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评定标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

2、至今日常生活建筑营造较多应用传统材料、 传统工具和 工艺,采用的传统建筑形式、风格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具 有传统禁忌等地方习俗,技术工艺水平有地域代表性,5-7分;
3、 至今日常生活建筑营造较少应用地域性传统材料、传统 工具和工艺,米用的传统建筑形式与风格或与传统风貌 定程度上协调,营造特色有地域代表性0-4分。
3、现存传统建筑(群)部分倒塌,但“骨架”存在,部分 建筑细部保存完好,有一定时期风貌特色,周边环境有一 定破坏,不协调建筑较多,4-7分;
4、传统建筑(群)大部分倒塌,存留部分结构构件及细部 装饰,具有一定历史与地域特色风貌,周边环境破坏较为
15
疋
性 评 估
严重,0-3分。
7
工艺美
学价值
现存传统建筑(群) 所具有的建筑造 型、结构、材料或 装饰等美学价值
3、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不具备典型民族或地域 代表性,建造与装饰仅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美学价值一般,0-4分。
12
疋
性 评 估
8
传统营 造工艺 传承
至今仍大量应用传 统技艺营造日常生 活建筑
1、至今日常生活建筑营造仍大量应用传统材料、 传统工具 和工艺,采用的传统建筑形式、风格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具有传统禁忌等地方习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工
1、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造型(外观、形体等)、 结构、材料(配置对比、精细加工、地域材料)、装修装饰
(木雕、石雕、砖雕、彩画、铺地、门窗隔断)等具有典 型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细部及装饰 十分精美,工艺美学价值高,9-12分;
2、建筑造型、纟口构、材料或装饰等具有本地域般特征, 代表本地文化与审美,部分建筑具有一定装饰文化,美学 价值较咼,5-8分;
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

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
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不得改变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等建筑风貌,禁止各类破坏活动和行为,对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予以整治。
特别注意土石木等乡土材料的使用,并保持新建民居形制、高度、色彩等方面的传承和协调。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与生态、生产、生活等三方面息息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认定工作,使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传播。
3. 整治和完善基础设施:包括村内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消防、防灾避灾等必要的安全设施。
同时要开展村落垃圾污水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水塘、水井、沟渠等设施。
4. 制定防火安全措施:按有关标准设置配备消防设施。
5. 强化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坚持村落结构肌理与山水格局保护并重,使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传统村落最鲜明的标识。
6. 传承徽州文脉: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突出村落特色,以乡土教育为重要内容,挖掘村落历史环境遗存的故事感、情绪感,植入非遗的动态表演、活态体验,做好徽文化创新性发展。
7. 通过文旅结合等业态重构:重启村落内源发展动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体,传承延续优秀文化。
总之,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建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防火安全等方面,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一、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指标分解分值标准及释义满分得分定量评估1 久远度现存最早建筑修建年代明代及以前,4分;清代,3分;民国,2分;建国至1980年以前,1分。
4 传统建筑群集中修建年代清代及以前,6分;民国,4分;建国初至1980年以前,3分。
6 2 稀缺度文物保护单位等级国家级,5分,超过1处每处增加2分;省级,3分,超过1处每处增加1.5分;市县级,2分,超过1处每增加处1分;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范围,1分,超过1处每增加1处0.5分。
满分10分。
10 3 规模传统建筑占地面积5公顷以上,15-20分;3-5公顷,10-14分;1-3公顷,5-9分;0-1公顷,0-4分。
20 4 比例传统建筑用地面积占全村建设用地面积比60%以上,12-15分;40-60%,8-11分;20-40%,4-7分;0-20%,0-3分。
15- 1 -例5 丰富度建筑功能种类居住、传统商业、防御、驿站、祠堂、庙宇、书院、楼塔及其他种类。
每一种得2分,满分10分。
10类别序号指标指标分解分值标准及释义满分得分定性评估6 完整性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保存情况1、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12-15分;2、现存传统建筑(群)及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较完好,建筑质量较好且分布连片,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不协调建筑少,8-11分;3、现存传统建筑(群)部分倒塌,但“骨架”存在,部分建筑细部保存完好,有一定时期风貌特色,周边环境有一定破坏,不协调建筑较多,4-7分;4、传统建筑(群)大部分倒塌,存留部分结构构件及细部装饰,具有一定历史与地域特色风貌,周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0-3分。
15- 2 -定性评估定7工艺美学价值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美学价值1、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造型(外观、形体等)、结构、材料(配置对比、精细加工、地域材料)、装修装饰(木雕、石雕、砖雕、彩画、铺地、门窗隔断)等具有典型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细部及装饰十分精美,工艺美学价值高,9-12分;2、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具有本地域一般特征,代表本地文化与审美,部分建筑具有一定装饰文化,美学价值较高,5-8分;3、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不具备典型民族或地域代表性,建造与装饰仅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美学价值一般,0-4分。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人文历史价值。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历史文化底蕴、传统建筑、古代遗址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保存状况、价值等,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传世性、艺术价值等。
其次,自然生态价值。
传统村落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自然资源的保护状况、生态环境的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水质、空气质量、灌溉水源、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等。
再次,经济发展价值。
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机会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村民收入水平、村落产业发展状况、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最后,社会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
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社会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社会服务设施的健全性、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等。
以上是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村落的现状和潜力,并为相关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应根据各个村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以便对不同村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和评价。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评价和综合提升而设计的一套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包括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保护类指标1.自然景观保护:评估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率、水域保护等。
2.文物保护:评估传统村落内文物建筑和遗址的保护状况,包括修复和保养状态、灾害风险等。
3.生态环境改善:评估传统村落内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垃圾处理情况、水质状况等,以及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
4.生态旅游规划:评估传统村落周边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状况,包括旅游设施建设、游客流量控制等。
二、文化传承类指标1.历史文化价值:评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方面。
2.传统建筑保护:评估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的保护状况,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保存情况和修缮质量等。
3.文化活动组织:评估传统村落内开展的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和传承效果,包括传统节日、手工艺培训等。
4.传统文化教育:评估传统村落内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包括传统技艺传承学校、传统文化展览等。
三、经济发展类指标1.农产品生产:评估传统村落内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包括农田利用率、农产品品质等。
2.乡村产业发展:评估传统村落内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方面。
3.农民收入情况:评估传统村落内农民的收入水平,包括农民就业情况、农民工收入等。
4.就业机会:评估传统村落内的就业机会情况,包括农村企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四、社区建设类指标1.社区管理机构:评估传统村落内社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评估传统村落内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
3.社区活动组织:评估传统村落社区内开展的社区活动的丰富程度和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4.居民生活质量:评估传统村落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居民收入、居民住房状况等。
评定标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

国家级,5 分,超过 1 处每处增加 2 分;省级,3 分,超
文物保护单位 过 1 处每处增加 1.5 分;市县级,2 分,超过 1 处每增加处 1
等级
分;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范围,1 分,超过 1 处每增
加 1 处 0.5 分。满分 10 分。
传统建筑占地
5 公顷以上,15-20 分;3-5 公顷,10-14 分;
-7-
合 计
冲突,几乎不能体现原有选址理念,0-4 分。
1 00
-8-
三、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
类序 指
别号
标
稀
1 缺度
丰
2
定
富度
量
连
3
评
续性
估
性
工
(群)所具有的建筑 艺美学价值高,9-12 分;
1
评
7 艺美学 造型、结构、材料
2、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具有本地域一般特 2
估
价值 或装饰等美学价值 征,代表本地文化与审美,部分建筑具有一定装饰文化,美
学价值较高,5-8 分;
3、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不具备典型民族或
地域代表性,建造与装饰仅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美学价值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
一、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 标
久 1
远度 定
量
评 稀
估2 缺度
3
规
指标分解
分值标准及释义
现存最早建筑
明代及以前,4 分;清代,3 分;
修建年代
民国,2 分;建国至 1980 年以前,1 分。
传统建筑群
清代及以前,6 分;民国,4 分;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pdf

代表性传承人 指标分解
传承情况
分值标准及释义 世界级 15 分;国家级 10 分;省级 5 分。
(多项不累加) 省级,每项 1 分;国家级,每项 2 分。满分 5 分。
至今连续传承 100 年以上, 15 分; 连续传承 50 年以上, 8 分。
全村参加 5 分; 30 人以上 4 分; 10-30 人 3 分; 10 人以下 2 分。
15 满分 得分
30
5/9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3、村落保留了一定的集中连片格局,保持了较为完整的
骨架体系,能较为完整看出原有的街巷体系,传统设施基
本不使用,格局体系中不协调新建筑较多,影响了整体风
貌, 6-15 分;
4、传统区保持了少量的传统基本骨架体系,能零散看出
原有的街巷体系,传统设施完全不使用,传统区存在较多
指标
指标分解
分值标准及释义
1、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原貌保
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
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 12-15
分;
现存传统建筑(群) 2、现存传统建筑(群)及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
完整性 及其建筑细部乃至 保存较完好,建筑质量较好且分布连片,仍有原住居民生
满分 得分 4 6
10
20 15
1/9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5 类别 序号
定 性 评6 估
占全村建设用地面 20-40% ,4-7 分; 0-20% ,0-3 分。
积比例
丰富度
建筑功能种类
居住、传统商业、防御、驿站、祠堂、庙宇、书院、楼塔 及其他种类。每一种得 2 分,满分 10 分。
评定标准_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

国家级,5 分,超过 1 处每处增加 2 分;省级,3 分,超
过 1 处每处增加 1.5 分;市县级,2 分,超过 1 处每增加 稀缺度 文物保护单位等级
处 1 分;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围,1 分,超过 1 处
每增加 1 处 0.5 分。满分 10 分。
5 公顷以上,15-20 分;3-5 公顷,10-14 分; 规模 传统建筑占地面积
估7
2、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具有本地域一般特征, 12
学价值 型、结构、材料或
代表本地文化与审美,部分建筑具有一定装饰文化,美学
装饰等美学价值
价值较高,5-8 分;
3、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不具备典型民族或地
域代表性,建造与装饰仅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美学价值一
般,0-4 分。
1、至今日常生活建筑营造仍大量应用传统材料、传统工
满分 5 15
满分
30
得分 得分
3、村落保留了一定的集中连片格局,保持了较为完整的
骨架体系,能较为完整看出原有的街巷体系,传统设施基
本不使用,格局体系中不协调新建筑较多,影响了整体风
貌,6-15 分;
4、传统区保持了少量的传统基本骨架体系,能零散看出
原有的街巷体系,传统设施完全不使用,传统区存在较多
2 丰富度 估
类别 序号 指标
定
性
格局完
3
评
整性
估
指标分解 村落现有选址
形成年代 现存历史环境
要素种类 指标分解
村落传统格局保 存程度
分值标准及释义 明清及明清以前,5 分;民国,3 分;新中国成立后,1
分。 古河道、商业街、公共建筑、特色公共活动场地、堡寨、 城门、码头、楼阁、古树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种类。每一 种得 2 分,满分 15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科学文化价值
村落选址、规划、营造反映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
1、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8-12分;
2、有较高的科学、文化、考古、历史价值,4-8分;
3、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一般,0-4分。
12
13
协调性
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或田园风光的关系
1、村落周边环境保持良好,与村落和谐共生,4-6分;
1、仍大量应用传统材料、传统工具和工艺,3-4分;
2、较多应用传统材料、传统工具和工艺,2-3分;
3、较少应用地域性传统材料、传统工具和工艺 0-2分。
4
村落环境、格局评价(22分)
9
久远度
村落现有选址形成年代
明清及明清以前,3分;民国,2分;新中国成立后,1分。
3
10
丰富度
现存历史环境要素种类
古河道、商业街、公共建筑、特色公共活动场地、城门、码头、楼阁、古树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种类。每一种得1分,满分7分。
6
7
工艺美学价值
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美学价值
1、具有典型地域性,建筑细部十分精美,工艺美学价值高,4-6分;
2、具有本地域一般特征,美学价值较高,2-4分;
3、不具备地域代表性,仅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美学价值一般,0-2分。
68Leabharlann 传统营造工艺传承至今仍大量应用传统技艺营造日常生活建筑
4
6
完整性
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保存情况
1、保存完好,分布连片集中,风貌统一,有原住居民生活,5-6分;
2、保存较完好,分布连片,有原住居民生活,不协调建筑少,4-5分;
3、部分倒塌,部分建筑细部保存完好,不协调建筑较多,3-4分;
4、大部分倒塌,存留部分细部装饰,周边破坏较为严重,0-3分。
7
11
格局完整性
村落传统格局保存程度
1、街巷体系完整,没有不协调新建筑,9-12分;
2、街巷体系较为完整,不协调新建筑少,不影响整体风貌,6-9分;
3、有一定的集中连片格局,不协调新建筑较多,影响了整体风貌,3-6分;
4、少量的传统基本骨架体系,较多新建不协调建筑,风貌非常混乱,0-3分。
12
村落环境、格局评价
5
20
依存性
与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依存程度
1、与村落特定物质环境紧密相关,不可分离,4-6分;
2、与村落空间具有一定依赖性,活动组织与村民联系密切,2-4分;
3、遗产可不依赖村落保持独立传承,0-2分。
6
合计
100
连续性
至今连续传承时间
至今连续传承100年以上,3分;连续传承50年以上,1.5分。
3
17
规模
传承活动规模
全村参加1分;30人以上0.5分;30人以下0.2。
1
18
传承人
是否有传承人
有,1分;无,0分。
1
19
活态性
传承情况
1、传承良好,具有传承活力,5分;
2、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3分;
3、传承濒危无活力,1分。
4
3
规模
传统建筑占地面积
5公顷以上,4-6分;3-5公顷,2-4分;0-3公顷,0-2分。
6
4
比例
传统建筑用地面积占全村建设用地面积比例
60%以上,-6分;40-60%,4-5分;20-40%,3-4分;0-20%,0-3分。
6
5
丰富度
建筑功能种类
居住、传统商业、防御、驿站、祠堂、庙宇、书院、楼塔及其他种类。每一种得1分,满分4分。
2、村落周边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变,但与村落较和谐,2-4分;
3、村落周边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村落建设相冲突,,0-2分。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20分)
14
稀缺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
国家级3分;省级2分。(多项不累加)
3
15
丰富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省级,每项0.5分;国家级,每项1分。满分1分。
1
16
附件2
安徽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市 县 镇(乡) 村
类别
序号
指标
指标分解
分值标准及释义
满分
得分
村落传统建筑评价(40分)
1
久远度
建筑(群)建造年代
清代及以前,4分;民国,3分;建国初至1980年以前,1-2分。
4
2
稀缺度
文物保护单位等级
国家级,3分,超过1处每处增加0.5分;省级,2分,超过1处每处增加0.5分;市县级,1分,超过1处每增加处0.5分。满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