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 • • • • •
•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 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 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 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 验者坐之。” 《史记· 商君列传》 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 儒林列传》) ④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 死伪》 ⑤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 实。 范缜《神灭论》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 《桃花源记》
七、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 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 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 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 “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 逍遥游》 •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则:连词,连用加强语气) 《荀子·王制》 •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 五蠹》 •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涉世家》 • ⑤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 万章下》 • 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 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 乾第一》
•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 •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 《战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 记· 项羽本纪》 •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 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 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 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 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书·韩信传)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 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重也。(韩非子·五蠹) 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小结:
▪ 句式:
❖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 1.类属关系
▪ 2.主语,谓语+也。
❖ 2.等同关系
▪ 3.主语+者,谓语。
❖ 3.比喻关系
▪ 4.主语,谓语。
▪ 2.判断动词(系词) ▪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 1、表达比喻内容 ▪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格式: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格式: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
格式: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
格式:主语+谓语例: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天子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
”《韩非子·十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
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
例: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古代汉语:判断句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表示比喻。即主语所表达的 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 物。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 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肥水 之战》) (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 逻辑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二)主语+者+谓语+也 例如: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 赵 策》) 兵者,凶器也。(《韩非子· 存韩》)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养生 主》) (三)主语+者+谓语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 列传》) 兵者,戾虫。(《战国策· 秦策》)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 世家》) 仲弓父,贱人。(《史记· 仲尼弟 子列传》) 腾,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 下》) (二)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 也。(《战国策· 赵策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 纪》) 余为伯儵, 。(《左传· 宣公三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 因。例如: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 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 策· 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 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庄子· 养生主 》)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5)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 面加上“乃”、“即”、“皆”、“必”、“诚”、 “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17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18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 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 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 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不”字,例如:“封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11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 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 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12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对话 中较多。例如:
9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 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 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 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 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 问齐使)婴儿子,北宫之女的名字。环瑱 (tiàn),耳饰品。出,施行。於(音乌) 陵,地名。索交,结交。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辆 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官员 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个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现的。
六、主语+否定词+名词性谓语(+也)
❖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管仲非周公旦。(韩非子·难二) ❖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 问》。合,纠合,这里指诸侯间的盟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 主。族庖,普通的厨子。折,犹“斫”)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 也。(韩非子·五蠹。士,同“仕”,出仕。橐,音驮, 寄寓,这时指寄食于权门)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 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气词“也”
一、用于结尾 “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也可用于非判断句的句尾。 (一)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
示深信不疑。如: 蔓难图也。
(二)表示命令的句子。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家》)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也。”
(1)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
年》)
(2)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者,……”
(1)天下者,高祖天下。(《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 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4.“……,……”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但“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 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乃至近代,文言文中 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采用先秦的形式。
为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 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 “惟”等。如: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突出特点是不用判断词“是”,而用
名词、代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而母,婢也。(名词+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名词性词组+也)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主要内容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三、判断句的活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
《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词类的研究 A、虚词方面: (a.虚词解释;b.分类;c.汇集专著) B、动词,形容词; C、 实词活用;
(1)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2)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三、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
十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子·王制》)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较复杂的内容。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
入白之。”
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4.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5.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是吾师也。 是社稷之臣也。(作主语)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作谓语)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 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 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 禹桀之所同也。 指示代词省略的形式: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是)寡君之愿也。
二、句中的“也”。
在单句中,一般放于主语(或主谓结构 作主语)之后;有时放于时间副词之后。
在复句中,常放于第一个分句之后,则 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
一、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判断句,并翻译全句。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3.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4.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7.夫礼者,民之纪。 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及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 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 断句放于结果分句之后以说明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养生主》)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 也。(《论语·宪问》)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
在先秦典籍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常 作判断句主语,汉魏以后作为判断词的用 法才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