西哥、巴西等多个本地外卖公司时“大打出手”。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了FoodPanda A轮和D轮融资的Rocket Internet 投资目标便是在美洲、亚洲和俄罗斯市场复制亚马逊、阿里等巨头的成功。
Rocket Internet 的创始人Samwer 同Delivery Hero的创始Fabian Siegel 又曾共同创建了另一家投资基金。
可以说FoodPanda 和Delivery Hero 算得上是相爱相杀了。
总结(前方高能,手把手教你天天吃首单秘籍)
国外的外卖巨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GrubHub、Just-Eat,其所处的是外卖市场本身比较成熟,且规模都在百亿美元量级以上,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外卖帝国。
这样的公司往往在外卖市场深耕多年,甚至是从互联网普及之初就已经开始运营,在商业模式和技术层面都非常完善,形成了较高的竞争壁垒与规模效应。
另一类则如Delivery Hero和FoodPanda,在短期内依靠资本力量在一些互联网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家布局,以期在短期内将位置卡住,同时将英美外卖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的模式复制到新兴市场,然后慢慢完成市场培育。
当然,国外还存在着大量基于本地提供特色服务的外卖公司,往往从特殊品类的产品、美食点评社区、少数族裔特色饮食等方面切入,比如在加州已经出现了专门服务华人的外卖送餐网站。
虽然这些网站与巨头形成了差异化,但天花板较为明显,短期内很难颠覆GrubHub、Just-Eat这样超过20亿美元市值的巨头。
至于像国内这样疯狂撒红包、搞满减的模式,在国外真的不多见啊,这或许真的需要感谢嘀嘀和快的为中国创业公司提供的竞(zuo)争(si)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