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

合集下载

2024年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在2024年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科学知识。

首先,我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和探究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探索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例如,通过种植小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通过测量实验让学生学习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我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的习惯。

第三,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尽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例如,利用幻灯片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利用模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2024年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适宜】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肯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简单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说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枯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枯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肯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通过本次实验,我观察到了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发现当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中时,热水逐渐变冷,冷水逐渐变热,最终达到共同温度后都变成了室温。

这说明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实验名称:物体传热仪器名称:铁架台、铁棒、酒精灯(或蜡烛)、火柴、凡士林、小木棍操作方法:1)将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依次用凡士林粘上小木棍,注意凡士林用量和小木棍粗细要相同。

2)点燃酒精灯,加热铁棒的一端。

3)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小木棍会按照距酒精灯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落下,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名称:颜色与吸热仪器名称:两个大小一样的泡沫塑料、两支温度计、小刀、两张大小一样的白纸和黑纸操作方法:1)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

2)在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白纸。

3)将两块泡沫塑料放在阳光下。

4)过一会,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实验现象:黑纸覆盖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快,白纸覆盖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慢。

实验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强。

实验名称:风的形成仪器名称:实验箱、蜡烛、火柴、毛巾,冷水、香(蚊香)操作方法:1)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

2)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实验箱一侧。

3)点燃香放在实验箱小口处。

4)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5)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把香放在小口处。

6)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7)熄灭蜡烛。

实验现象:点燃蜡烛前,香烟向上流动;点燃蜡烛后,香烟向实验箱内流动。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仪器名称:报纸、铝盘子、带窄颈的干净瓶、勺、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操作方法:1)在地面或桌上铺一层厚报纸,把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子中间。

2)往瓶中倒入50毫升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3)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锥一样的铝箔。

2021新冀教版冀人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全册笔记 知识点总结 实验记录

2021新冀教版冀人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全册笔记 知识点总结 实验记录

2021新冀教版冀人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笔记知识点总结实验记录1.空气的成分在实验中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罩起来的蜡烛会熄灭。

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我们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

然后用一只集气瓶罩在蜡烛上方。

观察到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的水面升高,高出水槽的水面。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的空气并没有用完。

为什么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会上升?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气体的成分还和原来一样吗?答案是:蜡烛燃烧消耗掉了一部分空气,还剩下一些气体,这部分气体与原来的空气不一样。

我们可以用集气瓶收集蜡烛燃烧后剩余气体,把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了,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综合以上现象,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成分不唯一,有能支持燃烧的成分,也有不支持燃烧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体。

氧气的用途有: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氧装置、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液态氧用作火箭的助燃剂、炼钢需要氧气。

氮气的用途有:用于医疗手术、生产氮肥、用作灯泡填充气、储存食物。

但是,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会使人缺氧窒息。

因此,使用氮气要注意安全。

2.燃烧的秘密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观察物体的燃烧实验可以发现,不同物体燃烧时会发光、放热,能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在观察物体燃烧时,要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

实验名称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实验方法是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篮子的蜡烛上方,杯壁有水雾生成。

然后将一段蜡烛用铁丝系上,点燃后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两分钟后取出,摇晃烧杯,石灰水变浑浊。

2024年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24年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就已经接近尾声了。

这段时间里,我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这里,我想对这段时间的科学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同事们。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努力。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亲自感受科学的奥妙。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从中获得乐趣。

再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带来了一次次的变革。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勇于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科学研究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而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通过实例告诉他们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节约能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小举动都对环境有影响。

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合作能力的加强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一、概述本文旨在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行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内容分析1. 教材内容丰富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包括自然与生活、人体健康、物质的组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教材内容融合生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评价1. 经验教学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举一反三、生活化教学等方式,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分析1. 学习兴趣提高通过有趣的实验、图片、视瓶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学习。

2. 学生成绩提升经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学生的科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学习效果显著。

五、改进建议1. 加强实验环节增加更多有趣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科学的神奇和乐趣。

2. 拓展教学资源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是对上学期科学教学的全面梳理和评价。

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卓越科学素养的未来科技人才。

七、教学成果展示1. 学生作品展示在本学期的科学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完成了许多精彩的科学实验,并制作了丰富多彩的科学作品,如植物的生长实验、水的沸点实验等。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精选全文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实验一:测量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材料:4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水中。

4、观测两个容器中的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诼渐下降,直到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为止。

实验结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

实验二:传热比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实验材料:形状、大小相同材料不同的各种物品(金属棒、塑料棒、橡胶棒、木头棒等),酒精灯(或蜡烛、热水等),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实验过程:1、把三粒豆子分别粘在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尾端。

2、把三支粘有豆子的勺子同时放到温度较高的水中。

3、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铝勺上的豆子先脱落下来实验结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三:颜色与吸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能力的大小实验材料:三个形状、材料相同的小瓶,大小相同的黑、红、白色的纸(或布)各一块,三支温度计,台灯实验过程:1、分别用黑、红、白颜色的纸(或布)将小瓶包起来,尽量包严。

2、分别向三个小瓶中各插入一支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并同时将小瓶放在灯光(或阳光)下照射。

3、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用黑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高,用红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较高,用白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最低。

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本领不一样,颜色越深,吸热越快,颜色越浅,吸热越慢。

实验四:风的形成实验目的: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试验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实验过程:把一支蜡烛放进试验箱内。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
结论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 验
名 称
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仪 器
名 称
三种不同的土壤




1、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2、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3、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 验
现 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实 验
结 论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 验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
名 称
研究根的作用
仪器
名称
集气瓶、水、滴管、植物油、胶塞、带根的植物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P3)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三.实验:渗水比赛(P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名称七: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P9
猜想假设: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较好
实验材料: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在实验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多数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四.实验:研究根的作用(P14)
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植物油。

实验过程:
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实验:茎的作用(P15)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烧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
实验过程:
1、将芹菜等植物的茎插入到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的瓶中。

2、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

3、然后将茎纵切和横切,观察茎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茎的横切面上出现一圈小红点,在茎的纵切面上出现一条条红线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六.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提出问题: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猜想假设:豆苗在壤土中长得好
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
实验过程:
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结论: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七.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P2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植物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
实验材料:两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绿豆苗、纸盒、剪刀
实验过程:
1、将两株绿豆苗分成1、2两组,并且把两组绿豆苗都用纸盒罩住。

2、1组绿豆苗不作处理,将罩住2组绿豆苗的纸盒右侧上方剪开一个洞,使阳光能照射进去。

3、一周后,观察两组豆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1组豆苗正常生长,2组豆苗偏向有阳光的洞口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八.实验:测量水温的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4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水中。

4、观测两个容器中的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诼渐下降,直到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为止。

实验结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

九.实验:物体传热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物体能否传递热
实验材料: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热水等),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
实验方法:
1、把一粒豆子粘在杯壁上,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2、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实验现
象3、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金属物品上的豆粒或小木棍会脱落
实验结论: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十.实验:传热比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
实验材料:形状、大小相同材料不同的各种物品(金属棒、塑料棒、橡胶棒、木头棒等),酒精灯(或蜡烛、热水等),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
实验过程:1、把三粒豆子分别粘在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尾端。

2、把三支粘有豆子的勺子同时放到温度较高的水中。

3、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铝勺上的豆子先脱落下来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十一.实验:颜色与吸热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形状、材料相同的小瓶,大小相同的黑、红、白色的纸(或布)各一块,三支温度计,台灯
实验过程:1、分别用黑、红、白颜色的纸(或布)将小瓶包起来,尽量包严。

2、分别向三个小瓶中各插入一支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并同时将小瓶放在灯光(或阳光)下照射。

3、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用黑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高,用红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较高,用白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最低。

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本领不一样,颜色越深,吸热越快,颜色越浅,吸热越慢。

十二.实验:风的形成
实验目的: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试验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
实验过程:
把一支蜡烛放进试验箱内。

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试验箱左侧。

点燃蚊香放到实验左侧小口处。

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

点燃试验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小口处。

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

熄灭蜡烛。

实验现象:不点燃蜡烛时,蚊香烟是向上的,点燃蜡烛时,蚊香烟顺着试验箱的小
口流向试验箱内。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十三.实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融化的岩石是怎样从地球的内部来到地球表面的
实验材料:报纸,铝盘子,带窄颈的干净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
实验过程:1在地面或桌面上铺一层厚报纸,把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子中间。

2、往瓶中倒入50克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3、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锥样的铝箔。

4、将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加入2-3滴红墨水。

5、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当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时,可以看到红色的泡沫从瓶口喷出,喷射出来的混合物沿着铝箔流下,好像喷发的岩浆一样。

实验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裂缝上升侵入岩层,有的会在上升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则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