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 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 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 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 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 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唐朝诗人杜牧的《山 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 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 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形 象 鉴 赏
注意区分
物象:写物 ——托物言志 景象: 写景——借景抒情
· 景 与 物
形 象 鉴 赏 · 借 景 抒 情 与 托 物 言 志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
术境界。
常见意境术语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深远绵邈,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象
意 :诗人主观情感 象 :诗中客观形象
自然景物 人文景物
定义: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
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 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 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 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 “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优秀经典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优秀经典PPT课件

2017
欧阳修(宋诗)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经典例题】:【17年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题型二:意境+开头作用
⑤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
此类题目加入了首联或上阙写景的作用考查,故 而在一般意境型答题模式上再加入作用分析即可。
首联或上阙(片)写景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1、点明了什么时间, 2、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氛围, 3、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4、为下文的什么描写和什么情感地抒发做了铺 垫。
课堂小结
1、答题时要认真审题,如果只是单一考意境, 就按照“景 、境 、情”的三步走模式答题。 如果题目中有两个问题,就怎么问怎么答。
2、近几年该考点往往和表达技巧放一起考 (17年高考),答题时就主要根据手法题答题 步骤来回答。
3、要积累诗歌中常见、常考的景物,熟悉它 们常用来营造什么意境、抒发什么情感,还 要熟背意境氛围常用术语。
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 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 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 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通用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 意 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景物。 ②并用一两个简练的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例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析特征)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包括 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 注意答题内容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 而“感伤”。 (表情感) 三方面缺一不可。
课堂演练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问题: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特 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的前两联通过描写深山猿哀啼、沧江 夜流、风吹树叶、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一种凄清孤 寂的环境,突出了作者孤独寂寥忧伤之感,表达了对 故友的思念。
达标练习
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 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茂密的草、涧水、芳树、花、鸟。(步骤一) 三四句中芳树上的花由于无人欣赏而独自飘落,春山的 飞鸟也只能独自啼叫,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步骤二)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 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 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中饱含对自然景观形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入鉴赏。

古人通过诗歌将自然景观的美妙展示,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之处,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山水描写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对山水的描写,这些描写常常展示出山水之美。

诗人通过对山峦的形状、色彩的描绘以及对山水的感受,将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山峦的壮丽和黄河奔腾的气势,引起读者对自然景观的共鸣。

花草赞美花草的美丽也是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诗人通过对花草的描写和赞美,将花草的美妙之处展示给读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的红杏被描绘成春景中的一抹亮色,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鲜活和美好。

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古代诗歌中通过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将自然景色和情感体验相融合。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写中既有对秋夜景色的描绘,又有对情感的表达,使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结语古代诗歌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观形象,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给读者,让人们能够在文学艺术的享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共鸣。

这些古代诗歌的鉴赏,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仅供大家参考!诗词中的景物形象11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游山西村陆游〔宋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形象鉴赏(景物)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见形象的类型——景物形象。

2.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掌握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正确答题。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中常见形象的类型——景物形象。

2.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合起来共同创造一种意境。

(2)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3)“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真题回顾(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解析】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象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

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

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也便呼之欲出。

三、精讲点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专题02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专题02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 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 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 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 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 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 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 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 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緱岭登 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 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 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 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 花来比喻自己备受 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 尚情操。
请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 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 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 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另外是指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曾巩的《咏 柳》诗是这样写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 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 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 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 霜存在。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 “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 的惩罚。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势利小人着实 很多,一时得势便忘乎所以。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 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பைடு நூலகம்: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
梧桐 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 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
• 3、柳树的“杨花”飘飞在农历三月初的 “谷雨”前后,虽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 的季节,但那个季节除了桃红柳绿之外, 大自然仍一派萧瑟,杨花扑面还是有些凉 意的。再加上柳絮飘忽不定,蒙蒙迷离, 因而,“杨花”多给人一种飘零、无情、 悲凉的感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所以“柳”也常作示愁的凭 借,不单是指称离愁。如贺铸《青玉案》 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那无边的愁绪正如柳 絮漫天飞舞!
请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 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 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前置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2)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萧瑟凄凉。
8
意象类别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送别场所
植物类
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
1、因杨花、柳絮具有随风飞舞、漂泊无定 的特点,与远离故乡、漂泊他方的游子极具 相似性,于是柳絮又成了飘零的象征。如隋 代民歌《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
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 归不归?”
2、柳絮轻扬,从树上飘然而下, 悠悠落地,风流 缱绻,摇曳生姿。在富有闲情的诗人看来,这无 疑是一种雅致。“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 雪飞”,韩愈的《晚春》已道出了柳絮的神韵。 “柳絮随风不拘管, 飞入洞房无人知”更是写 出了柳絮的轻灵毓秀。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论语》:“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 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 一个正直的人
1、“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 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 对恋人的怀念。
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芭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 蕉 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舒卷有舍情。
诗歌鉴赏 ------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 意义。
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出题类型 及一般的答题格式。
人物
形象


形 象
景物 形象
借以 表达 主观
感情 事物 的载 形象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 咏的对象)
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捕捉意象, 品味意境,分析蕴涵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和社会 意义。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 情感的景物,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 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氛围。意境是空灵抽象的。如孤独凄凉、闲适淡 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