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一案三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第1篇】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
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
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
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附图{图}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
下面以2000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老师板书:拿帽开枪转身 40秒钟)三、精读,理解。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小组争先发言:(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
(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学生想象回答:(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真气人,孩子怎么想?学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
(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跳水》教案15篇

《跳水》教案15篇《跳水》教案1教学要求: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
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
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4)结果怎样?(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跳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跳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语文《跳水》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
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1、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
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
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
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
指名到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
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3、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跳水》。
先检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听写一些成语:航行放肆吓唬呲牙咧嘴桅杆瞄准2、谁能选择听写中的任意几个词语,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再次梳理文章脉络。
二、品词析句,感受“危急”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遇到了危险。
他为什么会爬上高高的桅杆,走上横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孩子追猴子时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体会。
(生自读自悟,勾画批注)反馈:(1)、哭笑不得(2)、气得脸红了(3)、气极了2、从孩子神情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此时他会想些什么?3、师:是啊,此时,孩子气昏了头,他早已失去理智,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的险境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况危急的词句,用心朗读体会!(生默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并提问交流、反馈。
)4、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万分危急、刻不容缓、生死攸关)5、师: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能不能把这种危险的情况说得更具体?用上这个的句式:“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啊!。
”反馈:生1: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命悬一线呀!他已经爬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了!生2: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危在旦夕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生3: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千钧一发呀!连水手都吓呆了!生4: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万分危急呀!他的两条腿都发起抖来!生5: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刻不容缓呀!他如果摔下来,必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失去他唯一的儿子了!生6:孩子现在的情况真是生死攸关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话,我一定要阻止他!6、读到这你的心情怎样?(紧张、担心、恐惧、害怕)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一段文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板书:《跳水》)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17《跳水》(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跳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笨、虑、镇”等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相处要尊重它们的天性,不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二、教学内容《跳水》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匹马、一只猴子、一个孩子和一场危险的故事。
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绘,展现了人与动物相处时应尊重它们的天性,不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难点:理解人与动物相处要尊重它们的天性,不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们知道人与动物相处时应注意什么吗?(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人与动物相处的课文——《跳水》。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2)集体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教师点拨、讲解。
3.课堂讲解(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2)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巩固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集体交流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5.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经历,分享感受。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与动物相处要尊重它们的天性,不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6.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跳水》人——尊重动物天性动物——不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七、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题目为:“我与动物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绘,让学生理解了人与动物相处要尊重它们的天性,不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跳水教案《跳水》教案(优秀9篇)

跳水教案《跳水》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跳水》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跳水》教案篇一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
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较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
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
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较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跳水》的教案5篇

《跳水》的教案5篇《跳水》的教案篇1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三、指导学生用列题纲或小标题的方法及图示法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画下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五、思考讨论:你认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六、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题。
2、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孩子为什么会到那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结合回答板书板图:猴子孩子船长水手3、朗读课文,填写完成“跳水图”。
①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的。
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②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④师生交流:猴子追戏孩子逼逗跳水船长水手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水》一案三单
班级:组别:姓名:
资料链接: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贵族出身。
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
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学海导航: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体
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自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批注,并抄写本课生字三次,组一个词。
二、在自学本课生字的基础上,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钩()咽()凶()脱()桃()瑞()
构()姻()汹()锐()逃()端()三、为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呜咽.()炮弹.()丢三落.四()模.仿()吓.唬()更.加()咽.喉()弹.力()落.叶归根()模.样()恐吓.()更.正()四、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近义词
环游( ) 放肆( ) 清楚( ) 仿照( ) 吓唬( )
灵巧( ) 一定( ) 醒悟( ) 摇摆( ) 呜咽( )
明白模仿恐吓灵活必须摇晃放纵周游抽噎清醒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它()知道大家拿它取乐,()更加放肆起来。
2、()孩子一失足,他()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难以转身走回来。
3、课文内容我知道:由于()拿()取乐,使()变得放肆;()放肆起来以后,又拿()取乐,伤害了孩子的(),()一定要追到();()的笑声和()的追赶使猴子更加放肆;自尊和幼稚使()放开绳子和桅杆走上();由于()的机智和()的勇敢,使()脱险。
六、你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吗?
五、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不理解,请写在下面,我们一起研究解决。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班级:组别:姓名:
各位同学,根据预习的内容,小组内合作交流,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进行展示。
相信你么是最棒的!
二、猴子是怎样戏弄船长的儿子的?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并用横线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
词语,抄在下面。
三、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
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
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只要
..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
个粉碎。
即使
..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
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①用“”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词语或句子。
②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2.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画出船长所说的话,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孩子的获救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四、开动脑筋,除过命令孩子跳水之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用横线标出正确的读音
桅杆 (wéi wěi) 一艘 (shōu sōu) 放肆 (shì sì)
吓唬 (hǔ hu ) 龇牙 (zī cī) 模仿(mó mú)
二、比一比,然后组词。
艘()撕()瞄()悟()钓()桅)扭()猴()搜()嘶()描()悟()钧()诡()钮()候()
三、填空。
1、选择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帽子一()帆船一()早饭一()爪子
一()横木一()绳子一()猴子一()步枪
2、因为因而
⑴()猴子显然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所以它就更加放肆起来。
⑵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哄笑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
只要……就即使……也
⑶()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很难回转身来。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跳水》这篇课文讲了上的人和之间发生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艘环游世界的轮船上的水手拿取乐,更加放肆;放肆,又拿取乐,摘走了的帽子;爬上桅杆追;自尊和幼稚使丢开桅杆走向横木;这时机智、沉着地喝令跳水,跳入海中抢救,终于使脱险。
2、课文以孩子为线索,紧扣()、()、()、()之间的联系使故事发生并发展的。
五、成语积累(在括号里填上一种植物名称,使之成为成语。
1. 顺()摸()火()银()囫囵吞()世外()源
()落归()()红()绿胸有成()桃()不言粗()大()沧海一()
2. 按要求写成语。
(1)描写外貌的:
(2)描写神态的:
(3)描写动作的:
六、按要求写句子。
1、小玲的眼眶里饱含着晶莹的泪水。
(缩句)
2、无数劳动人民的汗水换来了今天丰收的喜悦。
(缩句)
3 、孩子落进大海里。
(改成比喻句)
4、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改成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