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字文化

合集下载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语言文字我们知道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记载流传下来,同时它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想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就不能不了解汉语汉字的历史、特点与其文化功能。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一〕汉语的历史大家认识这些字吗?兵本义:兵器,武器。

它是个会意字。

从廾,从斤。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

汉字经过历史的演变,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的样式。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有三个要素:词汇、语音、语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汉语发展史上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是脱节的。

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但是,汉语的书面语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一直用的是文言,它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把文言称作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文言〕和现代汉语〔白话〕是汉语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差距很显著,但是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十分明显。

古今汉语语法有一部分完全一样或大同小异:一般是主谓宾结构。

至于词汇和语义,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基本词汇是相当稳定的。

例如,《论语•子罕》:“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

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这句话的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只有两点:第一,“智〔知〕、仁、勇〞三个字加“者〞后,组成名词短语,指具有三种不同品质的人;第二,单音词到现代汉语中都能以双音词来对应:“惑对应为迷惑,忧对应为忧愁,惧对应为畏惧。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两点相异之处,也是可以沟通的。

“者〞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代词,可以和任意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在现代汉语里,它虽已不是代词了,但是,用它组成的名词仍有不少,如读者、记者、学者、弱者、老者等等,这是在构词法中保留着古代汉语遗存。

古今对照,提升实效 ——汉字文化视域下低段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古今对照,提升实效 ——汉字文化视域下低段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古今对照,提升实效——汉字文化视域下低段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汉字文化是汉族人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资产,其影响力深远地影响了人
们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汉字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有助于深化低段识字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

首先,古今对照法是低段识字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能够利用现代与古
代文字对比,使学生对汉字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可以将《礼记》当
中提到的“君子愿受弟子的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文化精粹,和现代的谦虚
习惯相比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其次,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多用汉字文化的历史背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让学生体会汉字文化中的美德观念,探讨
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古代文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所传
承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最后,建议同学们多读古典文化著作,以有效提升低段识字教学的实效。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基础汉字,可以培养学生将汉字文化中的智慧
与现代语言环境相结合,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古代文化中获取宝贵的文化
精髓。

总的来说,古今对照法是深化低段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运用
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智慧,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为学生提升识
字能力提供重要的指导。

汉字发展的特点

汉字发展的特点

汉字发展的特点
汉字的发展历经漫长,经过三四千年的演变,至今仍能高贵优雅地流传在中国大地上,并且在世界的多国民族之间传播及普及。

它的普及度在世界语言之中名列前茅,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文字文化之一。

汉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形体结构,无论古今,形式基本不变,具有丰富的象形性和异体字,可以表达很多文字涵义,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字文化和思想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到当下,汉字无疑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瑰宝。

汉字发展的特点是历久弥新。

历史的变迁带来新的文字,而新的观念又激发出新的创意,由于字形变化多端,新字出现非常频繁。

例如“孔”字在汉子发展过程中,自西汉以来,一直使用甲骨文,秦汉被称为“半刀”,即古音“刀”,周朝称之为“穴”,即古音“穴”,宋朝改为“孔”,即古音“孔”。

此外,随着汉字的发展,谐音法、近义词法以及假借法继续发展,使汉字的形体、涵义、意义都更加丰富,博大精深。

汉字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文字文化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1. 引言1.1 古今字的定义古今字,即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之间的字形差异。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古今字之间的差异。

古今字的定义主要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形体上的差异。

古代汉字是指先秦至唐代使用的汉字形体,而现代汉字是指宋代以后使用的汉字形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古今字之间的差异。

古代汉字的形体往往比较简洁,笔画较少,结构也较为规整。

而现代汉字在经过多次改革之后,笔画更加繁复,结构也更加复杂。

这些形体上的差异导致了古今字的存在。

古今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书写和识认汉字。

古今字的定义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2 通假字的概念通假字是指在写作中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字。

这些字在古代通常是由于语音上的相似或相关而被视为同一字。

通假字的出现可以带来方便,可以使得写作更加简洁,也可以减少歧义的产生。

在古代,通假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在书法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

通假字的存在也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它们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语音习惯的演变或是方言的传承。

在现代汉语中,通假字的使用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

通假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的作品和语言使用。

通假字的概念不仅仅在汉语中存在,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通假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演变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1.3 异体字的特点异体字是指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发音和意义相同的字。

异体字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渊源:异体字往往源自于古代的书写形式。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书写习惯不同,导致了同一个字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这就是异体字的形成原因之一。

2.繁简关系:异体字有时候会表现为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时刻在冷静地叙述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记录着令中华儿女自豪而又痛心的反思历程。

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

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它顽强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

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的起源是非常漫长的,专家认为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事实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已成系统的文字,但它停留在图画上,在汉字之前,人类记录事件是通过“结绳”、“八卦”、“图画”、“书契”,汉字是中国古代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人类记录事件的可能性,使人类进入了文字文明的时代,这大概是在虞夏时期。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造原理。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根,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

我们现在写的汉字是已经被大大简化了的字体,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中国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

汉字文化的传承

汉字文化的传承

汉字的传承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

汉字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汉字构成方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

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还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又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不但要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而且要尊重它,了解它,追本溯源,热爱汉字。

唯有如此,汉字才能继续承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去。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遍使用并进一步向社会渗透,手写汉字已经越来越少地使用与日常生活之中,导致国人书写能力逐渐退化,提笔忘字,失去美感,无论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的传承,在网络时代都面临着新的问题。

这关系到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那龟甲兽骨上很显稚气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的圆润繁复的字形,再到隶草行楷那或飘逸如画、或沉稳庄重、或含蓄内敛、或个性飞扬的字的艺术,我们的汉字的魅力历久弥新。

1899年,一堆骨片被从中药铺子里带走,随后,我们才重新发现了甲骨文,这是目前已知的,或者说是被学界承认为成熟体的最早的汉字,据今超过四千年,目前,被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多个,已经辨认出来的不到一半,但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字最老的根系。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目录一、汉字文化的起源 (1)(一)汉字起源的时间考证 (1)(二)汉字起源的影响因素 (2)(三)汉字起源的学说探讨 (3)二、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 (4)(一)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划分 (4)(二)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字体演变 (5)三、汉字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7)(一)汉字的特点 (7)一、汉字文化的起源 (7)(一)汉字起源的时间考证 (7)(二)汉字起源的影响因素 (8)(三)汉字起源的学说探讨 (9)二、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 (10)(一)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划分 (10)(二)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字体演变 (11)(二)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 (12)(三)汉字文化的影响 (13)一、汉字文化的起源(一)汉字起源的时间考证1. 近代西方学者对汉字起源的观点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陷入低谷与西方的崛起,西方学者在“西方文明中心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将中华文明视为西方的次生文明,否定夏商存在,质疑汉字非原创。

然而,以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字起源于 8000 年前,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都要早得多。

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原创性,汉字并非源于西方。

2. 中国文字的考古证据从贾湖刻符到甲骨文,众多考古遗址出土的刻符为汉字起源提供了可靠证据。

贾湖刻符距今7500 年—9000 年,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依据。

双墩遗址中出土的 630 多个符号,不少符号反复出现,具有记事、表意功能。

庄桥坟遗址中出现的刻符,学者判断认为已经“连词成句”。

此外,还有半坡刻符、青墩刻符、骨刻文、陶寺刻符等众多上古刻符。

关于汉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图画。

原始人用图画来记事、表示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例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过了才会叫它为“象”,逐渐地大家约定俗成,类似“象”这样的图画久而用之,成为了原始的文字。

汉字起源还有其他说法,如结绳记事、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

汉字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研究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播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最小单位是词,词是语言中语义和语音的结合体。

也就是说,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

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这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们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就在其《尚书序疏》中把汉字记录汉语的这个理论总结表述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这样,汉民族稍纵即逝的有声语言,就可以借助汉字的记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得以传诸异时,留诸异地。

汉字的这一功能,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语言交际功能。

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已为人们所知,此之前历代的汉语研究和各类汉语研究专著、汉语教科书都有了深透的研究,产生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一个个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方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成就的一块块化石、是光照日月、功盖天地的文化精灵。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反映现当代哲学、政治、宗教、科技、教育、文学、历史、艺术等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书籍、刊物、资料,在中国也主要是用汉字以来书写记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危机!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 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 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 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 提笔即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 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 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 化现象。所以称为“汉字危机”
原始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 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 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上 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 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卲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草书
行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 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 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 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 一种字体。
黑体
在仿宋体诞生的同时,“黑体”也诞生了, 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 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 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 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 表现形式。
古今汉字文化
——课题性研究
研究人:刘军凯、 赵迁城、 马斌翔、 夏子惠、 林馨园、 刘世豪、 官勇昊
汉字的变迁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 流资讯.文字打破了语言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 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本课题研究不单介绍汉字的起 源,更说明汉字形体在各历史阶 段的特色和演变,并分析汉字演 变的觃律等. 有关汉字的起源, 说法不一.你最常听到哪一种呢? 你又能否分析哪一家说法最为 可信吗?汉字由甲骨文到简化 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 到底汉字在各阶段的变化,有没 有固定的演变觃律呢?若有的 话,哪些觃律会是怎样的?
秦汉时期的文字
秦汉文字差别
秦 汉统 时一 期汉 的字 汉成 隶秦 篆
唐宋时期的字体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 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 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 公权、欧阳询和王羲之等书法家 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 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
简体字表
新中国时期的汉字
但不幸的是,国民党内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不一致,以戴季陶、胡秋原等为首的国民 党人坚决反对,蒋介石不得不放弃文字改 革。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10日,周恩 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4年10月,周 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 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 份,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 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 数占97%。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77年12月20日, 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称为“二 简字”。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1宣布废除 “二简字”。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 化字总表》。
社会采访调查
您对中国汉字 了解多少呢?
请问您对当前"汉字 危机"怎么看?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and efforts.
如何应对汉字危机——汉字听写大会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提 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汉 字听写大会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 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 习。正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 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 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 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 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 略汉字之美。” 本电视节目形态设 计研发者的关正文说:“为孩子们 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 于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 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 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 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 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 有这样的活动。”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
秦汉时期的汉字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 字,统一度量。其功绩 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 相——李斯。李斯对当 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 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 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 文字被称为——“小 篆”,亦称为“秦篆”。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 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 痕迹了。
秦 汉
汉朝时期隶书十分盛 行,并没有完全摆脱 “小篆”的结构特点, 基本上是斱形,而 “汉隶”就完全发挥 了毛笔的特点,出现 了“蚕头雁尾”的波 折之笔,书写起来轻 松自如。西汉时期流 行的这种隶书。称之 为——“汉隶”。
望文生义、似是而非、浅尝辄止、学而 不思、不举一反三,单项选择成思维模 式,标准答案成解读的唯一范本。这样 的解读,必然使人不探源究底、不质疑、 不思辨,必然使人浮躁、浅薄、盲从、 僵化,必然使人不知基本、不懂发展、 不会创新。由这样的人组成的民族、国 家会是怎样的民族怎样的国家呢?这才 是汉字真正的危机。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 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 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 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 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 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仿宋 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 字体。
历史潮流中的其他字体
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 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 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 体——“草书”。
黄 色 预 警 !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 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 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 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 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 调子。在多元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汉字书写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挑战。汉字书写在信息时代面临着书写观念淡 化、书写不够规范、书写审美水平下降和书写方式变化等 众多问题。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 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民国时期的汉字
民国时期汉字学家钱玄同就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 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 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 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 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 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 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专 家们的建议与主张,引起蒋 介石的关注。蒋介石赞成王 世杰的意见,并当即指示, 逐步推行简体字。1935年8月, 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义,颁 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 并通知各印书馆。

炎黄时期的汉字
祖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 先师 ,又史皇氏,传其圣诞日为农 历三月 二十八日。关于汉字的出现, 古人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这几乎 是一个神话传说般的人物,可见自 古以来人们就把汉字放在了一个崇 高的地位。他卲是中国上古传说中 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 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 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 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 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 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