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专题02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专题02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二)以哀景写乐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意 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
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
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
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
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 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明确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 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 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 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 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 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 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 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 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 清冷孤寂的意境。
练习3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形象鉴赏
· 景
景象即景物形象,常指借景抒情诗中的 的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景象常常 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 法。 •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 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 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 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 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诗歌常见的意境术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幽深、 壮阔、 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清新、 朦胧、恬淡 明丽——恢弘、清远、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瑰丽、闲适 清冷——冷森、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凄怆、寂寥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 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 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 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 啸。 •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 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 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七:“大漠孤烟直,长 雄浑壮阔 河落日圆”表现出 _______的意境
•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幽清明净 流”构成了_________的意 境。
基本题型是: 1、指认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 4、欣赏画面美。 鉴赏形象综合题,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 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答题步骤为: • 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描写了……意象。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描述时,语言力求优美。 • 二、这些景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 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切忌空 洞。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高考复习之
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人物 形象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
诗 歌 形 象
借以 表达 主观 感情 的载 体
事物形 象(咏 物诗) 景物 形象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 咏的对象)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五)从观察的角度 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 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 结合 高低结合 (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 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 触觉或通感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 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意象作用
思路:作用+内容+意境+情感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 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塑造意境 \奠定情感基调 \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以景衬境 ,以景衬情 )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 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偏重写景的诗歌)
形 象 鉴 赏 · 景 与 物
物象: 写物 ——托物言志
景物形象
景象: 写景——借景抒情
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 形 的情感或思想 象 鉴 异: 1、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 赏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 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借 景 抒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 情 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 与 愁等)。 托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 物 言 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志 异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 同 感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拓展延伸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一、知识点讲解1、形象形象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人、景、物。

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那么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和物。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景物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2、形象的特点形象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或者说形象中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一、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就是包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象征意蕴〞的客观物象。

如杨柳、鸿雁、流水、梅花、红豆等。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传统意象〔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相思〕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花、连理枝、比翼鸟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2、描摹图景,品味意境。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①写景角度----上下、远近、俯仰、视觉、听觉、触觉等;②画面色彩----季节色彩,冷暖色调;②动态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苍凉悲壮明丽清新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二、关注景与情的关系。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 常见景物: ❖ 春之美景:春风、春雨、春水、春燕、春泥、柳絮、
莺飞、青杏、烟雨、楼台、花鸟虫鱼。(常见于 “以乐景衬托哀情”,反衬) ❖ 春之哀景:落红、残枝、残花、暮春。(常见于 “以哀景衬托哀情”,映衬)
15
即景抒情诗:
❖ 二、悲秋:年到中秋,人到中年,诸事无成,极易 伤感、悲愁。漂泊在外、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身处困境、羁留他乡,每当人处于上述情 境之中,面对肃杀、凋零、清冷、残破的秋景时, 往往触景生情,生出凄凉、伤悲之感。
17
即景抒情诗:
❖ 四、羁旅愁思:漂泊在外,谪迁异地。在这种情境 中,作者易生思乡念人之情,易生青春易老而壮志 难酬之情,易生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忧己之情。
❖ 常见景物: ❖ 日暮、异客、乡关、江流、渔火、孤帆、独夜、鸿
雁、鲤鱼、尺素、尺牍、书札、青鸟、宿鸟、池鱼、 归鸟、斜阳、落日、灯火、残月、寒蝉、短笛、落 叶、黄昏、鹧鸪、猿啸、子规、蜀鸟、杜宇、杜鹃。
3
三 答题范式: 描图景 点氛围
析情感
4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 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 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 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 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 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请问,借“月黄昏”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 容简要赏析。
答案: 首句中描写了 客船、“无灯”野(小) 店、“半死”枫树这些意象,这一切都笼罩 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二)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 诗中展现的意象和画面
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 (描绘了一 幅……的画面), 营造了……的氛围/特点 表达了……得感情。
(绘景——析境——悟情)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问:诗歌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请描绘前两句中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参考: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 潺,板桥简朴; 2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3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山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 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
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
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 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
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