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推荐文章中西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热度: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热度: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热度:关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热度:传统文化的话题作文500字热度: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浅谈中西传统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文化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而产生,同时也因不同底蕴而产生了迥异的宝贵文化遗产。
悠久的东方文明,讲究的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而西方却与之迥异,他们凸现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倡导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关键词】文化;中西文化;真理;差异1.对于文化含义的界定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从广义方面来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物质文明方面如同考古人员对历史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进行的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创造的生产工具等都可以认为是物质文化;而不同时期的人们产生的不同意识,如天文历法,不同的法律文献,如前一段时间预测世界末日的玛雅文明等等。
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或者说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有知识性特征。
今天我所探究的文化可以说是狭义的文化。
通过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去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
2.中西文化的差异及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生长,加上交通阻隔,在经过几千年基本相互隔绝状态下的发展和积累之后,形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因此,无论从历史的哪个时期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两个不同质的文化。
2.1从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文化,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从双方的社会结构上看。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都是大一统的王权制,即便是分裂时期,也不是政权结构的分立,而是一个统一王权分开成若干个统一的王权。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论中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着手,通过研究对比中西服饰的色彩搭配、纹样运用、以及形神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服饰文化不同之根源,并根据国际形势预测中西服饰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西传统服饰;比较;色彩;纹样;文化意味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服饰文化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这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系。
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色彩关系、纹样形式以及各自形神文化的分析和比较,剖析该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寻找其相同关系和其规律性。
一、中西色彩审美中的文化等级对比自早期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中提炼出色彩颜料之始,色彩就一直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
在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史中,色彩的发展伴随朝代的更迭,被赋予了多重的隐喻与象征,因此在这里就色彩在中西文化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意味进行探讨,显著的表现等级尊卑的方面。
(一)色彩在中国的所表现出的等级尊卑色彩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色彩有严格的区分,不同服饰的色彩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
黄色在中国不仅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而且还是古代的帝王之色,代表大地和高贵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帝王的服饰以黄色为重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首先,与黄帝的称号有关。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
因为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崇拜的延伸。
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之色。
黄龙是皇帝的徽记,皇帝出巡用黄旗,包印绶用黄色织物。
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文化风俗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

文化风俗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文化风俗议论文作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文化风俗议论文作文1读过网站上的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作者们的那一句句独到见解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叫《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文章的题目一下子就使我感到了茫然,仔细品读下来,才有所触动,有所感觉。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虽然这是引用的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
作者是这样写的: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使我联想到:____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
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
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多为国家做出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简介: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明部分逐步加强对民间的习俗文明的研究与开展力度,经过深受公民群众喜欢的习俗文明,来提高我国的文明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了解状况,对其开展群众文明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剖析。
关键词:民间习俗文明;群众文明;文明艺术只要归于民族的文明才是归于国际的文明,将文明推向国际才干确保优异的民族文明被传承下去,可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本来具有较高文明价值的习俗文明逐步被新式文明淘汰,在文明竞赛市场,传统的习俗文明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能外衣的现代文明更感兴趣,而许多习俗文明遭到了影响,乃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习俗文明是不该被抛弃的,因而本文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价值以及传承方法进行剖析。
1传承习俗文明的必要性我国的民间文明成善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根底深厚,我国风格明显,遭到国际各地公民的拥护与喜欢。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咱们不仅要肩负起维护民族文明的重任,还要将其持续开展下去,传承给咱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咱们在坚持多样化的根底上,整合与立异符合生产力与文明开展要求的习俗文明。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文章目录[+]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下面就法国民俗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充满魅力的异域风情法国婚礼:浪漫简单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见面礼仪: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之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见面行吻面礼,但各地区吻的次数不等。
大多数地方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须行吻面礼,他们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之一次见面和道别时都要吻对方。
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中西传统文化不同,使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迥异,即逻辑严谨性不同、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不同、事实的客观性不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从中西传统文化探讨社会的和谐美摘要:当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和谐都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
和谐其实属于美学的一个概念。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被人们赋予新意义。
不管它的含义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其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美”。
和谐美这一概念很早就已经产生,它蕴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西方的传统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和谐美,寻求和谐的真谛,和构建和谐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和谐;美;中西传统文化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和美学思想是相统一的。
关于和谐经典词句非常之多,比如蕴涵和谐意识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追求和谐的“以和为贵”,以及总结生活政治经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人对美的感受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去体验。
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没有和谐的实现,美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美即和谐,和谐即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等几乎所有的流派都认为和是美的思想根源。
而各个流派的侧重点又不一样。
儒家主要侧重于政治品行方面,认为完美的人格是“克己复礼”,而完美的社会体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维系的;墨家重视物质利益,他们认为完美的社会是注重自我与利益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从人与万物的关系上,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而法家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美就是个体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他们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情。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传统哲学有许多的流派,并且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侧重点都不一样,但是在“和”的思想都是一致的,都认为个体与客体应该相互统一。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世俗与宗教——中西社会习俗文化比较摘要:当今中国早已跻身全球化语境的时代。
信息网络技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中西文化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误解屡见不鲜。
中西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习俗文化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习俗文化差异前言:社会习俗文化包括社会生活礼仪与节庆、生活方式等,是各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反应,深刻揭示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
由于社会习俗范畴广泛,本文仅从觐礼、婚礼、葬礼、节日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以窥全豹。
鉴于中国式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社会习俗文化是世俗的,而西方国家基督教影响甚深,故社会习俗文化的宗教色彩深刻。
一、觐礼:下跪与屈膝在古代中国一向是皇权至上的社会。
因此,古代觐见皇帝时都要行下跪的礼仪,以表示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的尊重。
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高度集中的权力,使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人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华夷有别,万方来朝的虚荣心理。
而西欧则相反。
在西方,王权有限,对国王来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加上基督教的普世性,教皇才是权力的中心。
西方国王与贵族大臣的契约关系并非像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出现了双方觐见礼的冲突。
二、婚礼:红色与白色在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中,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作为社会习俗的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婚礼的具体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就不同。
具体上说,中国古典式的婚礼是“红色”的婚礼;西方古典式的婚礼是“白色”的婚礼。
(一)中国婚礼的红色寓意中国古典婚礼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男女双方全家族的盛大庆典,以及到处贴的红双“喜”,一对新人着红衣、红裤(红裙),新娘披着红盖头,桌上点着红蜡烛,床上摆着大红枣。
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封建时代,红红火火的婚礼主要不是对新婚夫妇个人的祝贺,而是对家族兴旺的集体联欢,对封建义务的重申。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推荐文章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怎么写热度:有关民俗文化论文参考热度:欧洲文化入门论文范文参考热度:欧洲文化概况论文参考范文热度: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热度: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
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西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可以从历史、文化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
从历史条件看,中国注重传统文化,即继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长期稳定的封建历史环境,尤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这就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继承提供了可能,再加上中国人素来注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重传统、重历史,这就进一步使得中国菜能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所以,中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字号”、“百年老店”,令很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中国人传统继承的结果。
另外,中国人比较注重节日,讲究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可以说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人的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
而在西方,习惯则不大相同,他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传统不太看重,当然不会去继承积累,比较漠视传统的东西。
他们在交往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并不在乎形式,于是快餐盛行就成为大势所趋。
从文化上看,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且他们比较注重科技、信息、现代化等经济的理性的东西,对于文化,无暇顾及。
他们看重的是效率,是速度,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健康食品是他们关心的,在这个方面,和中国比,他们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讲究“以人为本”,人口的多少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养生之术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
食物作为主要途径,备受关注。
中国人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来发展中国饮食。
中国人一般较推崇佛文化,视动物为“生灵”,在饮食中,一般以素食,即植物为主,而西方的人,“茹毛饮血”,吃穿住皆取自动物,有人说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
中外饮食风俗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风俗文化是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这种差异性在服饰文化中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
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影响。
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四、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
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
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