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语言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些关键方面。
首先,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形态。
这种文字的独特性使得中国人能够通过文字传递丰富的信息和思想。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和艺术形式。
其次,中国语言的多样性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言。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包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尽管普通话是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但仍然有许多方言在不同地区广泛使用。
第三,中国语言中的成语和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短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经常被用于表达感情、理解人生和传递道德观念。
谚语则是一种简洁而有智慧的句子,它们经常用于教育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成语和谚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中国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尊称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
在中国,人们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使用尊称是常见的,例如对年长者使用“先生”、“女士”等称呼。
这种文化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最后,中国语言中的音乐和韵律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小放牛》和《走进新时代》,它们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优美。
音乐的韵律也与中国诗歌和散文紧密相连,通过音调和节奏传达情感和思想。
总之,中国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汉字、多样性、成语和谚语、礼貌用语和尊称以及音乐和韵律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中国的独特文化,并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初三作文议论文《汉字文化》1000字(共13页PPT)

初三作文议论文《汉字文化》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民族 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
的
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
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
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
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
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
氧气 是“精神的
”,毕竟“树的
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关键词:最后,传统,文化,继承,
初三作文议论文《汉字文化》
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再见
工具,目前,留有,大量,汉字,书写, 典籍,多种,发音,不同,方言,使用, 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 汉字,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传播,起 到,重要,作用,成为,东南亚,文化圈, 形成,内在,纽带,汉字,发展,过程, 留下,大量,诗词,对联,文化,形成, 独特,汉字,书法艺术。
初三作文议论文《汉字文化》
文字,借用,汉字,元素,本国,语言, 相结合,创制,各种,文字,汉字,记录, 汉语,书写,符号,汉语,文化,信息, 载体,因此,汉字,中国,文化,一个, 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信息,载体,汉 字,起源,种种,传说,中国,古书,文 字,仓颉,创造。
初三作文议论文《汉字文化》
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
汉字文化
初三作文议论文 1000字
“汉字文化”最明显的特
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
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
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
通行 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
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
典籍 至今的历史
都是用汉字和文
言文书写的。
关键词:汉字,文化,明显,特征,
就是,汉字,使用,历史,日本,朝鲜, 韩国,越南,使用,汉字,阅读,汉籍, 经典,文言文,以此,作为,通往,上层 社会,通行证,而且,几个,国家,许多, 保存,至今,历史,典籍,汉字,文言文, 书写。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篇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
孟子。
老子等圣人。
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
《弟子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
以及我们坐。
立。
行待人接物的姿态。
,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
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
《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
《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篇二】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汉字的议论文

汉字的议论文引言汉字是中国文化宝库里最为重要的符号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成为一种既有实用功能又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字形式。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关于汉字使用的一些争议。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当时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用于记录交易和宗教活动。
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包含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的文字形式。
汉字的形态结构独特,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和读音,每个字的笔划顺序和结构也都非常规范。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字是连接中国人与其传统文化的纽带。
汉字无处不在,它们在书籍、标志、城市街道等方方面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使用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其次,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
作为一种文字形式,汉字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包括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哲学思想等等。
通过阅读和书写汉字,人们得以继承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此外,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符号,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有着深远而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这些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一种思辨和诗意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字使用的争议当前,对于汉字的使用存在一些争议。
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问题。
自1956年起,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字改革,旨在通过简化繁体字的形状以提高汉字的识读效果。
然而,繁体字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仍然广泛使用,这引发了对于汉字使用的不同看法和争议。
另一个争议是关于汉字输入法的问题。
由于汉字数量庞大且复杂,使用传统的键盘输入方式并不方便。
因此,出现了各种汉字输入法,例如拼音输入法、手写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等。
不同的输入法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合适的输入法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
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
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
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
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
特别是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素推上了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甚至有人直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说明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汉字文化学成为了与汉字构形学、汉字字体学、汉字字源学并列的四个分支之一。
汉民族文化特征
汉民族文化是汉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特征。
由于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对此,学者们也是各有见解。
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概括汉民族文化的外在特点是:
(l)统一性。
虽然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跌宕起伏,分分合合,但是始终还是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而且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其它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的文化都难以做到的。
(2)连续性。
中国和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只有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中断过,自始至终都保持文化的延续。
(3)包容性。
中国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兼收并蓄,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还有扬有弃的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特色。
(4)多样性。
由于中国地域广天,56个民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播,所以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至于汉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传统的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最近又有专家提出新的观点,突出中国文化的“人文性”、“和谐性”、“乡土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规章制度、语言文字、教育等等。
每一方面都足以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尤其是四大发明更是让炎黄子孙感到无比荣耀。
可是还有一个“第五大发明”没有引起中国人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汉字。
香港着名实业家和汉字研究的知名学者安子介老先生充分扒识到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和奇异功能,他称赞汉字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从而把汉字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的确如此,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汉字是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主观与客观‘卒然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对于社会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包,无所不容。
”汉民族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征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它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有学者说,许多古汉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活的缩影。
当然,从汉字产生到今天,即便从甲骨文算起,也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甲骨文字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汉字,不管是在形体上还是在读音上或是字义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但总的趋势是趋于稳定,现代的汉字和古代的汉字是一脉相承,有机相连的,表现了汉字的继承性和系统内部的统一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汉字的继承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汉字文化的根就失去了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不仅对汉字的取形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汉字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潜在的作用。
汉民族思维模式是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种思维特点在汉字的构造上也得到了反映。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提到了“文”与“字”的区别,“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孽乳而寝多也。
”后人简单地理解就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先是从整体来描写事物,直观形象地把握事物,正如许慎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事物具有的复杂性和相互之向的联系性,采用这种直观整体构造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了,因此汉民族调和折中的中庸思想就体现到了汉字的结构当中,关注汉字结构的和谐对称,由独体字进而发展为合体字,反映了人们在造字结构上认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