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论文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论中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着手,通过研究对比中西服饰的色彩搭配、纹样运用、以及形神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服饰文化不同之根源,并根据国际形势预测中西服饰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西传统服饰;比较;色彩;纹样;文化意味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服饰文化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这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系。
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色彩关系、纹样形式以及各自形神文化的分析和比较,剖析该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寻找其相同关系和其规律性。
一、中西色彩审美中的文化等级对比自早期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中提炼出色彩颜料之始,色彩就一直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
在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史中,色彩的发展伴随朝代的更迭,被赋予了多重的隐喻与象征,因此在这里就色彩在中西文化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意味进行探讨,显著的表现等级尊卑的方面。
(一)色彩在中国的所表现出的等级尊卑色彩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色彩有严格的区分,不同服饰的色彩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
黄色在中国不仅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而且还是古代的帝王之色,代表大地和高贵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帝王的服饰以黄色为重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首先,与黄帝的称号有关。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
因为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崇拜的延伸。
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之色。
黄龙是皇帝的徽记,皇帝出巡用黄旗,包印绶用黄色织物。
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篇1对岭南音乐民俗文化的探讨岭南音乐起源于商周以来百越文化,直到唐宋以来岭南文化才得到蓬勃发展,现下在珠江文化感染下不断发展,当下人们对岭南音乐了解不多,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保护工程不断展开,人们对岭南音乐也逐渐提高了关注度。
一、从大文化观、大音乐观、大雅俗观、大珠江观来探讨岭南音乐民俗文化1.大文化观大文化观可以从历史与人文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中就历史层面来说的大文化,包括商周以来的百越文化、唐宋以来的岭南文化、鸦片战争发生后的近代文化、辛亥革命后的现代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文化综合。
而人文层面大文化,主要是指包括远古时期的西瓯人、南越人、骆越人、闽越人的文化,还包括近代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瑶族人、畲族人、壮族人文化的总和。
而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百越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积淀,是岭南各族人民与其先祖、后裔们共同创造流传的大合唱,是大文化的共同声音。
岭南音乐作为传统音乐,其本身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是我国悠久文化的载体。
当下社会,信息流通便利,文化多样化是发展趋势,但是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矛盾又有兼容,最终需要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善待音乐文化。
2.大珠江观大珠江观从地理学层面来解释,应该是包含岭南地区的东江、西江、北江:也可以是珠江流域附近的城市,像广东、贵州、云南、广西:还可以看作是岭海概念的珠江、韩江、海南岛等。
从人文层面来看,应该是包括珠三角人、大珠三角人、泛珠三角人,也就是即广东、广西、湖南、海南、江西、贵州、福建、四川、云南、以及港澳人等,各类人文地缘的概念总和。
所谓大珠江观,主要是指要认识到珠江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最终提高珠江区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追赶黄河、长江区域发展的脚步。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文章目录[+]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下面就法国民俗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充满魅力的异域风情法国婚礼:浪漫简单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见面礼仪: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之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见面行吻面礼,但各地区吻的次数不等。
大多数地方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须行吻面礼,他们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之一次见面和道别时都要吻对方。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世俗与宗教——中西社会习俗文化比较摘要:当今中国早已跻身全球化语境的时代。
信息网络技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中西文化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误解屡见不鲜。
中西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习俗文化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习俗文化差异前言:社会习俗文化包括社会生活礼仪与节庆、生活方式等,是各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反应,深刻揭示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
由于社会习俗范畴广泛,本文仅从觐礼、婚礼、葬礼、节日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以窥全豹。
鉴于中国式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社会习俗文化是世俗的,而西方国家基督教影响甚深,故社会习俗文化的宗教色彩深刻。
一、觐礼:下跪与屈膝在古代中国一向是皇权至上的社会。
因此,古代觐见皇帝时都要行下跪的礼仪,以表示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的尊重。
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高度集中的权力,使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人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华夷有别,万方来朝的虚荣心理。
而西欧则相反。
在西方,王权有限,对国王来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加上基督教的普世性,教皇才是权力的中心。
西方国王与贵族大臣的契约关系并非像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出现了双方觐见礼的冲突。
二、婚礼:红色与白色在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中,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作为社会习俗的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婚礼的具体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就不同。
具体上说,中国古典式的婚礼是“红色”的婚礼;西方古典式的婚礼是“白色”的婚礼。
(一)中国婚礼的红色寓意中国古典婚礼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男女双方全家族的盛大庆典,以及到处贴的红双“喜”,一对新人着红衣、红裤(红裙),新娘披着红盖头,桌上点着红蜡烛,床上摆着大红枣。
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封建时代,红红火火的婚礼主要不是对新婚夫妇个人的祝贺,而是对家族兴旺的集体联欢,对封建义务的重申。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课题来源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与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四、研究计划(一)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二)研究流程。
我们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搜集途径:①网上查寻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第二阶段: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地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入最后的整合和收尾。
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并在讲解结题报告时向老师及同学展示。
第三阶段:以组员完成PPT,形成结题报告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有关要求:电子稿结题报告以及幻灯片的制作完成,届时,各组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积极参与到报告的制作当中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及表达形式(一)预期成果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二)表达形式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出,让更多的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具体内容:一.节日“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
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
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特别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方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典型的集中体现,包括宗教、风俗、习尚、礼仪、节庆、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
中外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分别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从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崇尚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魔法的境界。
儒教的影响则让中国人形成了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和讲究礼仪的习惯。
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则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与宽恕,这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饮食文化也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风格注重色香味俱全,追求平衡和谐。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口味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饪风格。
例如,法国的美食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闻名,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
总之,中外民俗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保持和发扬,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中外民俗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民俗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二、中外民俗实践教学的意义1. 深入了解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从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2. 培养跨文化意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传承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1. 实地考察(1)国内民俗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村落等,如云南丽江古城、贵州侗寨、山西平遥古城等。
(2)国外民俗考察:组织学生赴国外进行民俗考察,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日本京都清水寺等。
2. 文化交流(1)举办中外民俗文化节: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共同展示各自国家的民俗文化。
(2)开展民俗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民俗知识,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3. 手工制作(1)学习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创新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工艺品。
4. 民俗讲座(1)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论文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
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