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青春期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

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

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

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中医儿科总结

中医儿科总结

中医儿科总结介绍中医儿科是中医学中特定的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与西医儿科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探讨中医儿科的特点和实践经验。

中医儿科的特点1. 辩证施治中医儿科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的中医诊疗。

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观察患儿的体征,了解病情。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开展治疗,以恢复患儿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2. 中草药治疗中医儿科常采用中草药治疗,因为中草药具有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的特点,更加适合儿童患者。

中草药治疗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整体功能,改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提升患儿的自愈能力。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调理气血运行,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对于一些儿童常见的病症,如咳嗽、哮喘、腹泻等,针灸疗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1. 儿童感冒儿童感冒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感冒时,注重辨证施治。

根据儿童的病情,可以采用中草药和针灸疗法来调理患儿体质,提高免疫力。

儿童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草药:用草药煎剂进行口服,可以选择一些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的中草药。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手、足、耳等穴位,刺激经络系统,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儿童感冒症状。

2. 儿童哮喘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哮喘时,注重调理肺气,平衡气血运行。

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草药:用草药进行口服,可以选择一些清热化痰、健脾益气的中草药。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背部和脚上的穴位,调理肺气,减少病发次数和症状严重度。

3. 儿童腹泻儿童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腹泻时,注重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儿童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草药:用草药进行口服,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化湿、收敛止泻的中草药。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儿童生长发育:1.高矮肥瘦: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生长发育应当符合其个体基因和先天禀赋。

通过观察儿童的身长、体重发育可以了解其生长状态。

在医疗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图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2.牙齿生长:中医认为,儿童的牙齿生长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经常发生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的儿童,容易出现牙齿发育异常的情况。

3.性发育:中医注重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评估儿童的性发育情况。

中医认为,儿童性发育的提前或延缓与脾胃功能、腰肾功能等有关。

二、儿童常见疾病与治疗:1.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的肺经、脾胃功能紊乱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肺气、健脾胃来治疗。

2.儿童肠胃道疾病:如腹泻、便秘、胃炎等。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治疗这些疾病,常使用中药来调理消化系统。

3.儿童皮肤病:如湿疹、疹子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体内湿气过重,经络功能不畅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体内湿气。

4.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足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机体的免疫功能。

5.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如小儿脑瘫、癫痫等。

中医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这些疾病,常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三、儿童饮食调养:1.合理膳食:中医认为,儿童应当根据自身体质、发育情况合理选择食物,通过平衡膳食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2.调养脾胃:儿童脾胃功能弱,容易出现消化问题。

中医强调通过舌诊、脉诊等方法,调理脾胃功能,科学安排饮食。

3.避免过食寒凉食物:中医认为,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充分发育,不宜过食寒凉食物,容易导致体内寒湿。

四、中草药应用:1.中医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许多适合儿童的中药方剂,如六月酒、小柴胡汤、小儿宽中消食汤等。

2.儿童对中草药的耐受性较强,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提高体质免疫力。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2.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3.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4.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5.“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苍白或苍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为特征。

(126)7.肾病综合征:依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水肿可诊断本病,临床属于单纯型肾病。

如果同时具备明显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血补体下降四项中至少一项,即可诊断为肾炎型肾病。

(165)8.遗尿: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176)9.麻疹: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187)10.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192)11.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1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象异形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

中医执业考试儿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考试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加减。

2、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1、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加味。

2、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黄疸1、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

新加香葡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孽茄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苏草丸。

2、寒性哮喘: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大青龙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健等方面。

中医儿科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医儿科学的重点总结。

一、儿童常见病的辨证施治
儿童常见病包括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中医儿科学强调辨证施治。

感冒、发热等病因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辨证选择温散或清热解毒的方剂。

咳嗽则可根据咳嗽的声音、咳嗽的时间、咳嗽的性质等进行辨证,选择不同的方剂治疗。

腹泻则可根据腹泻的次数、质地、颜色等进行辨证,选择相应的方剂治疗。

二、儿童营养不良的预防和治疗
儿童营养不良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儿科学强调平补阴阳、调理脾胃的治疗原则。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婴幼儿的母乳喂养和适当添加辅食;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选择补益脾胃、调理气血的方剂进行治疗。

三、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中医儿科学强调平衡
阴阳、调理脾胃、疏通经络的治疗原则。

治疗中可使用针灸、按摩、艾灸等中医疗法,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四、中医养生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身体锻炼等方面,通过中医药的调养和饮食的调理,可以增强儿童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分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儿科医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和病情,科学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障。

中医儿科学总结范文

中医儿科学总结范文

中医儿科学总结范文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科疾病的学科,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中医经典和中医诊疗经验的基础上。

中医儿科学总结了中医对儿童疾病的独特认识和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以下将从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论基础1.特殊生理特征中医儿科学认为,儿童在生理上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正在进行中,其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气血运行不畅,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侵袭,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儿科学注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治疗儿童疾病。

2.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儿科学奠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强调平衡是维持儿童健康的关键。

中医通过观察儿童的表情、舌苔、脉象等来诊断儿童的病情,从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中医儿科强调预防,注重调整儿童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理健康,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3.养生与治疗相结合中医儿科学强调养生与治疗的相结合。

通过调整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作息时间,中医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二、诊断方法1.视诊2.问诊中医儿科科医师会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包括出生情况、喂养方式、生长发育情况等。

通过与家长交流,获取更多有关儿童疾病的信息,有利于准确定位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3.望诊中医儿科医师通过观察儿童的舌苔、舌质、喉部、眼睛等部位的变化来判断儿童的病情。

例如,白喉患者的喉部有灰白色假膜,口舌不开,舌苔白腻。

4.闻诊中医儿科医师通过儿童的呼吸声、排气声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对于肺部疾病,可以通过听儿童的喘鸣音和干咳音来判断病情。

三、治疗方法1.中草药疗法2.针灸疗法3.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压、推拿、揉捏等手法,刺激儿童的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2.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3.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4.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5.“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苍白或苍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为特征。

(126)7.肾病综合征:依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水肿可诊断本病,临床属于单纯型肾病。

如果同时具备明显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血补体下降四项中至少一项,即可诊断为肾炎型肾病。

(165)8.遗尿: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176)9.麻疹: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187)10.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192)11.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1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象异形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

(230)1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名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出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

(234)14.紫癜:紫癜亦称紫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呕血、便血等症状,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腹痛及关节肿痛)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有相似之处。

(238)二、单选题1.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颅囟经》(16)2.孕妇遭受不利因素影响,如物理、药物、感染、劳累、营养缺乏等伤害,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畸形等,最易发生于孕后:12周内(42)3.11)4.正常小儿的指纹色泽应该是:淡紫(26)5.小儿感冒常易挟滞,主要责之于:脾常不足(67)6.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的治疗首选方剂是:华盖散(78)7.哮喘的发作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印动伏痰(82)8.寒性哮喘证的治疗首选方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84)9.病毒性心肌炎湿热侵心的最佳选方是:中焦宣痹汤(141)10.小儿水肿病变过程中产生咳嗽、气急、心悸、胸闷是由于:水气内盛,逆射于肺(167)11.猩红热发热与出疹的关系表现为: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196)12.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要点:抗“O”阳性(风湿性心肌炎)(170)13.明代万全的儿科著作是:《幼科发挥》(3)14.学龄期是指: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为学龄期。

(3)15.小儿出齐乳牙的时间为:20-30个月(11)16.看指纹的适用年龄为:3岁以内(26)17.感冒夹滞的病位在:脾肺(67)18.桑菊饮适用于:风热咳嗽(74)19.小儿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以致造成学习困难者,是为:儿童多动综合征(143)20.治疗疳气的首选方剂是:资生健脾丸(123)21.下列不属于急惊风的成因的是:气滞血瘀(151)22.小儿常见汗证有:自汗、盗汗(135)23.《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小儿:五脏辨证体系(2)24.下列哪一部著作不是宋代的儿科专著:《活幼心书》(元)(3)25.明代医家:万全著儿科专著《片玉心书》等(3)26.新生儿的脉搏平均为:120-140次/分(12)27.小儿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尤为突出(16)28.小儿断奶时间最好是:8-12个月(47)29.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常见于:丹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5)30.肛门瘙痒,常是:蛲虫病(221)31.麻疹恢复期,皮肤:有色素瘢痕,并有麦状细微脱屑(188)32.下列哪项最有助于水痘的诊断:一时期丘疹、疱疹、干痂并见(198)33.厌食的发病机理总在:脾胃运纳的功能失常(114)34.首创五脏辨证,并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确鉴别的医家是:钱乙(2)35.学龄期儿童的中药用量应为:成人量(35)36.二陈汤适用于:痰湿咳嗽(74)37.痰热闭肺证首选方剂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79)38.下面哪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症状:腹胀(77)39.哮喘寒热夹杂的首选方剂是:大青龙汤(85)40.治疗疳积的首选方剂是:肥儿丸(123)41.急惊风四证是:风、痰、热、惊(151)42.遗尿发病与:下元虚冷,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176)43.病毒性心肌炎,痰瘀互阻型常选方是:瓜蒌泻白半夏汤合失笑散(142)44.丹痧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咽(196)45.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腮腺炎腮肿的特点:表皮泛红(表皮不红)(205)46.以下关于硬肿症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常见于1周以内(7-10天)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55)47.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西医治疗首选:丙种球蛋白(237)48.早产的初生儿,感受寒邪后最易患:硬肿症(55)49.治疗暑邪感冒的首选方剂是:新加香薷饮(70)50.百日咳的特点是:咳声阵作,并有回声(213)51.丹痧的主要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恢复期有色素沉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196)52.如麻疹合并肺炎,应隔离至触诊后:10天(192)53.下列哪项最有助于痄腮的诊断:腮腺管口可见红肿(205)54.顿咳痉咳期首选方剂是: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215)55.解颅可见:囟门不能应期闭合,囟门宽大(180)56.小儿泄泻虽有多种因素,但未有不源于:湿者(106)三、是非题1.诊查指纹时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使指纹容易显露,以便于观察。

(26)2.风疹初起发热,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可见皮疹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193)3.遗尿多见于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176)4.银翘散治疗水痘常证邪伤肺卫证时,应加用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品。

(200)5.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脑电图可异常,患儿没有智能落后。

(158)6.手足口病是由于感染肠道柯萨奇病毒A组、B组及新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手掌、足跖、口腔及臀等部位斑丘疹、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

(281)7.小儿病证易趋康复的主要原因是小儿脏气清灵。

(18)8.“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原则适用于小儿厌食的各种证候。

(115)9.相传第一部儿科著作是:《颅囟经》(2)10.幼儿期是指1-3岁。

(8)11.前囟关闭时间为12-18个月。

(11)12.诊断小儿疾病,尤为重要的是望诊。

(21)13.小儿感冒夹惊的治法是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71)14.儿童多动综合征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143)15.泻心导赤散是口疳的首选方剂。

(124)16.硬肿症的治疗原则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56)17.断奶时间以8-12个月为宜,秋凉或春暖季节是断奶的最好时间。

(47)18.《小儿要证直诀》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19.小儿动作发育是由上到下,由协调到不协调,由粗到细地进行。

(13)20.小儿水肿应予低盐饮食。

(169)21.遗尿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

(176)22.病毒性心肌炎病前曾患感冒、麻疹、水痘、痄腮、泄泻等疾病。

(139)23.过敏性紫癜常有腹痛及关节肿痛。

(238)24.顿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多见。

(213)25.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针对小儿体质体质特点提出了“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观点。

(4)26.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7)27.小儿上部量是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是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11)28.对于哮喘持续状态患儿,首先应予以辅助器械通气治疗。

(87)29.健脾丸是治疗脾虚挟积型食积的首选方剂。

(120)30.“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出自《小儿要证直诀·诸疳》。

(121)31.口腔溃烂,周围红,疼痛重为口疮心火上炎型的主证。

(96)32.癫痫病因有先天元阴不足,胎中受惊,顽痰阻窍,血瘀阻络及惊后成痫等。

(158)33.古代儿科四大证是麻疹、水痘、惊风、疳证(187)34.“肝常有余”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17)35.“三关”在一指定三关“即指寸、关、尺。

(30)36.佝偻病化验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246)37.夏季热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228)38.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得温则缓是寒虚腹痛的临床特点。

(103)39.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可用于汗证中表虚不固型。

(138)40.小儿尿频是以小便频急而数为特征的病证。

(173)四、填空题1.小儿体格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婴儿(11)期。

小儿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是新生儿(8)期。

2.小儿正常血压计算公式:收缩压=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12)3.小儿出生身高平均约50cm,生后一年增长25cm,一周岁后一年增长7cm。

出生时头围33-34cm,第一年增长12cm。

(11)4.(15)5.针刺四缝有健脾开胃、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的作用。

(39)6.(165)7.出现黄疸,第4-6天达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