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学选修课论文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张静成数学3班10080338这学期的跨专业选修课我选择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一门课,因为在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我都喜欢选择文科历史文化类的选修课,如上学期的《语言与文化》,《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学期还有一门的《唐宋文学与文化》,我很喜欢听这些课!原因也有很多,可能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课听起来轻松,学分也好拿。
但是,对我来说,不仅仅于此,因为我本身就是数学系的,天天学理科,闷也闷死了,所以,一方面上这些课可以缓解一下我的大脑,轻松轻松;另一方面,本身这些课的知识与内容,我们以后就很难接触到,有些东西不学真不知道!比如《汉字与中国文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它的由来,结构,意义,和我国古老文化的关系等等丰富多彩,非常有意思,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所以我当初一看到这门课就选它了!因为喜欢《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所以上起课来,就非常轻松快乐。
再加上一些有关汉字的视频辅助,我就很满意了!而且栗老师讲的又很认真,也很风趣,这样的选修课就是我理想中的课,轻松又快乐,还能学到知识,了解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我上这些选修课的时候,都喜欢做笔记,记一些常识与我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我对文学及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研究历史及文化本就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上这门课,总体感觉是非常满意与愉快的,而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枯燥,轻轻松松,正是选修课应有的效果,我们也受益匪浅啊!《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的结构与各自的意义,汉字在不同领域的造字规则,以及在汉字中体现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内涵。
现在我们用的简体汉字,根本看不出它的造字结构与意义,而我们通过那些古老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大小篆,可以形象生动的看出其构造规则及象征意义,非常有意思!而且,汉字当中体现出的中国古老文化,那是丰富多彩啊,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总之是收获多多啊!栗老师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我觉得上的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讲授的细致认真,课堂气氛也很轻松,再以视频辅助教学,这基本上也是选修课的一种模式。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一: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所读接触这些东西。
眼下很高兴大学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极少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千倍七倍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学术论文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亚洲传统极为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__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则,与我们劳作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编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西式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承传发展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赶来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汉字与文化课论文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
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
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
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
“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一)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
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
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一)“古音说”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
“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
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
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
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
”再如陈寅恪之表叔俞明震,字恪士。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汉字与文化课论文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
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
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
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
“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一)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
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
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一)“古音说”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
“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
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
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
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
”再如陈寅恪之表叔俞明震,字恪士。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引言汉字作为中文文字的基础,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深远而丰富,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语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汉字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汉字的演变、结构与构造、教学方法等。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汉字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汉字的历史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文等文字的研究,人们逐渐揭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变化。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形声文字,融合了意符和声符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文字表达的范围。
汉字书写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字体和书写规范,对于认识和理解汉字具有重要意义。
2. 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是汉字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字形结构和字义结构两个层面。
2.1 字形结构字形结构主要研究汉字的形状和构造方式。
汉字的字形结构可以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等,不同的结构方式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和书写规律。
在字形结构研究中,有许多经典的汉字词典和字体学研究成果,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汉字的结构演变以及字形变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字义结构字义结构是指汉字的组词方式和意义关系。
汉字的组词方式可以分为会意、指事、形声、转注等多种类型。
这些字义结构反映了汉字的语义演变和词义变化。
通过对汉字的字义结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有助于提高中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汉字教学方法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汉语母语者需要学习和掌握汉字。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汉字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在汉字教学方法研究中,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其中包括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循环教学等。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评审委员会意见:盖章:年月日单位职称 1论文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
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
(本栏由论文作者填写)2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
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一.汉字的形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汉族人民用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虽然对汉字产生的确凿年代还难以确立,但从文献记载与出土的文物来考察,至少在夏商之际文字就产生了。
对于汉字的产生,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仓颉造字”。
这一传说在传世文献《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古籍里,可见这一传说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广泛流传。
到了东汉许慎为《说文解字》写序时,他将《周易·系辞传》中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说法和仓颉造字说糅合在一起,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百工以瞋,万品以察”。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便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
3虽然对于“仓颉造字”这一说法,古时就有人不赞成,到了现代怀疑者更多。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笔画之最——(zhé)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上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
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
这个字来源于陕西名特小吃Biang biang面,一向的说法是它是汉字笔画之最。
而事实上,中国汉字偏生僻字繁多,至今许多都还只是可见于《康熙字典》里,甚至于连《康熙字典》都翻阅不到的字,譬如
(zhé)
Biang有56画,而zhe有64画,高下立分。
Biang biang 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zhe字却无可考的故事,所以同为生僻字,却不如biang流传的广。
翻开《中华字海》,四个“龍”字分成两层四四方方地叠在一起,义同讋(zhé),讋又义同詟(zhé),具体字义为惧怕、震慑,在多部典籍中均有运用。
詟,失气言也。
(《说文》)
不得不说,“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是皇权的象征,它威严不可侵犯,当四个“龍”四四方方叠在一起,震慑之意立马就能从文字当中传递出来,这是个释义十分鲜明的汉字。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
《说文·言部》:“一曰言不止也。
”明刊本《四声篇海》中释其义为“多言也”。
四个“龍”一共64画,笔画之繁多总也写不完,犹如唠叨的话总也说不完一样。
我觉得古人应该是在先有了这个字之后才赋予这个字这样的含义,古人的想法有的时候真的很有趣。
除了四个“龍”,还有两个“龍”,三个“龍”这些有趣的汉字。
龖这是两个“龍”,音tàdá,总笔画:34,意思有双龙之意,又可以
用来形容龙腾飞。
《唐韵》徒合切,《集韵》达合切,并音沓。
《说文》飞龙也。
又《六书精薀》震怖也。
二龙并飞,威灵盛赫,见者气夺,故讋从此省。
《元包经》震龖之赫霆之砉。
传曰,二龙怒也。
又《集韵》悉合切,音趿。
飞龙也。
“飞龙也。
从二龙。
读若沓。
徒合切。
文五。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飞龙也。
广韵曰。
龙飞之状。
从二龙。
凡袭讋字从此省声。
读若沓。
徒合切。
八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龘这是三个“龍”,音tàdá,总笔画:48,古同“龖”,是“龖”字之异体字。
释义为龙腾飞的样子。
《说文•龙部》:“龘,飞龙也。
从三龙。
”
汉字里笔画较多的字大多是重叠而来,譬如䨻(bèng),52画等。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
汉字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汉字构成方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
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还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又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不但要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而且要尊重它,了解它,追本溯源,热爱汉字。
唯有如此,汉字才能继续承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