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大事记

合集下载

巧用源水润泽万物作文

巧用源水润泽万物作文

巧用源水润泽万物作文潺潺清泉,滋润万物。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先后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等,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等情况。

“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

汨汨“南水”从淅川的丹江大观苑出发,千里北上,流入了京津腹地的寻常百姓家,滋润了北边的广袤土地。

这个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世纪工程”解决了世界性难题,造福了人民。

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南水北调”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并转化为推动实践工作的强大力量。

一泓清水奔流千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丹江两岸,碧水如镜,青山浮水。

南水北流给调水沿线地区带来了极大变化。

曾经,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35%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却只占7.2%,“北缺南丰、分布不均”的“水资源不等式”很长一段时间制约了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我国的水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节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的又一个嘱托。

生态保护和节约用水是城市发展的大事,也是人人可为的小事,节水的意义重大。

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员干部仍不能放松,要带头“拧紧水龙头”,将节约用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水事业持之以恒代代相续,携手建设节水型社会,惠泽民生,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一渠水脉润泽沿线,让黄金水库释放黄金效益。

水能滋养万物,更能创造财富。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却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淅川以水质保护和绿色发展为主线,倒逼一“库”清水充分发挥生态和科技效益,聚焦汽车零部件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掀起“绿色革命”。

此外,石榴、金银花等“绿品牌”,加上丹江口水库沿线景点串珠成线形成的乡村旅游网络,共同推动了当地绿色高质量发展。

河南历史大事记:清代晚期(1840.6~1911.12)

河南历史大事记:清代晚期(1840.6~1911.12)

河南历史大事记:清代晚期(1840.6~1911.12)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随后清廷被迫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历史揭开帷幕。

是年据报,全省人口共2377万。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为抵抗英国入侵,清廷连续责令河南赶送武器、火药,去东南沿海,以应海防急需。

9月和次年2月,又连续调拨河南防军和乡勇驰赴苏、浙前线御敌。

8月2日黄河在祥符(今开封县)县张家湾决口,害及河南、安徽两省,河南以祥符、陈留(今属开封)、通许、太康、鹿邑受灾最重。

中、下旬,清廷谕令革职留任的河东河道总督文冲和已革职的两广总督林则徐等堵治黄河。

1842年3月27日,河归故道。

共费银635万两。

9月23日清廷任命宋襄为河东河道总督。

10月19日清廷命鄂顺安署理河南巡抚。

是年全省实征地丁银292.5万两。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12月8日清廷任命慧成为河东河道总督。

是年本省与皖、苏、鄂接壤诸府县捻党日趋活跃,9、10月间,在永城、鹿邑和毫州(今安徽毫县)一带击败清兵。

汝阳(今汝南)邓韩玉、马宗禹部各百余人先后于豫鄂边境和息县、沈丘一带开展劫富"活动,江苏北部捻党也进入息县境内。

12月,光山捻党首领胡全堂等率众往来湖北黄安(今红安)和光山、罗山境。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23日黄河于中牟九堡决口,中牟、祥符、尉氏、通许、陈留、扶沟、西华、太康等县受灾最重。

1944年2月2日,决口河堤修复。

9月8日清廷任命钟祥为河东河道总督。

是年彰德、卫辉、陕州、汝州等府州(今安阳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捻党愈趋活跃。

△意大利米兰传教会入卫辉府传教。

据报省内已有天主教信徒2000人。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清廷同意对天主教驰禁。

法天主教会于南阳设立靳岗总堂,统管河南全省天主教事务,成立河南教区。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冀、鲁、豫边境捻党日盛,且袭击官府。

关于我的母校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作文

关于我的母校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作文

关于我的母校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作文篇一《我的厚坡母校:那些难忘的角落》我的母校在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那是个充满回忆与欢乐的地方。

母校的大门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普普通通的铁门,但是每次校门一打开,就像打开了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走进校门,左边是传达室,那个传达室的大爷可严厉了。

有一次我因为想早点溜进去打篮球,就想趁着他不注意混进去。

我猫着腰,像个小偷一样慢慢靠近,结果刚走两步,就听到大爷一声大喊“站住!小子,想干嘛呢”,吓得我一哆嗦,赶紧灰溜溜地挺直身子。

传达室的屋顶上有一个小广播,每天课间操就会从那里传出节奏感超强的音乐。

再往里走就是操场了,操场不大,地面也不是那种高级的塑胶跑道,就是压得实实的土地。

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

可就算这样,课间的时候这里都是热闹非凡。

男生们在这儿追跑打闹,有的还拿着自制的纸飞机在那丢着玩。

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自己也做了个纸飞机,当时觉得自己可聪明了,把飞机折得又大又重,以为能飞得很远。

结果一丢出去,飞机就直接栽头扎进了泥地里,惹得周围同学一阵哄笑。

操场的旁边有几棵大杨树,夏天的时候,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像是在给我们的喧闹配乐。

拐个弯就到了教学楼,教学楼看起来有些旧,墙皮有些脱落,有时候上课的时候墙皮还会毫无征兆地掉一块下来,砸在课桌上,引起一阵小小的惊慌和哄笑。

教室里的桌椅也是高低不平,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啊。

要是你的桌子不稳,就从地上捡点小石子或者纸片来垫桌子腿,这也成了我们当时的一种小乐趣。

我的母校虽然简陋,但是处处都是我成长的痕迹。

篇二《厚坡母校的老师:独特的引路人》在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的母校,老师是一群特别的人。

先说我们的班主任吧,那是个戴着大眼镜的中年男人。

他讲课特别逗,声音忽高忽低的。

有一次讲数学的方程式,他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抽象的东西,就在黑板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大怪兽,说这个怪兽就是方程式里的变量,必须把它捉摸住才能解出答案。

他一边讲一边手舞足蹈,眼镜都差点掉下来。

淅川大事记

淅川大事记

大事记明(1470-1643)1470年(成化六年)置淅川县(隶属邓州),治设马蹬。

翌年迁建县城(距今老城镇南3公里,1971年没于丹江口水库)。

1475年(成化十一年)知县武文召顺天进士王勉序篡修县志(散佚)。

1477年(成化十三年)岵山铺、马蹬设驿站。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敕赐上寺(香岩寺)题额”显通”,赐长生田万顷。

1515年(正德十年)创建阴阳学堂和医学堂。

1517年(正德十二年)县城土城更砌砖石,并浚深城壕。

1528年(嘉靖七年)饥荒严重,人相食。

1533年(嘉靖十二年)奉命量地摊(税)粮,淅川田地分为金、银、铜、铁四等,起科(田)、正毫(粮)园地定量。

全县起科田1040顷17亩1分,夏秋税粮共850048担。

1567年(隆庆元年)七月荆紫关冰雹延及70里,庄稼受损严重。

1572年(隆庆六年)丹江泛滥成灾,沿岸水深丈余,房屋被淹,灾荒严重。

1585年(万历十三年)林邦柱纂修《淅川县志》(散佚)。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自四月十五日至七月阴雨连绵,麦未收获,饥荒严重,人相食。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邑人彭凌霄赴京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充录副总裁入内阁任礼部侍郎,著《青松诗钞》等。

1603年-1606年(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连年暴雨成灾,瘟疫流行,死亡枕藉,甚至全家死绝,无人埋葬。

1623年(天启三年)五月,冰雹,县西南部尤为严重,颗粒无收。

1630年(崇祯三年)夏、秋疟、痢流行,死亡恨多。

1633年(崇祯六年)十二月初十,李自成农民军首次攻克淅川城。

1634年(崇祯七年)瘟疫流行,死者过半。

1635年(崇祯八年)二月,李自成农民军由内乡、淅川重返陕西。

1636年(崇祯九年)湖北农民军与陕西农民军会师于淅川,明军总兵解进忠前往劝降,被杀。

1637年(崇祯十年)二至三月,农民军张献忠部攻克淅川城。

同年蝗灾。

1638年(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部在川北梓潼受挫回湖北投靠张献忠,未成;转而至淅川马守应营休养。

商洛地区大事记汇总

商洛地区大事记汇总

商洛地区大事记五帝·夏商周(约前30世纪初~前256)唐尧时期,“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吕氏春秋·恃君览》)帝舜二十一年,帝舜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之于商,号称商国(《史记·殷本记》、《水经注》、《括地志》)。

帝舜二十九年,封尧孙(丹朱子)子均于商,号称商均。

相王十年,契孙相土在商国发明马拉车,提高运输能力,遂使贸易日昌(宋忠《集解》、《世本·作篇》等)。

周成王年间,轩辕黄帝二十五子之昆孙高封于商,号称商高。

因精数学,衍其说为《算经》(《商子》)。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武关,死于汉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春,晋伐鄀出武关。

周匡王二年(前611),楚大饥,庸国率兵“蛮”攻楚,秦发兵出武关助楚灭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车五百辆出武关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楚攻蛮子国,蛮子赤逃入晋国阴地(今河南省黄河南岸)。

楚遂起丰、析之师至商地,驻军于菟和(今丹凤城东资峪岭)、苍野,威胁晋国,宣称晋如不交出蛮子赤,楚“将通少习(即武关)以听命”。

周元王六年(前470),商境大旱,“丹水绝,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楚简王攻魏,发兵至上洛(今商州市)。

周显王十八年(前351),修筑商城(今丹凤县古城村),为商地所建最早之城池,称“城商塞”。

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

俘公子印,秦王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

周赧王二年(前313),秦惠王派张仪赴楚,以割地六百里为饵,说服怀王亲秦绝齐。

翌年,楚赴秦讨地,张仪诡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怀王怒而伐秦,两军战于丹、淅之滨,楚败。

秦昭王继位又致书怀王,欲与楚通婚,“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

屈原谏怀王:“秦,狼虎之国,不可信。

”怀王不听,于赧王十六年(前299)如期赴会,被秦王伏兵拘于武关,老死于咸阳。

帝丹朱传说

帝丹朱传说

帝丹朱传说帝丹朱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

丹朱受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

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

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

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

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

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

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

《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

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

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

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

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

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

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

丹朱是尧帝子。

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朱自幼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尧的宠爱。

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

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其封地在今天河南南阳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 《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帝尧去世后,舜即位后改封丹朱为“房邑”侯,封地上因有一上古女娲神庙“房”而得名“房邑”。

据《路史·国名纪丁》载:帝尧崩,有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给马良泉等5位同志记个人二等功的决定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给马良泉等5位同志记个人二等功的决定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给马良泉等5位同志记个人二等
功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5.03.02
•【字号】宛政〔2015〕9号
•【施行日期】2015.03.0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计划生育
正文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给马良泉等5位同志记个人二等功的决

宛政〔2015〕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淅川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4年7月,淅川县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荣誉称号。

为表彰先进,充分调动广
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发展,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宛发〔2007〕20号)有关规定,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给中共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县长赵鹏、县委副书记程立远、正县级干部赵金秀、淅川县人口和计生委主任周天应5位同志分别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3月2日。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范晔的生平简介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方案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

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

生平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

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

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

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

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

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

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

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

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

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

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

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

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明,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

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

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

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事记明(1470-1643)1470年(成化六年)置淅川县(隶属邓州),治设马蹬。

翌年迁建县城(距今老城镇南3公里,1971年没于丹江口水库)。

1475年(成化十一年)知县武文召顺天进士王勉序篡修县志(散佚)。

1477年(成化十三年)岵山铺、马蹬设驿站。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敕赐上寺(香岩寺)题额”显通”,赐长生田万顷。

1515年(正德十年)创建阴阳学堂和医学堂。

1517年(正德十二年)县城土城更砌砖石,并浚深城壕。

1528年(嘉靖七年)饥荒严重,人相食。

1533年(嘉靖十二年)奉命量地摊(税)粮,淅川田地分为金、银、铜、铁四等,起科(田)、正毫(粮)园地定量。

全县起科田1040顷17亩1分,夏秋税粮共850048担。

1567年(隆庆元年)七月荆紫关冰雹延及70里,庄稼受损严重。

1572年(隆庆六年)丹江泛滥成灾,沿岸水深丈余,房屋被淹,灾荒严重。

1585年(万历十三年)林邦柱纂修《淅川县志》(散佚)。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自四月十五日至七月阴雨连绵,麦未收获,饥荒严重,人相食。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邑人彭凌霄赴京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充录副总裁入内阁任礼部侍郎,著《青松诗钞》等。

1603年-1606年(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连年暴雨成灾,瘟疫流行,死亡枕藉,甚至全家死绝,无人埋葬。

1623年(天启三年)五月,冰雹,县西南部尤为严重,颗粒无收。

1630年(崇祯三年)夏、秋疟、痢流行,死亡恨多。

1633年(崇祯六年)十二月初十,李自成农民军首次攻克淅川城。

1634年(崇祯七年)瘟疫流行,死者过半。

1635年(崇祯八年)二月,李自成农民军由内乡、淅川重返陕西。

1636年(崇祯九年)湖北农民军与陕西农民军会师于淅川,明军总兵解进忠前往劝降,被杀。

1637年(崇祯十年)二至三月,农民军张献忠部攻克淅川城。

同年蝗灾。

1638年(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部在川北梓潼受挫回湖北投靠张献忠,未成;转而至淅川马守应营休养。

同年瘟疫流行,五月蝗灾。

1641年(崇祯十四年)七月农民军罗汝才部和李自成部在内乡、淅川合营,号称八十万众。

1643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拥顿王,派郑标明为淅川县令。

清(1644-1911)1645年(世制顺治二年)正月,李自成由龙驹寨出武关,再次攻克淅川县城。

1658年(顺治十五年)八至十一月,秋雨连绵,丹江洪水泛滥,李官桥一带尽被淹没。

1667年(康熙六年)牛疫蔓延,十死六七。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建社学二所,一在县城西小街、一在马蹬龙巢寺左。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稻禾生螟虫,颗粒不收。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郭治纂修《淅川县志》。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冬,大雪月余,丹江冰结如石,果树冻枯。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知县秦应先募捐修筑县城,四门均钉铁皮,上建城楼。

1723-1735年(雍正年间)额征地丁粮比康熙二十九年增加一倍。

1766年(乾隆三十—年)县内水地增收粮税127.8两。

1797年(嘉庆二年)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自郧西率兵攻克荆紫关,此后其余部在淅川活动数年。

1802年(嘉庆七年)荆紫关已成为商业重镇,为强化管理,设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南阳府盐捕水利同知移驻荆紫关。

1806年(嘉庚十—年)山西、陕西商人在荆紫关拆关帝庙改建山陕会馆。

1827年(宣宗道光七年)荆紫关增设副将一员,守营千总一员。

同时在荆紫关街南夯建土城。

李官桥设千总一员。

1832年(道光十二年)淅川县改为厅,改南阳府抚民同知为淅川厅抚民同知,并置荆紫关分防县丞(属淅川厅辖)。

1857年(咸丰七年)十月捻军首领姜太林率部攻克李官桥,杀富济贫。

不久北进内乡。

同年淅川厅抚民同知徐光第纂修《淅川厅志》。

1861年(咸丰十一年)六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德才率部由郧西至淅川。

八月二十七日,捻军姜太林率部进入淅川活动。

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三月五日,太平天国军由内乡攻入淅川,包围县城,数日未克,转而西进,攻占荆紫关。

八月十九日清军复占荆紫关。

七月捻军往来内乡淅川之间,与清军周旋。

十一月二十--日捻军姜太林、太平天国军陈德才合营,由淅川李官桥、邓县等地转战郧阳、房县、竹溪等县。

同年荆紫关漆商,为联络同行、扩大贸易,在北街成立“漆宝会”,并建会馆。

1863(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捻军张宗禹部攻淅川县城,未克,随转战马蹬,板桥川、蒿坪等地,与清军周旋,十一月二十一日攻内乡。

1864年(同治三年)三月十九日,西北太平天国军与豫南捻军陈大喜部会师李官桥,附近百姓踊跃投军,两军迅速扩展到数十万人。

月底转战湖北境。

三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由邓州至淅川,接连在泉山、北山、蛮子营、板桥川、鹳河东岸与清军血战,后由娘娘洞退入郧阳山中。

1865年(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捻军张宗禹部攻淅川李官桥,二十六日折入邓州。

1875年(光绪元年)淅川厅同知吴若琅得郡鼎于淅川。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瘟疫流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荆紫关高等小学堂创立。

同年县城设邮政总局,后迁至荆紫关,城内设分局。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同知钱绳祖刨办艺徒学堂、巡警学堂各一班。

同年县城创办模范高等小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新任河南巡抚陈夔龙以淅川厅界连楚、陕,教堂林立,须加强管理,奏准将原淅川厅改为淅川直隶厅,直隶南汝光淅道,并将抚民同知改为直隶厅同知。

同年同知钱绳祖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士志》。

同年淅川厅中学堂创建。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建立初级师范学堂,堂长金雨三(兼)。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建立劝学所,总董宋祖蛟。

所内设教育会,会长刘乙然、副会长吴伯昌。

1910年(宣统二年)正月初三日,直隶厅设巡警署。

中华民国1912年(民国元年)2月淅川地方绅子全子杰、金橹樵、宋莲舫等响应“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独立。

刘炳寰为淅川知县。

驻荆紫关清军任福元、仝锡福所部奉调南阳。

清王朝在淅川的统治结束。

4月第六镇统制李纯与河南都督张镇芳将丁部大将军王天纵(绿林武装)等部改编为四个巡防营,第十二营(营长李魁元)驻淅川县城,第十三营(营长高鸿宾)驻荆紫关。

不久,王赴京任总稽查,所部交马文德统帅。

1913年(民国2年)3月1日淅川直隶厅改为县7月上旬白朗义军由卢氏经西坪、荆紫关入淅川,荆紫关巡防第十三营“兵变”,加入义军。

1914年(民国3年)3月白朗义军从湖北老河口北上,经邓县彭桥占领李官桥,13日攻县城未克,14日攻破荆紫关,18日经西坪西进陕甘。

同年全县先后发生风、雹、虫、水等灾害,为全省灾情最严重的12个县之一。

同年寺湾乡绅王应和成立保卫团1915年(民国4年)省政府通令增收附加税,每亩附加税金60文,百姓怨声载道。

淅川桐油、生漆、石棉和金沙参加美国“万国商品赛”。

1916年(民国5年)县勒令男下发、女放足,革除旧俗。

但据民国20年《河南统计月报》载:全县男蓄发、女缠足者仍占全县总人口的50%。

1917年(民国6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淅川县知事靳树棠宣布“淅川自立”,脱离北洋政府。

12月31日李魁元策动驻淅川西路巡防营第一营中哨兵变,拥护“护法”。

后遭围击,退往湖北省郧阳一带。

同年淅川地方“拉杆”武装(时称“刀客”、“土匪”)遍及各区。

1918年(民国7年)春淅川县有绿林武装千余人活动。

赵倜饬令毅军统领马逊斋率部驰往镇压。

1919年(民国8年)7月淅川县师范讲习所成立,陈重华任主任管理。

7月中旬暴雨成灾,丹江、鹳河猛涨,沿河土地、房屋被冲毁甚多。

秋后,民大饥。

同年淅川地方“拉杆”武装活动频繁,县城西、南、北门落锁,只留东门行人。

1920年(民国9年)1月9日杆首吴风山、艾松年、张风台等率部千余,攻西峡口未克,转攻上集,激战一昼夜寨陷,保卫团副团总杨春藻及团勇10余人战死,垃走肉票100多人。

同年春夏大旱,麦秋颗粒无收。

饥荒严重,贫民纷纷外出逃命。

1921年(民国10年)夏陈重华应西坪头绅士杨树芳等之邀,辞教从政,组织乡勇,购置武器,从事“剿匪”。

1922年(民国11年)1月陈重华与大坪疙瘩庙任六先(秀才)、梁风臻等联合,成立联防队,旋任北二区保卫团团总。

12月北洋政府鄂豫陕边防联席会议在淅川召开,协商“剿匪”事宜。

1923年(民国12年)12月下旬宝丰名杆老洋人(原名张庆)由内乡入淅川,攻陷李宫桥,寨内死男女三四千口,灭绝34户,房屋被焚甚多。

后攻老河口。

12月中旬又由陕西反转淅川,再攻老河口,均未克。

9月12日淅川杆首李忠志与邓县杆首李凤兰、陈四麦等汇合数百人,袭击埠口、蒿溪及瓦亭一带。

内乡民团前来“助剿”,杆众死伤数十人。

同年淅川县九区总民团成立,宋祖蛟任团总。

同年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全县戈4分为八个学区,区设教育委员会。

1924年(民国13年)2月枣阳杆首张占标率部千余进驻淅川县城,征粮派款、肆意勒索,陈重华约请内乡别廷芳派民团一个团协助,迫使张部离去。

4月刘宝斌(镇平杆首,被陕西镇嵩军憨玉琨部收编为团长)部在洛阳战败后,从陕西袭击荆紫关,北街焚烧殆尽。

秋邓县杆首庞冠三(即庞大个)率数百人攻陷马蹬寨,枪杀马蹬团总自朗轩和福音堂传教士金景安夫妇等,烧毁房屋百余间,并拉走肉票等。

同年淅川、内乡建立联防。

1925年(民国14年)5月胡憨之战后,憨军残部刘士杰(南阳人)率袁宝德(淅川地方“拉杆”武装,后被憨部收编)、石玉泉(邓县人)、黄子政(叶县人)各带人枪二三千不等,盘踞淅川不走,成立“卫民豫军”,分驻各区。

县成立支应局,向百姓摊派供给。

11月陕西陆军第二师张治公部由白河县直抵豫境,进驻淅川县城。

同年陈重华任九区总民团副团总。

1926年(民国15年)春陈重华在西峡口参加内淅联防会议,回县后决定成立淅川县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

秋陕西杆首王老五等假冯玉祥部退役师长宋谦招抚编为旅长的名义率5000余人进驻荆紫关。

应陈重华约请,别廷芳派内乡张超团前来助战,激战七昼夜,王部夜遁。

同年淅川县民团改为保安队。

同年淅川县城及荆紫关开设电报局。

1927年(民国16年)春冯玉祥部右路军孙连仲率万余人由陕西进驻荆紫关,半年后离去。

岳维峻续率2万人至。

陕西陆军第二师张治公部奉命开往洛阳,在淅川驻月余始走。

未几,陕军旅长张木通带5000人,驻半月开走。

各路军阀来县,给养全由地方供应,时有“匪过如梳、兵过如蓖”的歌谣。

4月淅川县八区办公处成立(处长宋莲舫、副处长王士范),开始试办地方自治。

7月河南省民政厅委任陈重华为淅川县县长。

1928年(民国17年)春夏无雨,焦土遍野,颗粒无收,蔬菜尽枯。

7月中旬,雨雹竞日,大若鸡卵、小若枣果:下旬巨风,房屋大半倒榻,树木多被折断。

8月蝗灾,所过之地,庄稼无存。

4月内(乡)淅(川)水利支局成立,办公机构设淅川县。

秋湖北郧阳杆首赵六娃率千余人,持被陕军收编为团长的公文驻荆紫关,勒索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