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背景及历史)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殷商)(周) (秦)(汉)(魏晋)草书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这就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在商朝早期,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
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二、汉字的特点: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文相比,汉字就在于每一个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已是一个引起世界广泛认同的观点。
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

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汉字的历史(一):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此刻一向被中国人使用。
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礼貌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礼貌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构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汉字这个名称,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
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
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一样,即使是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向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当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此刻陶器上头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头的符号。
能够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供给了新的依据。
经过系统考察、比较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此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简述汉字历史

简述汉字历史前言人类诞生伊始就有了语言。
人类语言最开始的形态是口头语。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当口头语无法满足交际和记录需求的时候,文字应运而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承载人类文明、传承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早期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文字: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汉字前期形态)。
字的进化也遵循优胜劣汰法则,今天,前两种文字早已绝迹并被拼音文字取代。
而我们的汉字,虽历经千年,却历久弥新。
一、汉字是如何诞生的?在氏族社会时期,一个叫黄帝的部落首领,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命令他手下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仓颉造字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有关汉字诞生的传说。
尽管只是传说,但是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已得到证实。
不过,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当时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其低下的背景下,文字是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创造发明的。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人类在探索自身起源的时候常常把血缘与某种外界自然物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图腾崇拜。
这些图腾有蛇、鸟、鹿、鱼、马等自然物,也有像龙、凤、怪这些超自然物。
图腾是一个氏族的名称或者徽号,被人们刻在器物甚至身体上,以区别与其他氏族。
继这些图画之后,人类又创造了更多的图形和符号,并赋予其象征意义和记事功能,这些图形和符号便是汉字的雏形。
后来人们又对这些图形和符号进行收集整理,使之最终固定并逐渐推广。
如果仓颉真有其人,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参与者。
最终,汉字诞生了。
二、汉字形体是如何“进化”的?1.甲骨文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3600多年,属于商朝文化产物。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没人有知道这些甲骨第一次被人发现是在什么时候,但从古至今很多老药师都称之为“龙骨”——一种名字高大上实际却很普通的药材。
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

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与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本文将从最早的甲骨文时期开始,逐步介绍汉字的演变历程,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甲骨文时期的汉字甲骨文是指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文字表现形式。
它以刻写在龟甲、兽骨等上的文字为主要形式。
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繁复,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宗教及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
例如,“人”字的甲骨文形状就像一个正站立的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人”的形象。
这些甲骨文字的形状和结构,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和人们的观念。
二、小篆与汉字的规范化小篆是中国文字的标志性时期。
它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为了方便统治需要而统一制定的文字形式。
小篆形状规整、构造严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被广泛应用于铜器铭文、石刻碑文等各种载体上。
小篆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历程。
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并为后来的楷书、行书等字体做出了重要的基础。
三、楷书的繁荣与发展楷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
它以笔画工整、结构规范为特点,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标准字体。
楷书的繁荣与发展,主要源自于两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楷书之瑰宝,流传至今。
楷书的规范与严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养与风范。
四、汉字的传承与演进汉字的传承与演进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汉字的书写形式也经历了层层演变。
从古代的甲骨文、小篆,至楷书、行书,再到我们现代常用的宋体字,汉字的形态逐渐从复杂变得简化,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环境和社会需要,字形结构逐渐规范、造型上更趋简化。
这种传承和演进,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五、汉字文化的深刻内涵汉字演变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汉字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传播与影响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日渐频繁。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影响越来越深远。
本文将探讨汉字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一、汉字文化的传播历史汉字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早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的汉字就传至日本,之后经由日本传到韩国和越南等周边国家。
汉字所传播的不仅是汉语的表达,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思想的传递。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汉字文化得以传播到中亚、南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在传播的过程中,汉字的书写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化,逐渐形成了各地的文字和语言体系,如蒙古文、藏文、朝鲜文等。
这些文字和语言的形成,体现了汉字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广泛影响和传承。
二、汉字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字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
目前,汉字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书籍出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出版界就应运而生了许多出版物来满足这些需求,其中不乏涉及汉字文化的书籍。
例如,“汉字的故事”等介绍汉字演化历史的书籍。
2、电影、电视和动漫电影、电视和动漫是重要的文化媒介之一,也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载体。
许多中国古代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取得了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走向共和》、《大明宫词》等。
而一些涉及汉字文化的动漫作品,如《天行九歌》、《剑网3》等,也吸引了大量全球化的年轻观众。
3、汉字教育与汉语学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
汉字教育和汉语学习成为了推广汉字文化的重要途径。
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汉语学习,不仅为外国人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汉字文化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三、汉字文化的影响1、促进文化交流汉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桥梁。
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

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形态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汉字演变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汉字演变的历史背景汉字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史前时代。
最早的汉字刻录在甲骨、金文、铜文等器物上,主要用于记录祭祀、贸易、战争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公认文字。
从商朝到汉朝,汉字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字体风格和用法。
如西汉时期,小篆成为了最主要的字体,而隋唐时期,楷书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正式的书写字体。
此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的书写方式和造型逐渐统一,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楷书字体。
二、汉字演变的主要特点1. 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象形到会意、形声和简化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汉字形态多基于对自然物象形状的模仿而形成,如“日”字形状即象征太阳的圆形。
随着人们思维的发展,汉字逐渐从形象的描绘转变为抽象的符号。
2. 字义演变:汉字的字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例如,“尊”字最初是指盛满酒的杯子,后来引申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枪”字最初是指木矛,后来演变为指代类似的兵器等。
这种字义的演变是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3. 书体演变:汉字的书写方式和风格也发生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体,汉字的造型逐渐规范化和统一化。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还产生了许多独特的字体,如隶书、行书、草书等。
这些书体的演变反映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三、汉字演变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汉字的演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字的标准化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其次,汉字的演变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不仅无形中增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给世界其他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汉字研究报告(精选10篇)

汉字研究报告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汉字功底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字研究,探索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据考证,汉字的起源是由古人类在生活中的实践中发现各种符号抽象的形象,用以记录生产和生活信息,通过一定的记忆方法来传承给后人。
这些符号的形状和写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和改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汉字。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多个时期的发展,每个时期的汉字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1.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用来刻在龟甲和兽骨等器物上,用于祭祀和卜筮。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形状古朴,符号直观,表达简洁,难度较大,需要通过专门的诌读才能理解。
2.金文时期金文是周朝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铭文、器物铭刻等方面。
金文的字形描摹比较严谨,笔画细腻,流畅优美,处处透着古拙和稳重。
3.篆书时期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常用字体,常用于刻印、书法等方面。
篆书的笔画干净而方正,规整而优美,具有刚健大气的特点。
4.隶书时期隶书是秦汉时期开始的一种字体,常用于书写和刻印,比篆书简单易懂,传承范围广泛。
隶书的字形精细规范,用笔中规中矩,笔势雄健有力。
5.楷书时期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代表形式之一,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楷书的笔画规范秀丽,气韵流畅,具有良好的美感和可读性。
三、汉字研究的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既是汉语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汉字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研究汉字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学习汉字研究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客观分析和研究,我们总结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汉字识字水平。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识字教学;实践;探索引言在汉字文化深厚的背景下,小学识字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小学生认识汉字,以促进他们的汉字文化传承和语言能力提升。
一、汉字文化的背景(一)汉字的历史演变汉字的历史演变是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
自公元前1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小篆、隶书等,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甲骨文是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占卜和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化为更加简化的金文,这种演变有助于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
而后,汉字进一步规范化,形成了小篆,被广泛用于印章和文书。
随着汉字的书写逐渐标准化,隶书也应运而生,成为古代文书的主要书写体。
汉字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演化,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这一过程也是汉字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为今天的汉字书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汉字与文化传承汉字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载体。
汉字反映了中国的思想、历史、价值观和文学。
每个汉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字书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毛笔字的书法艺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汉字也在文学和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和经典都以汉字书写。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传承了古代文化,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此外,汉字还在宗教、哲学、传统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是连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纽带,将文化价值观念代代相传。
因此,汉字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三)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学术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
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
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
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
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
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
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
《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
”《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
”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
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
《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
”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
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
《广雅·释诂二》:“谢,去也。
”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
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
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
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谢,去也。
”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
《集韵·杩韵》:“谢,告也。
”《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
”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
《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
”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
《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
”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
谢字其他方面的含义还有:代,更替;逊色,逊让。
前者用法如《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常用语“新陈代谢”仍保留着这种意思。
后者如《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经载。
”这里的谢即有逊色之义。
谢字在古代还被当做名词用,指一种爬行时喜欢仰头的龟。
《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
”邢疏:“行头仰。
”
谢字有时还被用来代替别的字。
最常见的如被当做亭台楼榭的“榭”用,指一种平顶没有四壁的建筑。
《公羊传·宣公十六年》有“成周宣谢灾”,《荀子·王霸》有“台谢甚高”,都是此义;而甲骨文中“王于门谢”和《尔雅》中“仰者谢”,则又是用谢字代替射字,表示另外的意思了。
此外,谢字在历史上又分别被用做水名、部落名、国名、居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