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及答案)5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湖北省的总人口数约6568万人(2010年),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约为:()A. 36.5平方千米/人B. 365人/平方千米C. 0.0027平方千米/人D. 300人/平方千米【答案】B【解析】【分析】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人口总数除以当地面积,所以湖北省的总人口数约6568万人(2010年),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约为365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答题的关键,注意计算数据的准确性。
2.读“世界部分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大洲面积最大,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B. 乙大洲发达国家集中,人口稠密,增长快C. 丙大洲大部分位于热带,人口稀疏,增长慢D.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答案】 A【解析】【分析】解: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乙大洲是欧洲,该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洲,但人口增长缓慢,许多国家出现了负增长;丙大洲是非洲,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人口分布较稠密,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故答案为:A【点评】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分布较多的四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自然经济条件都较为优越。
人口分布较少的四个地方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以及纬度较高终年寒冷的高度纬度地区。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依次分别是()A. 英语、汉语B. 汉语、法语C. 汉语、英语D. 汉语、日语【答案】 C【解析】【分析】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A. 防御风沙B. 防御台风C. 防御风雪D. 防御地震【答案】 C【解析】【分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
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以便于防御风雪。
故选:C。
【点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要理解记忆。
2.下列世界遗产不属于四川省的是()A. 九寨沟B. 皖南古村落C.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D. 青城山—都江堰【答案】B【解析】【分析】皖南古村落属于安徽省,而不是四川省。
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地方地理,这种考法地方性比较突出,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见识,提醒学生要多走出去看看。
3.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A. 美国B. 中国C. 巴西D. 印度【答案】 B【解析】【分析】解: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富足,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后来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4.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A. 643.3人/平方千米B. 0.001 6平方千米/人C. 0.064人D. 15.54平方千米/人【答案】 A【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西双版纳)如图中的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他们属于什么人种()A. 黑色人种B. 白色人种C. 黄色人种D. 混血人种【答案】B【解析】【分析】居住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故选:B【点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2.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A. 甲B. 乙C. 丙D. 丁(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A. 气候湿热B. 地形平坦C. 交通闭塞D. 经济发展快(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A. 甲地--海上明月B. 乙地--炊烟袅袅C. 丁地--小桥流水D. 戊地--激流飞瀑【答案】(1)A(2)C(3)D【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故选A。
(2)图中丁聚落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河谷之中,地形较为封闭,且只有乡道与外界沟通,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丁地的古聚落保存的最为完好,故选C。
(3)读图可知,图中的五个聚落的海拔均在0~50米之间,从丙地向甲、乙、丁地观察,视线均会被地形阻挡。
戊地与丙地之间,没有地形阻挡,可以对视,且戊地河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水流湍急,可能形成激流飞瀑的景观,故选D。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最新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梧州)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但人口分布不均。
图甲、乙、丙、丁中,人口相对稀少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A【解析】【分析】沙特阿拉伯有沙漠地带,所以人口稀少。
故选:A【点评】从图中可知甲是西亚、乙是南亚、丙是东南亚、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根据地形特点分析即可。
2.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答案】(1)B(2)D【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
(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
故选:D。
【点评】(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最新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A. ①B. ②C. ③D. ④(2)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居民点是()A. ①B. ②C. ③D. ④(3)图中河流①②之间河段流向是()A. 自西北向东南流B. 自东北向西南流C. 自东南向西北流D. 自西南向东北流【答案】(1)A(2)C(3)B【解析】【分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点都靠近河流,而①由于地势高,位于两个小山头之间的鞍部,受水患影响小,故选:A。
(2)③地处于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所以,地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点是③;故选:C。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
有此刻判定。
图中①②之间河段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流;故选:B。
【点评】(1)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河流对早期城镇的形成影响较大,在河流水运的起止点因水运障碍,货物需在这里集散,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如江西赣州市;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因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如武汉、重庆;在河流入海口处,因处于河运和海运的转运点,也有利于形成城市,如上海、广州。
(3)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一般为正北,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左为西右为东。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参照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A. 甲B. 乙C. 丙D. 丁(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A. 气候湿热B. 地形平坦C. 交通闭塞D. 经济发展快(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A. 甲地--海上明月B. 乙地--炊烟袅袅C. 丁地--小桥流水D. 戊地--激流飞瀑【答案】(1)A(2)C(3)D【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故选A。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黑龙江)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A. 平遥古城B. 丽江古城C. 皖南古村落D. 威尼斯城【答案】 D【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2.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A. 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B. 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C. 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D. 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答案】 A【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2019年4月15日,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建筑损毁严重。
巴黎圣母院位于()A. 英国B. 法国C. 意大利D. 俄罗斯【答案】 B【解析】【分析】解: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故答案为:B。
【点评】法国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既有湖光山色、民俗风情,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藏,还有展示现代化科技的人工文化娱乐景点,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法国的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入境旅游收入在世界居第二位。
首都巴黎、地中海、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等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C. 北极地区的冰屋D. 东南亚的高架屋【答案】B【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
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下列世界遗产不属于四川省的是()A. 九寨沟B. 皖南古村落C.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D. 青城山—都江堰【答案】B【解析】【分析】皖南古村落属于安徽省,而不是四川省。
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地方地理,这种考法地方性比较突出,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见识,提醒学生要多走出去看看。
3.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A. 武夷山B. 太行山C. 雪峰山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A. 防震B. 防风C. 防洪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答案】(1)D(2)B(3)D【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
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
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
故答案为:B。
(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昭通)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A.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C. 东南亚地区——高架屋D. 中国南方——蒙古包【答案】D【解析】【分析】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居住,保温功能很好;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当地民居多为高架屋,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2.认识世界,读下组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组图中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图( )A. ①B. ②C. ③D. ③(2)上组图中的图②所示区域的主要人种、通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A. 黄色人种、英语、基督教B. 黑色人种、西班牙语、佛教C. 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D. 黄色人种、阿拉伯语、基督教(3)上组图中有关图③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常住居民为因纽特人、拉普人B. 站在A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C. 该区域气候酷寒,地面全被冰雪覆盖,没有植物能够生长D. B所在的大洲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答案】(1)A(2)C(3)B【解析】【分析】(1)马六甲海峡地处东南亚,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图①表示的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②表示的是西亚地区,③表示的是南极地区,④表示的是白令海峡。
(2)图②是西亚地区,西亚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3)图③是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北极地区常住的居民是因纽特人、拉普人,A错;图③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区域,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因此站在A德雷克海峡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B正确;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烈风、干燥,南极地区的暖季,在大陆边缘的沿海地区是无冰区,这里生长着主要以地衣、苔藓、藻类为主的植物,C错;B所在的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自贡)如图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199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A. 10%B. 16%C. 26%D. 30%(2)该国乡村人口最多时出现在()A. 1961年B. 1976年C. 1995年D. 2010年【答案】(1)D(2)C【解析】【分析】(1)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示1999年该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0%,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30%。
(2)根据图示:乡村人口数最多时出现在1995年前后,乡村人口接近90000万。
故选:(1)D(2)C【点评】(1)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解答该题要会判读地理图表。
2.读“世界部分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大洲面积最大,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B. 乙大洲发达国家集中,人口稠密,增长快C. 丙大洲大部分位于热带,人口稀疏,增长慢D.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答案】 A【解析】【分析】解: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乙大洲是欧洲,该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洲,但人口增长缓慢,许多国家出现了负增长;丙大洲是非洲,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人口分布较稠密,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故答案为:A【点评】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分布较多的四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自然经济条件都较为优越。
人口分布较少的四个地方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以及纬度较高终年寒冷的高度纬度地区。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 法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英语【答案】 C【解析】【分析】解: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是英语;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C【点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 ;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4.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A. 643.3人/平方千米B. 0.001 6平方千米/人C. 0.064人D. 15.54平方千米/人【答案】 A【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5.认识世界,读下组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组图中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图( )A. ①B. ②C. ③D. ③(2)上组图中的图②所示区域的主要人种、通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A. 黄色人种、英语、基督教B. 黑色人种、西班牙语、佛教C. 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D. 黄色人种、阿拉伯语、基督教(3)上组图中有关图③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常住居民为因纽特人、拉普人B. 站在A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C. 该区域气候酷寒,地面全被冰雪覆盖,没有植物能够生长D. B所在的大洲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答案】(1)A(2)C(3)B【解析】【分析】(1)马六甲海峡地处东南亚,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图①表示的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②表示的是西亚地区,③表示的是南极地区,④表示的是白令海峡。
(2)图②是西亚地区,西亚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3)图③是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北极地区常住的居民是因纽特人、拉普人,A错;图③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区域,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因此站在A德雷克海峡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B正确;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烈风、干燥,南极地区的暖季,在大陆边缘的沿海地区是无冰区,这里生长着主要以地衣、苔藓、藻类为主的植物,C错;B所在的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存在。
南极地区降水稀少,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洲,D错。
故答案为:(1)A;(2)C;(3)B;【点评】(1)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梁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四肢较长。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 ;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基本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遍布亚、非两个大洲,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印度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
6.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 C【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7.下图是老王在银川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照片中的建筑代表的宗教是()A. 基督教B. 伊斯兰教C. 佛教D. 印度教(2)银川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 川B. 甘C. 宁D. 青【答案】(1)B(2)C【解析】【分析】(1)图中建筑为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结合题意。
(2)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行政中心银川市,银川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说法,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城区内多穆斯林风格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城南有大型的清真寺和承天寺塔等著名古迹;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1)B ;(2)C 。
【点评】(1)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基本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遍布亚、非两个大洲,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印度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
(2)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如下。
行政区简称行政中心行政区简称行政中心行政区简称行政中心北京市京北京上海市沪上海天津市津天津重庆市渝重庆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吉林省吉长春辽宁省辽沈阳内蒙古蒙呼和浩特河北省冀石家庄新疆新乌鲁木齐甘肃省甘兰州青海省青西宁陕西省陕西安宁夏宁银川河南省豫郑州山东省鲁济南山西省晋太原安徽省皖合肥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江苏省苏南京四川省川成都贵州省黔贵阳云南省滇昆明广西省桂南宁西藏藏拉萨浙江省浙杭州江西省赣南昌广东省粤广州福建省闽福州海南省琼海口台湾省台台北香港港香港澳门澳澳门8.塔吉克斯坦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以上,该国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
读“塔吉克斯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关于塔吉克斯坦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深居内陆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③境内有大量冰川分布④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④(2)塔吉克斯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该国西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A. 纬度较低,阳光充足B. 地势较低、水源充足C. 气候温和多雨D. 平原面积广大【答案】(1)A(2)B【解析】【分析】(1)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熟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冰川广布,综上所述,本题A符合题意。
(2)从图中可知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地势较低,河流多,水源丰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1)塔吉克斯坦,全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
(2)一搬在地势地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
9.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A. 武夷山B. 太行山C. 雪峰山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A. 防震B. 防风C. 防洪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答案】(1)D(2)B(3)D【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