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语文版(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五首

杂
王 维
诗 ( 其
二
)
一、直接填空 1.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2.扬子江头杨柳春,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君自故乡来,_____________。 5.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 答案:1.何当共剪西窗烛 2.杨花愁杀渡江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春
9.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10~16题。
(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本诗第一句连用两个“期”,请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问一答,写出“未有归期”的苦闷心情
二、理解填空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友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夜雨寄北》中表现作者孤独苦闷的深切的思念之情并对未来充满欢乐 的憧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人用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并 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伤,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 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 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第三联,主要理解好它的比喻义。诗人是用“沉舟”、“千 帆”、“病树”、“万木”来比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时代是在不断发展、 进步的。 答案: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 前景无限美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367101192e45361066f530.png)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 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 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
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
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 思念之切。
菜单
课文
作者
上页
下页
返回
夜 雨 寄 北 唐
李 商 隐
何当:什么时候。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巴山夜雨”是以情写景,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 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意。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 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 的痛苦。
题 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品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言绝句)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欣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 (813~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 内(现河南省沁 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 称为 “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作品与作者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 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 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 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 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 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 乐游原》、《无题》、《夜雨寄 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来自《点拨》
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 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
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 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部分来自《点拨》
一 读一读字音
17 古诗五首
近 体 诗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9. 整体感知 13. 本课主旨 16. 教材习题讲解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10. 句段品析
3. 背景透视
7. 听读课文 11. 疑难探究
4. 文体知识 8. 翻译课文 12. 板书设计 15.拓展延伸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7. 课后作业布置
部分来自《点拨》
(二)词类活用
风烟望五津
名词作状语,在烟雾弥漫中。 (三)文言句式
倒装句
城阙辅三秦 点拨:此句是“三秦辅城阙”的倒装,译为关中地 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
部分来自《点拨》
(四)名句积累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来自《点拨》
王勃(约650—676),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 安集》。
来自《点拨》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他与 白居易并称“刘白”。著
有《刘禹锡集》。
来自《点拨》
《杂诗》:此诗为怀念家乡所作。原诗有三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课件1

朗读课文
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疏通文意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 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 从驿亭里传来几 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 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研读课文 什么是诗?
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 的事件和感情。
2.找出《淮上与友人别》中的特殊时间、特殊地点、 特殊景物下的事件。 特殊时间:春 傍晚 特殊地点:扬子江头 离亭 特殊景物:杨柳 杨花 风笛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
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一首握别诗,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即景生情: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课外拓展
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 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课文小结
本诗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 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 2.背诵诗歌。
诗五首
淮上与友人别
课文导入
成语故事: 一字之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 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 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 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 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 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 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 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 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 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 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7.古诗五首

5.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_“__愁__杀__”__二__字__,__将__杨__花__赋__予__人__的__情__感__,__把__友__人__间__依__依__惜__别__的__思__绪___ _写__到__了__极__致__,__生__动__形__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_“__长__精__神__”__即__振__作__精__神__,__这__个__词__语__准__确__地__表__现__了__向__朋__友__表__明__积__极__乐 _观__、__振__作__精__神__的__态__度__,__既__是__对__友__人__关__怀__的__感__谢__,__也__是__与__友__人__共__勉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寒梅着.花.未( 开花 )
(2)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还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往
) (4)城阙辅.三秦( 护卫 )
(5)病树前头万.木.春.( 万生木机逢勃春勃,) (6)暂凭杯酒长.精神( 增长,振)作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虞书·舜典》 【译文】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舒缓地徐徐地 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的高低又和舒缓的咏唱相配合,旋律用来 调和歌声。 【感悟】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应多吟诵经典古诗,以陶冶情操,高尚 志趣,美丽生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绮.窗( qǐ ) 潇湘.(xiāng) 城阙.( què) 宦.游( huàn) 歧.路( qí ) 侧畔.( pàn ) 酬.谢(chóu ) 烂柯.人( kē )
新语文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17古诗五首课件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1年11月2021/11/32021/11/32021/11/311/3/2021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1/11/3202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3November 3, 2021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1/11/32021/11/32021/11/32021/11/3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诗五首》参考教案1

《诗五首》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
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123(1)《杂诗》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2)《夜雨寄北》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
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
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
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
景中透情,委婉清新。
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杂诗_君自故乡来阅读语文版

杂诗·君自故乡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这首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 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 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 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述说今夜“我”思 “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 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 曲折的意思。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 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 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 的愁苦跃然纸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文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首联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 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 了作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 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 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全诗赏析
王勃这首送别诗, 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 开阔,音调爽朗,独标 高格。
书 法 赏作 品 欣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作者简介
郑谷(约848-约909),晚 唐诗人,字守愚,袁州人。 有诗集《云台编》。
淮上,即扬州。江苏省 的城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火车站
古城扬州运河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首联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 州,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 676),字子安,绛州 龙门人。有《王子安 集》。他与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齐名, 并称“初唐四杰”, 一起倡导文学革新, 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注释】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 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 诗。
2、来日:来的时候。
3、绮(qǐ)窗:雕画花纹的 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着花未:着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 “否”,表示疑问。
诗歌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 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 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 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 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 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 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 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 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 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 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 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 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 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致。
数声风笛离亭晚,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君向潇湘我向秦。
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扬子江头杨柳春,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杨花愁杀渡江人。
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君向潇湘我向秦。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杨柳春”点明了季节。
杨花愁杀渡江人。
思考: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可以 很多很多,为何诗人独问梅花 是否开花?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 号玉溪生。在晚唐诗 人中,他的诗歌艺术 成就最高,和另一位 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也是唐 代诗人中的“三李” 之一(李白、李贺)。 有《李义山诗集》传 世。
题目解释
《夜雨寄北》,诗题也 作“夜雨寄内”,“内”即 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 雨寄北”,“北”即北方的 友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 代著名诗人。和柳 宗元交谊很深。有 《刘梦得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敬宗 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 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 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题为 《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 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 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五首 杂诗 夜雨寄北 淮上与友人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简介
王维(约701-761), 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 河东人。外号“诗佛”。 他是山水田园派诗人, 和孟浩然合称为“王 孟”。苏东坡称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空吟:徒然地吟诵。
颔联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 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 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