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阶段,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关键。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汉字文化教育应当贯穿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和核心。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当贯穿着对汉字的教育。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字词书写,更应该注重对汉字的历史文化、形体结构、演变规律等方面的教育。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汉字的文化自信。
汉字文化教育应当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应该将汉字文化教育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韵味。
在学习课文和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历史典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还可以通过举办汉字书法比赛、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汉字的美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和兴趣。
汉字文化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书写是汉字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书写汉字的规范性和美感的培养。
教师要反复强调汉字的正确笔顺和结构,引导学生重视书写,培养他们对汉字书写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还应该注重汉字书法的教学,让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汉字文化教育要注重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相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灌输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用汉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关注汉字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汉字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篇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
孟子。
老子等圣人。
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
《弟子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
以及我们坐。
立。
行待人接物的姿态。
,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
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
《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
《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篇二】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汉字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书写始于古代的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风格。
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表达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汉字书法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书法的历史发展。
汉字的字形经历了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甲骨文到楷书、行书、草书等。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它们刻在动物的骨头和龟甲上。
这些原始的文字有着原始的形态,形状一般都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点。
然而,正是这种简单的线条和点构成了后来汉字丰富多彩的形态。
汉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的变迁,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对汉字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比如,汉朝的隶书在秦朝的基础上形成,成为统一的书写形式,对后来的楷书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是紧密联系的。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递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书法,将其与文化修养深度结合,将书写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写汉字,文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他们认为,字迹的流畅与否、笔画的有力与否,都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修养。
如今,汉字书法依然在中国被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许多学校和社区设置书法班,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汉字书法的传承还体现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商标、广告、招牌,还是书信、号码、名字等,汉字书法无处不在。
汉字的书写规范和美感被深深地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大城市,也延伸到农村地区。
许多农村学校设立了书法课,培养孩子们的书法兴趣。
这种现象证明了汉字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传承。
总结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汉字书法通过演变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使汉字书法得以延续和发展。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高中作文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高中作文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高中作文800字(精选109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高中作文800字(精选10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高中作文篇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必说物质上的四大发明,也不必说思想上的百宗争鸣舞动的符号——汉字,就让中国文化永烁光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
有了它,中华的文化才得已延续。
从仓颉造字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箓书、隶书、楷书……,汉字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也演变,同时也记录着历史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知道了华夏族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让我们知道了繁荣一时的隋朝。
就有了它,我们才了解了祖先的生活,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
了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华。
在汉字不断演变的同时,它传递的早已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人类种种美妙的感情。
于是,形象鲜活的汉字带着人类的情感跳出人们的脑海,像一个个乐符,组成了一篇篇美文。
一卷卷古书,一本本著作。
于是,《史记》、《诗经》这些美妙的乐章便纷纷出现。
看这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一句句,一行行,读读来朗朗上口,读起来意味深长,读起来获益匪浅,读起来荡气回肠。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唯有它能发展成为一门书法艺术,在各位书法家的笔下,神奇的汉字更是魅力四射:看这一个个字,抑扬顿挫,龙飞凤舞。
容不得羁绊,容不得束缚。
骤去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炎黄子孙对汉字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一种由衷的热爱。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汉字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永烁光辉!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高中作文篇2打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文化奇迹,从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隋唐五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到近现代,中华文化延续不绝,广产精品。
“汉字之美与文化自信”话题作文《用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

“汉字之美与文化自信”话题作文《用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正是这种底蕴,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有人说: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真情;汉字如乐,横竖间奏美妙华章;汉字如图,间架里绘斑斓画卷。
请以“汉字之美与文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用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汉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美感,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脉络。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发现汉字之美”为人们行走天下,增添了魅力。
每一个汉字书写的演变,都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
一撇一捺、一转一折间,可以让人看到中华文明的绚丽光芒。
汉字,早已超越了书写记录的基本作用,成为文化的结晶、民族的符号,并以此衍生出中国书法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从国内到海外,喜爱汉字、书写汉字的人比比皆是,又为其增添了文化桥梁这一重要属性。
汉字之美,美不胜收。
我们在尽心感受汉字魅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在汉字书写、汉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现象加剧,对汉字含义的理解不如以往深刻,对汉字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文化脉络变得没那么清晰。
长此以往,汉字的历史文化内涵就会逐渐淡去,直至成为单纯的书写工具,那就不仅仅是汉字价值的缺失,也会给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失。
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的传承与创新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探讨一下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期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汉字文化的传承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特色的文字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继承。
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楷书、行书,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汉字文化的传承不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字词的来源,还涉及到了我们文化认知、思维方式、精神世界等诸多方面。
在面临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汉字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传承汉字文化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使命。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汉字本身的认知。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使用方法、表现力、含义等等。
只有真正了解汉字,才能够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
此外,汉字要想传承下来,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才详细研究并编纂。
比如,现在有专门的姓氏学、方言学、字典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学者专门从事研究汉字等相关领域,他们不断修订更新,保证文化知识得到更好的复制。
其次,传承汉字文化还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宣传。
我国教育机构应该在课程设置中给予汉字文化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汉字汉语,还要在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及其内涵。
家庭教育方面,更应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与汉字相关的知识,增强他们对汉字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影响。
最后,传承汉字文化还需要保持对汉字进行升级,使得汉字文化在伴随着科技、网络向前发展同时,还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汉字文化的创新汉字文化的传承只是第一步,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黑蕊。
汉字文化的创新不止是一种文化创意的焕发,还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文化主角已经由“工具人”变成了“使用者”,我们对文化有更高的要求和期许,一方面要求文化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当前要求文化创新保持其自身完整性和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
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
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
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
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
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
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
“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
(一)
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
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
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
(一)“古音说”
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
“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
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
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
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
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
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
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
”
再如陈寅恪之表叔俞明震,字恪士。
人们在提到俞明震的字时,往往写成“确士”。
如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述及自己的友好俞明震时,便称“俞确士学使”、“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
陈石遗与俞明震过往甚密,他不可能不知道俞的字为“恪士”。
而俞的字“恪士”之所以被陈石遗写作“确士”,这是由于“恪”与“确”两者音相同。
而“确”,无论在哪一本字典或词典里,只有一个音què。
这一事实,至少说明“恪”确实有què的读音。
此为论据三。
(四)“自称说”
以本人读音为标准。
因“恪”为陈寅恪先生姓名用字,故读音以陈先生之是为是的说法,更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趋从文化。
以陈先生之非为非,这是争论双方差异共同的立足点。
有人例证,陈先生的女儿陈琉求说“恪”应读qu è,因为“女儿不会读错的”②。
因此,文史学界把陈寅恪先生名字的“恪”字,念成què音,更确切的说,是源自于久远以来的一种约定俗成。
此为论据四。
但这里的问题同样是:陈寅格先生本人及家人对他的名字怎么读.是否即为“恪”字的标准读音呢?有这样一种理论:“对于人名的读音有一个规矩。
那就是姓名从其主,它的主人如何自称,别人也应该这样称呼。
因为名字是极端个人化的产物。
它的主人如果愿意用这个字来指代自己。
别人是不应该干预的。
”这显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趋从文化心态作祟。
据笔者所知,更有人当代许多艺人,如李玟,其“‘玟’字从古只有‘民’一个读音”,但事实上,国人又有谁会称这位大名鼎鼎的性感女明星为“李民”呢?甚至有人说,“也不排除‘玟’字在‘李玟’这个专有词组中,念‘文’”,因为“可以把两个偏旁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字,赋予它一个任意的读音;也可以赋予一个已经存在的字,一个新的专有读音”。
陈寅恪之“恪”就是“在这个人名词组中。
被赋予了新读音‘确’”。
这种“高论”,实际就是说在人名中是可以造字造音的。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因为一个人取名诚然是“极端个人化的产物”,但这个名字怎么写怎么读,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非常特殊的理由,或者强有力的文献依据,不应该违背语音演变的规律。
再如,歌坛新秀张韶含名字第二个字显然是“韶光易逝”的韶字,应念阳平声,但是无论是其自己还是大众媒体,无一例外的称其去声。
如有人提出异议,立即就会招致嘲讽:你连她都不认识?
正如在大学校园里,有几次把陈寅恪的“恪”读成kè,总是被同学甚至师长纠正。
为究其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这样读的嘛!又是典型的趋从文化!
当然,有些人名用字的读音确乎与通常不同,如陈省身之“省”不读sh6ng 而读xIng,王朝闻之“朝”不读chao而读zhao,但这并非什么“名从其主”,相反恰恰是因有典可依(“吾日三省吾身”、“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被规范化、
必是加倍的强而有力。
所以人与人团结,最为必要。
当然这团结是建立在自我保持的基础上的,凡是从事这类团结的人,他们都是公正忠诚而高尚。
”⑦这段话说得不错。
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人,必然是独立的人,独立的人联合起来才有力量。
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其实不可能联合,他们拥有的不过是简单机械盲目的“趋从”而已。
笔者对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倾向深表不理解,更希望中国人摆脱这种文化倾向。
注释:
①.《辞海》1979年P1989
②.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1月
③. 赵武平《“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25日
④. 郑茵《陈寅恪的“恪”应当怎么读》《咬文嚼字》1997年第09期
⑤.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P342—343
⑥. 李金松《陈寅恪名字中“恪"字的读音辨》《汉字文化》2001年第4期
⑦.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无梦楼文史杂抄》(七十九)
参考文献: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王贵元《汉字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张之伟《汉字基础知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胡双宝《汉字史话》中华书局1980年
高景成《中国的汉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