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

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
汉字与中国文化

隶书推荐碑帖: 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 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 碑》、《礼器碑》、《西狭颂》。 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 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 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
返
草书
• 草书,是为书写便 捷而产生的一种书 体。 • 《说文解字》中说; "汉兴有草书"。 • 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 概,损隶之规矩, 纵任奔逸,赴速急 就,因草创之意, 谓之草书。
返
。 平 竖 直 没 有 蚕 头 雁 尾
个 字 形 有 规 有 矩 , 横
直 的 笔 划 , 严 谨 的 法 度 , 整
的 , 楷 书 有 着 方 正 的 形 体 平
书 。 楷 书 是 由 隶 书 演 变 而 来
楷什 模么 的叫 意楷 思书 ,, 又楷 名即 真规 书范 、端 正正
楷 书 的 简 介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 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 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 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 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 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 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 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古 老 的 汉 字
已 有 四 五 千 年
一 、 汉 字 的 起 源 与 历 史 发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
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
汉字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华夏文化的关系汉字与华夏文化的关系汉字与华夏文化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
中国的汉字文化是指中华文明以汉字为书写符号、为文字媒介而形成的文化,既包含了汉字书写、繁体字/简体字、汉字文学和汉字艺术等不同层面,又与中国历史深远。
汉字文化源于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络绎不绝,以汉字为媒介,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字文化与多元社会文化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首先,汉字与华夏文化密不可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内在与外在相链接,表达和传播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汉字书写的过程,既是实现文化理念的媒介,又是完成文化内涵的过程,是汉字文化本质上的调和。
汉字彰显了一种贯穿科教文化的别样美感,贯彻了“文明、宽恕、理性、虚心”等思想和审美。
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文明与精神得到表现,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熟悉汉字的人,可以从汉字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刻,甚至可以从汉字的形态中找到一些蕴涵的哲理。
此外,汉字与华夏文化互相融合,并发挥着丰富的作用。
在华夏文化发展史上,汉字不仅是表述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汉字也在华夏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儒家文化发展中,汉字文化被确立为其核心;在历史上,多位名人通过汉字书写来传播他们的文化思想;在现代时代,汉字文化也被渗透到新兴的互联网社会文化中,以及多元的文化表现形式。
最后,汉字不仅代表了华夏文化,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文明延续传承下去,其在维系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统一性和独特性,历史深厚,泱泱大观;而汉字也代表着一种把精神文化内涵、传统和现代融合在一起的新文化。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宏观意义而言,以汉字这种文化事项作为中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因为汉字是社会创造的,也是具有社会约定性质的符号系统,因此汉字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微观意义而言,要探讨汉字这个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看汉字及其系统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文化内容的信息。
主要有汉字构形的取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汉字构形发展中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分化孳乳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类聚后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汉字与文化关系固然密切,但要防止认识上的误区:一要正确认识汉字构形分析的社会性、系统性带来的客观性;二要正确认识微观汉字对历史文化解释的有限性;三要正确认识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注意区别字的造意和词的实义。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五百多年。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
汉字和中华文化具有互相印证、互相解释、互相依存的关系——“汉字与中华文化”这一命题,就要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建立。
01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两重意义文化问题涉及人类生存的全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对这一事象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西方的culture(文化)原义有多种解释,定义极不统一。
据有人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定义约有一百多种。
较早的文化定义均属于广义的定义,它是来源于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领域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的。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几千年来,汉字一直是中国人沟通、表达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
首先,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老的文字记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形和字义。
正是因为汉字的存在,中国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其次,汉字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
汉字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字,使得中国各地的人们能够沟通交流。
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无论是东部人还是西部人,都可以通过汉字来理解彼此的思想和情感。
汉字连接着中国人民的心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和共同体验。
在中国,学习汉字是每个人的基本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此外,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汉字中的“人”字,形似两条腿行走的姿态,象征着人类的活动和社会交往;而“山”字则由三个“丨”字组成,形象地表达了山的形态。
这些字形和字义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汉字的书写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笔触的变化和布局的安排,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中国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字画”,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通过书法,人们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依旧重要。
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汉字输入法和电子阅读成为可能,但汉字的地位并没有减弱。
相反,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无论是在教育、媒体还是商业领域,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学习和应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文化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源远流长的时光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我们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应该纵观古今,好好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
汉字,在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汉字,期间经历的过程是曲折迂回,动人心魄的。
然而,虽然汉字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从我们现在看,它是顽强的,这主要在于与时俱进的特性和不断发展的本质,使它不被历史所淘汰,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起着重要引导作用。
由于儒家文化想在中华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几千年来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神学家孔汉思也认为“中文书写文字具有表意内容,并呈现某些基本上相同的态度和世界观,而这种态度和世界观从本质上看都受古老儒学制约”。
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侵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实际上成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儒家思想的重统一,重整体,体现在文字上,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象形因素为约的特点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
汉字的以意统形的方块形式常使人能从其形体结构直窥其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从单个汉字来看,其结构也往往体现着统一的整体思想。
如“国”字,甲骨文即“或”,字中“戈”表示兵器。
“口”家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国”的繁体“國”在原有的“或”字外边加一个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
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
其他字如“发”、“共”、“合”、“同”等,从字形字意都可看到整体统一观念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重视普遍联系的思想,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与人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对应,水乳交融,是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一重协调、重和谐的思想反映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导致形声字配合结构增多,部首偏旁日益丰富,而偏旁部首体现的正是一种普遍联系的思想。
如以“走”作部首,造出与前行的动作有关的一系列字来,如“赴”、“越”、“超”等字;以“女”作部首造出的“姐”、“妈”、“妹”、“姨”、“姑”等汉字;与太阳有关的现象,汉字常少不了“日”,与动作有关的字,大都以提手旁作部首。
三儒家文化思想中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如《易经》中把具有辨证内容的初期哲学中如“阴阳五行说”等进一步展开引申出否与泰、往与复、损与益、乾与坤等一系列范畴。
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互补为道”。
“君子安而不忘危,有而不忘之,治而不往忘乱”。
这种辨证思想在文字的创造中也有所反映,被称之为“夫子之通”的“忠”、“怒”二字,《说文解字》说:“忠,敬”,“怒,仁也”。
这两个字不仅相互构成对立的关系,而且两个字本身的上下结构也形成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又如“仁”字,从人而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各有个性的人常常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但若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达到对立的统一,便做到了仁。
随着汉字的发展,更有大量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出现,这些字以及这种结构方式都渗透着儒家对立而统一的思想内容。
四儒家文化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尤其是其道德人本主义。
重视人性,这也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形态上,则表现出汉语习惯于用人称主语表现,及常用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而英语等其他语言较多用非人称代词等,且常用被动式。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重在“事在人为”,人的动作与行为必然是由人做的,事和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因而书写和表达时往往要说出施动者,即使没有确定的人称,也采用统称,如“人们”、“大家”、“有人”等。
五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价值观,也反映在某些汉字的形体结构上。
汉字中一些形声字意为“女”字旁的汉字,常含有贬义,如“妓”、“嫖”、“娼”、“姘”、“奸”等贬义字。
某些贬义字“奸”本是男性的责任,但仍用“女”作偏旁,更是男尊女卑价值观的表现。
就连中性字“妇”其繁体字“婦”形容女子拿着扫帚扫地,可见古代妇女地位低下,而有些表现不健康、不正当心理和行为的汉字,如“嫉”、“妒”、“婪”、“妖”等字都用“女”作偏旁,而这些心理和行为并非只属于女性,显然也是男女不平等的反映。
诸如此类造字,心理上的偏见无不反映男尊女卑经儒家文化强化以后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反映了男子处于权力中心,妇女地位低下的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六儒家的中庸之道,历来也被看做一种美德。
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
在这种中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交往中,常奉行高值低估的自我价值观,即采用贬低自己的所谓“谦虚”的表达方式。
在词语的选择上,自谦词特别丰富。
汉字中广一个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我”的词语多达十几个。
除“本人”属中性之外,其余均带有自谦的成分,如“鄙人、仆、不才、在下、愚”等,就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也虔诚自己为“寡人”、“孤”。
与自谦相对应的,是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敬称,如“公、先生、夫子、足下”等。
敬称的大量运用反衬了谦称,也对自己高值低估的另一种表现。
其他的敬称方式如“令尊、令爱、令堂、贵校、高见、贵姓”等。
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对自己贬值的称呼方式,如“贱内、小女、寒舍、拙著、浅见”等。
汉字,从原始的图画开始,到东汉时期许慎的文学专著“说文解字》问世,其发展历程与儒家伦理思想及封建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并且与汉民族统治思想同步发展,期间经历了从父系家长制的”尊尊“、”亲亲“思想雏形,到孔子创立学派,完善体系,直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这一进程中,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宗法伦理思想为中心而派生出得各种思想都侵润到了汉字的创造之中。
我们在分析汉字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与汉字的特殊关系,注重汉字发展与儒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与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发展,认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同源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字之所以能具有如此魅力和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也是中国文化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