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合集下载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报告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报告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汉字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考察,本报告分析了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探讨了汉字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展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引言汉字是汉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意义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于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包含数千个字符的复杂系统。

汉字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古代文化、历史事件以及地域差异的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汉字文化。

3. 汉字与文化传承3.1 古代文化传承在古代,汉字作为主要的书写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古代经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汉字通过书写和传承了这些重要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现代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汉字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些限制,但其仍然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通过日常交流、文字表达、文学创作等方式,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同时,汉字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使者,通过海外华人和汉字学习者的努力,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

4. 汉字的多样性与地域性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汉字文化。

比如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而繁体字则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保留较多。

这种多样性和地域性的存在,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供了基础。

5. 汉字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电脑、手机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使得汉字的输入和输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汉字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分析

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分析

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分析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之一,不仅仅是汉语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与汉语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展开分析。

首先,汉字作为表达信息的工具,承载了历史的记载与传承。

汉字的演变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是文明的见证。

汉字融入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递与表达。

其次,汉字的演变体现了语言的发展与变化。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体系。

汉字的形象意义和象形意义逐渐演化为声音意义,从而方便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汉字的形态、字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演进。

同时,汉字的音韵系统和句法结构也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特点。

因此,汉字的发展与汉语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此外,汉字的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濒临失传的危险时,有人们的努力与传承,使得汉字得以保留至今。

汉字的传承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有着现代化的文字与数字工具,但我们不能忘记汉字的重要性。

在许多正式场合,汉字仍然被广泛应用,如教育、文化、政府等领域。

汉字的保留与使用,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最后,汉字与汉语文化的相关性还体现在汉字的字形艺术上。

汉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每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些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等都以汉字为载体,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书写过程是一种涵养心灵的艺术,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总结起来,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传承者,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古文化,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文字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

2.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字。

3.文字的发展与传承:文字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

各种文字都在不断地传承、演变、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文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1.记载历史:文字是人类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

古代的史书、文献、碑刻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礼仪制度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传播思想:文字是传播哲学、宗教、道德、文学等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论语》、《道德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通过文字来传播人类智慧的结晶。

3.文学艺术:文字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借助文字来塑造形象、描绘场景、表达情感、体现审美价值。

4.礼仪习俗:文字在传统文化中还与礼仪习俗密切相关。

如春联、横幅、牌匾等,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祝福、喜庆、祭祀等寓意。

三、文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文字的演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字的演变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但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古文、方言等,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文字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创新。

如网络用语、新词新语等,使得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3.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交流、借鉴,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4.文字的教育作用:文字是教育的基础。

学习文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文字1.重视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翻译、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汉字就被视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汉字的每一个笔划,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蕴涵如日、月、水、火等象征性的字形,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汉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

深入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汉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历史的结晶。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通过其形体、结构和含义,反映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民的刻画符号和记号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汉字形体的线条、笔画和构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人”字由“二”字重叠而成,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水”字的写法则象征着流动和变化;“日”字则代表光明和希望。

汉字的象形性质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精神体现。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传播思想、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精神信念的载体。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符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汉字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书写方式不断演变,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演变的角度,探讨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早期的汉字是用象形的方式来表达事物的形状和含义。

例如,“人”字就是以人的形状为基础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单个的象形字数量有限,并且难以满足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于是,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符号,通过联想和推演的方式创造了更多的字形。

这种表意符号的进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1. 形声字的创造形声字是指由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组成的汉字。

形旁表示字形的外观,而声旁则表示字音的读音。

形声字的创造在汉字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形声字不仅增加了汉字的数量,还允许字形和字音的关联,便于记忆和理解。

例如,“飞”字由“食”旁和“非”旁组成,形声合一,既能表示“食物”,又能表示“快速”。

2. 字形的演化汉字的字形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

早期的汉字字形简单而生动,如“日”字表示太阳的形状,而“月”字则象征月亮。

随着汉字的不断扩充和使用,字形逐渐复杂起来。

汉字演化的过程中,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不同地区的书写风格也对字形产生了影响。

例如,楷书字体的出现使得字形更为整齐、规范,而行书则更为隶属自由、流畅。

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态,也表达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三、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承载者。

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事物形态和意义的理解,还能领略到汉字背后所传递的文化思想。

例如,“和”字代表着和谐与团结,“道”字则包含着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

汉字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珍贵传承,其发展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更牵涉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因此汉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源于史前时代的甲骨文,经历了龟甲、兽皮、竹简、纸页等不同载体的演变,形成了今天的正、简、繁体汉字。

演变过程中,汉字逐步提高了表达信息的能力,具备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象征,一些汉字也变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

二、汉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古代汉字的发展,记录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历程,比如传统的八卦、五行,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

同时,汉字还是政治、文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古代政治、礼仪、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例如《论语》《尚书》等典籍,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的汉字记录了中国古代不同领域的发展。

三、汉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汉字的地位也在变化。

在电脑和其他数字化设备的充斥下,书写汉字的过程变得越来越不常用,甚至有人提出了“简化字”、“拼音字母”等改革方案。

但是即便如此,汉字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课程到高等教育,汉字都占有重要的教育地位。

四、结语汉字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之路也将继续。

明白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从而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探路献策。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汉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国文化。

汉字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时期的龟骨和兽骨上,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和简体字。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的成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汉字中的许多字词以及成语都是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等,它们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文字,它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中国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制品等无一不体现了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古建筑中常常会出现龙、凤、吉祥等汉字所代表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它蕴含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感。

中国的绘画、工艺制品等也常常以汉字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还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包括《论语》、《道德经》、《史记》等,都以汉字为载体,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

在汉字的基础上,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文字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今天的简化字。

简化字的出现,不仅使得汉字的学习与使用更加便利,而且也让中国文化更加容易为世界所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

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

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 17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

”几千年的积淀使得汉字的文化内涵日渐丰富。

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所以说委员们把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根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毫无理由的。

帕尔默在《语言学概要》中指出,汉字是由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的,汉字书写的书面语是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的。

所以,在中国,一个学生只要学了4000个左右的汉字之后,几千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示在他的面前。

而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诸如《荷马史诗》一类的经典。

“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入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

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

”(L.R.帕尔默《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过去有人提出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言论发表的看法,但也恰恰说明了汉字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

”(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1.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

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

大圣人孔子虽然曾经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札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但他却提倡“厚葬久丧,重为棺椁。

”按照封建礼制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所以丧葬礼节是非常繁缛的。

从孟子《许行章》可以看出,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守孝三年,按礼制,父母、妻子和长子死后,都应守制三年。

其实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自上古就有之,相反,上古时的丧葬极其简略。

从汉字的“葬”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古代的丧葬风俗。

“葬”字小篆作,字形南帅、死和一这i部分组成。

“帅”为草丛(注:舯即草的本字),“死”义为尸体,“葬”字字形中的“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

这个字形所展示的跟《周易·系辞下》记载的中国远古的丧葬形式完全吻合。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土堆,也不种树作标志,亦不存在丧期的问题。

)“葬”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

尸体被扔在荒野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很快就有了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产生了灵魂观念。

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

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

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因为还会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的侵害,所以继续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有了“坟”“墓”二字。

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

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不是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

以后就吸收了南北两地的习俗合二为一,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

所以我们看到“墓”“坟”二字都以“土”为构件,表示与“土”有关。

这种原本是出于需要而产生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人持弓守尸,本是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改土葬以后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了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

从汉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习俗也知道了今天我们很多文化习惯的由来,我想这是其它文字都无法办到的。

2.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

文字是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语言的,它的产生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这种符号系统一旦建立,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比如“桥”字,我们从它的构形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桥是用木头做成的,《说文解字》:“桥,水梁也。

”段玉裁注:“凡独木日杠,骈木日桥。

”后来石头砌的、砖砌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甚至玻璃钢纤等现代化的材料建造,不管怎么变化,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建筑物都成为桥,这个本质的东西始终没变,所以“桥”的字形也没有改变。

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也有一些字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字形的改变当中了解先民的生活变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发展。

如“袜”字,《说文》作“鹱”。

《说文·韦部》“裁,足衣也。

”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

”因为“韦”和“革”都是兽皮,所以“裁”又作“蠛”。

后来用布帛作袜,就有了从衣的“被”,简化为“袜”。

从“袜”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袜子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的原因所在了,学习了解一点汉字的相关知识无疑对于我们的后代还是很有好处的。

3.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马是最重要的代脚力,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膝以上为白色的马叫做“弄”,黑白杂毛的马叫做“”,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赤色马叫做“辟”;牡马叫做“粗”,牝马叫“群”;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弱”“骁”;少壮之马叫做“驹”,千里马叫做“羁”,三岁或四岁的马叫做“蜃兆”,高大的马叫“睐”,马高六尺为“聒”。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现在再学这些字很显然人们已经不知所云,也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么多的专用字,所以这里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了。

而近百年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比如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

很显然,从“马”的字多的时代应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时代,是以马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而像“氧、氢、氮、氯、氦”等从“气”的字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

我们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汉民族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汉字,了解汉民族文化。

如果在汉字教学中能够通过探讨汉字文化蕴涵,形象直观的把所教授的汉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另一层次认识汉字形体和汉字的意义,更深刻地把握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结构体系。

运用这种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又能够凸显汉字的文化传承性,这当然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心愿。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

汉字产生至今,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现代汉字演变成为与整字读音、意义都没有关系的记号,这使得汉字的理据性大大降低。

据有关调查资料,在常用汉字当中,带有记号字有75.67%。

许多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宽泛、笼统的概念,甚至有的意符失去了表意性,纯粹成为一个记号。

如“笨”,本来是一个形声字,从“竹”“本”声,意为“竹子里面的薄膜”,但是随着语言发展,“笨”已专指愚笨的意思,所以意符“竹”失去了表意作用,在“笨”字中已经成为记号。

如果看不到文字本身的发展,而一味地强调汉字的形体与文化传承的系又会矫枉过正,汉字的难识、难写,妨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许多语言文字学家提出要全面的科学的看待汉字,既要看到汉字的优点也要看到汉字的缺点,从实际出发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从而把汉字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也使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符合客观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