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10 .组歌(节选) 雨之歌》研讨课教案_2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10 .组歌(节选) 雨之歌》示范课件_0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 课文,品味《 雨之歌》 的语言美吧!
合作研讨 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借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 小组合作品读选择你喜欢的语段进行赏析,如修辞,用 词。等并读给你的同伴注意重音,语调,语速,节奏。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2岁 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期间, 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 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 毁,本人被逐。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 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 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 除了将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 的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抗争呼号之外,还常常在自 己的诗作里,书写对祖国浓厚的爱恋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
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
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 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 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 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这就是雨。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 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 的诗句: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雨的形象 2.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 风格,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3.通过想像,学习以第一人称抒写事物 质的写法
听老师配乐朗诵 课文,感知雨的美好 形象。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文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10 .组歌(节选) 雨之歌》研讨课教案_8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50字左右)七ຫໍສະໝຸດ 延伸阅读《组歌》中其他三首:
《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
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寻常不过的,古诗中也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
2、生字词
炽热( )祷词( )执拗( )
3、作者借雨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四、朗读欣赏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认真品读朗诵,自选角度(如人称、修辞、谴词用语等),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语言特点的话。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这是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雨之歌》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雨之歌》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d96402b6-6ea9-11ec-a3a9-7cb59b590d7d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雨之歌》说课稿亲爱的评委们: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中《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们最害怕的是写作。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经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教。
事实上,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初步欣赏文章,掌握一些方法,并用它们来指导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乐趣。
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
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诗经》中的《雨歌》与一般哲学诗一样,也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与一般哲学诗不同,它的目的不是获得某种哲学,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感性内容丰富、难以抽象为简单真理的意象。
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奉献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连接远方的事物。
本文语言清晰流畅,运用了隐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拓展了丰富的想象力,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和应用于写作。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10 .组歌(节选) 雨之歌》示范课件_4

学习目标: 1、通过美读,领悟诗中雨的形象。 2、品析美句,学习拟人化手法及 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想。
(qiόng)
(xiào) (áo)
天穹
酷肖 翱
翔
(hè) (cuǐ càn) (sàn)
千山万壑 璀 璨 散
落
美读:
反复朗读语句,找出雨的特点
闪亮 晶莹透亮
美品: 作者赞美了雨的哪些品质?
美化自然
传情信使 滋润万物 启迪心扉
使 者 奉献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写:
拿起笔来,歌颂你想歌颂的事物 吧,把情感寄托在这件事物上。
教师寄语:
希望我们如同诗中的雨一样, 怀着满腹的挚爱,去守护世间 的种种美好。因为只有奉献, 才能收获欢乐。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a)

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组歌(节选)》教学案例背景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语文教学似乎与这一切难有“缘分”,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语文就异化为考试升学的工具。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将每篇课文肢解为若干练习题,抠字眼,抠层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生命中的丰富多彩的需要、欲望、兴趣、信念、追求,破僵化的法则和模式所拘禁。
文章的灵魂、情韵也不见了。
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
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笔者在对纪伯伦的《组歌(节选)》这两首散文诗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听、说、读、写练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唤起学生对自然、人情的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他们勇于表达主观感受,流露内心情感,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语文的本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佳词丽句。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学习文中的写作技法,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1.诵读法。
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f)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朗读和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和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像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二、教材分析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三、学情分析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对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有一个感性的体会,用更细致的引导性的逐段分析和读解引发他们对文意中更细微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自己自觉扩展阅读的兴趣。
可以把《组歌》其他几首找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尝试使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加深对全文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对散文诗的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这两首散文诗中,作者的想像大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来展开的,如第一首中第二、四节写到潮汐,第二首第六节中写到降雨过程的形成,等等,因此既合人之情,也入物之理,不妨把这两点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兴趣。
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动手模仿的愿望,人在这个阶段的想像力是最为发达的,如果想像力能得到适当的锻炼,对于学生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观察力都有莫大的益处,也有益于他们形成对更广泛的知识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五、重点难点1、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雨之歌》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雨之歌》说课稿各位评委: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中《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
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10 .组歌(节选) 雨之歌》研讨课教案_12

《雨之歌》指导教学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95%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雨的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小黑板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1分钟)请学生说出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二、互阅作业(2分钟)小组内成员互批预习作业(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者1至2人三、自学(1)读·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大声读、同桌齐读、小组共读等等)2、配乐朗诵知者加速:完成的同学阅读小册子上的《花之歌》(2)读·悟1、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特点,请在------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这种胸襟和情怀,对你有什么启迪?知者加速:完成的同学阅读大册子上的《花之歌》(3)读·品品读散文诗,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示例:“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四、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0分钟)1、同桌结对,起立互说自己的理解2、互帮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完成任务的小组进入知者加速(阅读《花之歌》)五、释疑(6分钟)1、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2、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六、拓展延伸(7分钟)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
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数:1课时
一、导入: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同学们,现在外边正在做什么呀?(学生回答:下雨)。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哪一位同学能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雨”的诗句?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要求:
1.注意重音
2.注意节奏
3.作者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小组抢答
1.请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找一找文章中作者把雨当作哪些事物?
2.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
“ _____的雨”(如让山河欢笑
三、精读课文,小组讨论
1.品雨
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提示:可以从语言、修辞手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
2.文章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悟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无私奉献的人、故事、诗句?
五、小结
同学们,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焕发光彩,所以请让我们在青春的年龄做一些阳光的事情,不要让我们的人生因为眼前的无意义而悔恨终生。
六、听歌曲
听歌曲《爱的奉献》,从歌曲中进一步感受奉献的意义。
七、作业布置
仿写雨之歌(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八、板书设计
雨之歌
纪伯伦
奉献着
歌颂博大的胸襟
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