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民俗文化结课论文 (1)
中华传统文学论文2500字_中华传统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华传统文学论文2500字_中华传统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华传统文学论文2500字(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断提升,从而就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热”。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巨大的重要作用,并且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也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十分关键的一门学科,是我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因此高校教育部门以及老师一定要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育的新形势不断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本文就从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一、引言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是要突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不断地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历史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并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世界各地也出现了很多的孔子学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教育一定要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紧跟时代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定位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专业并且在实际的培养过程能够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理论,也为高校以及科研部门培养相关的文化工作者。
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并且是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比较基础性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能够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学论文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学论文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其形体构造体现出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语言文学论文: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保存并流传后世,这主要归功于汉字。
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其构形及发展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淀和保留着汉民族观察世界及其自身的思维成果和心智,其本身蕴涵和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
1、汉字与风俗文化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长期的群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沿成习,渐渐形成一种风俗。
风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汉民族的独特风俗文化离现在已有几千年之久,但我们却可以从汉字及用汉字所记载的文献中窥见一斑。
例如“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等词,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汉民族先民的居住条件和饮食方式。
汉民族的风俗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盛大的,贴红联、放鞭炮、吃饺子……习惯上又把过春节称为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猛兽叫“年”,逢新旧岁之交,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
一次,它又跑出来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和爆竹声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的弱点。
每至辞旧迎新之际,就贴红联,放鞭炮,拢柴火,把年吓跑。
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习俗。
但这只是传说,其实“年”字,最初为“农作物生长周期”之意,由于汉字形体的楷化而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造字之初,“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是一个生长周期,庄稼成熟之时,人们不免要庆祝一番。
从此,每当四季轮回一次之际,就出现这种庆祝丰收和和祭神祀祖的活动。
但由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倾向,这种活动逐渐从娱神发展到自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节日,即“年”。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汉字与民俗文化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汉字与民俗文化作业题目: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姓名:蒙兰艳学号:1270150127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索引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侗族大歌的产生及发展1.鼓楼文化与大歌的相辅相成2.侗族传统及习俗的影响3.“歌以择偶”及对歌风俗的影响4.乐器与大歌的互动二.侗族大歌的功能1.教育功能3.社交功能4.审美功能三.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1.亲子传承2.师徒传承3.自然传承四.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危机1.亲子传承出现断层2.歌班面临着解体3.风俗活动的日趋减少4.时代发展所引起的审美心理变化五.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1.引入学校教育2.融入旅游资源3.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六.结束语参考文献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摘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已唱出过门,惊动世界,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民俗学上的一朵长盛花。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音乐民俗学、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解读侗族大歌,了解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侗族大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关键词:侗族大歌发展功能危机措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
侗族是热爱音乐的民族,素有“侗乡是歌的家乡,诗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月”之民俗,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小议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的结合的论文

小议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的结合的论文一、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史介绍在我国的汉字发展史中,甲骨文就是在商朝后期书写或是刻在龟甲以及兽骨上面的文字,至今安阳殷墟还保留大量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居多,可谓是中国汉字的鼻祖。
汉字中的金文就是雕刻在青铜器皿上,或是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
篆书的产生式汉字字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篆书又可分为大篆与小篆。
而汉字中隶书的出现,因其种类繁多而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故此有着很长的发展和使用过程,在当时得到了很广泛的使用。
汉字中楷书字体,由于笔画端庄而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还被世人视为标准的字体。
行书在汉字字体中也就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可以自由运笔的一种文字书写字体。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中,草书也被成为破草和今草,草书也有着今草、狂草、章草之分,它是沿袭了多种古文字的变化从汉代而形成的。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中,为了适应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需求,文字也开始向适于印版和镌刻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开始出现方方正正、横平竖直宋体,这是为了方便印刷而产生的。
并且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体汉字在百年文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扁宋、长宋和仿宋等多种宋体汉字的变体。
并且我国的汉字字体在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黑体以及美术字等多种新的汉字字体。
但是由于宋体字的使用会更加方便我国的印刷刻板应用,并且还适合于人们的视觉阅读需求,所以现在,我国的宋体字还是在出版印刷中主要使用的字体。
二、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历程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中,字体设计已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
汉字是我国智慧文化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中国文化的视觉效果,汉字字体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做好汉字的字体设计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字体也就是汉字的文字符号的视觉形式类型,汉字字体设计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也衍变出宋体、仿宋和楷体等字体。
在我国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字体的不同演变也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过程,是人们在设计思维中对我国字体设计的创新和巩固。
民俗与汉字

民俗与汉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创造之一,其功用不仅仅是记录语言,而是在记录文化的同时,本身也代表了一种汉字文化。
在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联越来越被学者们所关注的今天,探讨汉字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字文化的研究领域中一个实用性的课题,即民俗文化在阐释和识记汉字中发挥的作用。
民俗汉字本身虽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在范围和内容上一直比较混淆,且没有合适的定名。
本文将民俗汉字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汉字形式,是规范汉字的变体,与同时期的规范汉字相比有着形体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种民俗性质的书写载体、书写工具、书写心理、民俗观念、书写目的等因素造成的。
也就是所谓广义的民俗汉字。
而狭义的民俗汉字仅指民俗合成字,是一种组合汉字,即民俗场合中较常使用的,巧妙地将两个或多个字组合在一起,带有趋吉避凶寓意的合成字。
研究民俗汉字的最终目的在于对汉字本身的研究有所帮助,帮助我们更好地考证、解释、学习和记忆汉字。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分析民俗文化在阐释和识记汉字中的作用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也是写作本论文的价值。
本文分别从借助民俗文化阐释和识记汉字的可行性、借助民俗文化阐释和识记汉字的方法、民俗文化在阐释和识记汉字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整理出民俗文化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价值所在。
在第一部分可行性的论述中,主要根据汉字崇拜与民俗、汉字形体与民俗、汉字与民俗内在一致性这三个维度,指出汉字与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二部分则是选取若干字例来举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结出借助民俗文化阐释和识记汉字的方法。
第三部分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章节,将民俗文化在阐释和识记汉字中发挥的,充当背景材料、以多种形式参与应用、吸引注意并提高效率和传承文化等作用作了详细的阐述。
由于民俗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汉字形式,因此为了科学起见,在论文的分析中,将汉字与民俗汉字分开阐述,从而使得论文主旨更加凸显,也不会忽略民俗汉字的特殊性。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红山文化
一、本作业的主旨:
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
介绍了红山文
化的起源、发展、艺术文明、文化特征以及最具代表性的玉器。
二、本作业的实现手段:
通过网上搜索以及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来查询资料。
三、本作业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
身为内蒙古赤峰人,对自己家乡的鲜明特色有一些了解,要想
更近一步了解必须查一些资料,从起源开始,一点一点深入,
到最后全面了解红山文化。
四、本作业的创新之处:
介绍了内蒙古某一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可以让读者大开眼界,了解更多。
五、本作业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从起源开始介绍,介绍这一文化的特征、艺术文明,线
索性很强,很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足:资料比较少,有些图片说明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